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nor defects after lymph vessel transplantation and free vascularized lymph node transfer:A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complica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Gunther Felmerer Dominik Behringer +2 位作者 Nadine Emmerich Marian Grade Adam Stepniewski 《World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21年第4期129-137,共9页
BACKGROUND Secondary lymphedema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s is a progressive,chronic disease that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curable.Over the past years,a multitude of surgical therapy options have been described.AIM To... BACKGROUND Secondary lymphedema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s is a progressive,chronic disease that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curable.Over the past years,a multitude of surgical therapy options have been described.AIM To summarize the single-center complications in lymph vessel(LVTx)and free vascularized lymph node transfer(VLNT).METHODS In total,the patient collective consisted of 87 patients who were undergoing treatment for secondary leg lymphedema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from March 2010 to April 2020.The data collection was performed preoperatively during consultations,as well as three weeks,six months and twelve months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In the event of complications,more detailed follow-up checks were carried out.In total n=18 robot-assisted omental lymph node transplantations,n=33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 transplantations and n=36 Lymph vessel transplantations were analyzed.An exemplary drawing is shown in Figure 1.A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patient selection is shown in Figure 2.Robotic harvest was performed with the Da Vinci Xi Robot Systems(Intuitive Surgical,CA,United States).RESULTS In total,11 male and 76 female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at study entry was:omental VLNT:57.45±8.02 years;supraclavicular VLNT:49.76±4.16 years and LVTx:49.75±4.95 years.The average observ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was:omental VLNT:18±3.48 mo;supraclavicular VLNT:14.15±4.9 and LVTx:14.84±4.46 mo.In our omental VLNT,three patients showed a slight abdominal sensation of tension within the first 12 postoperative days.No other donor side morbidities occurred.No intraoperative conversion to open technique was needed.Our supraclavicular VLNT collective showed 10 lift defect morbidities with one necessary surgical intervention.In our LVTx collective,12 cases of donor side morbidity were registered.In one case,surgical intervention was necessary.CONCLUSION Concerning donor side morbidity,robot-assisted omental VLNT is clearly superior to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 transplantation and LV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 surgery Vascularized lymph node transfer lymph vessel transfer Robot-assisted surgery Da Vinci Xi Donor side morbidity
下载PDF
Detection of D2-40 monoclonal antibody-labeled 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2
作者 Bing Bai Wei Ma +7 位作者 Kai Wang Sita Ha Jian-Bo Wang Bing-Xu Tan Na-Na Wang Sheng-Si Yang Yi-Bin Jia Yu-Feng Cheng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81-85,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 of 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 (LVI) labeled by D2-40 monoclonal antibod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Methods: Immunohistoch...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 of 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 (LVI) labeled by D2-40 monoclonal antibod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D2-40 and LVI in 107 ESCC patients. 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 and the overall survival time of the patient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s were 70% and 21% in the LVI-positive and LVI-negative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nodal metastasis rate was higher in the LVI-positive group than in the LVI-negative group.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VI was related to nodal metastasis (P<0.001).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the patients was 26 and 43 months in the LVI-positive and LVI-negative groups, respectively. Although un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4),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VI was not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ESCC patients (P=0.062). Lymphatic node metastasis (P=0.031), clinical stage (P=0.019), and residual tumor (P=0.026) were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Conclusion: LVI labeled by D2-40 monoclonal antibody is a risk factor predictiv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SC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单克隆抗体 食管癌 淋巴管 标记 检测 多元回归分析 入侵
