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prior to the Ludian Ms6.5 and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s 被引量:3
1
作者 Hao Hongtao Wei Jin +2 位作者 Hu Minzhang Liu Ziwei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6期429-436,共8页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2014, and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November 22 nd, 2014; th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was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Prior to both earthquakes, gravity variation exhibite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s those observed before both the Tangshan and Wenchuan earthquakes, in which typical precursor anomalies were positive gravity variation near the epicenter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high-gravity-gradient zone across the epicenter prior to the earthquake.(2) A relatively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occurrence location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was made by the Gravity Network Center of China(GNCC) based on these precursor anomalies. In the gravity study report on the 2014 earthquake trends submitted at the end of 2013, the Daofu-Shimian secti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Xianshuihe and Longmenshan fault zones was not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predicted magnitude of 6.5, which covered the epicenter of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In another report on earthquake trend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ubmitted in mid-2014, the Lianfeng, Zhaotong fault zone was also classifi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magnitude of 6.0, and the central area of this region basically overlapped with the epicenter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3) The gravit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reasonably consistent with crustal movements, and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is likely the primary cause of gravity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an Ms6.5 earthquak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 Gravity variation Gradient zon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Crustal movement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Sichuan-Yunnan area
下载PDF
Ms 6.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dian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China,Although Forecast Issued before the Earthquake,Lif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were Still Caused Significant
2
作者 HAO Ziguo FEI Hongcai +1 位作者 LIU Lian Susan TURNER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334-1336,共3页
1 Geography Location At 16:30 on August 3rd, 2014, Ludian County,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27.1°N, 103.3°E) was hit by Ms 6.5 earthquake, with the maximum intensity is 9 and epicenter depth is aro... 1 Geography Location At 16:30 on August 3rd, 2014, Ludian County,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27.1°N, 103.3°E) was hit by Ms 6.5 earthquake, with the maximum intensity is 9 and epicenter depth is around 12 km (Figs. 1 and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 6.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dian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Although Forecast Issu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Lif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were Still Caused Significant
下载PDF
Spatial Correlation Anomalies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Vertical Component before the Yingjiang MS 6.1 and Ludian MS 6.5 Earthquakes
3
作者 Dai Yong Feng Zhisheng +1 位作者 Yang Yanming Geg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4期521-532,共12页
Significant anomalies were observed at the geomagnetic station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of China before the Yingjiang M_S6. 1 earthquake and the Ludian M_S6. 5 earthquake in 2014.We processed the geomagnetic vertical ... Significant anomalies were observed at the geomagnetic station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of China before the Yingjiang M_S6. 1 earthquake and the Ludian M_S6. 5 earthquake in 2014.We processed the geomagnetic vertical component diurnal variation data by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ril 1 to May 20,2014,there existed quasi-synchronous decrease changes in the coefficient curves between the five geomagnetic stations of Guiyang,Hechi,Nanshan,Muli,Yongning and Xinyi and Hongshan stations. Furthermore,there was a high gradient zone in the normaliz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ontour map with background values removed. The epicenters of the Yingjiang M_S6. 1 earthquake and the Ludian M_S6. 5 earthquake are located in the gradient zone or near the gradien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jiang MS6.1 earthquak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GEOMAGNETISM VERTICAL COMPONENT Abnormal variation
下载PDF
The Change in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before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Based on Tidal Force Niche Cycles
4
作者 Zhang Yan Kang Chunli +1 位作者 Ma Weiyu Yao Q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3期422-430,共9页
