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27
1
作者 查明 陈中红 +2 位作者 张年富 张越迁 胡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5-322,共8页
陆梁地区内水文环境从深部到浅部有明显变化 ,发育多向型水化学剖面。深部为较高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浅层为较低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中层发育低—高矿化度的NaHCO3型水。地层水的这种剖面分布形式与深层逆断裂和中 浅部的正... 陆梁地区内水文环境从深部到浅部有明显变化 ,发育多向型水化学剖面。深部为较高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浅层为较低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中层发育低—高矿化度的NaHCO3型水。地层水的这种剖面分布形式与深层逆断裂和中 浅部的正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 3个水文地质旋回 ,每个旋回有着不同的水化学特征及发育不同的水化学剖面。研究区的水动力场与油气运聚关系十分密切 ,早期主要流向是西北至东南及西南至东北方向 ,中 晚期主要流向是西南至东北方向 ,与油气运移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地区 水文环境 水化学特征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陆9井油源与成藏分析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绪龙 杨海波 +2 位作者 康素芳 张越迁 贾希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3-216,共4页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发展史和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确定了陆9井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并以后者为主,提出了西山窑组油藏为早白垩世末至第三纪异地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发展史和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确定了陆9井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并以后者为主,提出了西山窑组油藏为早白垩世末至第三纪异地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头屯河组油藏为原地中晚侏罗世风城组生成原油与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生成原油两次成藏,白垩系油藏为第三纪异地两次成藏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成藏 隆起 准噶尔盆地 油源 早白垩世 区域构造 油藏 原油 盆地模拟
下载PDF
陆梁隆起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中红 查明 +2 位作者 吴孔友 张年富 张越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3-285,共3页
根据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成因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将研究区的不整合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对研究区油气运聚作用也各不相同。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配置可分为五种类型:Ⅰ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其下依次为泥岩、砂... 根据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成因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将研究区的不整合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对研究区油气运聚作用也各不相同。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配置可分为五种类型:Ⅰ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Ⅱ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Ⅲ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砾岩;Ⅳ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砾岩;Ⅴ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砂砾岩。其中,Ⅰ型、Ⅱ型对本区油气运聚最为有利,白垩系底部不整合与断层共同构成了良好的输导通道,不整合之下的淋滤带是较好的运移通道,在其上风化粘土层的遮挡下,油气可有效地横向运移,喜马拉雅运动后期产生的正断层切割不整合底部的砾岩及上覆大套砂岩,向上快速输导油气。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封堵油气成藏有三种模式,即粘土层封堵、淋滤带半风化泥岩封堵和淋滤带薄层泥岩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准噶尔盆地 陆梁隆起 不整合面 岩性配置 淋滤带 粘土层 底砾岩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带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晓智 丁靖 +3 位作者 夏兰 齐雪峰 唐勇 高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79,共3页
陆梁隆起是一个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海西运动晚期的石炭纪—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其构造格局;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运聚分配。陆梁隆起存在深、浅2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2套含油气组合... 陆梁隆起是一个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海西运动晚期的石炭纪—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其构造格局;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运聚分配。陆梁隆起存在深、浅2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2套含油气组合:深层下组合成藏遵循"源控论",近源成藏,沿梁富集,主要成藏控制要素为不整合与岩相;中浅层侏罗系与白垩系均为次生油气藏,多沿梁、沿油源断裂聚集,受构造与油源断裂控制。燕山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起改造与再分配作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高成熟的油气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区域性不整合和火山岩是否发育,是基岩型油气藏形成必备条件。今后勘探方向:深层下组合为夏盐凸起西北环带、石西凸起、滴北凸起;中浅层组合为石西-莫北凸起结合部、三个泉凸起、英西凹陷、滴南凸起断裂带前缘、滴北凸起断裂带前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隆起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59
5