下载PDF
胃癌壁外血管侵犯MDCT表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政锜 段书峰 龚海鹏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壁外血管侵犯MDCT表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CT扫描后2周内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与D2淋巴结清扫术;门脉期MDCT图像上采用5分量表对胃癌EMVI... 目的:探讨胃癌壁外血管侵犯MDCT表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CT扫描后2周内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与D2淋巴结清扫术;门脉期MDCT图像上采用5分量表对胃癌EMVI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估ctEMVI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ctEMVI和淋巴结短径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中,脉管侵犯占60.9%(39例),肿瘤大小(> 5 cm)占64.1%(41例),ctEMVI阳性占79.7%(51例),CT转移性淋巴结阳性占56.2%(36例);非淋巴结转移组中,脉管侵犯,肿瘤大小(> 5 cm),ctEMVI阳性及CT转移性淋巴结阳性分别占21.9%(9例),24.4%(10例),21.9%(9例)和19.5%(8例),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EMVI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ctEMV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54。ctEMV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准确性优于淋巴结短径。结论:ctEMVI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ctEMVI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壁外血管侵犯 胃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for Breast Cancer and Melanoma Patients after Previous Axillary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4
作者 Maurice Matter Sebastien Romy +2 位作者 Ariane Boubaker Olivier Michielin Nicolas Demartines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3年第9期1395-1402,共8页
Objective: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 is a validated staging technique for breast carcinoma. Some women are exposed to have a second SLNB due to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or a second neoplasia (breast or other).... Objective: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 is a validated staging technique for breast carcinoma. Some women are exposed to have a second SLNB due to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or a second neoplasia (breast or other). Due to modified anatomy,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previous axillary surgery represents a contra-indication to SLNB. Our objective was to analyse the literature to assess if a second SLNB is to be recommended or not. Methods: For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a review of all published data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o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axilla surgery and second SLNB. Result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second SLNB is feasible in 70%. Extra-axillary SNs rate (31%) was higher after rad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 (60% - 84%) than after SLNB alone (14% - 65%). Follow-up and complementary ALND following negative and positive second SLNB shows that it is a reliable procedure. Conclusion: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confirms that SLNB is feasible after previous axillary dissection. Triple technique for SN mapping is the best examination to highlight modified lymphatic anatomy and shows definitively where SLNB must be performed. Surgery may be more demanding as patients may have more frequently extra-axillary SN only, like internal mammary nodes. ALND can be avoided when second SLNB harvests negative SNs. These conclusions should however be taken with caution because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publications regarding SLNB and surgical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Neoplasms MELANOMA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Dissection lymphATIC vessels SURGERY lymphATIC Anatomy
下载PDF
CAFs联合LVD对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晓岚 魏文斐 +4 位作者 陈晓静 王梓慈 郭楚鸿 陈佩玉 王薇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1-247,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联合淋巴管密度(LVD)对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多重免疫荧光检测132例早期CSCC组织标本(手术切除标本92例,活检组织标本40例)中α-SMA+CAFs和D2-40+...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联合淋巴管密度(LVD)对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多重免疫荧光检测132例早期CSCC组织标本(手术切除标本92例,活检组织标本40例)中α-SMA+CAFs和D2-40+LVs表达水平。分析CAFs密度与LVD的相关性,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AFs和LVD对早期CSC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将手术标本的病理评估结果与术前活检结果进行比较,以明确活检标本的预测效果。结果:92例手术切除标本中,早期CSCC组织的CAFs密度与LVD呈正相关(Spearman’s rho=0.597,P<0.001),CAFs密度和LVD均与LNM、淋巴脉管浸润(LVI)密切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与LVD单独诊断LNM相比,CAFs密度联合LVD具有更高的敏感性(84.40%vs 71.90%,P<0.05)和相当的特异性(96.70%vs 98.30%,P>0.05)。CAFs密度与LVD结合具有最大的AUC(0.958,95%CI=0.919~0.997)。40例活检组织标本中,CAFs密度与LVD呈正相关(Spearman’s rho=0.487,P<0.001),二者表达水平在LNM组均高于non-LNM组(P<0.05)。活检标本与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总符合率为97.5%。结论:联合检测早期CSCC组织的CAFs密度、LVD水平在预测早期CSCC淋巴结转移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癌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淋巴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推拿对循环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晓伟 梁元政 +1 位作者 王晓丹 井夫杰 《河南中医》 2023年第7期1121-1126,共6页
