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泉州湾海岸带MIS 3阶段以来的海侵—海退过程
1
作者 赵红梅 毛欣 +2 位作者 刘春雷 李亚松 刘林敬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9-583,共15页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是沿海地区研究第四纪海侵—海退过程的理想场所。基于福建泉州湾沿岸两个第四纪钻孔岩芯(DZ01、DZ02),以地层岩性和岩相组合特征为基础,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同位素(AMS-14C)和光释光(OSL)两种测年方法建...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是沿海地区研究第四纪海侵—海退过程的理想场所。基于福建泉州湾沿岸两个第四纪钻孔岩芯(DZ01、DZ02),以地层岩性和岩相组合特征为基础,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同位素(AMS-14C)和光释光(OSL)两种测年方法建立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泉州湾现代沉积物具有指相性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运用地球化学元素比值、有孔虫和介形类环境指标判别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地层,对比区域钻孔资料,探讨了泉州湾MIS 3阶段以来的海侵—海退过程。结果表明:Sr/Ba、Mn/Fe在泉州湾不同水深海相沉积物中变化规律明显,适宜作为泉州湾海岸带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沉积物的指相元素,其界限值分别为Sr/Ba>0.16、Mn/Fe<0.23;泉州湾MIS 3阶段以来发生过两次海侵—海退过程。第一次海侵发生于MIS 3阶段,对应区域上的“福州海侵”,其极盛期发生在距今约35 ka;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对应于区域上的“长乐海进”,其极盛期发生在距今约7~4 ka。研究成果对于重建海岸带沉积环境变化历史、深入认识海陆相互作用及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海岸带 mis 3 海侵 地球化学元素比值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南部纳木那尼峰MIS 3冰川规模与古气候重建研究
2
作者 牟海珍 崔航 景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6-1828,共13页
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存在对应于MIS 3的冰川作用事件,且规模比末次冰盛期(LGM)大。目前,对于MIS 3不同亚阶段冰进的驱动因素存在争议。基于已有的10Be暴露年代数据,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纳木那尼峰在MIS 3b和MIS 3c存在冰川作用事件,是... 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存在对应于MIS 3的冰川作用事件,且规模比末次冰盛期(LGM)大。目前,对于MIS 3不同亚阶段冰进的驱动因素存在争议。基于已有的10Be暴露年代数据,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纳木那尼峰在MIS 3b和MIS 3c存在冰川作用事件,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理想区域。根据重建的年代框架,综合应用两种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的估算方法计算了纳木那尼峰MIS 3b和MIS 3c古冰川的ELA,这两次冰进的ELA分别比现代低250~253 m和348~456 m。基于ELA的变化量,结合两种基于ELA变化的气候重建模型定量反演了MIS 3b和MIS 3c的古气候。结果表明,当MIS 3b和MIS 3c的降水分别为现代降水的50%~100%和140%~200%时,MIS 3b气温比现代低1.38~4.91℃,MIS 3c气温比现代高-1.31~1.68℃。结合其他气候代用指标,与现代相比,MIS 3b气温的降低是冰进的驱动因素,MIS 3c的驱动因素是丰沛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那尼峰 mis 3 冰进驱动因素 古气候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MIS 5和MIS 3的地震地层学特征和古环境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特殊地貌的分布和体系域阶段;最后简要探讨了海侵视强度(视高度)及其影响因素。在MIS 5,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海环境,在MIS 5.3和MIS 5.1局部发育了赛江水下三角洲、潮流沙脊和滨海沙坝等沉积地貌;在初期和低海面亚期为陆相环境,发育了闽江和赛江河道,分别经南部和东北部向东入海(台湾海峡)。在MIS 3,研究区普遍为海水覆盖,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局部发育闽江水下三角洲叶瓣和潮流沙脊。MIS 5的海平面远高于MIS 3,但是典型地震剖面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海侵视强度(视高度)低于后者,推断这一现象主要与构造沉降有关,沉积物压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南部海区MIS 5.2的古闽江河道要远低于当时海平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mis 5 mis 3 闽江口 地震地层学 古环境 台湾海峡西部
下载PDF
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振克 谢丽 +3 位作者 张云峰 徐军 李书恒 王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3-891,共9页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滩与泻湖相沉积层的厚度约7m,深度在By1孔19~26m,海相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末次冰盛期的硬粘土层之下,^(14)C年代在距今26~39ka之间,属于MIS 3阶段的沉积,岩芯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以水平的薄层砂质粉砂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相有孔虫壳体在研究的岩芯段中是最丰富的;此外,还发现咸水环境下的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Spinileberis pulchra与Spinileberis furuyaensis,Neomonoceratina chenae Zhao,Keijella bisanensis(Okubo)等形类壳体;该段岩芯中的植物残体、碳屑也很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显示比较封闭的弱动力环境,指示了潮滩、泻湖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 海侵事件 沉积环境 氧同位素3阶段(mis 3)
