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nyu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1
作者 LU Ming-yan ZHANG Shun-sh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3期178-183,共6页
A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Confucian culture,an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Lunyu or The Analects o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ng... A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Confucian culture,an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Lunyu or The Analects o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unyu.This article will select some of the vocabulary translations with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Lunyu as the object,employ the method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text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translation,and discuss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rategies.Judging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Analects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s,Lunyu has exerted an enlightenment effect in different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yu Confucian culture culture-loaded words Amoy Ku’s version William Edward Soothill’s version TRANSLATION
下载PDF
《论语》英译中的翻译规范——以理雅各英译本为例
2
作者 张小曼 周银枝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翻译规范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应用,对整个翻译过程都起到指导作用。从翻译规范的角度考察理雅各《论语》英译本,发现理雅各既遵循翻译规范,又违反翻译规范,其前提是翻译规范是否契合翻译目的,合则遵循,不合则违反。理雅各的... 翻译规范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应用,对整个翻译过程都起到指导作用。从翻译规范的角度考察理雅各《论语》英译本,发现理雅各既遵循翻译规范,又违反翻译规范,其前提是翻译规范是否契合翻译目的,合则遵循,不合则违反。理雅各的翻译实践表明,当翻译规范能帮助译者达成翻译目的时,译者应当固守翻译规范;反之,译者应当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体性,译出原作的神韵,以达到传播源语文化的目的。翻译规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译出传世之作,译者既需要遵循规范,又需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论语》英译 翻译目的 理雅各
下载PDF
清代咸同时期戴望对戴震义理的承续
3
作者 潘炜旻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29,共11页
清代学术史对戴震义理接受图景的描述,向前聚焦于乾嘉时期,向后聚焦于光宣时期,往往忽略咸同学界对戴震义理的接受。戴望作为咸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是表彰戴震义理的重要学人。1863年,戴望系统阅读了戴震的考证与义理著述;1862—1... 清代学术史对戴震义理接受图景的描述,向前聚焦于乾嘉时期,向后聚焦于光宣时期,往往忽略咸同学界对戴震义理的接受。戴望作为咸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是表彰戴震义理的重要学人。1863年,戴望系统阅读了戴震的考证与义理著述;1862—1864年,戴望与谭献曾围绕戴震义理展开激烈论争,推举戴震为清代学术史上一流的学者。而后,戴望撰述《戴氏注论语》,继承了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天道、人道、王道秩序进行了论述,诸如气化的天道观、一元的性善论、以己之欲通天下之欲的修行工夫、体情遂欲的王道理想等等。勾稽咸同年间戴望对戴震义理的承续,可以推进学界对戴望其人其学、咸同戴震学术接受实况、清代学术思想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戴望 《孟子字义疏证》 《戴氏注论语》 咸同学术
下载PDF
清代咸同汉学的探索与调整——《论语正义》《戴氏注论语》比较研究
4
作者 潘炜旻 《长江学术》 2024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刘恭冕与戴望是晚清咸同时期重要的汉学家,《论语正义》《戴氏注论语》是其时代表性的汉学著述。以同治年间刘恭冕、戴望在金陵书局的交往为背景,比读二书,可知二人作为咸同典型的汉学家,皆秉持追求独立判断以求真义的精神,并对《论语... 刘恭冕与戴望是晚清咸同时期重要的汉学家,《论语正义》《戴氏注论语》是其时代表性的汉学著述。以同治年间刘恭冕、戴望在金陵书局的交往为背景,比读二书,可知二人作为咸同典型的汉学家,皆秉持追求独立判断以求真义的精神,并对《论语》展开了浩大的训诂考证工作。但是,刘恭冕与戴望在注解时却选择了不同的体例,结果使得《论语正义》的汉学考证色彩得以彰显,《戴氏注论语》的汉学考证色彩被遮没。这种差异性源自刘恭冕、戴望对《论语》注本的构想不同:刘恭冕在乾嘉为群经作新疏风潮下撰写《论语正义》,意欲大力发扬汉学训诂考据方法,提供集大成的《论语》义疏成果;戴望在咸同经世思潮推动下撰写《戴氏注论语》,意欲提供可以革除世敝、维护圣教的经济之学,因此有意调整支离的训诂考据以避免遮蔽义理体系。二书的异同离合,展现了戴望与汉学主流考证学复杂的关系,体现了咸同汉学的不同学术风貌,反映了经世思潮下汉学的发展与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恭冕 戴望 《论语》注本 乾嘉汉学 清代学术
