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Ev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ity of the Wuhe-Mingguang Section of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in Late Pleistocene 被引量:2
1
作者 Shu Peng Fang Lianghao +4 位作者 Zheng Yingping Lu Shuo Pan Haobo Song Fangmin Li Shengq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4期485-499,共15页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strike-slip fault in East China,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draws scholars attention for its strong seismic activity. Nevertheless,most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along segments in Shandon...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strike-slip fault in East China,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draws scholars attention for its strong seismic activity. Nevertheless,most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along segm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Bohai Bay where huge earthquakes occur frequently. Meanwhile,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segments lying to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have been inactive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nd thus it is incapable of generating moderate or strong earthquakes. However,thes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have been questioned by our recent work for part of the fault south to the Huaihe River.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near Wuhe county and Mingguang City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and elaborate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branches and at least one should be active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for the Wuhe-Mingguang section. This segment is monopolized by dextral strike-slip motion in late Quaternary. Different from obvious faults in bed rocks or consolidated sediments,the latest activity trace in Quaternary loose sediment revealed by trench excavation is not obvious or even invisible to visual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our recent work and previous studies, we call for more attention to be paid to invisible faults in young sediment and also suggest that more research be conducted along this seemingly placid se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庐江断裂带 晚更新世 活动特征 地质证据 高分辨率卫星图像 松散沉积物 强地震活动 第四纪晚期
下载PDF
水文化嵌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姜翠玲 严伟 +2 位作者 朱立琴 徐慧 程嫣嫣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2期73-76,86,共5页
在阐述水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基础上,将水文化表现形态划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简要分析其特征与内涵,着重探讨水文化嵌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嵌入方式。以芦江河文化建设为例,从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水文化,... 在阐述水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基础上,将水文化表现形态划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简要分析其特征与内涵,着重探讨水文化嵌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嵌入方式。以芦江河文化建设为例,从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水文化,提炼传统治水、用水理念,加强水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水文化示范点4个方面入手,探讨芦江河流域水文化嵌入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生态文明 水资源规划 水资源管理 芦江河
下载PDF
滇西怒江河谷潞江段泥石流灾害时空发育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艳 张绪教 +1 位作者 叶培盛 高万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3-350,共8页
