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吕国综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金荣权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2期33-36,共4页
作为姜姓的古吕国,本为远古时期炎帝部族的后裔,在舜时期,伯夷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国,其地在山西境内,历经夏、商至西周前期。到西周中晚期,为了防御南楚,周宣王将吕国迁封于河南南阳。南阳之吕于公元前688至前683年间被楚国吞并。至... 作为姜姓的古吕国,本为远古时期炎帝部族的后裔,在舜时期,伯夷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国,其地在山西境内,历经夏、商至西周前期。到西周中晚期,为了防御南楚,周宣王将吕国迁封于河南南阳。南阳之吕于公元前688至前683年间被楚国吞并。至楚成王时期,楚人又迁吕人到淮河中游的新蔡,作为楚国的附庸,以抵御北方诸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国 南阳 新蔡 姜姓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姓氏与封爵称谓——从吴简中的“步侯”、“吕侯”说起 被引量:2
2
作者 苏俊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35,共6页
吴简中的"步侯"、"吕侯",分别为临湘侯步骘、番禺侯吕岱的封爵称谓。这种在封爵称谓中使用受封者姓氏的情况,秦汉时期还极为少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逐渐普遍化的倾向。王爵、公爵、侯爵甚至男爵的封爵称谓... 吴简中的"步侯"、"吕侯",分别为临湘侯步骘、番禺侯吕岱的封爵称谓。这种在封爵称谓中使用受封者姓氏的情况,秦汉时期还极为少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逐渐普遍化的倾向。王爵、公爵、侯爵甚至男爵的封爵称谓中,都有使用受封者姓氏的现象。此现象在南、北政权中都有存在。这种现象既是此时期世家大族强大、家族姓氏受到重视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进一步推动姓氏在社会等级识别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家族相关的、带有私有属性的姓氏,其使用范围从官职扩展到封爵等国家公器上,说明家族等私人势力对国家事务影响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姓氏 封爵称谓 吴简 步侯 吕侯
下载PDF
蔡都新蔡试探
3
作者 马世之 《天中学刊》 2009年第1期113-115,共3页
蔡是我国周代著名的古国之一。历史上的蔡国几度兴亡,多次迁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迁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都州来(下蔡),蔡都新蔡的时间长达37年之久。新蔡本为吕国故地,蔡迁于此,改称新蔡。新蔡蔡国故城原为古吕国都,保留有... 蔡是我国周代著名的古国之一。历史上的蔡国几度兴亡,多次迁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迁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都州来(下蔡),蔡都新蔡的时间长达37年之久。新蔡本为吕国故地,蔡迁于此,改称新蔡。新蔡蔡国故城原为古吕国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遗迹。蔡都新蔡期间的历史文物,比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义工若簠、蔡季风簠等。这期间,蔡国国势一度扩展,其领土向南已达潢川、固始一带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都新蔡 古吕侯国 蔡国故城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与历史书写——以吕思勉的两部中国民族史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方素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6-150,共5页
20世纪初以来,在新史学和国史重建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民族史研究迅速发展,四五十年间推出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学术范式意义的民族史论著。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和《中国民族演进史》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本文通过时这两部中国民族史... 20世纪初以来,在新史学和国史重建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民族史研究迅速发展,四五十年间推出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学术范式意义的民族史论著。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和《中国民族演进史》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本文通过时这两部中国民族史的特色及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立场及其理论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演进史 民族 国家
下载PDF
电流模式低电压低功率模拟滤波器设计方法综述
5
