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rge-scale Tazhong Ordovician Reef-flat Oil-Gas Field in the Tarim Basin of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ZHOU Xinyuan WANG Zhaoming +3 位作者 YANG Haijun ZHANG Lijuan HAN Jianfa WANG Zhen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The Tazhong reef-fiat oil-gas field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Ordovician organic reef type oil-gas field found in China. Its organic reef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Late Ordovician Lianglitag Formation, and are the f... The Tazhong reef-fiat oil-gas field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Ordovician organic reef type oil-gas field found in China. Its organic reef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Late Ordovician Lianglitag Formation, and are the first large reefs of the coral-stromatoporoid hermatypic community found in China. The organic reefs and platform-margin grain banks constitute a reef-flat complex, mainly consisting of biolithites and grainstones. The biolithit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ramestone, baffiestone, bindstone etc. The main body of the complex lies around the wells from Tazhong-24 to Tazhong-82, trending northwest, with the thickness from 100 to 300 m, length about 220 km and width 5-10 km. It is a reef-flat litholog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with a very complex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being a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as a whole with local oil reservoirs. The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reef complex, generally located in the upper 100-200 m part of the complex, and largely in a banded shape along the complex. On the profile, the reservoir shows a stratified feature, with an altitude difference of almost 2200 m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The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s controlled by karst reservoir beds and the northeast strike-slip fault belt. The total geologic reserves had reached 297.667 Mt by 2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litag Formation ORDOVICIAN organic reef oil-gas field reef-fiat complex TARIM
下载PDF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s of the Yellow Sea and Oil-Gas Explor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WAN Tianfeng HAO Tiany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77-90,共14页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tudy the tectonics of the Yellow Sea. Although oilgas exploration has been undertake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he exploration progress has achieved l...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tudy the tectonics of the Yellow Sea. Although oilgas exploration has been undertake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he exploration progress has achieved little. There are three tectonic periods with near N-S trending shortening and compression (260-200 Ma, 135-52 Ma and 23-0.78 Ma) and three tectonic periods with near E-W trending shortening and compression (200-135 Ma, 52--23 Ma and 0.78 Ma) at the Yellow Sea and adjacent areas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he lndosinian tectonic period is the collision period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Plates, which formed the basic tectonic framework for the Yellow Sea area. There were strong intraplate deformations during the Yanshanian (200-135 Ma) and Sichuanian (135-52 Ma) period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models, which are also the main formation periods for endogenic metallic mineral deposits around the Yellow Sea. The three tectonic periods during the Cenozoic affect important influences for forming oil-gas reservoirs. The Eocene-Oligocene (52-23 Ma) is the main forming period for oil-gas sources. The Miocene-Early Pleistocene (23-0.78 Ma) was a period of favorable passage for oil-gas migration along NNE trending faults. Since the Middle Pleistocene (0.78 Ma) the NNE trending faults are closed and mak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reservation of oil-ga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il-gas explor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 NNE trending existing faults and Paleogene- Neogene system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stress field oil-gas exploration MESOZOIC-CENOZOIC Yellow Sea