通过对怒江河谷潞江段21条泥石流重点沟道堆积物的沉积特征、形成基本条件的野外调查,结合室内泥石流沟汇水面积、纵比降的数理统计,运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对洪积物的年龄进行测定,揭示了研究区泥石流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分期性... 通过对怒江河谷潞江段21条泥石流重点沟道堆积物的沉积特征、形成基本条件的野外调查,结合室内泥石流沟汇水面积、纵比降的数理统计,运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对洪积物的年龄进行测定,揭示了研究区泥石流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分期性。结果表明以潞江为界,泥石流从西岸向东岸迁移;东岸泥石流的发育存在南北差异,具有从北向南发展的趋势而且期次明显,两岸泥石流发育分为3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地质灾害 怒江 潞江 光释光(OSL)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文明的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慧 孟灵芳 向龙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2期96-99,共4页
探讨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编制中的水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小流域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思路、内容以及具体流程,并以芦江河流域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提出了该流域"一轴两带"的水景观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小流域景观规划... 探讨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编制中的水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小流域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思路、内容以及具体流程,并以芦江河流域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提出了该流域"一轴两带"的水景观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能将水生态与人们的生活有机融合,重现流域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貌,同时,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能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小流域 水景观规划设计 芦江河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矿集区龙桥铁矿成矿时代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立成 董树文 +2 位作者 仲玉斌 张千明 高昌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6-1214,共9页
龙桥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隐伏的富铁矿床,位于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的北缘,铁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龙门院组火山岩之下和石英正长岩、二长岩之上的泥质粉砂岩和碳酸盐之中;本文分别采集了龙桥铁矿床井下370中段与黄铁矿矿体、方... 龙桥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隐伏的富铁矿床,位于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的北缘,铁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龙门院组火山岩之下和石英正长岩、二长岩之上的泥质粉砂岩和碳酸盐之中;本文分别采集了龙桥铁矿床井下370中段与黄铁矿矿体、方解石共生的黑云母样品(Lz370-1)和矿体围岩蚀变粗安岩中的黑云母样品(Lz370-2),进行Ar-Ar同位素测年,得到两个样品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3.4±1.5Ma(2σ)、133.1±4.8Ma(MSWD=0.32)和135.4±1.4Ma(2σ)、135.5±1.8Ma(MSWD=1.3),它们代表了龙桥铁矿床的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区域岩浆活动和典型矿床的成矿时代特征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火山岩型铁矿床主要成矿时代在135Ma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庐江-枞阳矿集区 龙桥铁矿 Ar-Ar同位素测年 成矿时代
下载PDF
怒江没别至贡山段河谷地貌与铁路选线 被引量:7
6
作者 蒋忠信 《铁道工程学报》 EI 2003年第4期49-53,4,共6页
在沿河踏勘的基础上 ,总结怒江中游没别 -贡山段河谷地貌的平面、纵剖面、阶地特征及谷坡形态与重力地貌 。
关键词 怒江没别至贡山段 河谷地貌 铁路选线 滇藏铁路 阶地特征 重力地貌
下载PDF
伊通盆地二号断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及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江涛 邱玉超 +3 位作者 王立武 宋立忠 苗洪波 丁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1-416,共6页
利用重力、航磁、电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对伊通盆地二号断层研究认为:二号断层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向吉林省东部延伸的一部分。佳木斯—伊通地堑的左旋活动将西拉木伦河断裂带错断,在地堑内保留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一部... 利用重力、航磁、电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对伊通盆地二号断层研究认为:二号断层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向吉林省东部延伸的一部分。佳木斯—伊通地堑的左旋活动将西拉木伦河断裂带错断,在地堑内保留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作为伊通盆地的基底断层。该断层继承性活动,断层两侧地层发生差异性沉降,逐渐演化为现今的二号断层。作为伊通盆地内一条最重要的同沉积断层,二号断层控制其上下盘地层的沉积和油气成藏。二号断层与其上盘构成陡坡断裂坡折带,控制上盘的沉积物分布;同时断穿基底,沟通下部双阳组和奢岭组的油气源。二号断层早期开启有利于运移油气,晚期盆地反转时封闭,对梁家构造带的油气藏保存起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 伊通盆地 二号断层