下载PDF
Dynamic simulations of the late MIS 3 transgressi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ern Yellow Sea,China 被引量:2
5
作者 YE Liangtao YU Ge +1 位作者 LIAO Mengna LI Yongfe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48-55,共8页
Abundant evidences of higher sea levels from Jiangsu and Fujian coasts have proved a marine transgression event during 30–40 ka BP,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a stage with high sea level and a warm climate when ice sh... Abundant evidences of higher sea levels from Jiangsu and Fujian coasts have proved a marine transgression event during 30–40 ka BP,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a stage with high sea level and a warm climate when ice sheets shrank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duration of 30–40 ka BP spanned a period in th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MIS 3) and was in nature an interstadial epoch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of the Quaternary. Different from the glacial period with a cold climate, this marine transgression considered as a penultimate higher sea level during the Quaternary remains a puzzle that why the evidence is contrary to the Quaternary glacial theor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sea level rise for these areas sensi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global changes in the future. To recognize the key issues on sea level changes, the eustatic sea level(H_S) was defined as the glaciation-climateforced sea levels, and the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H_R) was defined as that a sea level record was preserved in sediment that experienced multiple secondary actions of land and sea effects. On the basis as defined above, we constructed multi-level models of climate-driven glacio-eustatic changes and land-sea systems. By integrating data sets from eight borehole cores and prescrib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we simulated the changes of HS and HR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s in the late MIS 3. The marine transgression strata from the borehole core data was identified at ca. 30 m below present sea level as a result of the collective influence of ice melting water, neotectonic subsidence, sediment compaction and terrestrial sediment filling since ca. 35 ka ago,whereas the simulated relative sea-levels turned out to be –26.3––29.9 m a.s.l. The small error involved i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2.5–4.5) m demonstrate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sult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a level change in the late MIS 3 was dominated by glacial effects, in which the eustatic sea-level was between –19.2––22.1m a.s.l. The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nature of sea-level changes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China in the late MIS 3 and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under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complex land-sea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transgression late mis 3 dynamic simulation sea level change
下载PDF
新疆艾里克湖炭屑记录的中亚干旱区MIS 3中期以来的古火灾演化
6
