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scle Strength, Lumbar Curve, Fear of Movement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Review
1
作者 G. M. Jakaria Chua Siew Kuan 《Open Journal of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2024年第1期28-51,共24页
Introducti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refers to the rupture of the fibrous annulu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Lumbar curvature may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Fear of movement may worsen... Introducti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refers to the rupture of the fibrous annulu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Lumbar curvature may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Fear of movement may worsen their disc herniation and cause further pain and injury. LDH conditions impact the individuals’ quality of lif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mbar curve, muscle strength, fear of movement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LDH. Methods: An electronic search was conducted on PubMed, Medline, Science Direct, Springerlink, Google Scholar and a hand search from reference lists was reviewed. Publications were included in human studies, patients 25 - 85 years of age, original studies and published in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from January 2002 to December 2023. Result: In total, 64 articles were researched through the online search engines, and 9 papers were found through manual searches of reference lists. As a result, a total of 11 articles were included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eight cross-sectional studies, two retrospective studies and one experimental study. A minimum of 25 participants and a maximum of 360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Ten studies included both genders, only one studies included healthy adults and patients with LDH but these studies didn’t mention gend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LD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non-modifiable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ge, height or others. Modifiable factors included increased BMI, DM, smoking, alcohol, employment status, lifestyle and health problems or psychology. Conclusion: Females with greater VASC may be at risk of LDH. The lumbar extensor muscles indicated a localized disc herniation or nerve root 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LDH. The fear of movement may lead to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reduce functional disabi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LD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ear of Movement Functional Disability Vertical Angle of Spinal curvature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浩阳 陈妮桑 +6 位作者 石国庆 叶鑫 李帅林 李晓明 范炳华 潘英森 应晓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腰椎生理曲度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类型侧弯之间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差异。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回顾性分析305例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青少年患者,根据有无侧...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腰椎生理曲度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类型侧弯之间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差异。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回顾性分析305例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青少年患者,根据有无侧弯分为正常组和侧弯组。正常组179例,男79例,女100例;年龄10~18(12.84±2.10)岁。侧弯组126例,男33例,女93例;年龄10~18(13.92±2.20)岁。观察并比较两组Risser征、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与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并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程度侧弯与不同节段侧弯TK值与LL值。结果:侧弯组在女性比率(P=0.001)、年龄(P<0.001)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组;Risser征方面,正常组低级别骨化程度比率明显高于侧弯组(P=0.038)。侧弯组TK值明显小于正常组(P<0.001),而两组L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TK值与L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侧弯TK值明显大于中度侧弯(P<0.05),但L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侧弯之间TK值与LL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与腰椎生理曲度均与性别无关;AIS患者胸椎生理曲度变小,但是腰椎生理曲度基本不变。轻度AIS患者的胸椎生理曲度大于中度AIS患者,但是腰椎生理曲度在轻中度患者之间几乎无差异,且与正常青少年相似。AIS患者胸腰椎生理曲度变化可能与脊柱前柱相对生长过快有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胸椎后凸角 腰椎前凸角 生理曲度
下载PDF
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腰骶矢状面参数改变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心愉 周红海 +6 位作者 姜宏 马智佳 苏少亭 林泽宏 田君明 陈龙豪 刘柏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0-1335,共6页
