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s as potential diagnostic biomarkers for bipolar disorder
1
作者 Bridget Martinez Philip V.Peplow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6期1681-1695,共15页
Abnormal expression of microRNAs is connected to bra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and could provide novel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We performed a PubMed search for microRNA biomark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microRNAs is connected to bra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and could provide novel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We performed a PubMed search for microRNA biomarkers in bipolar disorder and found 18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on studies performed with human patients and published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23. These studies included microRNA profiling in bloodand brain-based materials. From the studies that had validated the preliminary findings,potential candidate biomarkers for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ould be miR-140-3p,-30d-5p,-330-5p,-378a-5p,-21-3p,-330-3p,-345-5p in whole blood, miR-19b-3p,-1180-3p,-125a-5p, let-7e-5p in blood plasma, and miR-7-5p,-23b-5p,-142-3p,-221-5p,-370-3p in the blood serum. Two of the studies had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microRNA ex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receiving treatment. One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lasma miR-134 compared to baseline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which included typical antipsychotics,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and benzodiazepines. The other study had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prescribed medications which included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site binders(drug class B) and sedatives, hypnotics, anticonvulsants, and analgesics(drug class C) on microRNA result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two drug classes increa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for miR-219 and-29c with miR-30e-3p and-526b* acquiring significance. MicroRNAs were tested to see if they could serve as biomarkers of bipolar disorder at different clinical states of mania, depression, and euthymia. One study showed that upregulation in whole blood of miR-9-5p,-29a-3p,-106a-5p,-106b-5p,-107,-125a-3p,-125b-5p and of miR-107,-125a-3p occurred in manic and euthymic patients compared to controls, respectively, and that upregulation of miR-106a-5p,-107 was found for manic compared to euthymic patients. In two other studies using blood plasma,downregulation of miR-134 was observed in manic patients compared to controls, and dysregulation of miR-134,-152,-607,-633,-652,-155 occurred in euthymic patients compared to controls. Finally, microRNAs such as miR-34a,-34b,-34c,-137, and-140-3p,-21-3p,-30d-5p,-330-5p,-378a-5p,-134,-19b-3p were shown to have diagnostic potential in distinguishing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from schizophrenia 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atients, respectively.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with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having bipolar disorder and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using animal models of the dis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ppressing or overexpressing specific microR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RKER bipolar disorder blood leukocytes blood plasma blood plasma extracellular vesicles/exosomes blood serum brain tissue brain tissue extracellular vesicles/exosomes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MICRORNA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whole blood
下载PDF
知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德雨 胡颖超 +1 位作者 刘欣 于顾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7,共14页