下载PDF
New Model of Predicting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Oilfield
3
作者 Jiaguang Li,Shaobin Guo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29-129,共1页
As a significant induce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the role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is more observable especially in the later phase of development of oilfield.Depended on the production decli... As a significant induce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the role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is more observable especially in the later phase of development of oilfield.Depended on the production decline method in petroleum reservoir engineering,a new model of predicting recoverable and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has b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gas field prediction NEW model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以沙107井和轮古40井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宁 吕修祥 +1 位作者 陈梅涛 郑多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7-251,共5页
塔河和轮南油田分处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的南北两地,构造位置上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构造活动差异及后期改造作用的不同造成两地储层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沙107井和轮古40井储层发育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轮古40井地处北部构造高点... 塔河和轮南油田分处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的南北两地,构造位置上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构造活动差异及后期改造作用的不同造成两地储层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沙107井和轮古40井储层发育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轮古40井地处北部构造高点的轮南油田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厚度较薄,缺失地层严重,奥陶系仅发育中下统的鹰山组,但由于该套储层距离上部不整合面近,风化壳储层发育,缝洞系统发达,形成了一套优质的油气储集体。沙107井所在的塔河油田地处南部斜坡地带,奥陶系发育较为齐全,但上部巨厚的上奥陶统非岩溶性地层阻碍了下部中下奥陶统储层的后期岩溶改造作用,又由于中下奥陶统储层远离上部不整合面,因此孔、缝、洞的发育均受到限制,储集性能远不如上奥陶统缺失的北部地区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储层 轮南油田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2、3井区三叠系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汪忠德 王新海 +4 位作者 王锦芳 何幼斌 胡治华 方海飞 刘洪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6-74,共9页
三叠系作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已逐渐被近几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本文采取综合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通过取心分析、测井划相,结合开发动态资料,精细刻划各单油砂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微相展布。研究表明轮南油田三叠系砂岩... 三叠系作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已逐渐被近几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本文采取综合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通过取心分析、测井划相,结合开发动态资料,精细刻划各单油砂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微相展布。研究表明轮南油田三叠系砂岩,以含砾中粗粒砂岩为主,粒度较粗,重力流沉积特征较突出,以河湖相为主的碎屑岩沉积,其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深湖-半深湖、浅湖和三角洲亚相,从大的韵律到小的层理都显示粒序递变的构造特征,为重力流悬浮搬运沉积的主要标志,存在辫状分支河道微相砂体,分支河道侧缘微相砂体和分支间湾微相砂体三种类型。中上三叠统粗碎屑岩,以及泥岩、粉砂岩,是以半深湖、浅湖至滨岸相环境为主的沉积,自下而上沉积环境分别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2 3井区 三叠系 沉积微相
下载PDF
阿克库勒凸起输导体系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吕双兵 高先志 +2 位作者 何万军 沈楠 牛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2,共4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多油源、多旋回和多期生烃的特点,从油气成藏系统化、动态化角度综合运用输导体静态组合和演化动态的分析方法,根据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发育史及成藏过程将本区输导体系划分为加里东中、晚期限制性横向为主输导网络模式、海... 针对塔里木盆地多油源、多旋回和多期生烃的特点,从油气成藏系统化、动态化角度综合运用输导体静态组合和演化动态的分析方法,根据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发育史及成藏过程将本区输导体系划分为加里东中、晚期限制性横向为主输导网络模式、海西期—印支期非限制性输导网络模式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局部限制性横向输导为主输导网络模式。具体研究该区轮南、轮西和塔河三个典型油气藏的输导体系,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输导体系与油气藏成藏规律之间的关系,认识了阿克库勒凸起复杂的油气运聚过程,揭示其油气成藏规律,为发现油气富集区提供了理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库勒凸起 输导体系 轮南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轮南油田注水系统结垢趋势预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凤平 张学元 +5 位作者 苏俊华 杜元龙 常泽亮 宋长生 杨之照 马秀青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3,30,共4页