作者 陈中红 查明 朱筱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十分发育 ,且与油气运聚关系非常密切 :二叠系、三叠系底不整合面是该区侏罗纪末成藏的主控因素 ,侏罗系底不整合面是深部油气进入该系的有利通道 ,而白垩系底不整合面又是油气顺利从侏罗系进入白垩系的必要...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十分发育 ,且与油气运聚关系非常密切 :二叠系、三叠系底不整合面是该区侏罗纪末成藏的主控因素 ,侏罗系底不整合面是深部油气进入该系的有利通道 ,而白垩系底不整合面又是油气顺利从侏罗系进入白垩系的必要条件。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有褶皱、断褶、超覆、削截、平行 5种类型 ,各种类型的不整合面对研究区油气运聚作用也有着差异 ,其中断褶不整合面对油气的垂向运移与聚集作用最大 ,是研究区最为典型的油气成藏方式。不整合面的分布具有差异性、继承性、迁移性 ,三性对油气的演化和分配有着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不整合面 油气运聚 输导体系 成藏方式 聚集作用 褶皱
下载PDF
三维油气输导体系网格建模与运聚模拟技术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秋麟 刘继丰 +6 位作者 陈宁生 吴晓智 任洪佳 卫延召 陈棡 龚德瑜 袁选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47-959,共13页
油气在输导体系中的运聚模拟一直是石油地质定量化研究中的难题。针对传统地质建模技术不能在三维空间中建立输导体相互联系的现状,采用混合维数网格建模思路,形成一种由体(地层)、面(断裂面和不整合面)、线和点构成的混合维数网格建模... 油气在输导体系中的运聚模拟一直是石油地质定量化研究中的难题。针对传统地质建模技术不能在三维空间中建立输导体相互联系的现状,采用混合维数网格建模思路,形成一种由体(地层)、面(断裂面和不整合面)、线和点构成的混合维数网格建模技术,为砂体、断面和不整合面几何形态的刻画、复杂构造区三维地质建模以及油气运聚模拟提供重要的研究手段,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导体系混合维数网格的三维油气运移路径追踪方法。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的应用实例显示,该技术能够有效刻画断层面、不整合面和砂体的输导作用,透视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石油聚集、油藏调整及次生油藏的形成过程,揭示油气分布规律,指出古油藏附近和运移路径所覆盖的区域是油气分布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输导体系 混合维数网格 运移路径 地质建模 网格生成 准噶尔盆地 陆西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
7
作者 吴晓智 何登发 +2 位作者 杨迪生 齐雪峰 唐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91,共19页
陆梁隆起属于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海西期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陆梁隆起的构造格局;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油气运聚分配。陆梁隆起存在深浅两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两套含油气组合;... 陆梁隆起属于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海西期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陆梁隆起的构造格局;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油气运聚分配。陆梁隆起存在深浅两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两套含油气组合;深层下组合成藏遵循"源控论",油气多为近源成藏,沿梁富集,受不整合与岩相控制;中浅层侏罗系与白垩系均为次生油气藏,多沿梁、沿油源断裂聚集,受构造与油源断裂控制。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起改造与再分配作用;喜马拉稚山期构造运动对高成熟的油气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区域性不整合与火山岩岩体是否发育,是基岩型油气藏形成必备条件;储层质量影响着油气丰度,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规模与产能高低。今后勘探方向:下组合为夏盐凸起西北环带、石西凸起和滴北凸起;中组合为石西-莫北凸起结合部、三个泉凸起、英西凹陷、滴南凸起断裂带前缘和滴北凸起断裂带前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陆梁隆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成藏系统 被引量:11
8
作者 查明 陈中红 +2 位作者 朱筱敏 张年富 张越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7-99,共3页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发育有两个油气系统,即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和玛湖凹陷油气系统。后者分布非常局限,仅存在于玛东斜坡区。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从深部到浅部,剖面上发育三个水文系统,每个水文系统其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对油气运聚的控...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发育有两个油气系统,即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和玛湖凹陷油气系统。后者分布非常局限,仅存在于玛东斜坡区。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从深部到浅部,剖面上发育三个水文系统,每个水文系统其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对油气运聚的控制特征也各有差异。研究区的输导系统是非常发育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快速有效的系统,对油气的运移聚集起到了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地区 油气成藏系统 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 玛湖凹陷油气系统 水动力系统 输导系统
下载PDF
陆梁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9
9
作者 曲国胜 马宗晋 +3 位作者 鲁兵 张进 张宁 田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在对陆梁隆起的5个沉积-构造层和断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早二叠世以来陆梁隆起基底断裂对盖层多期沉降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陆梁隆起的断裂组合由三个泉-陆南和滴水泉-石西右旋斜冲走滑断裂带组成。陆梁隆起带盖层断裂... 在对陆梁隆起的5个沉积-构造层和断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早二叠世以来陆梁隆起基底断裂对盖层多期沉降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陆梁隆起的断裂组合由三个泉-陆南和滴水泉-石西右旋斜冲走滑断裂带组成。陆梁隆起带盖层断裂受控于基底断裂,总体构成近东西向的以三个泉斜冲走滑系统和滴水泉斜冲走滑系统为主干的弧形树型断裂系统。将陆梁隆起划分为2个一级构造单元、6个二级构造单元、15个三级构造单元、26个四级构造单元。认为三个泉和滴水泉深部岩石圈走滑断裂系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通道;沿北东向断裂的上盘形成一些呈右行展布的小幅度褶皱构造,可成为好的储油空间,陆梁隆起带的油气运聚规律为树型热动、南北运移和分段沿梁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隆起 构造格局 断裂系统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油气田发现是正确地质认识与适宜勘探技术的交集——以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西部油气勘探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义杰 董大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4-569,共6页