作者 陈雅茹 刘兴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大规模火灾能够对当地植被和生产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火灾频发,使得该地区成为研究古火灾的理想地区之一。MIS 3时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间冰阶,气候上与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进行古... 大规模火灾能够对当地植被和生产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火灾频发,使得该地区成为研究古火灾的理想地区之一。MIS 3时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间冰阶,气候上与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进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时段。通过对长时间尺度上的火灾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即有助于我们理解火灾对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又能够为现代预测和治理火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新疆艾里克湖Ailike-2019孔(岩芯长4.49 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AMS^(14)C测年、花粉通量和炭屑分析,重建艾里克湖约40 ka以来的古火灾演化序列。结果表明,MIS 3中、晚期(40.2~26.7 cal.ka B.P.),植被覆盖度较差,火灾较少;MIS2时期(26.7~11.7 cal.ka B.P.),植被覆盖度差,火灾少;全新世(11.7 cal.ka B.P.至今),植被覆盖度显著上升,火灾频发。研究区自MIS3中期以来的火灾活动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具有相似的趋势,说明火灾的发生可能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这与中亚干旱区的其他炭屑记录相似,表明中亚干旱区轨道尺度上的火灾可能主要受可燃生物量控制。暖湿/冷干的气候条件导致植被覆盖度扩张/缩小,从而提供了更多/更少的可燃生物量,使得火灾能够产生大量/少量炭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艾里克湖 mis 3 炭屑 古火灾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山岳冰川MIS3b冰进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2
7
作者 赵井东 周尚哲 +3 位作者 刘时银 何元庆 许刘兵 王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且年龄基本上都对应于MIS3b(54~44kaBP).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并对MIS3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MIS3强大的季风环流带来的丰富降水与MIS3b冷阶段的组合是川西高原的沙鲁里山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MIS3b冰进的主要原因,而天山西段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MIS3b冰进则是不稳定的西风波动带来的丰富降水所致.这3个地区沉积有该次冰进的冰碛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mis3b冰进 冰碛物 ESR测年 季风环流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马兰黄土记录的MIS3气候特征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陈一萌 饶志国 +1 位作者 张家武 陈兴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9-365,共7页
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 :5 6 .1~ 2 5 .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可划分为 5 6 .1~ 4 2 .2kaB .P .强温湿、39.3~ 33.1kaB .P .弱温湿、31~ 2 5kaB .P .中等温湿的 3个温湿期和 4 2 .2... 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 :5 6 .1~ 2 5 .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可划分为 5 6 .1~ 4 2 .2kaB .P .强温湿、39.3~ 33.1kaB .P .弱温湿、31~ 2 5kaB .P .中等温湿的 3个温湿期和 4 2 .2~ 39.3kaB .P .,33.1~ 31.0kaB .P .的两个干冷期 ,且没有记录前人认为的所谓“高温大降水事件”。全球不同区域同期气候记录的对比分析证明 :“高温大降水事件”只是局部气候演变的产物 ,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将末次冰期晚期 4 0~ 30kaB .P .全部升格为间冰期的说法有待商榷。在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成因机制的探讨中 ,究竟是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诱导北半球冰量的变化 ,从而诱发末次冰期这一温湿时期的产生 ,还是在较大程度上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更直接一些 ,尚需做更多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特征 对比分析 “高温大降水事件”
下载PDF
会宁剖面黄土粒度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翟新伟 李富强 吴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3-780,共8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9ka,H4:38.3~39.93ka,H5:43.67—44.82ka,H6:63.54~64.41ka),其中的MIS3阶段根据粒度特征分为3a(46.36~55.48ka)较为温湿。3b(30.04~46.36ka)干冷,3e(24.47~30.04ka)温湿三个阶段,具明显的D一0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宁 黄土 mis3 粒度 HEINRICH事件
下载PDF