背景:以往有研究表明了腰骶矢状面参数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的相关性,但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了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骶骨倾斜角等众多参数,且各参数对椎间盘重吸收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另外目前对具体某一节段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研... 背景:以往有研究表明了腰骶矢状面参数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的相关性,但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了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骶骨倾斜角等众多参数,且各参数对椎间盘重吸收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另外目前对具体某一节段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研究尚少,测量数据也多从数字化X射线摄影或CT中获取,而从MRI中测量的腰骶矢状面参数与L_(5)/S_(1)椎间盘突出后发生重吸收的相关性报道则较少见。目的:观察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后腰椎矢状面参数的相应改变,筛选出椎间盘重吸收过程中变化最显著的腰骶矢状面参数。方法:选择具有完整MRI影像资料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且单纯接受非手术治疗L_(5)/S_(1)突出节段发生重吸收现象。MRI测量冠状面上的最大突出层面的突出面积、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α)、L_(5)/S_(1)椎间盘角(β)、椎间隙高度、腰骶关节角、骶骨平台角、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将腰骶矢状面参数在R软件中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变量重要性排序,再将显著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共计57例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患者症状及影像学特征都在很大程度上较治疗前明显缓解;②治疗前的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分型为1级4例,2级29例,3级24例,经治疗后变为1级48例,2级9例;③随机森林模型提示椎间隙高度、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在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中变化显著,而其变化显著性排序为腰椎曲线指数>椎间隙高度>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④治疗后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间盘角、椎间隙高度、下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骶关节角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腰椎曲线指数是突出椎间盘重吸收中变化最显著的腰骶矢状面参数,而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是临床常用的描述腰椎曲度变化的参数,说明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与腰椎曲度变化存在相关性,提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可通过改善或恢复紊乱的腰椎曲度进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重吸收 腰骶矢状面参数 腰椎曲度
下载PDF
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脊柱腰骶段曲度变化的MRI研究
4
作者 任红 田迷迷 +2 位作者 赵鹏 韩慧芝 林祥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宫内胎儿脊柱腰骶段曲度随孕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MRI证实腰骶椎体未见异常的胎儿63例,分为四组:24~27周、28~30周、31~34周、35~37周。测量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腰骶前凸角(lumbosacral lordosi... 目的探讨宫内胎儿脊柱腰骶段曲度随孕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MRI证实腰骶椎体未见异常的胎儿63例,分为四组:24~27周、28~30周、31~34周、35~37周。测量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腰骶前凸角(lumbosacral lordosis angle,LSLA)、骶骨倾斜角(sacral tilt,ST)、骶骨水平倾角(sacral inclination angle,SIA)。比较参数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绘制参数生长趋势图;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24~37周胎儿LLA值为(-20.5±9.1)°、LSLA值为(174.0±2.3)°、ST值为(-12.5±19.4)°、SIA值为(-19.5±17.8)°。参数均无性别差异;LLA与ST、SIA均呈正相关;ST与SIA呈正相关;LSLA与ST呈正相关;孕周与参数不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LLA=0.219×ST-19.205(R^(2)=0.251,P<0.001)。结论胎儿腰椎后凸、65%胎儿骶骨前凸,胎儿有轻微腰骶前凸。推测胎儿骶骨进化是以S1为中心逐渐向后方旋转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胎儿 腰骶曲度 腰椎前凸角 腰骶前凸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存在腰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及步行中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分析
5
作者 石伟宏 陈丽霞 +5 位作者 袁望舒 张宇航 张厚强 张慧玲 杨语盈 鲁建东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目的 评估存在腰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步态周期中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及同期微小弯患者(Cobb角<10... 目的 评估存在腰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步态周期中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及同期微小弯患者(Cobb角<10°)。根据协和保守分型系统及全脊柱正位X线片,纳入存在腰弯的AIS患者。以双侧髂嵴作为骨盆冠状面的骨性标志点,测量患者站立位及步行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及其变化值,以评估存在腰弯的AIS患者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存在腰弯的AIS患者209例、微小弯患者36例。存在腰弯的AIS患者组站立位髂嵴较高侧与脊柱凸侧之间关系“一致”(凸侧的髂嵴低于凹侧)的比例显著高于微小弯患者(58.9%比30.6%,P=0.002)。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支撑相最小值、支撑相最大值、摆动相最小值及摆动相最大值)变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且凸侧的髂嵴高度变化值明显高于凹侧(P均<0.05),而微小弯患者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存在腰弯的AIS患者站立位腰椎凸侧的髂嵴高度低于凹侧,在步行中骨盆凸侧髂嵴变化值大于凹侧以维持身体平衡,可为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腰弯 骨盆冠状面倾斜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电针配合灸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易保轩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1期117-119,123,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灸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两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灸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两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腰椎牵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配合灸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腰椎曲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47/51),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腰腿疼痛如刺、痛处拒按、腿膝乏力、手足不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下腰痛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腰椎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灸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LDH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腰椎功能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评分,改善腰椎曲度,效果优于单纯腰椎牵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电针 灸法 腰椎牵引 中医证候积分 疼痛 腰椎曲度