The cycle process of the tidal force niche for the Ludian M_S6.5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Lud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on August 3, 2014 was calculated.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middle point phase. It ... The cycle process of the tidal force niche for the Ludian M_S6.5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Lud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on August 3, 2014 was calculated.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middle point phase. It indicates that the type of seismogenic fault that the tide force acted on belongs to the thrust fault. According to the tidal niche cycle,the abnormal OL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change was analyzed based on NOAA satellite data around the whole land area of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LR changed evidently with tide force change. Temporally,the change went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initial OLR rise → strengthening → abnormal peaking → attenuation → returning to normal; and spatially,the abnormal area wound its way along the Zhaotong-Ludian fault and went through a scattered → conversion →scattered process. This process is similar to the change process of rock breaking under stress load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idal force of a celestial body could trigger an earthquake when the tectonic stress reaches its critical breaking point and the OLR anomal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eismic tectonic stress change. It is of great use to combine OLR and tidal force in earthquake precursory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IDAL force NICHE Thermal infrared OLR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NOAA satellite
下载PDF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5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2 位作者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M 6.5地震 小地震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研究
6
作者 肖金宇 徐岳仁 +3 位作者 刘雷 张伟恒 李文巧 杜朋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8,共18页
不同地貌环境下的同震触发滑坡类型会有巨大差异,确认同震滑坡类型对认识致灾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为例,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数据,结合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方法,分析这次中强地... 不同地貌环境下的同震触发滑坡类型会有巨大差异,确认同震滑坡类型对认识致灾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为例,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数据,结合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方法,分析这次中强地震触发滑坡的主体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触发滑坡数量6209处,总解译面积9.72km^(2),其中10处面积大于70000m^(2)的滑坡造成震中区主要的堰塞湖堵江、生命线中断等严重灾情;②同震滑坡主体为基岩崩塌,物源区较小、流通区狭长,堆积区沿坡脚倒石堆,具有同震滑坡解译面积大而体积小的特征;③本次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具有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貌背景下的以基岩崩塌为主的特征。以上认识对该地区地震滑坡的定量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 地震滑坡 牛栏江 遥感解译 解剖地震
下载PDF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 被引量:16
7
作者 郝平 田勤俭 +2 位作者 傅征祥 陈正位 刘桂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 姚安6.5级地震
下载PDF
鲁甸6.5级地震前昭通地震台形变异常与降雨关系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智蓉 付虹 张中旭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928,共10页
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前,距离震中不到50 km的昭通地震台多个测项出现了短临的"异常"变化,期间伴随连续降雨事件.如何排除降雨影响,提取震前的有效信息至关重要.文中利用昭通台倾斜、应变类观测数据以及辅助气象观测数据... 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前,距离震中不到50 km的昭通地震台多个测项出现了短临的"异常"变化,期间伴随连续降雨事件.如何排除降雨影响,提取震前的有效信息至关重要.文中利用昭通台倾斜、应变类观测数据以及辅助气象观测数据,通过考虑到时间滞后的数学回归模型方法,定量分析降雨对昭通台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昭通台形变测项与降雨相关性较高,且震前短临形变异常变化在回归线附近,应为降雨影响.另外,在收集昭通台周边观测环境变化(城建施工等)的基础上,给出降雨对昭通台影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地震预报 定点形变观测 降雨影响 干扰排除
下载PDF
基于ShakeMap_CNS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动图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军 孙甲宁 +3 位作者 宋立军 谭明 代博洋 何金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651,共5页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动图预测的地震动特征与现场宏观调查的结果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最后对震动图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震动图 ShakeMap_CNST 地震动预测 烈度
下载PDF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计算式梳理及震例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苏恺之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从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基本原理式的分析出发,可知首先得到的物理量是岩石面应变和切应变及主应变的方位角,然后得到的最大、最小主应变是间接结果,建议多使用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表示方法。由此说明当下需要重视灵敏系数A、B的实用化研究。... 从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基本原理式的分析出发,可知首先得到的物理量是岩石面应变和切应变及主应变的方位角,然后得到的最大、最小主应变是间接结果,建议多使用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表示方法。由此说明当下需要重视灵敏系数A、B的实用化研究。据此思路,以云南省昭通地区2012年彝良M 5.7地震和2014年鲁甸M 6.5地震为例,对2次震中附近几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初步分析表明,基于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视角进行分析,其效果多优于以元件为单位的分析,可直接得到面应变和切应变异常及特征;2个面应变测量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曲线,有时会在震前数天和震时出现异常变化,此新线索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 鲁甸m6.5地震 彝良M5.7地震 面应变 切应变 数据自检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及构造含义
11
作者 陈兆辉 陈石 +1 位作者 张双喜 刘金钊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9,共15页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关性较好,川滇地块剧烈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非均衡状态与其强烈的地壳变形、断裂及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强震多分布在断裂带两侧重力异常的过渡地带和高梯度带,断裂带两侧横向和垂向的显著介质密度差异是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揭示的鲁甸、景谷震源区深浅差异性的重力异常特征,暗示鲁甸和景谷地震孕震环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析 青藏高原东南缘 EGM200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下载PDF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4 位作者 吴萍萍 梁明剑 吴朋 顾勤平 康清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71-4587,共17页