本文针对轮南油田油水系统的特点,对碳酸盐垢、硫酸盐垢的结垢趋势分别进行了理论预测,同时对室内仿真模拟实验结垢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理论预测结果表明,轮南油田注水系统中可能会形成碳酸盐垢但不会形成硫酸盐垢,理论预测... 本文针对轮南油田油水系统的特点,对碳酸盐垢、硫酸盐垢的结垢趋势分别进行了理论预测,同时对室内仿真模拟实验结垢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理论预测结果表明,轮南油田注水系统中可能会形成碳酸盐垢但不会形成硫酸盐垢,理论预测和室内仿真实验结果完全相符。本文为轮南油田注水系统选择合适的阻垢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垢 注水系统 油田注水 腐蚀
下载PDF
轮南低凸起凝析气藏的蒸发分馏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忠贤 吴楠 +2 位作者 杨海军 顾乔元 韩剑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4,共4页
在蒸发分馏作用控制下,凝析气藏的形成将不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制约,这是对经典生油理论中凝析气藏成因机制的一种重要补充。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及石炭系发育大规模的凝析气藏,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凝析气藏中凝析油Rc在0.8%~1.... 在蒸发分馏作用控制下,凝析气藏的形成将不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制约,这是对经典生油理论中凝析气藏成因机制的一种重要补充。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及石炭系发育大规模的凝析气藏,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凝析气藏中凝析油Rc在0.8%~1.0%(远低于热裂解成因Ro=1.3%的门限),凝析气为过成熟干气(回归Ro>2.0%);同时,区内原油与干气的充注期相异,表明轮南地区的凝析气藏并非热裂解成因的产物。通过分析该区各层系凝析气藏流体性质及相态特征发现,轮南地区凝析气藏具有典型的蒸发分馏特征:下部(奥陶系)层系中凝析气藏的地露压差较小,带有典型的油环;上部(石炭系)层系中凝析气藏的地露压差较大,以纯气相形式存在。石炭系的凝析油相对于下伏的奥陶系残余油具有密度较轻、饱和烃含量偏高的特征。结合该区烃源岩热演化、油气成藏时间、断裂活动史等成藏要素的四维耦合性剖析,结论认为:喜山期断裂泄压作用以及大量他源干气的侵入诱发了该区蒸发分馏作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低凸起 气液平衡常数 凝析油气田 蒸发分馏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十二 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油气田的勘探与发现 被引量:38
9
作者 周新源 杨海军 +2 位作者 韩剑发 王福焕 韩杰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4期67-77,共11页
轮南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是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油气田发现于1988年,至2008年底控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18.78×108t。塔里木盆地长期构造沉积演化形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 轮南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是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油气田发现于1988年,至2008年底控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18.78×108t。塔里木盆地长期构造沉积演化形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古潜山及内幕背斜,潜山背斜具有古隆起控油,岩溶斜坡油气富集及准层状油气藏等特征。油气田区域性盖层为中—上奥陶统、下石炭统、上三叠统泥岩,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及泥灰岩,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石灰岩顶面之下200m范围内的潜山岩溶缝洞型储集体与内幕层间岩溶缝洞型储集体。通过缝洞系统预测评价、酸压储层改造、稠油掺稀开采等技术攻关,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创新了复杂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理论与配套技术,实现了轮南奥陶系油气产量储量的快速增长。论述油气田勘探与发现的历程,剖析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油气田 奥陶系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油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技术 勘探启示
下载PDF
高温高压水洗物性变化实验研究——以塔里木轮南油田T_Ⅰ油组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平 徐云林 +2 位作者 石美 张娟 练章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4-458,共5页
塔里木轮南油田TⅠ油组已有20年注水开发历史,近年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水洗动用状况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均未在地层条件下进行。该文利用取自该油田的流体和岩心,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水洗模拟实验,以弄清储层条件下油水渗流规... 塔里木轮南油田TⅠ油组已有20年注水开发历史,近年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水洗动用状况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均未在地层条件下进行。该文利用取自该油田的流体和岩心,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水洗模拟实验,以弄清储层条件下油水渗流规律,研究储层长期水洗后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等变化特征。实验表明:水洗过后,岩心孔渗降低幅度随水洗倍数增加而略有增大,分选性变差;水湿性随水洗倍数增大而增强;相渗曲线的Swi与Sor均增大,Krw(Sor)降低,驱油效率降低;水洗后未形成大孔道,造成水提前突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TI层内存在平面与纵向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水洗 油气层物理 实验研究 油田开发 轮南油田
