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inspastic Reconstruction for Tectonic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Vicinity
1
作者 Liu Xianwen Meng Xiangang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Tamaki Kensaku Ocean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Shen Ninghua Ge Xiaohong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Ch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0-30,共11页
Collision and amalgamation of continent and microcontinent block were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jor processes for building up a continent. The pre Jurassic structure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inclu... Collision and amalgamation of continent and microcontinent block were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jor processes for building up a continent. The pre Jurassic structure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including south of Russia Far East, north of North Korea and inner part of southwest Japan) is characterized by collision and amalgamation of microcontinent blocks, such as the North China block (NCB), Northeast China block (NECB), Khanka block and Hida block.The central Jilin belt and Yanbian Grodekovsk belt that juxtapose and amalgamate these blocks in betwee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vicinity were formed by a series of rock assemblages that are typical for Paleozoic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island arcs. The dominant Permian marine sequences in Yanbian (Yanbian Grodekovsk) belt, which are known for bearing transitional marine fauna, include turbidite olistostrome sediments of a slope facies, and limestones, sandstones as well as siltstones of a neritic littoral facies sediments along with predominant acidic to intermediate volcanic materials. The Maizuru belt in southwest Japan is supposed to be the equivalent of Yanbian Grodekovsk belt. The central Jilin belt consists of a well developed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volcanics of Paleozoic. The Bamiantong Gudonghe Fuerhe Chongjin suture complex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equivalent Sangun Akiyoshi belt in southwest Japan serve as a major suture zone among these microcontinental blocks and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ogenic belt suture zone melange complex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An ophiolitic tectonic melange first discovered in Huashan area, south margin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8
2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2 位作者 赖绍聪 周鼎武 朱炳泉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3期292-302,共11页
On the basis of the synthetic studies of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an ophiolitic tectonic melange waa discovered in Sanligang-Sanyang area, the western part of Xiangfan-Guangji fault,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Qinling O... On the basis of the synthetic studies of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an ophiolitic tectonic melange waa discovered in Sanligang-Sanyang area, the western part of Xiangfan-Guangji fault,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t is composed of different tectonic block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ical features and ages, mainly including the Huashan ophiolite blocks, Xiaofu Island-arc volcanic blocks, pelagic sediments, fore-arc volcanic-sedimentary system, and the massif of the basement and the covering strata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se massifs were emplac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Xiangfan-Guangji faul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Yangtze Block, contacting each other by a shear zone or chaotic matrix.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chemistry indicate that the bash of the Huashan ophiolite are similar to mid-oceanic ridge basalts (MORB) formed in an initial oceanic baain, and the Xiaofu volcanic rocks are formed in a tectonic setting of island arc. The ophiolitic tectonic melange is the fragments of subduction wedge, which implies that there has been an oceanic basin between Qinling Block and Yangtze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lag Orogenic Belt Xiangfan-Guangji fault Huashan ophiolitic tectonic melange suture zone oceanic basin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构造混杂岩的组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利阳 白志达 +3 位作者 伍光英 侯红星 韩瑶 刘博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6期664-669,698,共7页