目的:探索知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知母治疗AD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分析,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取外周... 目的:探索知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知母治疗AD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分析,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并构建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CL),建立LCL-SKNMC体外细胞模型。采用MTT法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分别检测SKNMC细胞和LCL的活性,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探针检测共培养模型中生成的活性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共培养模型中生成的β淀粉样蛋白1-42(Aβ_(1-42)),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共培养模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别观察氧化应激、正常状态及热应激状态下N2线虫的寿命,DCFH-DA探针检测N2线虫生成的活性氧,瘫痪实验研究CL4176线虫的瘫痪时间,硫黄素S染色检测CL4176线虫咽部沉积的Aβ。结果:知母具有15个潜在活性成分及103个药物-疾病靶点,可能通过白蛋白、Akt1、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等相关靶点发挥抗AD作用。知母药理作用主要涉及阿尔茨海默病、内分泌抵抗、胰岛素抵抗等生物过程,以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路。体外实验显示,知母可减少LCL-SKNMC中活性氧生成和Aβ_(1-42)的产生(均P<0.01),抑制β-分泌酶1、APP、Aβ_(1-42)蛋白的表达(均P<0.05),上调PI3K、Akt、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P<0.05)。体内研究进一步证实,知母可延长应激状态及正常情况下线虫的寿命,减轻活性氧积累及Aβ沉积毒性。结论:知母可减少AD中Aβ的生成,抑制其诱导的氧化应激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GSK-3β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知母 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 SKNMC 秀丽隐杆线虫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永生细胞系的建立及几种EB病毒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建系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苏瑛 张海军 +3 位作者 徐春宏 单云峰 单祥年 史庭燕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7-450,共4页
永久保存珍贵的家系材料,是对该家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为此采用EB病毒(Epstein Barrvirus,EBV)转化淋巴细胞的方法对中国江苏淮阴地区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行建系工作。该家系患者呈典型的母系遗传特征,且研究发现患者中均具有线粒体DNA... 永久保存珍贵的家系材料,是对该家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为此采用EB病毒(Epstein Barrvirus,EBV)转化淋巴细胞的方法对中国江苏淮阴地区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行建系工作。该家系患者呈典型的母系遗传特征,且研究发现患者中均具有线粒体DNA12SRNAA1555G突变,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非综合征耳聋家系之一,在该家系的建系过程中使用了4种不同的方法。建系结果分别为:微量全血法1株,冻存全血法1株,冻存白细胞法14株及环孢霉素A(CyA)法36株,共计52株。文章就建系工作及这4种转化方法作一简单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永生细胞系 非综合征耳聋
下载PDF
中国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永生细胞系的建立与保存 被引量:5
4
作者 薛雅丽 王琦 +8 位作者 史忠诚 刘岸 张钰 黄小义 黄承滨 陈白滨 杨焕杰 傅松滨 李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7-158,共2页
本文采用EBV(Epstein BarrVirus)上清液转化B淋巴细胞 ,并加入环胞霉素A(CyclosporineA)抑制T淋巴细胞 ,成功地对中国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达斡尔族的部分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系 ,其中鄂温克族49株 ,鄂伦春族40株 ,达斡尔族51株 ... 本文采用EBV(Epstein BarrVirus)上清液转化B淋巴细胞 ,并加入环胞霉素A(CyclosporineA)抑制T淋巴细胞 ,成功地对中国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达斡尔族的部分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系 ,其中鄂温克族49株 ,鄂伦春族40株 ,达斡尔族51株 ,总计140株。永久保存我国特有民族的基因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生细胞系 EBV 少数民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下载PDF
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库的建立与保存 被引量:7
5
作者 史晓红 杨泽 +5 位作者 孙玉茹 吕泽平 郑陈光 韦勇 唐雷 胡才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 建立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库 ,为长寿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永久的研究材料。方法 用 EB病毒 (Epstein- Barr virus)转染长寿老人外周血 B淋巴细胞 ,采用 2 0 % FBS RPMI1 640培养液 ,配合环胞霉素 A和 PHA,置 37℃ 5% CO2 培养箱内培... 目的 建立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库 ,为长寿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永久的研究材料。方法 用 EB病毒 (Epstein- Barr virus)转染长寿老人外周血 B淋巴细胞 ,采用 2 0 % FBS RPMI1 640培养液 ,配合环胞霉素 A和 PHA,置 37℃ 5% CO2 培养箱内培养。及时加液或少量换液 ,当细胞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分瓶传代 ,分瓶传代到 1 6瓶及以上予以冻存 ,之后复苏以证明冻存成功情况。结果 成功地对广西巴马长寿乡壮族长寿家庭的 2 4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其中 ,百岁老人 6株 ,90~ 99岁老人 1 2株 ,长寿老人≤ 66岁的直系亲属 6株。结论 所有建成的细胞株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 1 0 0 %。经染色体 G显带分析未见异常 ,表明建立细胞株的方法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长寿老年人 永生细胞株 巴马
下载PDF
简单可行的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敏 吴雄文 +2 位作者 吴锋 杨志章 赵修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74-275,278,共3页
介绍两种简便可行的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的方法,即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与环孢霉素A法相比较,这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所需血样少,无需环孢霉素A等优点。这些特点尤其是在进行大量样本转化时显得更为突出。用微量全血法和冻存... 介绍两种简便可行的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的方法,即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与环孢霉素A法相比较,这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所需血样少,无需环孢霉素A等优点。这些特点尤其是在进行大量样本转化时显得更为突出。用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共进行79例转化试验,转化成功率分别为46%与85%。对于影响这两种EB病毒转化结果的因素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株 EB病毒