MIS3中期以来北黄海中部陆架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晓辉 李日辉 +1 位作者 蓝先洪 王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通过对北黄海中部陆架DLC70-2孔的岩性、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年代学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MIS3中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北黄海中部陆架MIS3中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对北黄海中部陆架DLC70-2孔的岩性、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年代学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MIS3中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北黄海中部陆架MIS3中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岩芯22.89~18.50 m段(43 639~42 558 cal yr B.P.)对应MIS3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河口湾相,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海水自14 602 cal yr 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18.50 m以上的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末次冰盛期以来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河口充填相(18.50~10.02 m,14 602~12 602 cal yr B.P.)—新仙女木事件中晚期海平面停滞期间的河流泛滥平原相(10.02~5.10 m,12 602~10 357 cal yr B.P.)—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滨海、浅海相(5.10~0 m,10 357~4 913 cal yr B.P.)。岩芯10.02~5.10 m段(12 602~10 357 cal yr B.P.)记录的源自河流泛滥平原沉积的硬质黏土层与新仙女木事件的全球效应密切相关,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中期 北黄海 古环境 新仙女木事件
下载PDF
黔西南雾露洞石笋记录的MIS3晚期亚洲季风变化和南北极气候的联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英方 汪永进 刘殿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107,共7页
基于贵州雾露洞石笋(WU3)9个230 Th年龄和1 317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39.1~29.2kaBP平均分辨率为10a的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序列,揭示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晚期千年—百年尺度亚洲夏季风演变过程。雾露洞和葫芦洞石笋δ18 O记录在... 基于贵州雾露洞石笋(WU3)9个230 Th年龄和1 317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39.1~29.2kaBP平均分辨率为10a的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序列,揭示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晚期千年—百年尺度亚洲夏季风演变过程。雾露洞和葫芦洞石笋δ18 O记录在重叠时段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表明石笋δ18 O记录可反映大尺度区域性季风环流特征。雾露洞记录与格陵兰冰心δ18 O记录对比表明,千年—百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频率与高北纬气温呈现较好的相似性,表明低纬季风与北极气候存在遥相关。在事件结构及转型模式上,雾露洞记录与南极EDML冰心δ18 O在反相位关系下呈现出细节上的一致性,反映亚洲季风可能受到南半球气候因素的影响,其机制可能是南大洋潜热释放通过越赤道气流影响了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亚洲季风和南极温度的反相位关系进一步证实南北半球气候在千年—百年尺度上响应"see-saw"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晚期 石笋 亚洲季风 see-saw现象 贵州雾露洞
下载PDF
MIS3晚期查格勒布鲁剖面微量元素揭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牛东风 李保生 +4 位作者 蒋树萍 舒培仙 郭亿华 杨艺 温小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9-727,共9页
通过对巴丹吉林查格勒布鲁剖面时代上属MIS3晚期的地层层位(CGS3a层段)中1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除Co、Ba含量呈相反变化外,P、V、Cr、Mn、Ni、Zn、Pb、Y、Zr、Nb、Cu和As含量在风成沙丘砂中基本上表现为谷值,而在不同层位沙丘砂上覆... 通过对巴丹吉林查格勒布鲁剖面时代上属MIS3晚期的地层层位(CGS3a层段)中1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除Co、Ba含量呈相反变化外,P、V、Cr、Mn、Ni、Zn、Pb、Y、Zr、Nb、Cu和As含量在风成沙丘砂中基本上表现为谷值,而在不同层位沙丘砂上覆的湖相中则相对为峰,构成与沉积旋回相应的元素变化旋回。元素在沙丘砂中呈现的谷值,主要揭示了干冷气候条件下东亚冬季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湖相中的相对富集,则与东亚夏季风盛行时暖湿气候背景下该地所处的特殊洼地地貌位置有关。元素旋回实际上代表的是东亚冬夏季风的气候变化旋回。分析结果显示:MIS3晚期剖面所在地至少经历了5次冬夏季风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反映了该时期我国沙漠地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晚期 查格勒布鲁剖面 微量元素 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黔西南石笋记录MIS3/2阶段百年尺度季风演变和H事件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侃 汪永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IS3/2)转换时期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过程。MIS3/2转换期季风强度伴随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呈逐步减弱趋势,并在此趋势上叠加了数个千年至百年尺度事件。其中弱夏季风事件与格陵兰粉尘浓度增加相对应,表明大气环流对气候信号的全球快速传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示末次冰期亚洲夏季风和冬季风在千年至百年尺度上存在反相位关系。石笋δ18 O值在24.2和25.7kaBP左右明显正偏,振幅达1.5‰,指示两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2的双峰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和末次冰消期H1事件一致,说明H1和H2事件可能受控于共同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亚洲季风 H2事件 mis3/2阶段
下载PDF