下载PDF
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改善腰椎曲度的影像学评价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开勇 刘鹏 +3 位作者 徐斯伟 张必萌 庄园 詹红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83.3%(25/30);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分别为(2.94±0.53)mm和(3.98±0.68)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总前凸角为(55.85±7.88)°和(65.49±7.31)°,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骶骨倾斜角为(40.12±5.94)°和(40.17±5.89)°,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前后径为(18.62±1.06)mm,治疗后为(18.66±1.2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上下径为(12.19±0.95)mm和(12.54±0.7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可以改善腰椎曲度、腰椎总前凸角、椎间孔前后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多层螺旋CT腰椎扫描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法 石氏伤科 功法 腰椎曲度 影像学观察
下载PDF
调曲正盆整脊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黎家鸿 黄显兵 +1 位作者 李楚 林远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2556-2560,共5页
【目的】观察调曲正盆整脊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调曲正盆整脊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 【目的】观察调曲正盆整脊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调曲正盆整脊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治疗前后改良ODI评分的改善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1.67%(49/60)和41.67%(25/60),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57/60)和81.67%(49/60);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和改良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对疼痛VAS评分和改良ODI评分的降低作用及对JOA评分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曲正盆整脊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曲正盆整脊法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腰椎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针刀配合美式整脊汤普森技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刀配合美式整脊汤普森技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S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7年6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NSLBP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美式整脊汤普森技术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 目的 探讨针刀配合美式整脊汤普森技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S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7年6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NSLBP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美式整脊汤普森技术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实施针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恢复情况、腰椎曲度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0.62%,29/32)较对照组(71.43%,20/28)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疼痛、感觉疼痛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VA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腰部屈曲度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下降,腰部屈曲度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SLBP患者应用针刀配合美式整脊汤普森技术治疗,临床疗效佳,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有助于腰椎功能恢复及腰部屈曲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美式整脊汤普森技术 非特异性腰痛 疼痛 腰椎曲度
下载PDF
单节段TLIF术后腰椎曲度大小与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关系
10
作者 张天荣 田华强 陈明升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探究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术后其腰椎曲度大小差异与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骨科以单节段TLIF手... 目的探究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术后其腰椎曲度大小差异与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骨科以单节段TLIF手术治疗的患者106例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椎间隙有无改变,分为A组(n=20)和B组(n=86),比较两组间术前LL、术前PI、术前SS、术后LL;根据术后LL较术前无丢失、丢失10°以内、丢失10°以上,分为C组(n=15)、D组(n=60)、E组(n=31),比较3组术前LL、PI、SS及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患者术前LL、PI、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患者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腰椎曲度大小与术后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发生可能有关;术后LL丢失越多,其术后发生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腰椎曲度 邻近椎间隙改变
下载PDF
髂腰肌拉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曲度改变的研究
11
作者 谭鹏 刘英杰 +2 位作者 邝文辉 贾海升 刘小华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11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髂腰肌拉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10例开展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低周波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低周波治疗+髂腰肌... 目的研究髂腰肌拉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10例开展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低周波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低周波治疗+髂腰肌拉伸疗法,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腰椎曲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JOA评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髂腰肌拉伸疗法,能显著改善腰椎曲度,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髂腰肌拉伸疗法 腰椎曲度 影响