下载PDF
滇西抗战与潞江安抚司土司制度的延续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进彬 刘义马 《保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从明、清开始至民国政府潞江安抚司一直面临被废除的危险,滇西抗战的爆发,怒江天险的形成,使潞江安抚司得以在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幸存下来,并发展和延续。滇西抗战不仅是中国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滇西各民族的社会政治产生... 从明、清开始至民国政府潞江安抚司一直面临被废除的危险,滇西抗战的爆发,怒江天险的形成,使潞江安抚司得以在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幸存下来,并发展和延续。滇西抗战不仅是中国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滇西各民族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抗战 潞江安抚司 土司制度 延续
下载PDF
我国中央山系东段演化及其对黄河河道及东平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培才 梅如波 +3 位作者 高学军 郑和运 唐亮 王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1-394,共4页
根据 2 6 0 3a有史记载以来黄河河道变迁和春秋以来东平湖演变历史 ,本文提出我国中央山系东段碰撞和松弛导致的地势上升和下降是影响黄河河道变迁和东平湖演变的重要因素。山系碰撞上升造成黄河河道向北西迁移 ,东平湖湿地北漫 ;山系... 根据 2 6 0 3a有史记载以来黄河河道变迁和春秋以来东平湖演变历史 ,本文提出我国中央山系东段碰撞和松弛导致的地势上升和下降是影响黄河河道变迁和东平湖演变的重要因素。山系碰撞上升造成黄河河道向北西迁移 ,东平湖湿地北漫 ;山系松弛下降导致黄河河道向东南迁移 ,东平湖南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黄河 东平湖 记载 下降 湿地 中央 中国 重要因素 影响
下载PDF
长三角某城镇典型小流域水体抗生素的污染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纵亚男 邵美玲 +2 位作者 梁梦琦 唐剑锋 王瑞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5-973,共9页
为探讨城镇流域水体抗生素的污染分布特征,以宁波北仑芦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地表水中四环素类(TCs)、氯霉素类(CPs)、喹诺酮类(FQs)、大环内酯类(MLs)和磺胺类(SAs)5类抗生素的污... 为探讨城镇流域水体抗生素的污染分布特征,以宁波北仑芦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地表水中四环素类(TCs)、氯霉素类(CPs)、喹诺酮类(FQs)、大环内酯类(MLs)和磺胺类(SAs)5类抗生素的污染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和可能的来源,并通过计算风险商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芦江流域共有14种抗生素检出,其中TCs和CPs抗生素检出率和检出浓度最高;TCs抗生素检出率为96.9%,浓度范围为27.10~133.0 ng·L^(-1);CPs抗生素检出率为86.5%,浓度范围为13.00~219.0 ng·L^(-1)。TCs、CPs和FQs抗生素主要集中在农业区和工业区,污水排放为水体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源和工业源,以及生活源;MLs和SAs抗生素主要集中在生活区,相关污水来源主要为生活源。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农业区抗生素浓度要高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区和生活区。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所检测出的抗生素处于高风险等级、中等风险等级、低风险等级、无风险等级的比例为5∶3∶3∶3,表明芦江流域部分水体中抗生素的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芦江流域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引江济淮工程庐江枢纽船闸布置方案优化调整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鑫位 《吉林水利》 2020年第7期1-4,17,共5页
引江济淮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庐江船闸位置处于岩土分界面上,且部分闸基处于断层破碎带处。在庐江船闸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详勘的工程地质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三种船闸布置方案加以比较,重点研究闸基稳定安全、能否避开断层破碎带、闸基处... 引江济淮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庐江船闸位置处于岩土分界面上,且部分闸基处于断层破碎带处。在庐江船闸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详勘的工程地质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三种船闸布置方案加以比较,重点研究闸基稳定安全、能否避开断层破碎带、闸基处理措施、航道顺直程度、工程占地数量、船只进出闸型式、工程投资等技术经济指标。最终通过改变船闸的进出闸型式,适当偏移引航道,进而有效地避开了闸基断层破碎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济淮 庐江船闸 断层破碎带 进出闸型式
下载PDF
合庐铜池区域城际铁路过江通道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夫强 张丽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0-63,共4页