下载PDF
有机缓速土酸的性能研究和现场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蒋卫东 王振铎 舒玉华 《钻采工艺》 CAS 1998年第5期30-32,共3页
文中主要介绍有机缓速土酸在轮南油田注水井重复酸化中的应用。通过对注水井储层分析,注水井损害因素分析,岩心流动试验以及酸化现场实施效果分析,证明有机缓速土酸能够较好地解除轮南注水井堵塞,有效地提高注水能力。
关键词 有机酸 土酸 现场试验 注水井 油田 油层注水
下载PDF
应用地震低速异常带特征研究轮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路 白玉雷 李洪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9-31,共3页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岩溶带低速异常特征,结合钻探获取的实际古岩溶及储集层特征信息,研究了该地区奥陶系古岩溶与低速异常的关系,进而研究古岩溶的横向分布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段与致密碳酸盐岩段相比,速度要降低;Ⅰ类低速异常体速度(小于5km/s)降低较明显,主要反映被碎屑岩充填的大规模洞穴体,代表洞穴充填岩溶相带,对储油不利;Ⅱ类低速异常体(速度为5.0~5.3km/s)主要反映中、小型洞穴和裂缝发育段,被充填或部分充填;Ⅲ类低速异常体速度(5.3~5.7km/s)降低相对不明显,主要反映垂直渗流岩溶相带中未充填或半充填中、小规模裂缝发育段,这类裂缝发育段是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古岩溶 油气聚集 储集层 地震解释
下载PDF
轮南油田回注水水质指标现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晓东 熊燕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2-76,共5页
油田污水经处理后回注 ,既避免了环境污染 ,又达到了注水保压的目的。但注水过程中 ,注入水必然要与储层岩石、流体接触 ,并发生各种物理化学作用 ,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恶化 ,使地层受到伤害。此外 ,不合格的注入水还会引起集输系统和井... 油田污水经处理后回注 ,既避免了环境污染 ,又达到了注水保压的目的。但注水过程中 ,注入水必然要与储层岩石、流体接触 ,并发生各种物理化学作用 ,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恶化 ,使地层受到伤害。此外 ,不合格的注入水还会引起集输系统和井筒的腐蚀与结垢 ,从而大大降低注水效果。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些不利因素 ,必须对注入水的水质进行评定 ,确定合理可行的水质指标 ,从而达到保护油气层、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文章立足于多年来轮南油田注入水水质的实验研究数据 ,对轮南油田注入水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对化学指标 (铁含量、溶解氧、硫化物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含油量、腐蚀率 )、细菌指标、物理指标 (悬浮物含量、悬浮物粒径 )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等进行逐一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油田 注入水 水质分析 油田注水
下载PDF
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庞雯 史鸿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泥盆纪末期的早海西运动及二叠纪末的晚海西运动,均使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抬升而遭受风化剥蚀,奥陶系出露地表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蚀作用,形成潜山。轮南地区岩溶系统发育,大多数井在奥陶系钻有缝洞系统,发育的层位为一间房组、鹰山... 泥盆纪末期的早海西运动及二叠纪末的晚海西运动,均使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抬升而遭受风化剥蚀,奥陶系出露地表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蚀作用,形成潜山。轮南地区岩溶系统发育,大多数井在奥陶系钻有缝洞系统,发育的层位为一间房组、鹰山组的灰岩内。岩溶、构造作用是控制奥陶系储集层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垂向上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风化壳300m范围内。平面上地表岩溶作用发育于轮南地区中部、西部,储集空间为裂缝、溶孔、溶洞;东部主要受构造作用影响,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油田 奥陶系 潜山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洞—裂缝型储层产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军 祁兴中 +1 位作者 夏宏权 刘红歧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9-104,共6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来预测双孔结构碳酸盐岩储层产能的新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剖面中双孔结构储层的地质和测井特征,提取与储层产能密切相关的多个测井和地质参数,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产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及产能数据的变化特点,采... 介绍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来预测双孔结构碳酸盐岩储层产能的新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剖面中双孔结构储层的地质和测井特征,提取与储层产能密切相关的多个测井和地质参数,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产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及产能数据的变化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其储层产能的预测模型,由此处理了轮南地区的多口井测井资料。所预测的储层段产能与试油产能较为一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资料 储层 地持数 神经网络 碳酸盐岩 轮南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轮南油田中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安娜 江同文 +1 位作者 伍轶鸣 甘功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2-115,共4页
轮南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早投入开发的百万吨级油田 ,已进入中高含水采油阶段 ,急需为油田实现稳产 8~ 10a目标确立稳产技术。利用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对油田三大类潜力类型进行分析 ,确立了以水平井为主进行调整挖潜的稳产配套技术。通... 轮南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早投入开发的百万吨级油田 ,已进入中高含水采油阶段 ,急需为油田实现稳产 8~ 10a目标确立稳产技术。利用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对油田三大类潜力类型进行分析 ,确立了以水平井为主进行调整挖潜的稳产配套技术。通过稳产技术攻关与实践 ,基本肯定了确保轮南油田稳产的支撑技术是水平井技术、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注采系统综合调整技术和分阶段优化井网接替式稳产技术。这些技术在油田实践中便于操作 ,应用效果显著 ,使轮南油田 3a新增可采储量 12 5× 10 4t ,生产原油近 90× 10 4t。图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油田 中高含水采油阶段 稳产配套技术 水平井 调整挖潜