作者 黄清秀 何怡刚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65-70,共6页
对电流模式低电压低功耗模拟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总结 ,主要讨论了状态空间综合方法、压缩扩展技术、Bi CMOS跨导技术等
关键词 低电压低功率 滤波器 电流模式 状态空间 压缩扩展 BiCMOS跨导
下载PDF
吕碧城女权的文学书写——解读《纽约病中七日记》
6
作者 何宏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85-90,共6页
《纽约病中七日记》是近代女学先驱吕碧城的日记体作品,它以私密化的写作特点,成为"男性女权先声"历史中一份罕见的女性写实文本。作者以海外"孤客"和"病中"的特定境遇凸显女性的性别体验,其中对女性身... 《纽约病中七日记》是近代女学先驱吕碧城的日记体作品,它以私密化的写作特点,成为"男性女权先声"历史中一份罕见的女性写实文本。作者以海外"孤客"和"病中"的特定境遇凸显女性的性别体验,其中对女性身份的认可、回归与"家国"情怀相互交织,从文学的视角折射出近代女性对"性别"与"民族国家"复杂关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近代女权“自我” 民族国家
下载PDF
《吕氏春秋》赏罚思想探微 被引量:1
7
作者 赵耿昊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81-85,共5页
《吕氏春秋》中蕴含着丰富的赏罚思想,"理义至上"是其核心价值,"博赏慎罚"和"赏罚观归"是其具体原则。从诸子的分野看,《吕氏春秋》的赏罚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外在形式,儒家德治主张为精神实质,儒、法结... 《吕氏春秋》中蕴含着丰富的赏罚思想,"理义至上"是其核心价值,"博赏慎罚"和"赏罚观归"是其具体原则。从诸子的分野看,《吕氏春秋》的赏罚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外在形式,儒家德治主张为精神实质,儒、法结合的产物;从时代的变迁看,它体现了新旧政治文化的交融。《吕氏春秋》试图以传统德治来修正秦国的法家路线,以期适应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吕氏春秋》 赏罚 德治 法家
下载PDF
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应然态”之回归——《吕氏春秋》中师生关系样态的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自慧 于涛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45-50,共6页
由于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中国社会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师道失坠,师生关系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异化”现象。从历史上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亮色。《吕氏春秋》所呈现的“... 由于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中国社会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师道失坠,师生关系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异化”现象。从历史上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亮色。《吕氏春秋》所呈现的“达师”形象和“师徒同体”的师徒关系样态,对协调当代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异化 应然态 《吕氏春秋》
下载PDF
《吕氏春秋》“文无畏过宋”文本形成试探 被引量:1
9
作者 杜晓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4期118-122,共5页
比较分析《吕氏春秋》中"文无畏过宋"文本同《左传》、清华简《系年》中相关文本内容上的异同,可以得出吕本是以左本或与左本相似文本为主要参照本,糅合当时流传的其他文本所形成。不过其过程并非是对参照文本的简单照抄,在... 比较分析《吕氏春秋》中"文无畏过宋"文本同《左传》、清华简《系年》中相关文本内容上的异同,可以得出吕本是以左本或与左本相似文本为主要参照本,糅合当时流传的其他文本所形成。不过其过程并非是对参照文本的简单照抄,在吕本形成时亦可能存在出于说理需求对其参照文本的改写,其中包括对情节的增删修改和将郑伯"肉袒执牺以逆"情节错置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文本 文无畏过宋
下载PDF
吕不韦与战国食客的义利观
10
作者 王双双 《秘书》 2019年第2期72-80,共9页
"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中下阶层的生活面貌,也映射出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吕不韦于公元前249年被秦国封为相国,其在掌权的12年间养士三千,权倾一时。文章以... "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中下阶层的生活面貌,也映射出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吕不韦于公元前249年被秦国封为相国,其在掌权的12年间养士三千,权倾一时。文章以《史记》和《吕氏春秋》为依据,以吕不韦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战国时期食客的义利观,探究其影响因素,由此总结指出:对于食客而言,"利"是其本性所趋,"义"是其价值观念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吕不韦 食客 义利观