推拿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包括对血管的影响、对血液和淋巴循环的影响、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血压的影响等,其可以调和气血、促进全身经气运行。但目前推拿对循环系统影响的研究仍有着很多欠缺。首先,推拿质量控制和规范... 推拿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包括对血管的影响、对血液和淋巴循环的影响、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血压的影响等,其可以调和气血、促进全身经气运行。但目前推拿对循环系统影响的研究仍有着很多欠缺。首先,推拿质量控制和规范还有所欠缺,大多数研究仍着重于某一阶段,没有整体考量;再者,由于人体与动物模型存在差异,不排除误差的可能性;最后,由于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推拿对循环系统的机制和临床研究仍受到很多局限。今后,应继续加强推拿治疗疾病时对循环系统影响的基础研究,也应对不同推拿手法进行研究,细化各手法刺激对循环系统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结合相关的生物技术,多学科、多机制综合研究,开展临床试验时使用更系统全面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循环系统 血管 血液 淋巴 血液成分 心脏功能 血压
下载PDF
经淋巴管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
7
作者 欧阳飞 张彤 徐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3期38-42,共5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癌患者中非常常见,其决定肿瘤的分期和手术策略。因此,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术前准确识别至关重要。常规超声因其诊断性能不高导致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经静脉超声造影检查可提供淋巴结的血流灌注信息,为判断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癌患者中非常常见,其决定肿瘤的分期和手术策略。因此,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术前准确识别至关重要。常规超声因其诊断性能不高导致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经静脉超声造影检查可提供淋巴结的血流灌注信息,为判断淋巴结转移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但对于淋巴结中具有相同血供模式的转移灶鉴别存在困难。经淋巴管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超声显像技术,模拟正常淋巴液回流途径进行造影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和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造影剂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为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成功定位与定性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临床。经淋巴管超声造影可以在术前准确定位和识别颈部转移淋巴结,有助于防止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保护局部淋巴系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中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淋巴结 淋巴管 超声造影
下载PDF
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
8
作者 马巧英 潘伟人 +3 位作者 曾凡强 栗峣 马传响 刘志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5期435-439,共5页
目的探查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及其超微结构。方法获取6只大鼠的12个肾脏,对其中8个肾脏进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查。另4个经处理后作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大鼠肾脏的HE染色切片很难发现具特征性的... 目的探查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及其超微结构。方法获取6只大鼠的12个肾脏,对其中8个肾脏进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查。另4个经处理后作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大鼠肾脏的HE染色切片很难发现具特征性的淋巴管管壁,但通过LYVE-1的IHC染色可见其呈散在分布,外形不规则,管壁菲薄,并以不同的形状及大小存在,有些细胞核突入管腔中。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肾皮质中淋巴管外表可见散在分布的内皮微通道入口,其包含半圆形的“穹隆顶部”和平坦的“底部”,代谢产物散布在其周围或聚集在入口处。结论初步介绍了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的形态结构,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组织工程和3D组织打印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动物的形态学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皮质 淋巴管 淋巴管内皮微通道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空肠系膜淋巴管、肠干和胸导管形态超微结构
9
作者 马巧英 潘伟人 +3 位作者 马传响 曾凡强 栗峣 刘志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8期1705-1708,共4页
目的 观察比较大鼠肠系膜淋巴管、肠干和胸导管详细的形态超微结构的异同。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12只成年SD大鼠。除水外,所有大鼠禁食24 h,然后在取样前2 h喂食蛋黄和脂肪餐。手术显微镜下,采集肠系膜淋巴管、肠干和胸导管的样本进行组织... 目的 观察比较大鼠肠系膜淋巴管、肠干和胸导管详细的形态超微结构的异同。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12只成年SD大鼠。除水外,所有大鼠禁食24 h,然后在取样前2 h喂食蛋黄和脂肪餐。手术显微镜下,采集肠系膜淋巴管、肠干和胸导管的样本进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然后收集和分析所有数据。结果 大鼠肠系膜淋巴管、肠干和胸导管的直径不同,前者细小,后者稍粗。管腔内有多个瓣膜,它们的管壁菲薄,由三层组织组成。其内膜和外膜的超微结构相似。内膜包括具有不连续基底膜的单层内皮细胞。在肠系膜淋巴管和肠干的肌层发现一到三层平滑肌细胞,在胸导管中发现三至五层平滑肌细胞。它们的外膜由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结论 详细显示和比较了大鼠肠系膜淋巴管、肠干和胸导管详细的形态超微结构,可能为进一步研究淋巴管的结构变化和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超微结构 肠系膜淋巴管 肠干 胸导管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肝内起始淋巴管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玲辉 李玉兰 +3 位作者 张莉 张雅芳 张云芳 王云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20,I006,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肝内起始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的超微结构特点 ,并测量有关数据资料 ,探讨肝淋巴生成途径。 方法 半薄切片光镜观察 ,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计算机图像分析。 结果 肝起始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富含溶酶体和质膜小泡 ,小... 目的 观察大鼠肝内起始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的超微结构特点 ,并测量有关数据资料 ,探讨肝淋巴生成途径。 方法 半薄切片光镜观察 ,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计算机图像分析。 结果 肝起始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富含溶酶体和质膜小泡 ,小泡的数密度为 39.80个 /μm3,体密度为 0 .0 2 8。小泡的平均直径为 90 .6 nm。内皮细胞连接有 3种类型 ,端端连接占 18.7% ,重叠连接占 46 .0 % ,嵌插连接占 34 .0 % ,处于开放状态的占 1.3%。内皮细胞连接处有特殊连接装置的占 6 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起始淋巴管 超微结构 图像分析 大鼠
