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ng the site effects in Luoyang basin using 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 method from a short-period dense array 被引量:3
1
作者 Yujuan Tan Yunhao Wei +1 位作者 Yonghong Duan Fuyun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5期272-280,共9页
The influence of local site effects on seismic ground motion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Determining site effects in densely populated cities built on basins ca... The influence of local site effects on seismic ground motion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Determining site effects in densely populated cities built on basins can help to reduce the earthquake hazard. Site effects of Luoyang basin are estimated by the 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 method using ambient noise records from a short-period dense array. The sites in Luoyang basin are sort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pattern of the HVSR curves. There are cases with a single clear peak, two clear peaks, and an unclear low frequency peak or multiple peak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re being one large impedance contrast interface, two large interfaces, and a moderate one beneath the sites, respectively. The site effects characterized by fundamental frequency from HVSR curves are affected by underlying sedimentary layers and depth of sedimentary basement. According to our results, the existence of thick sediment layer obviously lowers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to the period range from 2 to 4 s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Luoyang city. The ground motion will amplify when through the sites and the buildings with height of 20–50 floors can resonate at the similar frequency domain. Site effects estimation using HVSR method from a short-period dense array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in areas of moderate seismic risk where strong motion recordings are lacking, such as the Luoyang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effects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 dense array luoyang basin
下载PDF
Shallow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Luoyang basin derived from dense array observations of urban ambient noise 被引量:2
2
作者 Ming Zhou Xiaofeng Tian +2 位作者 Fuyun Wang Yunhao Wei Hailiang Xi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5期252-261,共10页
Determining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a sediment basin is important when evaluating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s given that such basins can significantly amplify seismic energy. The Luoya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Determining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a sediment basin is important when evaluating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s given that such basins can significantly amplify seismic energy. The Luoya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He’nan uplift and is a Meso-Cenozoic depression basin. To characterize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the basin, we develop a model of the shallow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3D)shear-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basin by applying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o a dense array of 107 portable digital seismometers deployed over the basin. More than 1,400 Rayleigh-wave dispersion curves for periods in the range 0.5–5 s are extracted. The 3D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velocity in the shallow crust are inverted using a direct surface-wave tomographic method with period-dependent ray tracing, with all the surface-wave group-velocity dispersion data being invert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hallow crust of the study area,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corresponds to surface geology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Luoyang basin exhibits a low shear-wave velocity featur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in the region,while the Xiongershan and Songshan uplifts exhibit higher shear-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The results provide a shallow high-resolution 3D velocity model that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simula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luoyang basin dense array
