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与蒸发岩的成因关系
1
作者 田力丹 宋玉财 +1 位作者 庄亮亮 黄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2-1033,共22页
MVT铅锌矿床的形成与蒸发岩关系密切,但在蒸发盐矿物发生溶解或转变为其他矿物而“消失”时,人们常忽视其曾经存在。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对蒸发岩的转变、识别特征及其与MVT铅锌成矿流体来源、硫来源及储矿构造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综述。其... MVT铅锌矿床的形成与蒸发岩关系密切,但在蒸发盐矿物发生溶解或转变为其他矿物而“消失”时,人们常忽视其曾经存在。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对蒸发岩的转变、识别特征及其与MVT铅锌成矿流体来源、硫来源及储矿构造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综述。其中,MVT矿床迁移铅锌的盆地卤水主要来自蒸发海水,少量来自蒸发岩的溶解,区域上蒸发岩的发育可指示该区具有成矿流体的发育条件。铅锌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均来自于硫酸盐还原作用,而石膏和硬石膏等蒸发盐矿物是硫酸盐的重要提供者。蒸发岩溶解垮塌利于形成角砾岩与垮塌空间,铅锌矿化可赋存于角砾岩内或其邻近岩层中;盐底辟构造会形成有利于流体聚集和矿质沉淀的构造/化学圈闭,铅锌矿化赋存于底辟体顶部冠岩、边部过渡层和围岩、直立的底辟角砾筒或侧向底辟形成的穹隆体顶部。此外,蒸发盐矿物的假晶、残留的蒸发盐矿物是“消失”蒸发岩存在的直接证据,钠长石和方柱石、正延性玉髓/燧石、富碱土元素双锥状石英等,可指示蒸发岩曾经存在;蒸发岩溶解垮塌构造具有顺地层延伸长等特点,盐底辟构造具有穿层及角砾来自下部层位等特点,是可以协助识别蒸发岩的相关构造。可以看出,区域地层记录有蒸发沉积环境是MVT铅锌成矿必要条件,蒸发岩溶解垮塌和底辟构造是重要找矿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mvt矿床 卤水 硫源 溶解垮塌构造 盐底辟构造
下载PDF
MVT铅锌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润生 张艳 +4 位作者 叶天竺 陈青 任涛 郭忠林 邱文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5-932,共18页
MVT铅锌矿床和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其中大型矿床数量和铅锌金属储量均居于重要地位。基于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从“时间、空间、物质及其演化”四要素出发,厘定MVT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作用和成矿地... MVT铅锌矿床和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其中大型矿床数量和铅锌金属储量均居于重要地位。基于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从“时间、空间、物质及其演化”四要素出发,厘定MVT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作用和成矿地质体,总结成矿结构面类型和矿化样式,概括成矿流体作用特征标志,并进一步揭示经典的MVT铅锌矿床“三位一体”的成矿规律:矿床产于前陆盆地地堑式构造带、不整合面上发育的溶塌角砾岩岩相组合、成矿正断层破碎带、区域性热卤水活动的“硅‒钙面”成矿结构面中。在此基础上,综合构建经典的MVT铅锌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前陆盆地地堑式构造带研究确定勘查区找矿方向,通过成矿结构面研究判断矿体空间位置及其产状,硅‒钙面等特征是判断矿床(体)存在的成矿流体作用标志。其勘查应用流程进一步概括为:看、查、识、厘、析、填、测、比、探、勘。该研究对同类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评价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铅锌矿床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矿床成矿规律 成矿地质体 成矿结构面 成矿流体作用标志
下载PDF
滇东北火德红MVT矿床中铊的差异性富集机制:来自EBSD、LA-ICPMS和TEM证据
3
作者 姜永果 周家喜 +4 位作者 罗开 徐畅 黄智龙 杨昌华 金中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02-3014,共13页
铊(Tl)是一种战略性关键金属,在高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用途。作为“稀散元素”之一,Tl主要富集于低温贱金属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和白铁矿是其主要载体矿物。滇东北火德红MVT铅锌矿床中黄铁矿和白铁矿显示Tl的富集,其中白铁矿中Tl含量显著... 铊(Tl)是一种战略性关键金属,在高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用途。作为“稀散元素”之一,Tl主要富集于低温贱金属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和白铁矿是其主要载体矿物。滇东北火德红MVT铅锌矿床中黄铁矿和白铁矿显示Tl的富集,其中白铁矿中Tl含量显著高于黄铁矿,为探究Tl在不同矿物之间的差异性富集机制提供了理想对象。本文对火德红矿床共生黄铁矿-白铁矿开展系统的结晶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结果表明,热液黄铁矿、白铁矿晶粒组构具有一定继承性,与闪锌矿紧密共生,暗示为同一成矿事件的产物。激光剥蚀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黄铁矿和白铁矿中的Tl含量分别为127×10^(-6)~516×10^(-6)和356×10^(-6)~1046×10^(-6),不同含量测点Tl的激光剥蚀时间分辨元素信号曲线均较为平滑,暗示Tl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黄铁矿和白铁矿晶格。透射电镜(TEM)进一步证实Tl类质同象直接替换Fe为主,即2Tl^(+)←→□(空位)+Fe^(2+)。结合黄铁矿和白铁矿中Tl与Zn含量的正相关关系,本文认为白铁矿中Tl的超常富集可能与偏酸性条件下富Tl、Zn和Fe等金属成矿流体有关。综合研究表明,火德红矿床黄铁矿与白铁矿中Tl的差异性富集与晶体结构、Tl赋存状态无关,而是流体成分、物化条件共同制约的结果,受到矿物和矿床等不同尺度苛刻成矿条件的影响。与闪锌矿共生的白铁矿是未来寻找铊资源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差异性富集 白铁矿 火德红mvt矿床
下载PDF
Sediment-hosted Pb-Zn Deposits in Southwest Sanjiang Tethys and Kangdian Area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被引量:36
4