下载PDF
《史记》修订本“平定诸吕”等六事志疑
11
作者 衣抚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1期5-10,31,共7页
考证汉初平定诸吕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具体时间;考察公元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的史实和标点问题;质疑《史记》中记载的郦食其劝刘邦"复立六国后世"一事,认为是游说纵横之士编造的故事,并不是事实;对公元... 考证汉初平定诸吕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具体时间;考察公元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的史实和标点问题;质疑《史记》中记载的郦食其劝刘邦"复立六国后世"一事,认为是游说纵横之士编造的故事,并不是事实;对公元前281年发生的楚、齐、韩伐秦图周之事表示质疑,认为并非事实;对公元前313年,"秦欲伐齐",担心齐、楚联盟而派张仪挑拨离间楚怀王一事提出部分质疑,认为"秦欲伐齐"应改为"秦欲伐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诸吕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 阳城负黍 复立六国后世 《楚世家》
下载PDF
从秦国到秦朝:秦律的变化之道——秦朝二世而亡的法制原因新探
12
作者 厉广雷 赵帅 《理论界》 2024年第9期57-63,共7页
秦朝的灭亡历来被归咎于秦法之严苛,几乎成为定论。秦国因秦律而变得强大,秦朝却因秦律二世而亡,这种矛盾性的观点一直伴随着秦律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在具体的原因解释上,不仅流于表面,而且没有注意到秦国到秦朝的法制适用环境的变化... 秦朝的灭亡历来被归咎于秦法之严苛,几乎成为定论。秦国因秦律而变得强大,秦朝却因秦律二世而亡,这种矛盾性的观点一直伴随着秦律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在具体的原因解释上,不仅流于表面,而且没有注意到秦国到秦朝的法制适用环境的变化,更是没有发现秦律的变化之道。从秦国到秦朝,治道体系是“事统上法”“皆有法式”,并且因时制宜。探究秦律变化之道,其根本在于统治者对法家“法”“术”“势”理论的理解与侧重。研究从秦国到秦朝,统治者对法家“法”“术”“势”态度之变化,对于理解秦国因秦律而兴,秦朝因秦律而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 秦朝 秦律 法家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早期展开——基于“夷”字的概念史研究
13
作者 郭忠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1,共15页
清代对传统“华夷之辨”和“天下共主”观念的改造和摒弃,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两大步骤。这两大转变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和“马嘎尔尼访华案”及此后事件中具有明显的体现。为消解曾静等汉族知识分子基于华夷... 清代对传统“华夷之辨”和“天下共主”观念的改造和摒弃,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两大步骤。这两大转变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和“马嘎尔尼访华案”及此后事件中具有明显的体现。为消解曾静等汉族知识分子基于华夷之辨原则给清朝统治所带来的挑战,雍正等统治者对“夷”字语义进行重塑和推广,力图塑造出一种各民族相济发展的融合格局。由于马嘎尔尼等英国人对“夷”称的持续抗议和压迫,清朝统治者被迫取消“夷”字并替之以“西”“洋”“外”等词汇,反映出当时统治者从“天下共主”观念向“万国成员”观念的转变。“夷”字的语义转变及其历史命运反映出清中期现代国家建构在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维度上的早期展开方式。现代国家建构是一个包含复合要素的范畴,基于不同的要素,现代国家建构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曾静—吕留良案 马嘎尔尼使华 现代国家建构
原文传递
山东日照首次发现春秋时期樊国铭文青铜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仕安 刘建忠 李凯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4,共4页
今日照市春秋时属莒国领域。2008年3月日照市东港区首次发现春秋时期樊国铭文青铜器,这是继山东发现黄国太子伯克盆、陈国大丧史仲高钟铜器后的又一次新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莒国与樊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日照市 莒国 樊国 春秋时期 青铜器
原文传递
西吕地望小议
15
作者 程钟书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2-134,共3页
西周时期有两个姜姓吕国,一在南土(今河南南阳市),可称为南吕;一在西土,可称为西吕。西吕即《诗》、《书》所载周文王、武王时期之西戎"旅(莒)国",曾为周人盟友,与周王室、密须国互通婚姻,西周末年则与西申、缯、西戎联合灭... 西周时期有两个姜姓吕国,一在南土(今河南南阳市),可称为南吕;一在西土,可称为西吕。西吕即《诗》、《书》所载周文王、武王时期之西戎"旅(莒)国",曾为周人盟友,与周王室、密须国互通婚姻,西周末年则与西申、缯、西戎联合灭周。西吕地望当在今甘肃泾川县东、蒲河入泾的河口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吕 文王伐密 蒲川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