油气勘探是人类应用现有认识与技术探索未知领域、寻求油气发现的系统工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油气田的发现是人类从事油气勘探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正确的地质认识与适宜的勘探技术耦合作用的结果。正确的认知... 油气勘探是人类应用现有认识与技术探索未知领域、寻求油气发现的系统工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油气田的发现是人类从事油气勘探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正确的地质认识与适宜的勘探技术耦合作用的结果。正确的认知过程是由面上的综合研究到点上的突破,再由点上的突破逐步深化扩展到整个面上。对客观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勘探取得发现的基石。认识无止境,勘探可持续。适宜的勘探技术是正确认识与勘探发现的桥梁,勘探技术的适用性比先进性更重要。通过认识的深化与勘探技术的进步,可以促使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展和新的油气田不断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认识 勘探技术 油气田发现 陆梁隆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上三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琪祥 周学文 +2 位作者 路清华 段铁军 李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4,I0003,I0004,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陆梁隆起北部至乌伦古坳陷上三叠统白碱滩组分布广泛,厚度大,烃源岩发育,烃源岩主要沿乌伦古坳陷索索泉凹陷伦参1—乌伦1—乌参1井和准北1—泉1—滴北1井一带分布。根据钻井资料,分析研究区烃源岩及油砂样品总有机碳质...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陆梁隆起北部至乌伦古坳陷上三叠统白碱滩组分布广泛,厚度大,烃源岩发育,烃源岩主要沿乌伦古坳陷索索泉凹陷伦参1—乌伦1—乌参1井和准北1—泉1—滴北1井一带分布。根据钻井资料,分析研究区烃源岩及油砂样品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生烃潜量、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和芳烃色质等,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烃源岩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乌参1和滴北1井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烃源岩丰度基本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型,部分为Ⅱ_(1)和Ⅲ型;凹陷区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白碱滩组烃源岩与滴北1井八道湾组油砂抽提物生物标志物Pr/Ph约为1.4,几乎不含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Ts相对于Tm很低,C_(27)、C_(28)、C_(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组成中,C_(29)规则甾烷含量最高,C_(27)和C_(28)规则甾烷含量较低,呈反“L”型分布。滴北1井侏罗系八道湾组油砂抽提物生物标志物与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八道湾组原油来源于白碱滩组烃源岩。石英滩凸起东南部—滴北凸起上三叠统—侏罗系为勘探有利区。该结果为上三叠统烃源岩生烃模拟、资源量评价及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隆起 乌伦古坳陷 上三叠统 白碱滩组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下载PDF
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 被引量:47
12
作者 赵俊峰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晓梅 马艳萍 黄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3-672,共10页
对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演化的认识,是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的基础,也是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造盆地与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区前中生代地质演化、中生代... 对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演化的认识,是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的基础,也是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造盆地与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区前中生代地质演化、中生代原始沉积面貌、中生代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以来与相邻地堑发育耦合关系等的分析,并结合裂变径迹测年与热史模拟,认为吕梁山地区在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是大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同步沉降—抬升过程。晚白垩世以来是吕梁山地区主要的隆升期,可进一步分为缓慢隆升(100-21±2Ma)、加速隆升(21±2-8Ma)及强烈隆升(8Ma以来)3个隆升演化阶段。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与相邻鄂尔多斯盆地的抬升消亡及其周边断陷盆地的发育从属统一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主要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活动和演化息息相关,同时受更广阔的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 鄂尔多斯盆地 隆升 裂变径迹 盆山耦合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中红 查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5期17-19,共3页