作者 WANG Changming DENG Jun +4 位作者 ZHANG Shouting XUE Chunji YANG Liqiang WANG Qingfei SUN X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28-1438,共11页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is known as a significant sediment-hosted base-metal aggregate cluster,especially for Pb-Zn deposits in China,e.g.Jinding,Daliangzi,Tianbaoshan, Kuangshanchang and Qinlinchang depo...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is known as a significant sediment-hosted base-metal aggregate cluster,especially for Pb-Zn deposits in China,e.g.Jinding,Daliangzi,Tianbaoshan, Kuangshanchang and Qinlinchang deposits.In 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 MVT deposits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basic geology of the sediment-hosted Pb-Zn deposits,this paper focuses on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is deposit to further discuss its large scale 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In the SW Sanjiang Thethys,Jinding deposit is typically thrust fault-controlled and hosted mainly in the sandstones and breccia-bearing sandstones,whereas MVT-type deposits are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and faulting/fracturing with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carbonate-hosted rocks.Most importantly,Jinding Pb-Zn deposit differs from the other types of sediment-hosted Pb-Zn deposits in which it was formed in a strongly deformed foreland basin within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In the Kangdian area,the sediment-hosted Pb-Zn deposits were formed in the extensional basin on the side of the 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along the Yangtze Craton.Compared with classic MVT deposits,the Pb-Zn deposits in the Kangdian area belong to MVT deposits.This paper is significant not only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sis of sediment-hosted Pb-Zn deposits but also for exploiting large base metal deposits in large sedimentary targe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hosted Pb-Zn deposits mvt SW Sanjiang Thethys Kangdian area China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tal precipitation driven by fluid mixing: implications for genesis of carbonate-hosted lead–zinc ore deposits 被引量:3
5
作者 Yan Zhang Runsheng Han +2 位作者 Xing Ding Junjie He Yurong W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02-215,共14页
A type of carbonate-hosted lead–zinc(Pb–Zn)ore deposits, known as Mississippi Valley Type(MVT)deposits,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lead–zinc ore deposits. Previous studies proposed a fluid-mixing model to... A type of carbonate-hosted lead–zinc(Pb–Zn)ore deposits, known as Mississippi Valley Type(MVT)deposits,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lead–zinc ore deposits. Previous studies proposed a fluid-mixing model to account for metal precipitation mechanism of the MVT ore deposits, in which fluids with metal-chloride complexes happen to mix with fluids with reduced sulfur, producing metal sulfide deposition. In this hypothesis, however, the detailed chemical kinetic process of mixing reactions, and especially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metal precipitation are not yet clearly stated.