下载PDF
经椎旁肌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氧化应激和关节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谢鸿儒 张钦 +4 位作者 贾本让 解国辉 丁建峰 梁春红 张重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1期2311-2315,共5页
目的探究经椎旁肌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氧化应激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运城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0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 目的探究经椎旁肌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氧化应激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运城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0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进行螺钉置入术,研究组患者采用经椎旁肌置入椎弓根螺钉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的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手术前、手术后1 d、手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JOA)评分,手术前、手术后1 d、手术后3个月的Cobb角、伤锥前缘高度,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GSH-Px水平均降低,Ang-Ⅱ、NE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GSH-Px水平为(49.15±2.86)U/L,高于对照组[(31.16±2.96)U/L],Ang-Ⅱ、NE水平分别为(127.14±11.84)mmol/L、(49.25±3.85)ng/mL,均低于对照组[(189.05±14.17)mmol/L、(69.04±4.2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VAS评分分别为(3.73±1.36)、(1.25±0.98)分,低于对照组[(4.32±1.55)、(2.89±1.03)分],JOA评分分别为(13.14±2.01)、(21.98±1.84)分,高于对照组[(12.43±2.16)、(17.98±1.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3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均降低,伤锥前缘高度均升高,且研究组Cobb角分别为(13.13±2.04)°、(7.16±1.38)°,低于对照组[(17.28±2.18)°、(11.03±2.04)°],伤锥前缘高度分别为(69.02±6.24)、(88.04±6.02)mm,高于对照组[(65.23±5.83)、(79.98±6.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正中入路进行螺钉置入术比较,经椎旁肌置入椎弓根螺钉术更能有效调节患者氧化应激指标,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疼痛感,改善伤锥功能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椎弓根螺钉 腰椎退变性侧弯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腰椎不稳的关系 被引量:26
13
作者 谢冬晓 丁文元 +5 位作者 申勇 张英泽 马铮 王辉 胡彬欣 胡静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根据腰椎是否稳定分为腰椎稳定组和腰椎不稳定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腰椎稳定组患者分为腰椎曲度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430例共计2150个腰椎椎间盘中,124例(28.84%)154个(7.16%)椎间盘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Ⅰ型34例(7.91%)、34个椎间盘(1.58%),Ⅱ型72例(16.74%)、100个椎间盘(4.65%),Ⅲ型18例(4.19%)、20个椎间盘(0.93%);L2/3 14个,L3/4 24个,L4/5 50个,L5/S1 66个,其发生率分别为0.65%、1.12%、2.32%、3.07%;其中Modic改变位于终板前部79个,后部31个,整个终板44个;仅累及上终板52个,仅累及下终板41个,累及上、下终板61个。腰椎不稳定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36.68%,腰椎稳定组为19.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ic Ⅰ、Ⅱ、Ⅲ型中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82.35%、69.44%、33.3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度正常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11.11%,腰椎曲度异常组为23.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见,以L4/5和L5/S1节段多发;其与腰椎不稳和腰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Ⅰ型改变与腰椎不稳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MODIC改变 腰椎不稳 腰椎曲度
下载PDF
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躯干肌生物力学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德辉 黄昌林 +2 位作者 吴健强 彭玲 刘鼎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23-1025,共3页
探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的躯干肌力、腰椎曲度及骶棘肌横截面积的变化 ,应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测试腰痛组和正常组各 4 0名的躯干肌力指标 ,并在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曲度 ,应用彩超测量骶棘肌横截面积 ,两组间进行... 探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的躯干肌力、腰椎曲度及骶棘肌横截面积的变化 ,应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测试腰痛组和正常组各 4 0名的躯干肌力指标 ,并在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曲度 ,应用彩超测量骶棘肌横截面积 ,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躯干屈肌PT/BW腰痛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 ,TAE则腰痛组低于正常组(P <0 0 5 ) ,而躯干伸肌PT/BW和TAE腰痛组均低于正常组 (P <0 0 5 ) ;腰痛组的F/E大于正常组 (P <0 0 5 ) ,腰椎曲度小于正常组 (P <0 0 5 ) ,骶棘肌横截面积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训练性下腰痛者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力下降 ,以及由此所致的躯干肌肌力失衡、腰椎生理曲度变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军事训练 下腰痛 躯干甩力 腰椎曲度 骶棘肌
下载PDF
颈腰曲弓形面积测量法——240例正常颈腰曲弓形面积报告 被引量:12
15
作者 韦以宗 谭树生 +3 位作者 安平 林廷章 王秀光 韦春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5Z期16-17,共2页