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 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背景,探求2014年鲁甸M S6.5地震的成因的深部动力机制,本文充分收集了四川、云南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喜马拉雅”项目Ⅰ期)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应用区域震和远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川滇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和研究了昭通、莲峰断裂带P波速度结构;再对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三维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层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和反映壳内磁性物质的分布范围以及结晶基底的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动力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交界东部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壳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中下地壳深度范围大凉山次级块体西南缘存在低速异常分布,并呈现出近SN向的展布特征,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该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略偏向高速体一侧.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鲁甸M S6.5主震震源体下方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分布,P波速度异常扰动与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梯度变化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结合昭通、莲峰断裂带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弱磁性异常分布,综合表明了该区中下地壳物质相对较为软弱,这种特有的深部物性结构特征有利于应力在脆性的上地壳内积累和集中.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共轭断裂的深部构造形态,高低航磁异常边界与NW向的苞谷脑—小河断裂的深部展布形态相一致,苞谷脑—小河断裂处于航磁异常突变带附近,昭通断裂北段(昭通—鲁甸段)位于上地壳强磁性、高波速异常区内且具有深大断裂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因此该断裂段(昭通—鲁甸段)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当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速管流层自NW向SE方向运动到昭通、莲峰断裂带附近时,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应力在昭通、莲峰断裂附近基底性质存在差异处集中,脆性上地壳中低强度区域在横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于破裂从而引发强震,这也正是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鲁甸M S6.5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莲峰断裂带 鲁甸M S6.5地震 速度结构 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
下载PDF
云南跨断层场地特征强度指标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声鑫 王岩 +1 位作者 汪志民 黎志军 《华南地震》 2022年第2期17-24,共8页
为探索使用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的方法对地震前兆异常进行识别和判定,利用1982—2019年云南地区5个跨断层场地(楚雄、丽江、永胜、寻甸、建水)的所有观测数据,通过计算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根据不同窗长提取可能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并结... 为探索使用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的方法对地震前兆异常进行识别和判定,利用1982—2019年云南地区5个跨断层场地(楚雄、丽江、永胜、寻甸、建水)的所有观测数据,通过计算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根据不同窗长提取可能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并结合历史震例,探讨云南及周边地区6.5级以上地震与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在5个跨断层场地的应用中总体是有效的,能够捕获到云南地区震前异常信息,可在实际跟踪分析中进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强度指标 跨断层 前兆异常 云南地区 M≥6.5地震
下载PDF
东川6.5级地震前的外部环境异常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保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6-52,共7页
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前3年震区周围降水量的大幅度涨落,震前1月内气温、地温的明显增高,震前1—2天霾和动物异常的出现。以及地震发生在近“望”时刻等环境变化,说明东川6.5级地震前既有地下热能输出,又受到地表动荷载和天体引潮... 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前3年震区周围降水量的大幅度涨落,震前1月内气温、地温的明显增高,震前1—2天霾和动物异常的出现。以及地震发生在近“望”时刻等环境变化,说明东川6.5级地震前既有地下热能输出,又受到地表动荷载和天体引潮力的激励,即东川6.5级地震是在地壳内外作用叠加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前兆 气象 动物 异常 东川市
下载PDF
基于D-LinkNe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建筑物损毁与重建评估
15
作者 雷雅婷 沈占锋 +3 位作者 许泽宇 王浩宇 李硕 焦淑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8-616,共9页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的检测结果进行相交,构建重建评估系数,确定研究区的重建程度。评估结果为研究区的地震烈度既有Ⅷ度又有Ⅸ度。2015年的重建恢复等级为“一般恢复”,2018年为基本“完全恢复”。将损毁及重建评估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震损毁 重建评估 深度学习 D-LinkNet 鲁甸M_(S)6.5地震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 6.5级地震概况 被引量:8
16
作者 金明培 杨军 +1 位作者 陈佳 李孝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80-1984,共5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了M 6.5级地震.此次地震为云南省14年来最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位于北北西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带与北东向西鱼河-昭通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综合余震空间展布的长轴方向和震源机制两个节面解,...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了M 6.5级地震.此次地震为云南省14年来最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位于北北西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带与北东向西鱼河-昭通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综合余震空间展布的长轴方向和震源机制两个节面解,判定北北西向包谷垴-小河断裂为其发震构造,断层走向165°,倾角65°,滑动角12°,以左旋走滑为主.此次地震序列余震较为丰富,已发生1450多次,其中最大余震为M 4.2级地震.余震区呈不规则T字形,长轴约37 km,短轴约20 km.根据余震空间分布、序列随时间衰减h值和M≥3.0级余震震源机制解变化情况,初步判定该地震序列属主余型.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多年来持续圈定的川滇交界地震重点危险区,也是2014年度全国重点监视防御区.但地震并没有发生在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带上,而发生在一条规模较小、出露并不连续的晚更新世以前活动的次级断裂带上,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强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理论.文章最后还讨论了云南地区今后的震情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 6.5级地震 震源机制 包谷垴-小河断裂 发震构造
原文传递
基于欧拉反褶积方法计算川滇交界重力变化场源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倩 陈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3-509,共7页
本文以川滇地区2012-2014年来的多期流动重力观测网络数据为基础,采用欧拉反褶积方法对引起重力变化的场源深度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反演和解释.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得到了最优的反演参数,并对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选... 本文以川滇地区2012-2014年来的多期流动重力观测网络数据为基础,采用欧拉反褶积方法对引起重力变化的场源深度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反演和解释.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得到了最优的反演参数,并对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选择构造指数(SI)为1时适合对流动重力数据进行反演.实际资料的反演结果显示在2012-2014年间的重力变化场源位置更集中于垂直于昭通断裂的北西向分布,场源深度分布在30±10 km范围,形态与鲁甸地震发震构造位置相似.这可能与2014年8月3日鲁甸M_S 6.5地震前的中上地壳的深部应力场变化相关.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和方法,可以开展由场至源的定量研究,为流动重力变化信号的反演和解释提供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反褶积 位场反演 重力场变化 构造指数 川滇交界 鲁甸M_s 6.5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