乌奴耳构造混杂岩由不同性质的岩块和基质组成,属泥沙质构造混杂岩.岩块可分为内部岩块和外部岩块两种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各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基质为片理化泥质岩或千枚状板岩,剪切变形强烈,面理产状紊乱,绕岩块分布.综... 乌奴耳构造混杂岩由不同性质的岩块和基质组成,属泥沙质构造混杂岩.岩块可分为内部岩块和外部岩块两种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各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基质为片理化泥质岩或千枚状板岩,剪切变形强烈,面理产状紊乱,绕岩块分布.综合研究表明,乌奴耳构造混杂岩明显区别于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是典型的泥沙质构造混杂岩,是新林-喜桂图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 构造变形 新林-喜桂图缝合带 大兴安岭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的变质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陈能松 朱杰 +4 位作者 王国灿 侯光久 张克信 朱云海 拜永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和石榴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石英,属中压相系,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为(850±50)℃和高于1.0GPa.石榴石中x(Sps)成分剖面平坦,近边缘略为上升,x(Alm),x(Pyr)和x(Grs)仍保留了较好的生长环带特点.p-t轨迹为顺时针型,记录了古-中元古代之交或晋宁运动期间强烈的碰撞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岩片 岩相学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造山带
下载PDF
勉县—略阳带大地构造属性之探讨 被引量:32
5
作者 冯益民 曹宣铎 张二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5-303,共9页
本文从剖析勉略带南北两侧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入手,指出南北两侧同属于华南古生物地理区,在沉积相、沉积建造和沉积充填序列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海进型充填序列为特征。其次,对所谓的“勉略蛇绿岩带”... 本文从剖析勉略带南北两侧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入手,指出南北两侧同属于华南古生物地理区,在沉积相、沉积建造和沉积充填序列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海进型充填序列为特征。其次,对所谓的“勉略蛇绿岩带”提出质疑;岩石组合和时代配置都不支持该蛇绿岩带作为分割性大洋盆地的残余,何况它有限的空间展布同样不支持上述观点。第三,将勉略带同典型的缝合带进行比较,认为勉略带缺乏典型缝合带内部及其两侧地质体的空间配置关系,诸如沟弧盆体系,俯冲杂岩及前陆盆地等。况且,根据相关的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资料,勉略带在泥盆纪—三叠纪期间不存在分割性大洋盆地,在印支运动中也没有形成缝合带。因此,提出勉略带在泥盆纪—石炭纪曾经是一个裂谷,印支运动以来历经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一条构造混杂带,在陆内造山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大陆地壳消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泥盆纪 石炭纪 沉积 古生物 充填序列 缝合带
下载PDF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三里岗—三阳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变形与演化 被引量:21
6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 位作者 姚安平 赵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436,共12页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 ,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 ,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 ,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 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1 )高温塑性变形 (D1 ...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 ,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 ,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 ,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 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1 )高温塑性变形 (D1 ) ,表现为蛇绿岩残块内部具网状强应变带和透镜状弱应变域相互交织的构造变形样式 ,强应变带形成以镁铁质糜棱岩为特征的高温韧性剪切带 ,显示深层次构造变形特征 ;2 )逆冲推覆变形 (D2 ) ,构造混杂岩带发育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和双冲构造 ,南界韧性剪切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整体运移的主推覆面 ,发育长英质糜棱岩 ,形成于中等构造层次 ,岩石中发育镁铁质糜棱岩糜棱面理的褶皱构造 ,显示陆内逆冲推覆对先期高温塑性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3)韧 脆性右行平移剪切 (D3) ,形成构造混杂岩带内部浅层次构造变形 ,构造混杂岩带南侧的花山群钙质片岩揉皱变形 ,形成枢纽近直立的不对称褶皱 ,指示右行平移剪切变形 ;4)伸展正断层 (D4) ,主要发育于构造混杂岩带北侧 ,呈NW—SE向展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带 构造变形 韧性剪切带 襄樊-广济断裂 南秦岭微陆块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
7
作者 裴磊 李瑞保 +8 位作者 裴先治 刘俊来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刘战庆 陈国超 胡楠 高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6-1344,共19页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境的浊积岩系。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可明显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两个主年龄谱及古、中元古代两个次级年龄谱。主年龄谱分别为396~573Ma和727~947Ma,峰值年龄分别为421 Ma和862Ma。次级年龄谱分别为1117~1993Ma和2319~3063Ma,峰值年龄不明显。本文认为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物质来源较为复杂,显示早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多个时代物源共同供给的特征。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和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其提供了约60~65%的沉积物源,而古老的变质基底为其提供了仅约30~35%的沉积碎屑。