下载PDF
从地质背景看汉魏隋唐时期洛阳盆地的河道变迁
3
作者 尹玲玲 罗丽娟 《历史地理研究》 2024年第1期1-16,155,共17页
洛阳盆地伊、洛、瀍、涧四水流向与其地质背景密切关联。四水走向均受控于盆地基底的地层断裂线。伊、洛二水的走向主要取决于东西向及北东向的断裂线,洛水的流路主要受麻屯—偃师断裂影响,伊水的流路主要受宜阳—偃师断裂影响。瀍、涧... 洛阳盆地伊、洛、瀍、涧四水流向与其地质背景密切关联。四水走向均受控于盆地基底的地层断裂线。伊、洛二水的走向主要取决于东西向及北东向的断裂线,洛水的流路主要受麻屯—偃师断裂影响,伊水的流路主要受宜阳—偃师断裂影响。瀍、涧二水的走向与北西向的断裂线一致,主要受新安—半坡等断裂影响。洛水在汉魏隋唐时期表现出持续北迁的态势,伊水则持续东延南移。伊、洛二水历史时期以来渐趋南北分离,伊洛交汇点逐步东移。盆地内的南北不等量沉降、沉积中心的向北倾斜导致洛河北迁,中央凸起、“两堑夹一垒”型的复式断陷致使伊河东延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伊洛瀍涧 河道变迁 地质背景
下载PDF
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资源数值模拟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现国 彭涛 +1 位作者 张领 葛雁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3,共6页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地下水的过渡开采导致了洛阳盆地水环境的恶化。本文结合洛阳盆地水文地质条件运用数学模型对盆地的浅层孔隙地下水资源进行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建立二层结构的非均质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经模型识别和校正,所选...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地下水的过渡开采导致了洛阳盆地水环境的恶化。本文结合洛阳盆地水文地质条件运用数学模型对盆地的浅层孔隙地下水资源进行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建立二层结构的非均质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经模型识别和校正,所选参数是基本合理的,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洛阳盆地第四系浅层地下水系统。盆地地下水补给主要为降水及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占总排泄量的75.82%,因此调整和优化现状地下水开采方案,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显得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地下水资源 数值模拟 MODFLOW
下载PDF
洛阳盆地平原区全新世地貌环境演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本昀 陈常优 王家耀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1-384,共4页
对洛阳盆地平原区典型剖面的物质组成、测年数据和考古遗址空间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显示,该地区全新世地貌环境经历了伊、洛河一、二级阶地形成、阶地面接受洪积冲积物质和风尘物质不断加积、伊、洛河夹河滩地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二级阶... 对洛阳盆地平原区典型剖面的物质组成、测年数据和考古遗址空间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显示,该地区全新世地貌环境经历了伊、洛河一、二级阶地形成、阶地面接受洪积冲积物质和风尘物质不断加积、伊、洛河夹河滩地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二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初期,一级阶地形成于约3.1 ka BP,阶地形成的原因以气候变化为主,因此两级阶地为气候阶地;夹河滩地自晚全新世开始,因伊、洛河汇流点东移而不断扩大;引起滩地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全新世 地貌演变
下载PDF
洛阳盆地全新世气候环境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本昀 李容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75-280,共6页
根据伊洛河二级阶地皂角村剖面沉积物质的理化分析数据,推断洛阳盆地全新世气候环境特点是:早期冷湿、中期温暖湿润、晚期温暖半湿润.自12万aB.P.以来存在9个温湿和9个干旱亚阶段.
关键词 全新世 洛阳盆地 环境变化 气候环境
下载PDF
全新世洛阳盆地的水系变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本昀 吴国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0-493,共4页
利用陆地卫星像片、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地层钻孔和地层剖面资料,运用综合分析对比方法,揭示出全新世以来洛阳盆地水系变化具有如下基本规律:即洛河河道不断北移;伊河河道不断东延加长,河曲不断南北摆动;涧河在东周到隋唐的时... 利用陆地卫星像片、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地层钻孔和地层剖面资料,运用综合分析对比方法,揭示出全新世以来洛阳盆地水系变化具有如下基本规律:即洛河河道不断北移;伊河河道不断东延加长,河曲不断南北摆动;涧河在东周到隋唐的时期内,由于人为作用而不断改变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全新世 水系变迁
下载PDF
洛阳-伊川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司红 刘西宁 李平和 《地质与资源》 CAS 2003年第4期228-232,共5页
洛阳-伊川盆地是南阳油田近期油气勘探的新地区和新领域之一,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中生界三叠系.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埋藏较浅,残存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其中暗色泥岩发育,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并且盆地的构造演化对地层的保存、构造发育、... 洛阳-伊川盆地是南阳油田近期油气勘探的新地区和新领域之一,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中生界三叠系.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埋藏较浅,残存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其中暗色泥岩发育,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并且盆地的构造演化对地层的保存、构造发育、油气分布以及油气藏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明确了该区下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含油气远景 三叠系 前陆拗陷 洛阳-伊川盆地
下载PDF
洛阳盆地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现国 谷芳莹 +3 位作者 孙春叶 龚晓凌 钱建立 杨国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5-98,共4页