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mixing experiments under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were conducted to simulate the fluid mixing process, by titrating the metal-chloride solutions, doping withor without dolomite, and using NaHS solu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H_2S, rather than HS^-or S^(2-),dominated the reactions of Pb and/or Z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uid mixing process, in which metal precipitation was influenced by the stability of metal complexes and the pH. Given the constant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and total S in fluids, the pH was a primary factor controlling the Pb and/or Zn metal precipitation. This is because neutralizing or neutralized processes for the ore-forming fluids can cause instabilities of Pb and/or Zn chloride complexes and re-distribution of sulfur species, and thus can facilitate the hydrolysis of Pb and Zn ions and precipitation of sulfides. Therefore, a weakly acidic to neutral fluid environment is most favorable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Pb and Zn sulfides associated with the carbonate-hosted Pb–Zn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PRECIPITATION Fluid mixing Sulfur species mvt lead-zinc ORE deposits Carbonate-hosted lead-zinc deposits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Jiamoshan MVT Pb–Zn Deposit in the Sanjiang belt,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6
作者 LIU Yingchao YANG Zhusen +3 位作者 YUE Longlong YU Yushuai MA Wang TANG Bol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238-1255,共18页
The carbonate-hosted Pb–Zn deposits in the Sanjiang metallogenic bel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typical of MVT Pb–Zn deposits that form in thrust-fold belts. The Jiamoshan Pb–Z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hangdu a... The carbonate-hosted Pb–Zn deposits in the Sanjiang metallogenic bel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typical of MVT Pb–Zn deposits that form in thrust-fold belts. The Jiamoshan Pb–Z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hangdu area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anjiang belt, and it represents a new style of MVT deposit that was controlled by karst structures in a thrust–fold system. Such a karst-controlled MVT Pb–Zn deposit in thrust settings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we therefore mapped the geology of the deposit and undertook a detailed study of its genesis. The karst structures that host the Jiamoshan deposit were formed in Triassic limestones along secondary reverse faults, and the orebodies have irregular tubular shapes. The main sulfide minerals are galena, sphalerite, and pyrite that occur in massive and lamellar form. The ore-forming fluids belonged to a Mg2+–Na+–K+–SO2-4–Cl-–F-–NO-3–H2 O system at low temperatures(120–130°C) but with high salinities(19–22% NaCl eq.). We have recognized basinal brine as the source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on the basis of their H–O isotopic compositions(-145‰ to-93‰ for δDV-SMOW and-2.22‰ to 13.00‰ for δ18 Ofluid), the ratios of Cl/Br(14–1196) and Na/Br(16–586) in the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the C–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lcite(-5.0‰ to 3.7‰ for δ13 CV-PDB and 15.1‰ to 22.3‰ for δ18 OV-SMOW). These fluids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evaporated seawater trapped in marine strata at depth or from Paleogene–Neogene basins on the surface. The δ34 S values are low in the galena(-3.2‰ to 0.6‰) but high in the barite(27.1‰), indicating that the reduced sulfur came from gypsum in the regional Cenozoic basins and from sulfates in trapped paleo-seawater by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galena samples(18.3270–18.3482 for 206 Pb/204 Pb, 15.6345–15.6390 for 207 Pb/204 Pb, and 38.5503–38.5582 for 208 Pb/204 