下载PDF
轮南油田奥陶系油气藏裂缝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晓明 王占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8,共4页
轮南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为裂缝油气藏,油气藏形成受裂缝发育控制。裂缝埋深在5000m以下,由多期构造运动产生,发育机理非常典型、复杂。通过观察、描述岩心的裂缝发育特征,分析在发育过程中深度、温度、围压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后期发生... 轮南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为裂缝油气藏,油气藏形成受裂缝发育控制。裂缝埋深在5000m以下,由多期构造运动产生,发育机理非常典型、复杂。通过观察、描述岩心的裂缝发育特征,分析在发育过程中深度、温度、围压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后期发生的剥蚀、裂缝充填等改造作用对地下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确定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和数值模拟参数。进而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裂缝发育概率分布和发育方位。根据计算结果,探讨了轮南地区奥陶系裂缝的发育机理,结合井内流体测试结果,分析了裂缝分布对流体的控制和油气藏形成模式。因此认为,综合分析裂缝形成过程及各种控制因素,定量分析其影响程度,求取经验公式,应用于应力场计算和裂缝预测模型,可以对裂缝发育区分布和裂缝发育特点做出较为准确的定量预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逐期计算各期裂缝的发育情况和应用数理统计技术求取回归关系式,是预测现今裂缝分布的关键;结合实验结果,建立确定模型参数的多元统计回归方程,是模拟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油气藏 破裂概率 流体活动 裂缝预测 成因模式 轮南油田
下载PDF
塔里木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高压油气藏水平井及大斜度井欠平衡钻井技术 被引量:7
18
作者 俞新永 周建东 滕学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3-68,共6页
塔里木轮南地区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地层压力系数与地层破裂压力系数相近,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小于循环压耗,钻井过程中井漏和溢流经常同时发生,无法进行正常钻进和起下钻作业。针对喷漏共存以及碳酸盐岩不能实现稳产等难题,通过对... 塔里木轮南地区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地层压力系数与地层破裂压力系数相近,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小于循环压耗,钻井过程中井漏和溢流经常同时发生,无法进行正常钻进和起下钻作业。针对喷漏共存以及碳酸盐岩不能实现稳产等难题,通过对解放128水平井和轮古2大斜度井的欠平衡钻井实践,总结分析了水平井、大斜度井欠平衡钻井的准备及其相关钻井技术。采用了环空打一个重“泥浆帽”,关井,钻具内用清水作为冷却液边漏边钻,顺利地完成了一口造斜点5060m,斜深5750.30m(垂深5341.73m),水平段长259.47m的水平井;使用边喷边钻钻井工艺,成功地钻成了一口造斜点5102m,斜深5500m(垂深5368.13m),水平位移277.2m的大斜度井(井斜66°)。利用“吊罐”起下钻技术,解决了井漏情况下的换钻头、测斜、中测、电测、完井等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纪 碳酸盐岩 高压 油气藏 钻井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速度场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尚延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51,共3页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含油目的层系主要为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埋藏深,构造幅度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从地震叠加速度、平均速度及层速度等方面分析了轮南地区的基本速度场特征,即平面上具有北西部高、南东部低,纵向上具有三段式的特...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含油目的层系主要为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埋藏深,构造幅度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从地震叠加速度、平均速度及层速度等方面分析了轮南地区的基本速度场特征,即平面上具有北西部高、南东部低,纵向上具有三段式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岩性、储层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讨论了砂岩储层的速度特征及其与岩性、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建立了三维时深转换速度场,在研究区的勘探开发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叠加速度 平均速度 层速度 三维速度场 轮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轮南潜山裂缝性油藏酸压工艺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年银 赵立强 +1 位作者 刘平礼 张倩 《海洋石油》 CAS 2006年第2期53-57,共5页
酸压改造是轮南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技术手段。轮南潜山奥陶系储层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孔隙裂缝发育等特征给酸压施工和酸压材料带来诸多困难。在分析了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难点的基础上,对该油田所采用的深度酸压工艺、... 酸压改造是轮南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技术手段。轮南潜山奥陶系储层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孔隙裂缝发育等特征给酸压施工和酸压材料带来诸多困难。在分析了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难点的基础上,对该油田所采用的深度酸压工艺、泵注程序、施工参数、排液方式等作了详尽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认识,对类似的储层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油田 碳酸盐岩 酸压 储层伤害 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