陆梁隆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 ,受断裂封闭性的控制 ,该区的油气断裂两侧呈阶梯状、环状等多种形式分布 ,故断裂侧向封闭性的研究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研究区内钻井很少穿过断层 ,运用常规方法研... 陆梁隆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 ,受断裂封闭性的控制 ,该区的油气断裂两侧呈阶梯状、环状等多种形式分布 ,故断裂侧向封闭性的研究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研究区内钻井很少穿过断层 ,运用常规方法研究该区断层侧向封闭性具有一定困难。而断层两侧的流体性质爱断层侧向封闭性控制 ,侧向封闭性差的断层两侧流体性质具有相似性 ,侧向封闭性好的断层两侧流体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根据该原理 ,结合模糊数学知识 ,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方法———流体性质模糊评价法。分析结果与实际勘探状况比较一致 ,说明运用该方法可以对那些直接获取断层面资料比较困难的断层进行侧向封闭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地区 断层 封闭性 评价方法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基于小波边缘分析与井—震联合建模的波阻抗反演技术在陆梁隆起带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史全党 孔令业 +4 位作者 吴超 丁艳雪 刘泽民 于雪 王江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5-1432,共8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断裂构造复杂、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含气砂体小而薄预测难的问题,应用小波边缘分析与井—震联合建模的波阻抗反演技术,从地震记录中直接提取反映构造和岩性变化的地震属性特征参数,与测井声波阻抗数据一起建立... 针对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断裂构造复杂、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含气砂体小而薄预测难的问题,应用小波边缘分析与井—震联合建模的波阻抗反演技术,从地震记录中直接提取反映构造和岩性变化的地震属性特征参数,与测井声波阻抗数据一起建立初始模型并参与波阻抗模型的扰动修改。此反演技术弥补了井间插值建模过程中井间高频成分的缺失和井间岩性的局部变化细节,避免了常规波阻抗反演过程中由于初始模型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信息,提高了地震资料识别“小而薄”砂体的分辨能力。结果表明:受东部克拉美丽山物源控制,在陆梁隆起带DX14井区梧桐沟组形成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实际钻井结果与钻前预测对比表明,井点处预测砂岩厚度的绝对误差小于0.60 m,相对均方误差小于2.84%,预测精度满足精细储层预测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精细油藏描述和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边缘分析 井—震联合建模 波阻抗反演 储层预测 地震属性特征参数 DX14井区 陆梁隆起带
下载PDF
对山西地质构造划分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兆琪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年第4期249-255,共7页
近年来的地质填图表明,山西的吕梁期构造是该区早前寒武纪中最为重要的一期构造,也是能够确切定位的一期构造,而前吕梁期的五台期和阜平期等构造都有待于日后较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来确定。吕梁期以后,华北板块的构造主要是隆升和断陷。山... 近年来的地质填图表明,山西的吕梁期构造是该区早前寒武纪中最为重要的一期构造,也是能够确切定位的一期构造,而前吕梁期的五台期和阜平期等构造都有待于日后较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来确定。吕梁期以后,华北板块的构造主要是隆升和断陷。山西处于华北板块的内部,印支-燕山期的构造变动主要是大陆内隆升,隆升实际上是板内造山的主要形式。山西的印支-燕山期造山不适合板块"推土机"远程效应。面粉发面模拟实验验证了隆起引发挠褶。研究隆升-挠褶构造的意义在于大中型隆升-挠褶构造是良好的煤成气储气构造,山西有大面积的煤系地层,其中红色泥岩出露厚度大、面积广,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储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期构造 前吕梁期构造 印支期古隆起 隆升-挠褶构造 山西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地震波组及构造-地层层序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磊 何登发 +4 位作者 李涤 郑孟林 吴松涛 梁宇生 杨思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8-931,共14页
利用最新钻井与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研究区构造-地层层序。通过分析对比30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识别出4个主要反射界面:T_0,T_1,T_2和T_3。T_0和T_2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 利用最新钻井与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研究区构造-地层层序。通过分析对比30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识别出4个主要反射界面:T_0,T_1,T_2和T_3。T_0和T_2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波形稳定,为本区主要的区域性不整合,也是关键的可对比标志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4个反射界面间各地震地层的波组特征,其中T_1与T_2之间的反射波组整体振幅弱、中-低频和中-差连续,反射外形呈楔状,可作为陆东地区对比的标志层。在不整合面追踪的基础上,结合露头、古生物资料和年代学资料等,将研究区石炭系划分为4套构造层,从下至上分别为:下沉积岩段C_1-s(滴水泉组)、下火山岩段C_1-v(松客尔苏组下亚组)、上沉积岩段C_2-s(松客尔苏组上亚组)和上火山岩段C_2-v(巴山组)。研究认为,石炭系各构造层的分布受基底、构造背景、发育位置及后期改造作用的控制,在弧内断陷和弧前盆地等部位发育的厚度相对较大,在岛弧凸起部位厚度较小;早、晚石炭世末发育的两期构造挤压运动,导致C_1-v与C_2-s之间的地层及C_2-v构造层顶部遭受剥蚀,并使石炭纪断陷发生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组特征 构造-地层层序 石炭系 陆东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陆梁隆起带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纪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3-18,共6页
陆梁隆起带是在晚古生代准噶尔板块北缘陆缘岛弧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继承性正性构造单元,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西侧的玛湖二叠系生油凹陷是主要的烃源区。三叠纪末期是古生代火山岩的第一次成藏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三叠、... 陆梁隆起带是在晚古生代准噶尔板块北缘陆缘岛弧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继承性正性构造单元,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西侧的玛湖二叠系生油凹陷是主要的烃源区。三叠纪末期是古生代火山岩的第一次成藏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三叠、侏罗系油气藏成藏期,晚白垩世后是古生代火山岩的第二次成藏期。火山岩,尤其是钙碱系列的英安岩、安山岩,储层物性好。是本区的主要储集区;碎屑岩储层虽很发育,但普遍物性差。上三叠统是区域性油气盖层,对该区油气保存起着重要作用。陆-梁隆起南斜坡西段,紧临油源区,储盖条件好,圈闭类型多,含油气远景好,应作为今后重要的钻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油气藏 油气远景 勘探方向 石油地质
下载PDF
Mesh model building and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imulation of 3D hydrocarbon carrier system
18