MIS3阶段嵩山东麓旧石器发现与问题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幼平 汪松枝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最近10多年来,经过系统调查,已有300多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发现在嵩山东麓。其中在属于淮河水系的贾鲁河、潩水河、洧水河等河流上游河谷地带的发现尤为丰富。在系统调查工作基础上,已有多个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如新郑赵庄与黄帝口、登封... 最近10多年来,经过系统调查,已有300多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发现在嵩山东麓。其中在属于淮河水系的贾鲁河、潩水河、洧水河等河流上游河谷地带的发现尤为丰富。在系统调查工作基础上,已有多个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如新郑赵庄与黄帝口、登封西施及郑州西南郊二七区老奶奶庙等。调查与发掘资料显示,在距今50000年前后至20000多年的嵩山东麓地区,经历了一个古人类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些新发现初步揭示了MIS3阶段以来,区内古人类栖居形态与发展情况,以及这些发现所展现的现代人类及其行为的出现与发展特点。新发现也显示嵩山东麓MIS3阶段旧石器经历了从石片石器、石叶到细石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技术 石叶 人类行为 mis3阶段 嵩山东麓
下载PDF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South Yellow Sea since late MIS 3 被引量:10
15
作者 XIA Fei ZHANG Yongzhan +3 位作者 WANG Qiang YIN Yong Karl W. WEGMANN J. Paul LI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883-914,共32页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ng the emergence of some of the previous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From AD 1855 to the present, the infilled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has undergone scouring, resulting in its modern form. The modern Xiyang tidal channel continues to widen and deepen, due both to strong tidal current scouring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 South Yellow Sea middle Jiangsu coast tidal sand ridge tidal channe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adiocarbon dating seismic stratigraphy sequence 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Diet breadth and mortality patterns from Laoya Cave: A primary profile of MIS 3/2 hunting strategie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3
16
作者 WANG XiaoMin GUAN Ying +4 位作者 CAI HuiYang Sandrine COSTAMAGNO ZHANG LiMin XU ChunHua GAO X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642-1651,共10页
Laoya Cave is a long-term occupation site of Late Paleolithic human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where abundant lithic, bone materials were recovered. Dating by the AMS technique showed a significa... Laoya Cave is a long-term occupation site of Late Paleolithic human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where abundant lithic, bone materials were recovered. Dating by the AMS technique showed a significant depositional process during marine isotope stage(MIS) 3/2. In this study, the species spectrum was pres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ooarchaeology and the mortality profile of large Cervidae was examined to help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sistence strategy of local people dealing with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main part of the diet was focused on large Cervidae, and the dominance of Ungulates indicates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cave and local fau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rtality profiles of large Cervidae varied correspondingly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evidence indicates a specialized hunting strategy that was also flexible, depending on the prevailing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DAE Late Paleolithic Southwest China mis 3 ZOOARCHAEOLOGY Survival strategy
原文传递