目的:测量正常颈曲、腰曲的弓形面积,为临床观察颈、腰曲变化提供数据。方法:按Borden法和Seze法的标准,测出正常颈曲和腰曲,然后按数学几何学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即S_(弓形)=(πr^2α/360°)-(2/1)Lh,计算出正常的颈曲、腰曲的弓形面... 目的:测量正常颈曲、腰曲的弓形面积,为临床观察颈、腰曲变化提供数据。方法:按Borden法和Seze法的标准,测出正常颈曲和腰曲,然后按数学几何学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即S_(弓形)=(πr^2α/360°)-(2/1)Lh,计算出正常的颈曲、腰曲的弓形面积,并统计正常颈曲126例,正常腰曲114例,经统计学处理得出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正常颈曲弓形面积为均值(x)14.10cm2(标准差2.86cm2),正常腰曲弓形面积为均值(x)32.36cm2(标准差5.26cm2)。结论:对椎曲弓形面枳进行计算,统计出其正常值范围,将为临床观察椎曲的改变提供数据化的观测方法,为整脊疗法的标准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曲 腰曲 弓形面积 正常颈曲弓形面积 正常腰曲弓形面积
下载PDF
颈椎病腰曲改变437例X线片分析报告 被引量:17
16
作者 韦春德 韦以宗 +4 位作者 王秀光 潘东华 孙永章 谭树生 王文波 《颈腰痛杂志》 2007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病颈曲改变与腰曲的关系,探讨颈椎病在结构力学和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基础。方法用随机抽样法对诊断明确的颈椎病,同时摄有腰椎正侧位X线照片者共437例,分别测量颈、腰椎曲弓形面积并进行分级,按性别、不同年龄组,各病种... 目的研究颈椎病颈曲改变与腰曲的关系,探讨颈椎病在结构力学和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基础。方法用随机抽样法对诊断明确的颈椎病,同时摄有腰椎正侧位X线照片者共437例,分别测量颈、腰椎曲弓形面积并进行分级,按性别、不同年龄组,各病种分类统计分析。结果颈曲减小的颈椎病,腰曲也同样减小者占98.63%。颈曲改变与腰曲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曲改变并腰曲改变与年龄呈正相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曲改变是导致颈曲改变并发颈椎病的重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病病因 颈曲 腰曲 椎曲分级标准 椎曲弓形面积
下载PDF
腰椎侧弯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卫新 章稼 +1 位作者 何怀 昝云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56-658,共3页
目的:研究下腰痛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与腰椎侧弯的关系。方法:37例腰椎侧弯的下腰痛患者,通过X线摄片和CT轴向扫描,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形态。26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在腰椎侧弯患者中L4/5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72%,L5/S... 目的:研究下腰痛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与腰椎侧弯的关系。方法:37例腰椎侧弯的下腰痛患者,通过X线摄片和CT轴向扫描,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形态。26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在腰椎侧弯患者中L4/5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72%,L5/S1节段为49%。结论:腰椎侧弯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有关,可能是侧方不稳、滑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侧弯 关节突关节形态 下腰痛 X线摄片 CT轴向扫描
下载PDF
扩大蛋壳技术单纯后路切除青少年胸腰段半脊椎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永刚 王岩 +2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与随访,总结采用扩大蛋壳技术单纯后路半脊椎切除的技术要点,探讨如何避免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共治疗28例... 目的通过回顾与随访,总结采用扩大蛋壳技术单纯后路半脊椎切除的技术要点,探讨如何避免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共治疗28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4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12例半脊椎位于T12,10例半脊椎位于L1,6例半脊椎位于T11。Cobb角后凸角度平均75°,侧凸角度平均48°。所有病例均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7 h,失血量平均900m。l2例术中出现血气胸,其中1例经伤口引流愈合,另1例术后置胸腔管引流1周愈合。1例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自然愈合。1例术中发生肋间神经损伤,术后出现一过性单侧肋间神经痛,未经任何治疗1周后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14%。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采用这一技术的早期阶段。所有病例未出现早期或晚期脊髓损伤症状和伤口感染。平均随访3.5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在最后随访时,Cobb角后凸角度平均19°,侧凸角度平均14°,所有病例躯干平衡。结论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操作性强,同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明显减轻了手术创伤,矫形效果好,无严重神经损伤或其它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胸椎 腰椎 脊柱弯曲 截骨术
下载PDF
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汪翔 谢玮慧 +2 位作者 白萌 谭永明 何来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63-66,72,F0003,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及Ⅳ型。比较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间、男女间腰骶角(Ferguson法,F)、腰骶角(Wiltse法,LSA)、腰骶角(Grogkopff法,G)和腰椎前突指数的差异性。结果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骶化患者腰骶角(F)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Ⅲ型间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Ⅳ型间腰骶角(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且男女之间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移行椎 腰骶角 腰椎前突指数 腰椎生理曲度
下载PDF
踩跷力学参数与腰椎曲度及椎间隙变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罗建 温元强 +3 位作者 丰芬 张冲 黄靖宇 罗才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年第3期27-29,共3页
目的 通过观测踩跷力学参数变化对腰椎曲度及椎间隙变化,探讨踩跷的力学参数与其生物力学效应的量效关系,为踩跷力学参数的优化及进一步为中医推拿学中踩跷法的量化、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自行研发的踩跷模拟装置。以踩跷用... 目的 通过观测踩跷力学参数变化对腰椎曲度及椎间隙变化,探讨踩跷的力学参数与其生物力学效应的量效关系,为踩跷力学参数的优化及进一步为中医推拿学中踩跷法的量化、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自行研发的踩跷模拟装置。以踩跷用力模式为基础确定的加压量程,分别对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L4-5,椎间隙靠棘突部位定点加压,同时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采集影像数据,进行CT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腰椎曲度及腰椎椎间隙在不同压力时的动态变化。结果压力大小对腰椎曲度变化、L4-5,椎间隙前缘、正中和后缘高度及b~S,正中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L5-S1椎间隙前缘和后缘高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踩跷能改善腰椎脊柱曲度、下腰椎椎间隙高度,这对于改善脊柱生物力学平衡、促进受压神经根松解、损伤修复有积极作用;可能还有促进突出腰椎间盘回纳的作用;踩跷对腰椎曲度变化、椎间隙高度变化的影响与压力大小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踩跷 力学参数 腰椎曲度 腰椎椎间隙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