综合区域资料认为马尔争组形成于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背景,该期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还未开始向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马尔争组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下载PDF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永文 王玉德 +1 位作者 李善平 张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20,共6页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的西端,由于以往研究程度低而认识较为模糊。通过1∶25万区调系统研究表明,混杂岩带组成复杂,由基底岩块、海滩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蛇绿岩、硅质岩、灰岩(海山)、复理石和磨拉石组成...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的西端,由于以往研究程度低而认识较为模糊。通过1∶25万区调系统研究表明,混杂岩带组成复杂,由基底岩块、海滩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蛇绿岩、硅质岩、灰岩(海山)、复理石和磨拉石组成。蛇绿岩环境分析表明,部分为洋中脊环境,大部分为洋岛环境。明确了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由一系列向南俯冲的逆冲断层分隔的岩块组成。初步总结了西金乌兰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 特征 西金乌兰一金沙江缝合带 青海 可可西里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构造岩片划分及形成——以仲巴-桑桑段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新国 吕继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0-325,共6页
构造岩片作为造山带中非史密斯地层地区的填图单位有其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6大构造岩片,其中蛇绿混杂岩岩片又分4个次级岩片,进一步阐述了缝合带内不同单元具有不同岩性和不同构造型式,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并发... 构造岩片作为造山带中非史密斯地层地区的填图单位有其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6大构造岩片,其中蛇绿混杂岩岩片又分4个次级岩片,进一步阐述了缝合带内不同单元具有不同岩性和不同构造型式,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并发现俯冲板块一侧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自南而北,由脆性变形到低温高压变质、脆-韧性变形,超基性岩的深层次韧性变形的分布规律,大多数岩片的分布是通过多重逆冲推覆型或走滑型的断层将其从地壳深部挤出定位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构造岩片特征,反映了冈瓦那大陆北缘自三叠纪末期到第四纪经历了裂陷、扩张、多岛洋、闭合、俯冲、碰撞、褶皱、推覆造山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带 构造混杂岩 蛇绿混杂岩 岩片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北缘麦堆构造混杂岩带及变质超基性岩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润则 陶晓风 +2 位作者 刘登忠 石和 胡新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共7页
麦堆构造混杂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措勤盆地的北缘,由性质不同的各种构造岩片组成,岩片呈近东西向展布,之间多为构造接触,多期变形明显。其中的变质超基性岩岩片宽数米—数十米不等,经历了强烈的蛇纹石化、硅化及碳酸盐化。... 麦堆构造混杂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措勤盆地的北缘,由性质不同的各种构造岩片组成,岩片呈近东西向展布,之间多为构造接触,多期变形明显。其中的变质超基性岩岩片宽数米—数十米不等,经历了强烈的蛇纹石化、硅化及碳酸盐化。变质超基性岩虽然化学成分变化很大,但仍具较高的MgO、Cr、Co、Ni含量和m/f比值,属阿尔卑斯型超镁铁质岩,是残余地幔的组成部分。该带变质超基性岩及其伴生硅质岩应属蛇绿岩构造残片,是麦堆构造混杂岩的一部分,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的俯冲有关,是早中侏罗世弧后或弧间小洋盆环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 麦堆 构造混杂岩带 西藏
下载PDF
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青岛仰口构造混杂岩的三期变形及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德良 李曙光 +4 位作者 葛宁洁 张志敏 王来明 韩宗珠 赵广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84-289,共6页
青岛仰口构造混杂岩位于大别-胶南造山带东段,为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边界韧性剪切带内的蛇绿混杂岩.它大体经历了三期变形,始于印支期,历经燕山期至后燕山期.
关键词 多期变形 构造混杂岩 板块碰撞带
下载PDF
昌宁-孟连带中段干龙塘构造混杂岩的发现 被引量:15
12
作者 段向东 李静 +1 位作者 曾文涛 冯文杰 《云南地质》 2006年第1期53-62,共10页
干龙塘构造混杂岩带,总体上南北向展布,北与风庆铜厂街蛇绿岩套相接,南与牛井山蛇绿岩带及双江粟义带相接。由三亚带组成,各地质体间均由规模不等的逆冲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分割。绿片岩中发现较多蓝闪石高压变质矿物;干龙塘剖面角闪... 干龙塘构造混杂岩带,总体上南北向展布,北与风庆铜厂街蛇绿岩套相接,南与牛井山蛇绿岩带及双江粟义带相接。由三亚带组成,各地质体间均由规模不等的逆冲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分割。绿片岩中发现较多蓝闪石高压变质矿物;干龙塘剖面角闪绿泥片岩中获330~348Ma的同位素年龄。该带可能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缝合线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缝合 蓝闪石 构造混杂岩带 昌宁-孟连带 干龙塘耿马云南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构造混杂岩带解剖填图新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猛 王超 +5 位作者 张鑫 李荣社 陈守建 潘晓萍 彭岩 邵东 《中国地质调查》 2017年第5期40-47,共8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混杂岩带中不同成因类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和高压—超高压岩的组成、俯冲-碰撞-折返机制及形成演化过程等关键地质问题,在柴北缘鱼卡地区开展了解剖地质填图工作,取得了系列新认识:查明了深俯冲地质体与原地岩块... 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混杂岩带中不同成因类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和高压—超高压岩的组成、俯冲-碰撞-折返机制及形成演化过程等关键地质问题,在柴北缘鱼卡地区开展了解剖地质填图工作,取得了系列新认识:查明了深俯冲地质体与原地岩块的接触关系,表现为早期韧性—脆韧性剪切带接触,后期叠加逆冲推覆;查明了深俯冲地质体中榴辉岩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表明榴辉岩原岩在峰期变质之前就发生了分层剪切;查明了片麻状花岗岩体内部榴辉岩的产出特征,榴辉岩以鱼卡岩群残蚀体产出于片麻状花岗岩体中;厘定了深俯冲地质体内部变形序列,识别出4期构造变形组合,表现为挤压型变形,指示本区经历了多期挤压汇聚作用;明确了超基性岩体的就位环境,与深俯冲地质体为侵入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鱼卡地区 混杂岩带 榴辉岩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构造混杂岩带东段的结构、构造 被引量:2