Pb)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regional Triassic volcanic-arc rocks that formed during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indicating these arc rocks were the source of the metals in the deposit. Taking into account our new observations and data, as well as regional Pb–Zn metallogenic processes, we present here a new model for MVT deposits controlled by karst structures in thrust–fold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 genesis thrust-fold belt karst-controlled style Jiamoshan Pb-Zn deposit mvt(Mississippi Valley Type)Pb-Zn deposit San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MVT矿床中与成矿有关热液方解石的地球化学判据——以青海多才玛超大型铅锌矿床为例
7
作者 吴畏 宋玉财 +5 位作者 庄亮亮 黄世强 胡戈 黄钢 田力丹 岳龙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70,共24页
碳酸盐矿物是MVT型铅锌矿床最为常见的热液蚀变矿物,记录了成矿流体特征,其元素或同位素组成对示踪和定位矿体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由于该类矿床中碳酸盐矿物成因多样,单一的岩相学观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与成矿有关和无关的方解石,需要... 碳酸盐矿物是MVT型铅锌矿床最为常见的热液蚀变矿物,记录了成矿流体特征,其元素或同位素组成对示踪和定位矿体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由于该类矿床中碳酸盐矿物成因多样,单一的岩相学观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与成矿有关和无关的方解石,需要辅以地球化学手段来确定方解石成因。本文利用钻孔编录、岩相学观察、C-O-Sr同位素和原位微量与稀土元素组成分析等手段,探讨了青海多才玛超大型MVT铅锌矿床中与成矿有关和无关两期方解石的矿物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多才玛矿床成矿前方解石(Cal1)空间上与矿体无相关关系,遍布于中二叠统九十道班组灰岩内,阴极发光呈暗棕色至棕黄色,无明显生长环带;成矿期方解石(Cal2)主要产于铅锌矿体内及其上盘围岩中,多呈砂糖粒状-皮壳状充填于围岩裂隙和溶孔内,阴极发光呈暗黄色至亮橙色,常发育生长环带。相对于Cal2,Cal1与围岩的C-O-Sr同位素组成更为接近,这表明水岩反应期间,Cal1组成受围岩影响更大,Cal2组成受影响更小;相比于Cal1,Cal2具有较高的Mn、Fe、Zn、Pb含量和U/Th、V/Cr值以及较低的LREE/HREE值、Mg、Sr含量和弱的Ce负异常,指示成矿流体具有较高温度且相对还原的特点。对比世界典型MVT型铅锌矿床,显示较高的Mn、Fe、Zn(可能包括Pb)含量和较低的LREE/HREE值可以协助识别与成矿有关的碳酸盐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型矿床 方解石 微量和稀土元素 C-O-Sr同位素 多才玛
下载PDF
滇东北地区MVT型隐伏铅锌矿床的勘查模式研究:以茂租铅锌矿床为例
8
作者 张伟 廖国忠 +5 位作者 廖震文 杨剑 王桥 李华 张陈 蒋诗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9-796,共18页
滇东北地区是我国MVT型铅锌矿床的重要集中产出地之一,区内浅表资源经长时间开采而逐渐枯竭,亟需在已知矿床的外围及深部寻找到新的接替资源。本文以区内典型的巧家县茂租铅锌矿床为例,通过在矿区已知矿床点开展综合找矿方法试验,并结... 滇东北地区是我国MVT型铅锌矿床的重要集中产出地之一,区内浅表资源经长时间开采而逐渐枯竭,亟需在已知矿床的外围及深部寻找到新的接替资源。本文以区内典型的巧家县茂租铅锌矿床为例,通过在矿区已知矿床点开展综合找矿方法试验,并结合前人对本区地质背景、成矿模式、矿床特征、找矿标志等的认识,对本区MVT型铅锌矿床深部找矿的勘查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中沿断层破碎带浓集的Pb-Zn-Ag元素高值异常指示了其深部具备成矿热液活动“痕迹”,音频大地电磁法能够查明地下深部有利赋矿层位(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筇竹寺组)的顶底界面埋深和导(控)矿断层的倾向、规模等地质成矿“格架”背景,面积性激电中梯测量能够在“横向平面尺度”圈定出有利的找矿靶区(高极化异常区),大比例尺激电测深剖面能够在“纵向空间尺度”定位矿(床)体位置(低电阻率、高极化异常体),通过深浅结合的组合勘查技术方法(浅表化探组合元素异常+电阻率剖面深部地质结构+平、剖面激电异常体),可以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为深部找矿靶区优选提供证据支撑。据此,本文提出了“构造地球化学+多维度电法勘探”的勘查模式,此模式有望推广到滇东北铅锌成矿带内的其他铅锌矿区进行找矿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 mvt 铅锌矿 茂租矿区 深部综合找矿方法 找矿靶区
下载PDF
花垣铅锌矿床中沥青的初步研究——MVT铅锌矿床有机地化研究(Ⅰ) 被引量:37
9
作者 刘文均 郑荣才 +1 位作者 李元林 高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3,共5页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是一个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中的大型MVT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为大陆边缘相的藻灰岩、鲕粒灰岩夹黑色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及外围的寒武系中有大量沥青出现。矿区的沥青以细粒状、鳞片状充填于矿石的晶间孔隙或...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是一个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中的大型MVT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为大陆边缘相的藻灰岩、鲕粒灰岩夹黑色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及外围的寒武系中有大量沥青出现。矿区的沥青以细粒状、鳞片状充填于矿石的晶间孔隙或裂缝中,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外围沥青多充填于石英重晶石脉的晶洞中或断裂带中。根据沥青的Romax,H/C(原子比),Tmax℃,PyGc,δ12C,REE和微量元素测定,矿区的沥青的热演化程度较高(Romax=4.32%-4.70%;,H/C(原子比)=0.5,Tmax=406-600℃),属脆沥青-2阶段,其演化程度与矿床的成矿温度相吻合(均一温度范围:80~200℃,均值135-151℃)。沥青的类型属原生-同层型,有机质来源可能与主岩有关,并参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沥青 原生-同层型 有机地化 油气成因