下载PDF
日本蓬左文庫藏《釋文論語音義》的文獻學與語言學價值考論
5
作者 于芝涵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174-188,284,285,共17页
日本蓬左文庫藏《釋文論語音義》作爲存世的稀見單刻本《論語音義》,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和語言學價值。文章從出字、注音、釋義三方面,將其與合刻的宋元遞修本、清代通志堂本和抱經堂本《經典釋文·論語音義》進行了比較,輔參以宋刻... 日本蓬左文庫藏《釋文論語音義》作爲存世的稀見單刻本《論語音義》,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和語言學價值。文章從出字、注音、釋義三方面,將其與合刻的宋元遞修本、清代通志堂本和抱經堂本《經典釋文·論語音義》進行了比較,輔參以宋刻蜀大字本《論語注疏》和宋劉氏天香書院本和元盱郡覆宋本《論語集解》附音義,對蓬左文庫藏本的文獻異相進行了描寫和分析。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其校勘諸合刻本《經典釋文·論語音義》的文獻學價值和反映宋元時期實際文字使用及語音演變的語言學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釋文論語音義》 文獻面貌 校勘價值 語言學價值
下载PDF
理雅各《论语》英译的概念化透视
6
作者 张小曼 张思哲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1-67,共7页
从范畴学角度看,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过程,翻译过程就是将原文带入译语范畴内进行分类处理,即再范畴化的过程。理雅各《论语》英译本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本中分别建构了原生态、次生态和新生态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 从范畴学角度看,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过程,翻译过程就是将原文带入译语范畴内进行分类处理,即再范畴化的过程。理雅各《论语》英译本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本中分别建构了原生态、次生态和新生态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的建构,确保原文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在译文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再现,译语读者藉由概念框架完成从源语文化到译语文化的认知,从而达成对原作的全面认识。概念框架是连接原文和译语读者的桥梁,译者要构建完整的概念结构,需要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种种关联因素,善于填补文化缺省,在译语文化中重塑源语文化的筋骨,实现原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概念化 范畴化 概念框架 《论语》
下载PDF
定县汉简《论语》校读三则
7
作者 郑子良 《出土文献》 2023年第2期55-59,156,共6页
本文结合定县汉简保护与信息提取项目重新获取的图像,对定县汉简《论语》篇三例字词进行探讨,认为原整理者所释简1666“”当是“亡”字俗体;所释简1586“”当是“栈”,系“柴”音近而讹,“献”“遮”分别为“喭”“庶”音近通假,“居”... 本文结合定县汉简保护与信息提取项目重新获取的图像,对定县汉简《论语》篇三例字词进行探讨,认为原整理者所释简1666“”当是“亡”字俗体;所释简1586“”当是“栈”,系“柴”音近而讹,“献”“遮”分别为“喭”“庶”音近通假,“居”字可能为“屡”字省形。此外,简2053“亦”字,则体现了《鲁论语》与《古论语》在文字上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县汉简 论语 校读
下载PDF
传教士《论语》译本与基督教意识形态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2-126,共5页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译者对他者的理解,往往造成无意识的"误读"而非有意识的"操纵"。但在副文本中,译者则会正面现身,进行知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论语》 意识形态 翻译 副文本
下载PDF
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6
9
作者 许群爱 刘宇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4-56,共3页
本文运用Lakoff的概念隐喻观对《论语》中以"人"和"信?德"为目的域的隐喻进行文化解读。我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背景及经验知识是隐喻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隐喻。
关键词 《论语》 Lakoff的概念隐喻观 文化环境
下载PDF
《论语》释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敖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The word lun as it appears in Confucius’ book Lunyu means "to compile" rather than "ethics", "to discuss", "to state", or "to select" as are miss-interpreted by many ... The word lun as it appears in Confucius’ book Lunyu means "to compile" rather than "ethics", "to discuss", "to state", or "to select" as are miss-interpreted by many scholars. This is due to the Chinese lexic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comes out after the extended meaning. The word yu in Lunyu means "dialogue". In addition, this book was entitle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e. a period after the book itself came into exist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编纂 西汉 对话