洛阳盆地是一个较大型断陷盆地,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当地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岩溶裂隙水,盆地区地热水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洛阳盆地内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 洛阳盆地是一个较大型断陷盆地,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当地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岩溶裂隙水,盆地区地热水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洛阳盆地内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对盆地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形成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洛阳盆地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周边山地区基岩山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其地下水形成年龄在几万年以内;盆地内松散岩类浅层孔隙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其形成年龄为几十年;盆地区地热水主要接受周边基岩山区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其形成年龄为几千年到几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地下水 洛阳盆地
下载PDF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洛阳-济源盆地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文强 袁炳强 +1 位作者 马小雷 鲁海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为了研究洛阳-济源盆地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和磁力场特征及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断裂构造分布与油气之间的关系,... 为了研究洛阳-济源盆地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和磁力场特征及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断裂构造分布与油气之间的关系,预测了研究区油气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洛阳-济源盆地内重力低是由中生界-新生界引起,重力高是由前新生界或前震旦系基底隆起引起;盆地内发育的断裂按走向主要有近东西(包括东西、北东东、北西西)向、北东(包括北北东)向和北西(包括北北西)向3组断裂,其中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这2组断裂最为发育。断裂构造基本控制了研究区地层的展布,断裂不仅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通道及原动力,而且改善了上三叠统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同时可为油气的成藏提供良好圈闭条件。研究区有3个油气有利区、2个油气较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济源盆地 重磁力场 断裂构造 油气有利区
下载PDF
洛伊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司 陈尚斌 +2 位作者 左兆喜 韩宇富 司庆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69,共4页
洛伊盆地上三叠统埋深适中、厚度大,钻井显示出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通过粒度分析和沉积相重建,分析洛伊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洛伊盆地上三叠统以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深湖相、浅湖相、沼泽化湖相和三角洲平原相... 洛伊盆地上三叠统埋深适中、厚度大,钻井显示出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通过粒度分析和沉积相重建,分析洛伊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洛伊盆地上三叠统以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深湖相、浅湖相、沼泽化湖相和三角洲平原相等沉积亚相有利于油气形成;上三叠统有效烃源岩厚度约为900 m,以暗色泥岩为主;椿树腰组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0.82%;谭庄组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83%,有机质成熟度平均为0.69%,接近成熟生油阶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1和Ⅱ_2型。深湖相发育泥岩与砂岩互层,具有形成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沉积条件,表现出相控油气特征;另因上三叠统顶部剥蚀,部分油气运移至古近系,可形成古生新储型油气藏;上三叠统烃源岩演化经历2个阶段,三叠纪末期进入生烃门限,但后期构造抬升使得生烃活动停止,在早古近纪末期燕山期埋深增加,再次生烃;椿树腰组与谭庄组深湖相面积约为3 700 km2,浅湖相面积约为4 100 km^2,估算生烃总量约为4.47×10~8t,具有开采潜力。洛伊盆地上三叠统为油气藏远景区,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重建 粒度分析 油气成藏特征 椿树腰组 谭庄组 洛伊盆地
下载PDF
洛阳盆地地热资源与龙门地热田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阎留运 徐九儒 《中国煤田地质》 2002年第1期37-40,56,共5页
龙门地热田的形成是其特殊地质构造制约地下水运动的结果。F1、F2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F41为地热田的导水构造,3为龙门地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三叠系则成为龙门地热田的盖层。龙门地热田之北邻洛阳盆地为凹陷区,但地温梯度却为... 龙门地热田的形成是其特殊地质构造制约地下水运动的结果。F1、F2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F41为地热田的导水构造,3为龙门地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三叠系则成为龙门地热田的盖层。龙门地热田之北邻洛阳盆地为凹陷区,但地温梯度却为3.1℃/100m,明显高于龙门及其它相邻地区。经对洛阳盆地地热背景及控热条件分析认为:延伸并隐伏于洛阳盆地中的龙门控热构造F1、F2断层,仍具有导热性质;F1、F2断层虽被F3错开,还仍具有导水作用。经F1、F2排入洛阳盆地的热水,不但提高了洛阳盆地的地温,而且也是洛阳盆地热储层,下第三系砂、砾岩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水源。故根据龙门地热勘察情况,选择洛阳盆地的地热开发目标区应为F1构造带上和隐伏的北东向断裂带上,取水层段应为下第三系上部的断裂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龙门地热田 洛阳盆地 地热储层 控热构造
下载PDF
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自明 《河南地质》 2001年第3期185-190,共6页
以地表地质和勘探地震资料为基础 ,对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受洛阳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并受宜阳—洛宁断裂的制约 :负反转构造仅在宜阳—洛宁断裂下降盘发育 ,反转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直至消失... 以地表地质和勘探地震资料为基础 ,对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受洛阳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并受宜阳—洛宁断裂的制约 :负反转构造仅在宜阳—洛宁断裂下降盘发育 ,反转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直至消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负反转构造 洛阳盆地 油气运移 地震勘探 资料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座谈会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学良 贾文星 费婷怡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157,共6页