下载PDF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成因:来自S-Pb同位素和元素特征的证据
10
作者 王贵龙 王达 +2 位作者 白峰 徐德兵 王高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66,共26页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是吉中-延边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型矿床,前人关于该矿床类型划分的观点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VMS)、中-低温热液脉型、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这三种观点的争论...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是吉中-延边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型矿床,前人关于该矿床类型划分的观点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VMS)、中-低温热液脉型、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这三种观点的争论严重制约了对该矿区及区域成矿和找矿的认识。本文选取该矿床中金属硫化物开展原位微量和S-Pb同位素分析,赋矿围岩开展全岩S同位素分析。闪锌矿Fe-Zn含量(4.48%~10.33%、53.67%~62.12%)与中温热液矿床一致(3.00%~10.00%、50.00%~60.00%,成矿温度约200℃),Zn/Cd比值(53.68~76.75)同样指示中低温成矿作用(高温:Zn/Cd>500;低温:Zn/Cd<250),Ga/Ge比值在lg(Ga/Ge)-T图解中,对应温度约为100~180℃,上述温度范围与前人测定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基本吻合(90~250℃)。闪锌矿Zn/Cd的比值(53.68~76.75)与Cd含量(7577×10-6~11266×10-6)特征与密西西比河谷型(Mississippi Valley-Type,MVT)矿床一致;黄铁矿Fe/S比值(0.76~1.29,平均值为0.89)接近典型MVT矿床的理论值(0.88)。金属硫化物δ34 S V-CDT值介于-9.6‰~-0.5‰之间,总体偏负;赋矿围岩δ34 S V-CDT值介于-8.5‰~4.2‰之间,两者重叠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9.0‰~-2.0‰),说明围岩提供了主要的还原硫,而古老基底可能提供了部分较轻的硫。金属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为206 Pb/204 Pb=18.30~18.39、207 Pb/204 Pb=15.61~15.63、208 Pb/204 Pb=38.38~38.44,指示铅为混合来源,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上地壳和造山带,模式年龄计算显示上太古界乌拉山群变质岩可能为铅的初始来源。综上所述,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MVT型矿床基本一致,地质特征略有差别,因此推测其为类MVT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红石砬子矿床 S-Pb同位素 元素分析 矿床成因 mvt矿床
下载PDF
西藏昌都地区拉拢拉类MVT铅锌矿床矿化特征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英超 侯增谦 +3 位作者 于玉帅 田世洪 李玉龙 杨竹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7-1426,共20页
昌都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东北部,是西南三江Pb-Zn-Cu-Ag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大量产出,成矿明显受到新生代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拉拢拉铅锌矿床位于昌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集区西... 昌都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东北部,是西南三江Pb-Zn-Cu-Ag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大量产出,成矿明显受到新生代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拉拢拉铅锌矿床位于昌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集区西南部,是区内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为了填补三江带昌都地区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的研究空白,笔者在对拉拢拉矿区详细地质填图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铅锌矿化成因,建立了铅锌成矿模型。矿区铅锌矿体产于逆冲断层上盘,主要呈透镜体状沿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泥页岩和波里拉组灰岩岩性分界面展布,角砾状和网脉状为主要矿石构造,方铅矿、闪锌矿和菱锌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矿体控矿要素和产状代表了三江带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的一种全新矿床式,命名为拉拢拉式。矿区主要成矿过程划分为硫化物期(I)和硫化物-碳酸盐期(II),两期之间以一期构造活动相隔。I期发育富液相LV流体包裹体和富CO2和CH4的LV流体包裹体两种类型,显微测温显示出低温(130~140℃)、高盐(23%~24%NaCleqv)、中高密度(1.10~1.12g·cm-3)和中低温(170~180℃)、高盐(23%~24%NaCleqv)、中低密度(1.06~1.08g·cm-3)两种特征。两期矿化流体均为Ca2+-Mg2+-Na+-K+-SO42--Cl--F--NO3-卤水体系,其离子含量相近,H-O同位素组成相似(δDV-SMOW为-137‰~-110‰,δ18OV-SMOW为-2.92‰~13.42‰),形成方解石的C-O同位素分布规律一致(δ13CV-PDB为0.9‰~7.2‰,δ18OV-SMOW为9.1‰~26.5‰),揭示矿区至少存在两种流体来源,分别为中低温度、高盐度盆地卤水和由大气降水、地层封存蒸发浓缩海水及区域变质水混合而成的区域流体。两期矿化中矿物S同位素组成相近,硫化物δ34S为负值(-24.7‰~-11.5‰),重晶石δ34S为正值(11.3‰~22.9‰),第三纪石膏δ34S值(2‰~4.7‰)介于二者之间,反映还原硫主要来自生物还原第三纪盆地下渗的盆地卤水和灰岩地层封存的蒸发浓缩海水中的硫酸盐,富含金属物质的外来流体与富含还原硫的本地流体的混合是金属物质在矿区卸载的主要方式。