下载PDF
语域视阈下《论语》语篇成长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生文 何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从功能语言学语域视角来看,《论语》的传播和研究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成长性过程。由于情景语境中社交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即话语基调的认知能力、交际目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不同,孔子、孔门弟子、张禹、郑玄、皇侃、... 从功能语言学语域视角来看,《论语》的传播和研究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成长性过程。由于情景语境中社交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即话语基调的认知能力、交际目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不同,孔子、孔门弟子、张禹、郑玄、皇侃、朱熹等分别在不同情境语境中发现和选择了体现时代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并用语言表征,创建语域,创作《论语》语篇(1),重建语域,阐释《论语》语篇,给《论语》注入新的意义,促使《论语》这个语篇不断成长。《论语》所体现的意义不断从字面伸向语篇背后的含义,即义理,作为语篇的语言就不断向作为系统的语言靠近,体现情景语境的语篇就不断变为体现文化语境的语篇,《论语》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语域 语篇成长性
下载PDF
“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典籍的翻译策略——以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近译”策略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元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碎片化"是当前大众阅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长久以来"深度翻译"是中国典籍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主要策略。然而这一学者型翻译策略过于依赖注释和解说等副文本策略,在相当程度上不能满足国外普通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碎片化"是当前大众阅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长久以来"深度翻译"是中国典籍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主要策略。然而这一学者型翻译策略过于依赖注释和解说等副文本策略,在相当程度上不能满足国外普通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赖发洛的《论语》译本为普通读者设计,翻译策略以紧贴原文的"近译"为特色,与专家学者的"深度翻译"显著不同。其译本对儒家思想及核心术语的构建注重通篇规划而不依赖注释,译本语言简练且高度贴近原文,并取得了极好的"语力"效果,对当前典籍翻译如何顺应"碎片化阅读"潮流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化阅读 中国典籍 翻译策略 《论语》 “近译”策略
下载PDF
从西北汉简和朝鲜半岛出土《论语》简看汉代儒家文化的流布 被引量:8
13
作者 郝树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68,共6页
通过对敦煌、居延、西域出土汉简和朝鲜半岛出土汉简中的《论语》等儒家文献的分析可知,西汉王朝武力开拓边疆的同时,还把当时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和思想理念传播到了河西、西域以及朝鲜半岛,同军事、政治三位一体,维护了大一统... 通过对敦煌、居延、西域出土汉简和朝鲜半岛出土汉简中的《论语》等儒家文献的分析可知,西汉王朝武力开拓边疆的同时,还把当时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和思想理念传播到了河西、西域以及朝鲜半岛,同军事、政治三位一体,维护了大一统局面的实现和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汉简 朝鲜半岛 《论语》 儒家文化
下载PDF
《论语》文体考论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文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8,共5页
《论语》并非先秦说理文的低级形式。其文体主要有纯粹的语录体、经概括的问答体和相对完整的问答体三种基本样态。无论从《论语》文本内部考察,还是将其与出土文献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对勘,我们都会发现孔门后学在编纂过程中有意识地遵循&... 《论语》并非先秦说理文的低级形式。其文体主要有纯粹的语录体、经概括的问答体和相对完整的问答体三种基本样态。无论从《论语》文本内部考察,还是将其与出土文献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对勘,我们都会发现孔门后学在编纂过程中有意识地遵循"趋简"的原则。《论语》实际上是孔门弟子对先师语录撷取、概括的结果。上古"言"和"语"是两种不同的文类。"语"本身所带有的民间文化色彩,使《论语》编纂者自觉以"语"命名,并书之于短策,体现了孔门弟子对自身非官方的民间文化的自我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体 趋简 古“语”
下载PDF
《论语》“民”、“人”的实际所指与词义特点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宋永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6期21-40,共20页