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 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座谈会在河南省洛阳市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重要意义、原则要求和战略路径等问题发表精彩观点。本次座谈会不仅有利于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而且对于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郑洛西 高质量发展 路径举措
下载PDF
黄河流域:洛阳城市空间营造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冰 《华中建筑》 2013年第6期1-4,共4页
该文是个案研究系列之黄河流域洛阳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对洛阳城市族群的更替叠累及城市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族群迁徙 城市空间营造 黄河流域 洛阳
下载PDF
黄河流域:郑州城市空间营造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冰 《华中建筑》 2013年第8期1-4,共4页
该文是个案研究系列之泛黄河流域郑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对郑州城市族群的更替叠累及城市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族群迁徙 城市空间营造 黄河流域 洛阳
下载PDF
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翟小洁 齐玉峰 任静 《河南科学》 2014年第9期1827-1829,共3页
对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赋存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概述了该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根据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阶段性成果,对区内水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两种方式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对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赋存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概述了该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根据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阶段性成果,对区内水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两种方式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洛阳盆地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其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浅层地热能 地源热泵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洛阳盆地屯1井录井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书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3期46-48,138,共3页
洛阳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无果后,借助鄂尔多斯盆地成功经验所布署的屯1井在完井后经压裂改造,喜获工业气流。在分析本区的生烃条件、资源量、油藏类型的基本特点后,提出了洛阳盆地随钻录井在裂缝油气显示识别、裂缝及其发育程度的识别方... 洛阳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无果后,借助鄂尔多斯盆地成功经验所布署的屯1井在完井后经压裂改造,喜获工业气流。在分析本区的生烃条件、资源量、油藏类型的基本特点后,提出了洛阳盆地随钻录井在裂缝油气显示识别、裂缝及其发育程度的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屯1井录井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本区石油地质条件,对常规录井技术、分析录井技术的选择及油气层解释评价方法进行了细致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录井技术 油气显示
下载PDF
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政葵 夏蔓宏 +3 位作者 董少刚 刘晓波 王超 周雨泽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3,共7页
在系统采集并分析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样品的基础上,综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HCO^-_3和Ca^(2+)分别是研... 在系统采集并分析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样品的基础上,综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HCO^-_3和Ca^(2+)分别是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优势的阴、阳离子;HCO_3-Ca和HCO_3-Ca·Mg型为主要地下水化学类型;浅层地下水TDS和总硬度的平均浓度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450.5 mg/L和329.3 mg/L。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地下水水质成分主要来自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等矿物的长期风化溶解。同时,逆向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演化特征 洛阳盆地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水文模型在洛阳河流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栗 汪院生 +2 位作者 唐仁 李卫东 秦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23,共4页
为了提高通胜山丘区来水模拟精度,解决通胜地区防洪安全问题,分析了洛阳河流域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并基于遗传算法构建水文模型进行洪水模拟。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在现有气候、下垫面等变化环境下,洛阳河流域下垫面不同土地类型面积变化... 为了提高通胜山丘区来水模拟精度,解决通胜地区防洪安全问题,分析了洛阳河流域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并基于遗传算法构建水文模型进行洪水模拟。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在现有气候、下垫面等变化环境下,洛阳河流域下垫面不同土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大,快速城镇化使得旱地明显减少,水田增加11%,水面基本保持不变,水文模型参数也在发生动态变化,新水文参数与原始水文参数相差较大,前者模拟结果在径流深、洪峰、峰现时间、确定性系数4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后者,可见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水文模型参数能较好地反映现状下垫面水文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水文模型 下垫面 瞬时单位线 洛阳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