两期方铅矿Pb同位素组成一致,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8646~18.8835,15.6619~15.6677和38.9404~38.9796,推测成矿物质来自造山带内从变质基底到盖层灰岩(甚至碎屑岩)的多套地层。综合对比拉拢拉矿床与三江带内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提出拉拢拉矿床与区域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一致,为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类MVT铅锌矿床,其代表的拉拢拉式矿床成矿模型可简述如下:逆冲推覆构造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构造圈闭,第三纪盆地卤水下渗汇聚及伴随的硫酸盐生物还原作用形成富含H2S的本地流体储库;区域挤压变形释放的区域流体沿逆冲推覆主滑脱带运移,交换基底及盖层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含Pb-Zn-卤素络合物的外来流体;逆冲断层断后伸展导致区域流体沿相关开放空间上升至灰岩与泥页岩分界面这一上下封闭的有利空间与本地流体混合,铅锌硫化物及铅锌碳酸盐沉淀,金属物质卸载,形成以透镜状为主的矿体沿岩性分界面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铅锌矿床 拉拢拉式Pb-Zn矿床 成矿特征 矿床成因 昌都 西藏
下载PDF
有机质在MVT铅锌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发源 顾雪祥 +1 位作者 付绍洪 章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2-276,共5页
MVT铅锌矿床与有机质密切相关。本文以有机质生成世代为序,讨论了有机质低、中、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在MVT铅锌矿床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腐殖酸在矿床形成的早期阶段配合、吸附Pb、Zn等金属离子,起到促进成矿源层形成的作用。油田卤水可能成... MVT铅锌矿床与有机质密切相关。本文以有机质生成世代为序,讨论了有机质低、中、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在MVT铅锌矿床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腐殖酸在矿床形成的早期阶段配合、吸附Pb、Zn等金属离子,起到促进成矿源层形成的作用。油田卤水可能成为铅锌多金属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和成矿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是形成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的一种很重要的潜在成矿流体。甲烷在矿床形成晚期充当还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mvt铅锌矿床 油田卤水 腐殖酸 甲烷 成矿流体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河坝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的成生关系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国芝 刘树根 +2 位作者 陈翠华 王东 孙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说明成矿与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四川盆地东南缘的河坝铅锌矿产于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中,虽然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但铅锌矿的规模远较古油气藏的规模小。形成铅锌矿的流体具...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说明成矿与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四川盆地东南缘的河坝铅锌矿产于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中,虽然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但铅锌矿的规模远较古油气藏的规模小。形成铅锌矿的流体具有较高的盐度(w(NaCl)=21.33%~23.83%)并富含有机质,成矿流体的峰温为122~134℃。与闪锌矿共生萤石的Rb-Sr和Sm-Nd同位素年龄显示成矿发生于128~130Ma。研究区的古油气藏先后经历了多期成藏与破坏。奥陶纪—中志留世时期第一次成藏,加里东期末被破坏;二叠纪—中三叠世时期二次生烃形成油藏,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随着埋藏深度增加,石油发生热裂解形成古气藏,燕山期古气藏被破坏。铅锌矿的成矿仅与石油的热裂解和古气藏的破坏密切相关。石油热裂解形成硫化氢,热裂解过程中的超压使硫化氢溶于水为铅锌矿成矿提供硫源,构造隆升造成古气藏破坏,含硫化氢的油田卤水与成矿流体混合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铅锌矿 油气藏 成矿-成藏耦合 灯影组
下载PDF
西昆仑地区塔木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15
14
作者 匡文龙 高珍权 +2 位作者 印建平 朱自强 刘石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3-257,共5页
MVT型铅锌矿是西昆仑地区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为了探明西昆仑地区该类型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物质来源,本文以塔木矿床为例,在野外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光片鉴定、铅硫同位素、稀士元素和成矿元素研究,得到矿石中方铅矿的δ34SCDT... MVT型铅锌矿是西昆仑地区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为了探明西昆仑地区该类型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物质来源,本文以塔木矿床为例,在野外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光片鉴定、铅硫同位素、稀士元素和成矿元素研究,得到矿石中方铅矿的δ34SCDT为-5.04‰~+3.67‰,反映出油田卤水与深层卤水的混合特征;由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计算出表面年龄为461~481Ma(早于泥盆纪438~410Ma);由稀土元素分析数据得出岩(矿)石 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因而判定主要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前泥盆系地层。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热卤水运移、循环过程,导致矿质的进一步富集、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成矿作用 成矿物质 铅锌矿床 泥盆系 热卤水
