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黔西南石笋记录MIS3/2阶段百年尺度季风演变和H事件特征
被引量:
6
1
作者
赵侃
汪永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IS3/2)转换时期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过程。MIS3/2转换期季风强度伴随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呈逐步减弱趋势,并在此趋势上叠加了数个千年至百年尺度事件。其中弱夏季风事件与格陵兰粉尘浓度增加相对应,表明大气环流对气候信号的全球快速传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示末次冰期亚洲夏季风和冬季风在千年至百年尺度上存在反相位关系。石笋δ18 O值在24.2和25.7kaBP左右明显正偏,振幅达1.5‰,指示两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2的双峰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和末次冰消期H1事件一致,说明H1和H2事件可能受控于共同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亚洲季风
H
2
事件
mis3/2
阶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变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增友
石胜强
+3 位作者
袁智郴
殷建军
陈志霞
秦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3-1024,共12页
黔西高原的长时间序列孢粉记录比较少,限制了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化过程和机制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黔西高原一个连续的古湖泊沉积物孢粉记录的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重建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
黔西高原的长时间序列孢粉记录比较少,限制了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化过程和机制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黔西高原一个连续的古湖泊沉积物孢粉记录的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重建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化。结果表明:轨道尺度上,MIS3 (氧同位素3阶段)中晚期,黔西高原主要为木本、草本植物,喜湿的针叶树种较多,西南季风较强。MIS2 (氧同位素2阶段)期间,喜湿的针叶树种减少,而草本、蕨类植物增多,指示气候冷干,西南季风减弱。千年尺度上,黔西高原西南季风响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及H3 (Heninrich 3)、H2 (Heninrich 2)和LGM (Last Glacial Maximum)事件,导致西南季风减弱,喜湿的针叶树种减少。通过对比发现,东亚夏季风和西南季风在轨道及千年尺度上协同演化,二者均响应于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变化及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在19~18 cal ka BP,黔西高原经历最冷干气候,西南季风减弱,木本、草本植物近乎消失,而同期东亚夏季风增强,说明西南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在冰后期上存在反相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高原
孢粉
古植被
mis3/2
西南季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
被引量:
14
3
作者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欧亚大陆西侧的莫斯特与石叶技术,亦对华北地区有显著影响。MIS3阶段,外来影响仅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东扩散。应对MIS2阶段的环境压力,石叶与楔形细石核技术先后南下。华北地区原住民则可能是通过便于高流动性活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等适应方式,更好地维系了生存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迁
人类迁徙
石器技术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
3
和
2
华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西南石笋记录MIS3/2阶段百年尺度季风演变和H事件特征
被引量:
6
1
作者
赵侃
汪永进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0631003)
文摘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IS3/2)转换时期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过程。MIS3/2转换期季风强度伴随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呈逐步减弱趋势,并在此趋势上叠加了数个千年至百年尺度事件。其中弱夏季风事件与格陵兰粉尘浓度增加相对应,表明大气环流对气候信号的全球快速传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示末次冰期亚洲夏季风和冬季风在千年至百年尺度上存在反相位关系。石笋δ18 O值在24.2和25.7kaBP左右明显正偏,振幅达1.5‰,指示两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2的双峰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和末次冰消期H1事件一致,说明H1和H2事件可能受控于共同的驱动因素。
关键词
石笋
亚洲季风
H
2
事件
mis3/2
阶段
Keywords
stalag
mi
te
Asian monsoon
H
2
mis3/2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变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增友
石胜强
袁智郴
殷建军
陈志霞
秦趣
机构
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3-1024,共12页
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编号:黔教合KY字[2014]284号)
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重大研究项目(编号:黔教合KY字[2016]056号)
+1 种基金
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编号:黔科合LH字[2014]7458号)
六盘水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52020-2018-03-08)联合资助~~
文摘
黔西高原的长时间序列孢粉记录比较少,限制了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化过程和机制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黔西高原一个连续的古湖泊沉积物孢粉记录的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重建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化。结果表明:轨道尺度上,MIS3 (氧同位素3阶段)中晚期,黔西高原主要为木本、草本植物,喜湿的针叶树种较多,西南季风较强。MIS2 (氧同位素2阶段)期间,喜湿的针叶树种减少,而草本、蕨类植物增多,指示气候冷干,西南季风减弱。千年尺度上,黔西高原西南季风响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及H3 (Heninrich 3)、H2 (Heninrich 2)和LGM (Last Glacial Maximum)事件,导致西南季风减弱,喜湿的针叶树种减少。通过对比发现,东亚夏季风和西南季风在轨道及千年尺度上协同演化,二者均响应于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变化及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在19~18 cal ka BP,黔西高原经历最冷干气候,西南季风减弱,木本、草本植物近乎消失,而同期东亚夏季风增强,说明西南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在冰后期上存在反相位关系。
关键词
黔西高原
孢粉
古植被
mis3/2
西南季风
Keywords
western Guizhou plateau
pollen
paleovegetation
mis3/2
Southwest Monsoon
分类号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
被引量:
14
3
作者
王幼平
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20)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项目(DZ-3)
文摘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欧亚大陆西侧的莫斯特与石叶技术,亦对华北地区有显著影响。MIS3阶段,外来影响仅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东扩散。应对MIS2阶段的环境压力,石叶与楔形细石核技术先后南下。华北地区原住民则可能是通过便于高流动性活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等适应方式,更好地维系了生存发展。
关键词
环境变迁
人类迁徙
石器技术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
3
和
2
华北
Keywords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
mi
gration
Lithic technology
mis
3
&
2
North China
分类号
K871.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黔西南石笋记录MIS3/2阶段百年尺度季风演变和H事件特征
赵侃
汪永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变
赵增友
石胜强
袁智郴
殷建军
陈志霞
秦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