下载PDF
兔、鼠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学测量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玲辉 李玉兰 +2 位作者 张雅芳 海力斯 王云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薄、超薄切片光、电镜观察和淋巴管间接注射法等多种技术研究了兔和Wistar大鼠肝的起始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明确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测量了有关数据,为研究肝淋巴生成机理提供必... 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薄、超薄切片光、电镜观察和淋巴管间接注射法等多种技术研究了兔和Wistar大鼠肝的起始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明确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测量了有关数据,为研究肝淋巴生成机理提供必要的依据。结果发现,肝起始淋巴管仅存在于较大的门管区结缔组织内,而肝小叶内无起始淋巴管。起始淋巴管在门管区的出现率约为25%;其最大平均直径兔为22.6μm,鼠为27.6μm;平均横截面积兔为232.4μm2,鼠为268.8μm2。起始淋巴管的数密度兔为2.9个/mm2,鼠为2.2个/mm2;体密度兔为0.00098,鼠为0.0014。出现起始淋巴管的门管区最小面积兔为3.9mm2,鼠为2.8mm2。在兔和鼠肝的被膜内均未发现起始淋巴管和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始淋巴管 大鼠 淋巴管 分布 形态学
下载PDF
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侯滨 单吉贤 +1 位作者 陈峻青 安海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68-569,共2页
目的 :探讨淋巴管癌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比较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1)浸润深度及生长方式影响淋巴管癌栓的发生 ;2 )只有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条件下 ,淋巴管癌栓才会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结论 :... 目的 :探讨淋巴管癌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比较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1)浸润深度及生长方式影响淋巴管癌栓的发生 ;2 )只有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条件下 ,淋巴管癌栓才会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结论 :淋巴结转移对预后影响明显高于淋巴管癌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管癌栓 淋巴结转移 生存率
下载PDF
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酶组织化学法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玲辉 王云祥 +3 位作者 王全新 李玉兰 徐玉东 海力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7-100,T017,共5页
本文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豚鼠和大鼠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在光镜下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显示5′-Nase反应强阳性,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则显示AlPase反应强阳性。表明3种动物的胃壁各层内... 本文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豚鼠和大鼠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在光镜下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显示5′-Nase反应强阳性,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则显示AlPase反应强阳性。表明3种动物的胃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分布,而淋巴管只存在于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粘膜层的毛细淋巴管主要分布在固有膜的深层,有时见于粘膜肌内,但在上皮层及上皮层下均未发现毛细淋巴管。粘膜下层中的毛细淋巴管较多位于靠近粘膜层一侧,而淋巴管则多靠近肌层一侧。在肌层内,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不仅存在于不同走行的3层肌间,而且存在于每层内的肌纤维束之间。在浆膜层有较大的淋巴管。本研究同时做了光镜半薄切片和电镜观察,证实了上述的淋巴管分布。3种动物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未见到种属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人胃癌淋巴管密度和面积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庆仪 陆云飞 +2 位作者 丛风云 廖天 万福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2-606,共5页
目的研究人胃癌淋巴管的密度和面积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D2-40淋巴管内皮标记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0例人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 目的研究人胃癌淋巴管的密度和面积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D2-40淋巴管内皮标记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0例人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高于正常区,平均面积、平均周径及总面积小于正常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及平均面积、平均周径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人胃癌淋巴管新生存在于胃癌癌旁区,新生淋巴管管腔小,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淋巴回流;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平均面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及决定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管 淋巴结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及胃壁组织内淋巴管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廖新波 唐慰萍 +2 位作者 赵颖海 李飞虹 蔡琼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文首次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胃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 本文首次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胃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将淋巴管、血管区别开来、本研究发现胃癌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及较多的棕色实性条状组织,这些条状物可能是新生的毛细淋巴管。上述结果为研究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分布及胃癌淋巴道转移,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管 5′-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双重反应