下载PDF
云南西邑MVT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季霖 章永梅 +3 位作者 顾雪祥 孟富军 高海军 王路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4,共12页
云南保山西邑铅锌矿位于保山地块中北部,是实现隐伏铅锌矿找矿重大突破的典型矿床。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香山组灰岩地层中,受NE向断裂及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且受到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形态变化较大,主要呈脉状、网脉... 云南保山西邑铅锌矿位于保山地块中北部,是实现隐伏铅锌矿找矿重大突破的典型矿床。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香山组灰岩地层中,受NE向断裂及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且受到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形态变化较大,主要呈脉状、网脉状、透镜状、层状;金属矿物组合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毒砂。矿体主要为产于似层状含炭质褪色灰岩中的似层状铅锌矿体,以V3号矿体为代表,其Zn/Pb值平均为1.6,含较多的方铅矿,成矿温度相对较低;次为穿切岩层的破碎带型铅锌矿体,其Zn/Pb值平均为24.9,以铁闪锌矿为主,方铅矿少见,成矿温度相对较高。电子探针分析(EMPA)测定结果显示,西邑铅锌矿区闪锌矿中的Zn平均值为60.0%,S平均为32.9%,含Fe平均达6.2%(大于6%),为铁闪锌矿,是中-低温下析出的产物;方铅矿的Pb/S平均为1.01,接近理论值;黄铁矿的Fe平均为46.0%,S平均值为52.8%,S/Fe值为2.0,Co/Ni值平均为1.1,表现出热液成因黄铁矿的特点。这些数据表明,云南保山西邑铅锌矿具有MVT型矿床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mvt 碳酸盐容矿 西邑 云南
下载PDF
关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的一些探讨 被引量:29
16
作者 甄世民 祝新友 +4 位作者 李永胜 杜泽忠 巩小栋 公凡影 齐钒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7-379,共13页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由于其储量大、开发早,在成矿规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的驱动机制、成矿金属的迁移机制和沉淀富集机制、成矿时代、成矿模式等。文章在总...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由于其储量大、开发早,在成矿规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的驱动机制、成矿金属的迁移机制和沉淀富集机制、成矿时代、成矿模式等。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含矿建造和区域盆地卤水活动两个方面对MVT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合研究,厘定了MVT矿床的含矿建造,主要包括特定的含矿岩性组合、盆地中的红层、生烃层等,分析了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对MVT矿床的制约,主要包括区域白云石化与MVT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关系、与MVT铅锌矿床常伴生的其他类型矿床,并对MVT铅锌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认为特定的岩性组合(特别是砂岩、碳酸盐岩、泥页岩组合)、含矿岩系下部碎屑岩的褪色蚀变、区域红层盆地的广泛发育、生烃盆地的边缘、区域白云石化的前锋地带等,是MVT矿床及其伴生矿床找矿勘探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mvt型铅锌矿 含矿建造 岩性组合 盆地卤水 白云石化 成矿规律
下载PDF
油气有机质与MVT铅锌矿床的成矿——以四川赤普铅锌矿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吴越 张长青 +2 位作者 毛景文 张望生 魏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5-436,共12页
四川赤普MVT铅锌矿床成矿与古老油气藏关系密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硫同位素和热液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系统研究,结合沥青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油气参与金属成矿的详细过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油气系统中先存的H2... 四川赤普MVT铅锌矿床成矿与古老油气藏关系密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硫同位素和热液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系统研究,结合沥青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油气参与金属成矿的详细过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油气系统中先存的H2S是成矿早阶段主要的硫源,TSR作用启动后还原硫酸盐,为成矿提供另一硫源。Mg2+可能是控制成矿过程中TSR作用的一个因素;(2)热液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指示了TSR作用氧化的有机碳与流体溶解围岩碳酸盐岩中碳的不均匀混合作用;(3)矿床中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有机质(沥青)具有高-过成熟度特征和低芳烃含量,或是其参与了TSR作用的一个标志;(4)川滇黔地区油气成藏-破坏和赤普铅锌成矿可能是盆山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或是同一阶段不同时代的产物,铅锌矿床形成与古老油气藏破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普mvt铅锌矿 硫碳氧同位素 有机质TSR作用 成矿与油气破坏 四川
下载PDF
华南地区泥盆系MVT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祝新友 甄世民 +4 位作者 程细音 原桂强 杨汉壮 韩英 王艳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3-231,共19页