本文对《论语》中的单音词“民”与“人”的使用情况作了穷尽性的考察,认为《论语》“人”的词义主要指称“有仁德与才能者”、“在位者”;“民”的词义指称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民”的词义特点是“下”,“人”... 本文对《论语》中的单音词“民”与“人”的使用情况作了穷尽性的考察,认为《论语》“人”的词义主要指称“有仁德与才能者”、“在位者”;“民”的词义指称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民”的词义特点是“下”,“人”的词义特点是“上”。这种“下”、“上”的区别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在春秋时代,孔子与弟子有仁德,仁人、贤人、善土、人才有贤能,但不在位;而居于上位的君王、诸侯、卿大夫大多“不仁”、“不德”、“不贤”。众庶则处于为“君”所“使”的“低下”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下载PDF
从《尚书·虞夏书》的“德治”到《论语》的“成于乐”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渊 陈天亮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0,共4页
《尚书》中的“德治”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成于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思想的升华。《尚书》是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 《尚书·虞夏书》 《论语》 德治 成于乐
下载PDF
中国现代幽默文学的前奏:“论语”派翻译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作友 杨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3-122,326,共10页
"论语"派以"幽默""闲适""性灵"为标杆,大力译介西方幽默文学,并吸取其精髓,创造性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建立中国现代幽默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翻译文学这个多元系... "论语"派以"幽默""闲适""性灵"为标杆,大力译介西方幽默文学,并吸取其精髓,创造性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建立中国现代幽默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翻译文学这个多元系统中,"论语"派翻译活动虽位处边缘,却自成一体,但其作用却远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今天看来,"论语"派译者中心的理论关怀,重视读者的实践诉求、理性对待异域文化的价值判断、挑战主流思想的批判勇气,以翻译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创新之举,无不对当今的译坛带来丰富的启迪。其自身际遇也提醒学人反思,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结合才是一个学者所追求的学术灵魂与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派 翻译 幽默文学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学术价值
下载PDF
试析《论语》中“而”的用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黎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1期49-51,共3页
《论语》是虚词“而”较集中出现的儒家经典文献 ,本文在对该文献中出现的“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将战国时期“而”作为虚词的典型用法进行逐例剖析 ,试图为研究虚词“而”
关键词 《论语》 代词 连词 语气词
下载PDF
《论语》的管理思想探赜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文联 周远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4-17,共4页
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社会大乱,从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以“和为贵”的理想境界,以仁政礼治为主要措施,以净化统治层与广大群众道德素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管理模式。这些保存在《论语》中的管理思想,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寓管于教”的思想特... 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社会大乱,从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以“和为贵”的理想境界,以仁政礼治为主要措施,以净化统治层与广大群众道德素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管理模式。这些保存在《论语》中的管理思想,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寓管于教”的思想特色,它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管理思想
下载PDF
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庆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14,共4页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隐逸问题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基本仕隐观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救世精神及仁政理想又使孔子突破其仕隐观的束缚,积极求仕。最后,孔子在理想成空的情况下怀道归隐。使孔子实现从仕到隐这一人生转...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隐逸问题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基本仕隐观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救世精神及仁政理想又使孔子突破其仕隐观的束缚,积极求仕。最后,孔子在理想成空的情况下怀道归隐。使孔子实现从仕到隐这一人生转折的是中庸思想,仕隐情结伴随孔子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仕隐情结 周礼 仁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