下载PDF
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淋巴细胞株的差异基因表达谱 被引量:6
7
作者 陆雪 李玉文 +2 位作者 封江彬 陈德清 刘青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用基因芯片来筛选不同剂量辐射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快速生物剂量指标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用0.5、3和8Gy 60Coγ射线照射指数增长期的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标记后用基因芯片筛选各剂量点的差异表... 用基因芯片来筛选不同剂量辐射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快速生物剂量指标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用0.5、3和8Gy 60Coγ射线照射指数增长期的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标记后用基因芯片筛选各剂量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实时荧光PCR对某些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0.5、3和8Gy剂量组分别有16、240和46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三个剂量组均上调或下调的基因分别为4个和3个。对TP53I3基因进行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电离辐射诱导的TP53I3、GDF15、CDC43EP5、S100A4、IGJ和KLF2等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有可能与照射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差异表达基因 淋巴细胞 60Coγ射线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宋玫 高建华 +2 位作者 严欣 刘晓军 陈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60-1762,共3页
目的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并对该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用这种方法建立瘢痕疙瘩永生细胞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LCL)。分别对建株前... 目的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并对该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用这种方法建立瘢痕疙瘩永生细胞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LCL)。分别对建株前和建株后10、20、30、35代的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成功地对瘢痕疙瘩家系27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建株后10代、20代的细胞株染色体未发现明显异常;而培养30代、35代的细胞株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的异常。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随时可取的实验材料,在用做遗传学分析时宜在转化早期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家系 EB病毒 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 染色体
下载PDF
中国10个民族永生细胞系的建立与保存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小义 刘岸 +8 位作者 于旸 马琳琳 史榕茜 吕芙蕖 蒋妍 孙文靖 薛雅丽 傅松滨 李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3-645,共3页
永久保存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遗传信息是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内容,为此,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SvirusEBV)上清液及Hepes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并加入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A)抑制T淋巴细胞,成功地对中国哈萨克族、满族、朝鲜族、赫... 永久保存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遗传信息是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内容,为此,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SvirusEBV)上清液及Hepes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并加入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A)抑制T淋巴细胞,成功地对中国哈萨克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布依族、四川汉族和福建汉族的部分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系。其中哈萨克族64株,朝鲜族58株,赫哲族18株,锡伯族43株,回族63株,布依族67株,满族65株,蒙古族62株,四川汉族51株,福建汉族58株。总计549株。为保存我国各民族遗传资源、分析各少数民族间的遗传学差异及其起源,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族 永生细胞系 保存 B淋巴细胞 EBV 半量冻存
下载PDF
建立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冬娜 区彩莹 陈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1-22,共2页
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加环胞霉素A 法,建立了含54 株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男性56% ,女性44% ),有亲缘关系者占13% 。供血者身体健康,三代无与其他民族或支系通婚史。
关键词 永生细胞株 黎族 人类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电离辐射诱导淋巴细胞线粒体DNA 889bp和3895bp缺失的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封江彬 陆雪 +1 位作者 陈德清 刘青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2-315,共4页