14
作者 查显锋 李荣社 +3 位作者 辜平阳 计文化 陈锐明 张海迪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第8期35-42,共8页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是阿尔金北部早古生代重要的板块构造边界,带内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形迹发育,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是开展板块俯冲边界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及区域构造格架再造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场所。北阿尔金安南坝一带1∶5万地质...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是阿尔金北部早古生代重要的板块构造边界,带内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形迹发育,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是开展板块俯冲边界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及区域构造格架再造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场所。北阿尔金安南坝一带1∶5万地质调查工作对红柳沟-拉配泉构造混杂岩带进行了构造-岩性填图,全面揭示了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结合典型构造剖面及构造变形研究,对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过程及区域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为全面认识构造混杂岩带的结构、构造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带填图 结构-构造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雪山断裂带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俊 刘旗 《四川地质学报》 2001年第4期199-204,共6页
运用大陆造山带填图方法 ,首次对雪山断裂带进行了系统研究 ,认为雪山断裂带为构造混杂岩带 ,其南北边界清楚 ,内部由 14个大小不同的构造岩片 (或岩块 )混杂堆积组成 ,其微观及变形特征清楚。
关键词 变形特征 构造浊杂岩 雪山断裂带 大陆造山带 填图方法
下载PDF
蛇绿岩及蛇绿岩构造侵位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坪仙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0年第4期250-256,共7页
已有研究实例阐明了蛇绿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构造侵位机制的多样性 ,其中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具有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剖面相似的四层结构模式 ,它们形成于洋中脊扩张构造环境。由于构造运动使蛇绿岩套肢解 ,构造侵位于大陆造山带缝合线地带 ... 已有研究实例阐明了蛇绿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构造侵位机制的多样性 ,其中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具有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剖面相似的四层结构模式 ,它们形成于洋中脊扩张构造环境。由于构造运动使蛇绿岩套肢解 ,构造侵位于大陆造山带缝合线地带 ,沿断裂构造以构造岩片和构造混杂岩产出。蛇绿岩提供了洋壳形成和破坏的重要证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构造侵位 古缝合线 蛇绿混杂岩 构造岩片 构造环境
下载PDF
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蛇绿混杂岩构造岩片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显科 《四川地质学报》 1995年第4期248-256,共9页
在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首次应用构造岩片观点按构造-建造组合特征将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划分为4个具岩性组合特征、构造意义的构造岩片,本文重点阐述与金矿化有直接联系的蛇绿混杂岩构造岩片特征。
关键词 甘孜-理塘断裂带 构造岩片 蛇绿混杂岩 混杂堆积
下载PDF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和岩性地层柱 被引量:33
18
作者 刘若新 马宝林 +3 位作者 张兆忠 张志敏 杨惠南 胡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7-53,共7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产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范围内的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并系统地研究滑移介质、中-浅源和深源构造块的基本特征。在深源构造岩块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壳幔过渡带至上地幔段的岩性地层柱,对上地幔可能... 本文简要介绍了产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范围内的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并系统地研究滑移介质、中-浅源和深源构造块的基本特征。在深源构造岩块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壳幔过渡带至上地幔段的岩性地层柱,对上地幔可能存在的地质作用类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带 岩性地层柱 地质特征
全文增补中
炉霍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19
作者 徐刚 江元生 +1 位作者 孙宝伟 文建华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2期145-149,共5页
对如年各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根据其中的放射虫硅质岩及辉长岩U-Pb测试结果,将其时代限制在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诺利期。如年各组中蛇绿岩残片的首次发现,表明炉霍-道孚构造带曾经有初始洋盆的形成。
关键词 如年各组 炉霍-道孚构造混杂带 蛇绿岩 初始洋盆
下载PDF
四川炉霍-道孚构造带建造类型和构造混杂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军 彭东 +1 位作者 张剑波 邓泽锦 《四川地质学报》 2015年第3期330-333,共4页
四川炉霍县-道孚县一带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与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对其地质构造性质有裂谷、裂陷槽、蛇绿混杂岩、火山喷发混杂岩等不同认识。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对比研究,现将其划分为裂陷槽建造和滨浅海建造两类,构造上... 四川炉霍县-道孚县一带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与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对其地质构造性质有裂谷、裂陷槽、蛇绿混杂岩、火山喷发混杂岩等不同认识。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对比研究,现将其划分为裂陷槽建造和滨浅海建造两类,构造上归属于裂陷槽环境岩崩滑混和后期推覆构造混杂。鲜水河断裂则为炉霍-道孚构造带新构造期的复活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霍-道孚构造带 裂陷槽建造 滨浅海建造 构造混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