渤海湾西MIS3阶段海侵边界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鲁庆伟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渤海湾西天津南部平原区是研究海侵和海平面变化的天然理想场所。基于2个钻孔(ZKQ1孔和ZK1孔)沉积特征、测年(AMS 14C)及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壳体等综合研究,推测研究区MIS3阶段第2海侵的最大影响边界在ZK1孔和ZKQ1孔两孔之间,界线西侧表... 渤海湾西天津南部平原区是研究海侵和海平面变化的天然理想场所。基于2个钻孔(ZKQ1孔和ZK1孔)沉积特征、测年(AMS 14C)及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壳体等综合研究,推测研究区MIS3阶段第2海侵的最大影响边界在ZK1孔和ZKQ1孔两孔之间,界线西侧表现为河湖相的陆相沉积,界线东侧为滨海湖沼的过渡相沉积,该位置即是现今黑龙港河一带,也曾是古河道故道,推测该期海侵影响范围受到了古河道制约。结合研究区前期3个钻孔(ZKQ4孔、CGZ5孔和CGZ7孔)资料,建立了E→W向(海→陆)联合钻孔对比剖面,进一步对MIS3阶段海侵层位追踪,表明E→W依次由海相(CGZ7孔、CGZ5孔)→过渡相(ZKQ4孔、ZKQ1孔)→陆相(ZK1孔)相变。推测研究区内MIS3阶段海侵边界位于静海区的东尚码头村(CGZ5孔)和高家庄(ZKQ4孔)一带。研究成果对恢复该区域古地理演化、海平面变迁研究以及水工环地质勘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侵 测年 mis3阶段 沉积环境
下载PDF
MIS 3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凌智永 靳建辉 +3 位作者 吴铎 刘向军 夏敦胜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85-2400,共16页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广泛发育,其气候指示意义及年代的界定尚不够清晰。从雅江全流域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风成沉积的发育机制及模式,同时对风成沉积年代数据归一化处理,并与全球气候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风成沉积有盛行风...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广泛发育,其气候指示意义及年代的界定尚不够清晰。从雅江全流域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风成沉积的发育机制及模式,同时对风成沉积年代数据归一化处理,并与全球气候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风成沉积有盛行风场发育模式和局地风场发育模式,不同模式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不同。②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多堆积于末次盛冰期(LGM)以后,且主要发育于晚冰期(15 ka BP)以来的不同时段,冰川退缩地表裸露,丰富的冲洪积碎屑物源可能是风成沉积发育的主控因素;更早时段的风成沉积因LGM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所致的侵蚀搬运作用而未能保存。③LGM以来风成沉积过程受区域及全球古气候环境共同控制,波动变化剧烈;其对30°N夏季太阳辐射、印度季风及西风变化信号的指示有所差异,但对YD等全球气候冷事件有较好记录,其沉积过程与高原面上其他区域既存在对全球古气候响应的同步性,又有其区域独特性。④流域内风成沉积的强烈堆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并非简单对应关系,呈现出较复杂的响应模式。说明高山河谷环境的风成沉积除受大区域气候影响,还受许多局地环境因素控制,古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沉积 年代 古气候环境 雅鲁藏布江 mis3
原文传递
福州盆地钻孔沉积物记录的MIS3以来海侵-海退过程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梅 刘庚余 +5 位作者 周国华 车柏林 马明明 靳建辉 刘秀铭 俞鸣同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1期44-56,共13页
通过对福州盆地首山路ZKCS钻孔岩芯的AMS 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测试、岩性特征、黏土浑浊水电导率值和地球化学元素测定、粒度分析以及硅藻鉴定,对钻孔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与ZK004钻孔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全球古气候及区域构造记... 通过对福州盆地首山路ZKCS钻孔岩芯的AMS 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测试、岩性特征、黏土浑浊水电导率值和地球化学元素测定、粒度分析以及硅藻鉴定,对钻孔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与ZK004钻孔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全球古气候及区域构造记录,确认首山路ZKCS钻孔记录了两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结束时间约50 ka,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期间。两次海侵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海侵发生在MIS3早期,对应于前人命名的“福州海侵”,主要原因是区域构造下沉,加之此时古气候变暖引发海面上升;之后由于盆地内部的不均匀沉降,再次发生抬升,导致ZKCS钻孔记录的海侵较早结束、海侵层埋深较浅;全新世海侵即前人命名的“长乐海进”,强度比前一期强,为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和海面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可能还伴随着盆地的下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盆地 mis3海侵 构造活动 古气候
下载PDF
周口店田园洞MIS3阶段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潇丽 张双权 +3 位作者 魏明瑞 高立红 王波 赵翠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间发生在40-38.5kaBP前,属MIS3阶段。对田园洞洞穴堆积物的哺乳动物群、磁化率、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间发生在40-38.5kaBP前,属MIS3阶段。对田园洞洞穴堆积物的哺乳动物群、磁化率、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田园洞堆积物总体上为在重力作用下,洞穴围岩崩塌充填而成;洞穴发育和充填经过了洞穴发育一快速充填—稳定沉积—充填完成4个阶段,对应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冷湿温暖干冷温暖湿润的变化过程。古人类活动于快速充填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古人类生存活动。田园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研究对揭示北京周口店地区MIS3阶段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背景 古人类活动 mis3阶段 田园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