探索电离辐射是否诱导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mtDNA 889bp和3895bp缺失。对指数生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照射10Gy ^(60)Coγ射线,照射后24h、48h提取纯线粒体DNA,用巢式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 探索电离辐射是否诱导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mtDNA 889bp和3895bp缺失。对指数生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照射10Gy ^(60)Coγ射线,照射后24h、48h提取纯线粒体DNA,用巢式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线粒体DNA 889bp、3895bp缺失分析,与未照射细胞系进行比较;并将纯化的第二轮PCR产物进行测序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用于分析线粒体DNA 3895bp缺失的引物,可特异性扩增出10Gy照射诱导的淋巴细胞线粒体DNA 3895bp缺失,该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证实线粒体缺失发生在线粒体DNA序列的548-4443bp之间。研究发现,用于扩增线粒体DNA 889bp的引物在扩增出目的DNA片段的同时,也可扩增出未发生缺失的DNA片段。第二轮缺失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证实线粒体缺失发生在线粒体DNA序列的11688-12576bp之间。所有未照射细胞无线粒体DNA 889bp和3895bp的缺失。说明电离辐射可诱导淋巴细胞线粒体DNA 889bp和3895bp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 线粒体DNA缺失
下载PDF
47例染色体异常患者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世秀 王应太 +7 位作者 杨艳丽 李怡 黄飞飞 郝冰涛 王兆才 朱文玉 司艳梅 王亚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306,共4页
采用 4种不同的血细胞 /EB病毒 (Epstein BarrVirus ,EBV)比率系列转染冻存血方法建立永生淋巴细胞株 ,建株成功率达 97 87% ,并成功地对 4 7例染色体异常患者建立了永生淋巴细胞株 。
关键词 染色体异常 患者 永生淋巴细胞株 EBV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祖明 高健 +4 位作者 何长伦 王一淳 戴宇东 王寿明 郑纪山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9期23-26,F0003,共5页
目的在体外建立HBV感染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LCL),并鉴定其HLA-A基因亚型。方法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使之永生化,用环胞菌素A(Cys A)抑制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活性;用PCR-SSP法检测血样本的HLA-A基因亚型。结果成功建立了HBV... 目的在体外建立HBV感染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LCL),并鉴定其HLA-A基因亚型。方法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使之永生化,用环胞菌素A(Cys A)抑制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活性;用PCR-SSP法检测血样本的HLA-A基因亚型。结果成功建立了HBV感染者的永生细胞株16株,其中急性乙肝4例,慢性乙肝10例,携带者2例。所有的细胞株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细胞株的HLA-A基因亚型包括1101、0201、0101、2403等。结论转化后的LCL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既可能作为人源单抗的来源,也可作为体外研究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刺激细胞和靶细胞。永生化细胞HLA-A基因亚型的鉴定有可能使其成为异体相应亚型体外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刺激细胞和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EB病毒 永生化 B淋巴母细胞系 HLA—A基因亚型
下载PDF
应用微量冻存法建立EB病毒转化脐带血淋巴母细胞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莉 陈汉彪 +4 位作者 郭浩 王挺 胡晶晶 张彦 尹爱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54-1357,共4页
目的应用微量冻存法建立EB病毒(EBV)转化脐带血淋巴母细胞系(LCLs),为永久保存具遗传疾病的脐带血资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知情同意下收集妊娠中期至晚期终止妊娠的20例孕妇脐带血样本,采用微量冻存法,通过EBV转化获得脐带血LCLs,冻存复... 目的应用微量冻存法建立EB病毒(EBV)转化脐带血淋巴母细胞系(LCLs),为永久保存具遗传疾病的脐带血资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知情同意下收集妊娠中期至晚期终止妊娠的20例孕妇脐带血样本,采用微量冻存法,通过EBV转化获得脐带血LCLs,冻存复苏后,染色体G显带分析,检测建系前后的核型稳定性。结果 20例样本中19例成功进行微量冻存法转化,成功率95%,转化成功的脐带血LCLs冻存后复苏成功率达100%。除1例因胎儿为水肿胎失败外,19例脐带血样本均可在10 d左右观察到淋巴细胞增大呈母细胞化,增殖的淋巴母细胞凝聚成团,6~8周后可获得稳定生长的脐带血LCLs,转化前后的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微量冻存法可成功建立脐带血LCLs,EB病毒转化的脐带血LCLs细胞遗传学特性稳定,可用于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B淋巴细胞 脐带血 淋巴母细胞系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永生化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严欣 高建华 +2 位作者 宋玫 刘小军 陈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分别采用新鲜血法和冻存血法,将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建立...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分别采用新鲜血法和冻存血法,将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建立了一瘢痕疙瘩家系中27个个体的永生细胞株:新鲜血法较冻存血法可明显提高一次建系成功率。结论 EB病毒转化技术可有效保存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长期的DNA资源。新鲜血法明显优于冻存血法,更适用于永生化细胞库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家系 EB病毒 B淋巴细胞 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
下载PDF
^(60)Co γ射线诱导线粒体复合体Ⅰ亚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玉文 封江彬 +3 位作者 陆雪 范莉 陈德清 刘青杰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9-293,299,共6页
为探讨电离辐射对人淋巴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亚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1、3、5、8和10Gy^(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生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8h后利用逆转录PCR(RT-PCR)摸索各基因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为探讨电离辐射对人淋巴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亚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1、3、5、8和10Gy^(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生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8h后利用逆转录PCR(RT-PCR)摸索各基因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方法定量检测各基因表达变化,观察辐射对复合物Ⅰ基因表达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同时以5Gy^(60)Co γ射线照射人淋巴细胞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0.5、4、8、12、24、48和72h),同样通过RT-PCR和Real-timePCR方法检测各基因表达的变化,观察其时效关系。结果表明,在mRNA水平上,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表达总体上调。剂量效应关系方面,ND2基因在8Gy剂量范围内呈现出随剂量增加基因表达增强的趋势;时效关系方面,7种亚基均在5Gy剂量照射后4h左右表达增强最显著,且大部分基因可持续高表达至48或72h左右。说明电离辐射可以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表达的改变,表达总体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 Γ射线 人淋巴细胞株 线粒体 NADH脱氢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EBV转化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福元 隋礼丽 +1 位作者 骆抗先 侯金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37-839,共3页