合庐铜池区域城际铁路是合肥至铜陵、池州城市间快速客运通道,过江通道的选择是其最大的控制点和重难点。基于合庐铜池区域城际铁路概况,提出G3通道过江、梅龙隧道过江和江口通道过江3个方案。统筹考虑涉及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 合庐铜池区域城际铁路是合肥至铜陵、池州城市间快速客运通道,过江通道的选择是其最大的控制点和重难点。基于合庐铜池区域城际铁路概况,提出G3通道过江、梅龙隧道过江和江口通道过江3个方案。统筹考虑涉及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经过方案比选分析,推荐采用梅龙隧道过江方案。该方案符合铁路线路整体走向,同时综合考虑了地区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过江需求,更好地实现长江两岸区域间便捷顺畅连接,以及铁路总体方案及地区内过江通道有效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庐铜池区域城际铁路 过江通道 隧道过江 长江大桥 方案比选
下载PDF
《新唐书·杨行密传》所记鲁阳五堰地理位置考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昭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91,共11页
本文梳理史料,考证地理,探讨了南陵县东北乡圩田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唐代青弋江支河水道的变迁过程,指出方志对鲁阳五堰误解陈陈相因的客观原因,辨明了《新唐书》中鲁阳五堰的地理位置。
关键词 鲁阳五堰 鲁江五堰 鲁明江 青弋江支河 南陵县东北乡
原文传递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喀斯特地貌演化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丁智强 王平 李玉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6-1557,共12页
洼地是喀斯特地形分化的元地形,定量化阐述洼地与整体地貌之间的协同演化对于揭示喀斯特地貌空间结构差异及其差异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地形分析与戴维斯地貌循环论、面积-高程法结合,以盘龙河-泸江喀斯... 洼地是喀斯特地形分化的元地形,定量化阐述洼地与整体地貌之间的协同演化对于揭示喀斯特地貌空间结构差异及其差异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地形分析与戴维斯地貌循环论、面积-高程法结合,以盘龙河-泸江喀斯特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从古夷平面向阶梯状地形格局转变背景下喀斯特地貌的分异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结果显示:1)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洼地的数量分别为8145个、5636个、1883个,平均密度分别为1.96个/km^(2)、1.23个/km^(2)、0.61个/km^(2),平均深度分别为22.6 m、34.9 m、12.8 m;峰丛数量分别为9094个、7281个、5710个,平均密度分别为2.19个/km^(2)、1.59个/km^(2)、1.86个/km^(2),平均高度分别为29.3 m、47.8 m、26.1 m。2)从流域汇口到源头可划分为堆积孤丘平原、构造侵蚀花岗岩中山、斜坡峰丛谷地、溶原缓丘-断陷盆地和构造溶蚀亚高山这5个地貌区,对应的平均坡度分别为16.8°、23.5°、22.4°、12.5°、19.8°,平均起伏度分别为311 m、605 m、393 m、170 m、323 m。3)流域平均面积-高程积分值为0.352,洼地平均积分值为0.508,属溶原背景下的回春型壮年晚期地貌,5个地貌区的区域面积-高程积分值分别为0.147、0.425、0.510、0.355、0.397,洼地面积-高程积分值分别为0.116、0.302、0.598、0.481、0.278。反映高原隆升形成的梯级坡降奠定了盘龙河-泸江流域差异性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础,即海拔梯度上的结构动力学和水系发育带来的流域汇流、侵蚀溶蚀顺水力坡度变化,具体过程是洼地的发育和合并。从区域积分值和洼地积分值的大小关系,结合各地貌区内的海拔、坡度、起伏度特征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认为当洼地面积-高程积分值大于区域面积-高程积分值时,洼地强烈新生和扩张,地貌向起伏度增大的青年期发展;反之洼地发育减弱或停滞,地貌向夷平蚀低的准平原化发展。由此可见,洼地面积-高程积分值可作为喀斯特区地貌演化动力增强或减弱的定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演化 地貌循环论 洼地 面积-高程积分值 盘龙河-泸江流域
原文传递
城郊与城镇河流中溶解性有机质与重金属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5
作者 梁梦琦 邵美玲 +2 位作者 曹昌丽 纵亚男 唐剑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95-2103,共9页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水体环境中广泛存在,对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探讨DOM与重金属的相关性,以宁波市城郊流域樟溪和城镇流域芦江为例,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分析不同城镇化梯度下河流水...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水体环境中广泛存在,对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探讨DOM与重金属的相关性,以宁波市城郊流域樟溪和城镇流域芦江为例,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分析不同城镇化梯度下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结构组成特征,分析DOM各项参数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河流水体具有较高的DOC、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和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浓度;城郊流域与城镇流域水体中DOM均含有4个荧光峰,类富里酸荧光峰A和C以及类蛋白荧光峰B和T,且城镇流域水体荧光峰B和T的强度显著高于城郊流域,DOM腐殖化程度与芳香性也具有同样的趋势;城镇流域水体中重金属As、Cu和Mn浓度显著高于城郊流域.DOM与重金属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城镇河流中DOM与Cu、Cr、Mn、As、Zn和Pb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城郊河流中DOM只与Mn、Pb和Cu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重金属相关性不明显.总之,城镇化水平影响河流水体中CDOM的浓度和性质,而CDOM浓度和性质与重金属的行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 重金属 相关性 樟溪 芦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