华南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受控于泥盆系海进序列的台地碳酸盐岩,大体可分为以凡口为代表的中低温热液型和以泗顶、北山为代表的低温热液型。在矿床学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内不同类型的铅锌矿、硫铁矿开展系统的硫、铅同位... 华南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受控于泥盆系海进序列的台地碳酸盐岩,大体可分为以凡口为代表的中低温热液型和以泗顶、北山为代表的低温热液型。在矿床学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内不同类型的铅锌矿、硫铁矿开展系统的硫、铅同位素分析,收集和测定493件S和64件Pb同位素数据,总结硫、铅的来源和硫同位素分馏机制,并初步探讨了成矿机制。硫同位素研究显示,矿石硫有多种来源,主要来自于还原性卤水,部分来自氧化性卤水中ΣSO_4^(2-)的还原,少量硫来自于矿区含矿地层。不同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硫同位素的分馏机制不同。在以凡口为代表的中低温热液矿床中,矿石δ^(34)S值高且相对集中,以热力学分馏为主,生物分馏作用较微弱;在以泗顶、北山为代表的低温热液矿床中,矿石δ^(34)S值低且分散,以生物分馏作用为主,仅部分中粗粒铅锌矿石以热力学分馏为主。成矿作用过程中硫同位素分馏远未达到平衡状态。不同矿床的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呈线性分布,反映出不同来源铅的混合。古老铅来自遭剥蚀的古陆,年轻铅代表泥盆系沉积物的普通铅。二者的比例与岩石中陆源物质(Pb)的含量相对应。成矿时的铅直接来自于氧化性卤水,间接来自于卤水对流经的泥盆系含矿层(尤其是底部碎屑岩)的淋滤,更间接地来自古陆剥蚀区以及海相沉积物。金属物质的迅速沉淀成矿作用与两类流体的混合有关,氧化性卤水来自蒸发盐红层盆地,沿泥盆系底部紫色砂岩经区域性迁移,其中富含大量金属成矿元素,并含有少量呈ΣSO_4^(2-)的硫;而还原性流体中富含ΣH2S的硫。流体的混合作用局限于矿区范围内,并不存在区域性的简单大规模流体混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西西比河谷型 铅锌矿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分馏机制 成矿机制 物质来源 华南
下载PDF
西昆仑地区卡兰古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23
19
作者 匡文龙 刘继顺 +1 位作者 朱自强 刘石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3-428,共6页
卡兰古MVT型铅锌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板块交接部位的晚古生代奥依塔格—库尔良裂陷槽的北段,属于西昆仑地区库斯拉甫—他龙铅锌成矿带的一部分。作者通过详实的野外考察和综合室内测试、岩矿鉴定等研究资料... 卡兰古MVT型铅锌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板块交接部位的晚古生代奥依塔格—库尔良裂陷槽的北段,属于西昆仑地区库斯拉甫—他龙铅锌成矿带的一部分。作者通过详实的野外考察和综合室内测试、岩矿鉴定等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古老基底以及早古生代奥陶系;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褶皱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热卤水运移、循环(特别是油田卤水与深层流体的混合),导致了矿质的进一步富集、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 卡兰古铅锌矿床 热卤水 成矿作用 成矿物质
下载PDF
塔西南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机制研究——以卡兰古铅锌矿为例 被引量:18
20
作者 匡文龙 刘继顺 +1 位作者 朱自强 刘石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塔里木坂块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寒武纪陆核增生-地块形成,早古生代边缘裂解.开合拼贴,晚古生代裂谷叠加,板块统一,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地貌定型4个阶段.而它的边缘部分则经历了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的陆核增生和相邻洋壳的消亡几个... 塔里木坂块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寒武纪陆核增生-地块形成,早古生代边缘裂解.开合拼贴,晚古生代裂谷叠加,板块统一,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地貌定型4个阶段.而它的边缘部分则经历了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的陆核增生和相邻洋壳的消亡几个阶段.并且由于地壳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一些裂谷和裂陷槽.卡兰古MVT型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块的西南缘—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板块交接部位的晚古生代乌依塔格—库尔良裂陷槽北段,属于西昆仑地区库斯拉甫—他龙铅锌成矿带的一部分,是区内最重要的、最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之一.通过对该矿床野外考察和综合室内测试、岩矿鉴定研究分析,认为卡兰古铅锌矿是一种碳酸盐岩容矿的低温热液型矿,其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岩石、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等,均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极为相似;该矿床的成矿机制可能是由于深层流体与油田卤水两种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而形成的.特别是通过对塔木、卡兰古等铅锌矿区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多为液相,成矿流体是具有低温、高盐度、高密度等特征;与此同时还富含Ca2+、Mg2+、Na+离子及有机烃类物质和硫化氢气体的热卤水.这些特征均与北美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非常相似.它代表了塔里木西南缘该类型铅锌矿的成矿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塔里木盆地 铅锌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机制 热卤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