为研究乙型肝炎患者EBV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的特征 ,并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采用丁酸钠诱导B95 8细胞产生高滴度EBV ,并感染A(ATL比正常升高 2倍 )、B(ATL正常 )两组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果表明... 为研究乙型肝炎患者EBV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的特征 ,并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采用丁酸钠诱导B95 8细胞产生高滴度EBV ,并感染A(ATL比正常升高 2倍 )、B(ATL正常 )两组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果表明 ,EBV感染后 4~ 8周 ,建立了 1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 ,A组患者的B细胞形成集落的时间明显晚于B组 2~ 3周 ;细胞系冻存复苏后 ,活性良好 :分别有 88 34%和 37 48%的永生化B细胞膜上表达CD19和CD2 0 ;永生化的B细胞中检测不到HBVDNA。提示乙型肝炎患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时间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 ;B细胞永生化后 ,HBVDNA不能在细胞内持续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EPSTEIN-BARR病毒 B淋巴母细胞系 EBV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方法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平忠 白雪帆 +3 位作者 潘蕾 黄长形 李谨革 郝春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1期827-830,共4页
目的 :探讨EB病毒 (EBV)转化B淋巴细胞的最佳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环孢素A(CsA)法、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三种方法建立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 (B LCL) ,比较建立细胞系成... 目的 :探讨EB病毒 (EBV)转化B淋巴细胞的最佳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环孢素A(CsA)法、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三种方法建立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 (B LCL) ,比较建立细胞系成功率和所用时间。 结果 :EBV成功转化后的B LCL ,其体积增大并永生化 ,进而增生的淋巴细胞积聚成团。CsA法、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转化的成功率分别为 73.3%、2 6 .7%和 4 6 .7%。 结论 :CsA法成功率高 ,建立细胞系所用时间短 ,是建立B LCL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EB病毒 转化 B淋巴细胞 B淋巴母细胞系
下载PDF
CpG基序联合EB病毒建立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明霞 刁志宏 +1 位作者 侯金林 骆抗先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体外建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LCLs)。方法用EB病毒感染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CpG DNA免疫调节基序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环胞菌素A(CysA)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目的体外建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LCLs)。方法用EB病毒感染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CpG DNA免疫调节基序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环胞菌素A(CysA)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LCLs的形态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LCLs膜表面分子CD19和CD23的表达水平。结果46例患者PBMC经EBV感染4周后,42例转化成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成功率为91.3%。转化后的B淋巴母细胞体积增大积聚成团,可进一步分裂增殖并长期传代培养。结论CpG免疫调节基序联合EBV感染人PBMC,提高转化效率,转化后的LCL保持了成熟B淋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体外研究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刺激细胞和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EB病毒 CpG免疫调节基序 B淋巴母细胞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平忠 白雪帆 +3 位作者 潘蕾 黄长形 王久平 郝春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1期74-76,共3页
目的 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 ,为进一步研究汉滩病毒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自HFRS患者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再用EB病毒感染PBMC ,同时加入环胞素A(CysA)。 结果  2 0例血样标本... 目的 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 ,为进一步研究汉滩病毒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自HFRS患者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再用EB病毒感染PBMC ,同时加入环胞素A(CysA)。 结果  2 0例血样标本经EBV感染 4周左右 ,形成了 15例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成功转化后的B淋巴母细胞系 ,其体积增大 ,进而增殖的淋巴细胞积聚成团。结论 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可传代培养。冻存复苏后细胞增殖活性并无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B淋巴母细胞系 EB病毒 永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