下载PDF
VEGF-D及VEGFR-3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晰 张建国 +2 位作者 赵玲辉 沈滨 李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D/VEGFR-3的表达。结果:(1)VEGF-D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2%(4... 目的:探讨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D/VEGFR-3的表达。结果:(1)VEGF-D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2%(41/50)显著高于未转移组37.5%(15/40),(P<0.01)。VEGFR-3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4%(42/50)显著高于未转移组42.5%(17/40),(P<0.05),且VEGF-D与VEGFR-3表达显著相关,(P<0.05)。(2)VEGF-D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级、ER、PR无关,与CerbB-2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VEGF-D/VEGFR-3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有关,VEGF-D可能促进了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VEGF-D VEGFR-3 淋巴道转移
下载PDF
五步蛇咬伤致肢体肿胀与淋巴循环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瑶 包鹏举 张根葆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6-198,20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五步蛇咬伤后肢体肿胀与淋巴循环的关系。方法:复制蛇伤肿胀大鼠模型,记录肠系膜集合淋巴管的运动频率。行大鼠乳糜池插管获取淋巴液,经离心、超滤后,应用毛细管电泳对淋巴浆进行分析。结果:大鼠左后肢注射五步蛇毒30 min... 目的:初步探讨五步蛇咬伤后肢体肿胀与淋巴循环的关系。方法:复制蛇伤肿胀大鼠模型,记录肠系膜集合淋巴管的运动频率。行大鼠乳糜池插管获取淋巴液,经离心、超滤后,应用毛细管电泳对淋巴浆进行分析。结果:大鼠左后肢注射五步蛇毒30 min时明显肿胀,30 min后变化不明显,且大鼠在480 min内未死亡。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系膜集合淋巴管的运动频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淋巴浆中出现了多种活性组分。结论:五步蛇咬伤后,淋巴循环功能障碍且推动了蛇伤肿胀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步蛇 淋巴管 淋巴液 毛细管电泳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与微血管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胜资 阎小军 +2 位作者 王纾宜 邹丽芬 王雷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以淋巴道转移多见,极小的原发灶伴巨大颈淋巴结转移在临床并不少见。本研究拟分析鼻咽癌早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0例初治鼻咽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计算机辅...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以淋巴道转移多见,极小的原发灶伴巨大颈淋巴结转移在临床并不少见。本研究拟分析鼻咽癌早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0例初治鼻咽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瘤周及瘤内肿瘤组织中淋巴管(D2-40)状况及微血管(CD34)状况的关系,同时分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40例标本淋巴管和微血管染色均阳性。瘤周的微血管和淋巴管腔及数量均大于瘤内(P<0.001)。在颈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密度(lymph vessel density,LVD)、淋巴管面积(lymph vessel area,LVA)、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血管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均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瘤内瘤周LVD:P=0.049,和P=0.012;LVA:P=0.04和P=0.005;MVD:P=0.004和P=0.012,MVA:P=0.038和P=0.0056)。D2-40的表达与N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CD34的表达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相关。CD34的表达与D2-4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是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期因素。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和微血管的表达倾向呈一致性。阻断淋巴管增生的靶向治疗是否具有同抑制肿瘤内血管增生一样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转移 淋巴管密度 微血管密度 淋巴管面积 微血管面积
下载PDF
新生儿和婴儿肝淋巴流向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玉兰 董运厚 赵玲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观察了122具新生儿和婴儿的肝淋巴流向。结果表明肝浅部淋巴管主要形成9条集合淋巴管离开肝脏,注入局部淋巴结。而肝深部淋巴管集合成2组经肝门离开肝脏,肝左叶实质内数条淋巴管组成左前组,右叶实质内的深... 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观察了122具新生儿和婴儿的肝淋巴流向。结果表明肝浅部淋巴管主要形成9条集合淋巴管离开肝脏,注入局部淋巴结。而肝深部淋巴管集合成2组经肝门离开肝脏,肝左叶实质内数条淋巴管组成左前组,右叶实质内的深淋巴管组成右后组,两组深淋巴管分别注入肝总淋巴结和门静脉后淋巴结。肝浅、深部淋巴管间有交通支相互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新生儿 婴儿
下载PDF
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新波 唐慰萍 +2 位作者 张钦明 赵颖海 李飞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理。方法:用图像分析仪测定3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有腔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最大面积、周径和管径。结果: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理。方法:用图像分析仪测定3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有腔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最大面积、周径和管径。结果: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两者间彼此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两者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比较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最大腔面积、周径和管径,彼此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果提示胃癌旁组织间质水肿导致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扩张,有助于癌细胞的转移,癌细胞转移是通过浸润癌成熟的毛细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管 形态计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