作者 GUO Qiulin LIU Jifeng +6 位作者 CHEN Ningsheng WU Xiaozhi REN Hongjia WEI Yanzhao CHEN Gang GONG Deyu YUAN Xuanj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009-1022,共14页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i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carrier systems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subject i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i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carrier systems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subject i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 can not establish the interrelation of carriers in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we have proposed a hybrid-dimensional mesh modeling technology consisting of body(stratum), surfaces(faults and unconformities), lines and points,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description of geometry of sand bodies, faults and unconformities, the 3 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complex tectonic areas, and the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Furthermore, we have advanced a 3 D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 tracking method based on the hybrid-dimensional mesh of the carrier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western Luliang Uplift of Junggar Basin shows that the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transport effect of fault planes, unconformities and sand bodies, indicate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oil accumulation,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secondary reservoir formation, predict the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t is found through the simulation that the areas around the paleo-oil reservoir and covered by migration pathways are favorable sites for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ARRIER SYSTEM hybrid-dimensional MESH MIGRATION pathway geological modeling MESH generation JUNGGAR Basin western luliang uplift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深层煤层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余琪祥 罗宇 +2 位作者 曹倩 段铁军 贾存善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8-899,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地处陆梁隆起北部至乌伦古坳陷,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厚度大、分布较广,埋藏2000 m以深。准东地区白家海凸起彩探1H井西山窑组深层煤层气试获工业气流后,拓宽了准东北缘煤层气勘探新领域。综合分析区内多口探...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地处陆梁隆起北部至乌伦古坳陷,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厚度大、分布较广,埋藏2000 m以深。准东地区白家海凸起彩探1H井西山窑组深层煤层气试获工业气流后,拓宽了准东北缘煤层气勘探新领域。综合分析区内多口探井勘探和试气资料,发现煤层在地震剖面上连续强反射、测井响应明显、录井气测异常突出、含气性好,认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具有较好的深层煤层气勘探前景。提出准北1井区、陆6井区和乌参1井区西山窑组,伦5井区八道湾组为深层煤层气勘探有利区。建议开展煤样取心工作、开展煤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性、物性、电性、含气性等“四性”关系分析,为区内深层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隆起 乌伦古坳陷 深层煤层气 地质条件 勘探前景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的新认识 被引量:3
20
作者 麻伟娇 卫延召 陶士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9-587,630,共10页
前人在研究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时,多侧重于断裂-不整合体系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和侏罗系油气藏的次生调整作用,很少关注清水河组对油藏形成的贡献.本文以构造演化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单井垂向上连续颗粒定量... 前人在研究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时,多侧重于断裂-不整合体系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和侏罗系油气藏的次生调整作用,很少关注清水河组对油藏形成的贡献.本文以构造演化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单井垂向上连续颗粒定量荧光分析、地震层位精细标定、连井剖面砂体对比等技术方法,证实了石南47井区清水河组早期存在古油藏,重新认识了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形成的过程,并为白垩系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白垩纪,三个泉凸起西段清水河组发育低幅度背斜构造,受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和侏罗系油藏次生调整油气的共同充注,形成规模古油藏,表现在石南47井区2 040~2 084m的QGF指数较大;2)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清水河组背斜幅度变小甚至消失,三个泉凸起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变成南低北高的形态,使得清水河组油气向上向北调整,由2 040~2 048 m的QGF-E强度较低可以证实,调整的油气运移至呼图壁河组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3)现今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的形成不仅仅受断裂、不整合、侏罗系油气的控制,也与清水河组古油藏的形成与再分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三个泉凸起 陆梁油田 清水河组 古油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