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lanting patterns on yield, quality, and defoliation in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被引量:17
1
作者 WANG Fang-yong HAN Huan-yong +6 位作者 LIN Hai CHEN Bing KONG Xian-hui NING Xin-zhu WANG Xu-wen YU Yu LIU Jing-d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019-2028,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chine-harvested cotton-planting patterns on defoliation,yield,and fiber quality in cotton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chine-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chine-harvested cotton-planting patterns on defoliation,yield,and fiber quality in cotton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In the 2015 and 2016 growing seasons,the Xinluzao 45(XLZ45)and Xinluzao 62(XLZ62)cultivars,which are primarily cultivated in northern Xinjiang,were used as study materials.Conventional wide-narrow row(WNR),wide and ultra-narrow row(UNR),wide-row spacing with high density(HWR),and wide-row spacing with low density(LWR)planting pattern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patterns on defoliation,yield,and fiber quality.Compared with WNR,the seed cotton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2.06–5.48%for UNR and by 2.50–6.99%for LWR,respectively.The main cause of reduced yield was a reduction in bolls per unit area.The variation in HWR yield was–1.07–1.07%with reduced bolls per unit area and increased boll weight,thus demonstrating stable production.In terms of fiber quality indicators,the planting patterns only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icronaire value,with wide-row spacing patterns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he micronaire values.The defoliation and boll-ope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leaves and dried leaves in HWR was the lowest among the four planting patterns.Prior to the application of defoliating agent and before machine-harvesting,the numbers of leaves per individual plant in HWR were decreased by 14.45 and 25.00%on average,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WNR,while the number of leaves per unit area was decreased by 27.44 and 36.21%on average,respectively.The rates of boll-opening and defoliation in HWR were the highest.Specifically,the boll-opening rate before defoliation and machine-harvesting in HWR was 44.54 and 5.94%higher on average than in WNR,while the defoliation rate prior to machine-harvesting was 3.45%higher on average than in WNR.The numbers of ineffective defoliated leaves and leaf trash in HWR were the lowest,decreased by 33.40 and 32.43%,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WNR.In conclusion,the HWR planting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and stable yield,does not affect fiber quality,promotes early maturation,and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amount of leaf trash in machine-picked seed cotton,and thus its use is ab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PLANTING PATTERNS DEFOLIATION YIELD QUALITY
下载PDF
Fiber damage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before ginning and after lint cleaning 被引量:4
2
作者 TIAN Jing-shan ZHANG Xu-yi +8 位作者 ZHANG Wang-feng LI Jian-feng YANG Yan-long DONG Heng-yi JIU Xing-li YU Yong-chuan ZHAO Zhan XU Shou-zhen ZUO Wen-q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20-1127,共8页
Machine harvesting increases the foreign matter content of seed cotton. Excessive cleaning causes fiber damage and economic loss. Most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have indicated re... Machine harvesting increases the foreign matter content of seed cotton. Excessive cleaning causes fiber damage and economic loss. Most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have indicated reluctance to use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The first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how the fiber quality was affected by the ginning and lint cleaning and how the fiber damage during levels of lint cleaning changed. The second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number of lint cleaners for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based on fiber damage. Cott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3 fields and processed in seven ginneries between 2013 and 2015.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inning and lint cleaning didn'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fiber strength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oth fiber length and short fiber index. Fiber length was reduced by more than 1.00 mm from six of 13 fields after lint cleaning, then the damage rate on short fiber index from 11 of 13 fields was more than 20%. The third lint cleaning caused great fiber damage, reducing fiber length by 0.35 mm and increasing short fiber index by 0.65%. So, the lint should be cleaned by one lint cleaner in the Xinjiang, however, the stage of lint cleaning was sometimes omitted when the foreign matter content of lint was lit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jiang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lint cleaning foreign matter
下载PDF
利用BSA-seq发掘棉花适宜机采的果枝长度相关QTL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剑文 刘剑光 +2 位作者 赵君 王希睿 肖松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6,共8页
【目的】将群体分离分析法与下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定位与棉花果枝长度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方法】以Ⅰ式果枝品系苏机棉125和Ⅱ式果枝品种泗抗1号为亲本,构建棉花F2分离群体。根据F2群体单株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选择极端性状单株分... 【目的】将群体分离分析法与下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定位与棉花果枝长度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方法】以Ⅰ式果枝品系苏机棉125和Ⅱ式果枝品种泗抗1号为亲本,构建棉花F2分离群体。根据F2群体单株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选择极端性状单株分为2组,构建DNA混池。再对2个混池进行重测序,分析2个混池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突变,并利用欧式距离法关联与果枝节间长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结果】利用测序获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据,在A3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与果枝节间长度关联的区域,区间范围为0.8Mbp;利用测序获得的缺失突变位点数据,也在A3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关联区域,区间范围为1.09Mbp;2个关联区域互相重合,重合区间为0.77Mbp。【结论】本研究中Ⅰ式果枝相关基因被定位在A3染色体上,说明棉花Ⅰ式果枝和〇式果枝的差异是因为遗传位点和模式的不同,而不是同一基因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株型育种 果枝长度 机采棉 QTL
下载PDF
压缩籽棉对棉籽破碎率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魏喜梅 张莹洁 +2 位作者 张宏文 王军 王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7,共9页
为探究压缩对籽棉品质的影响因素与规律,以含水率、含杂率及压缩密度为试验因素,以棉籽破碎率、纤维长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含杂率及压缩密度对棉籽破碎率影响显著(P... 为探究压缩对籽棉品质的影响因素与规律,以含水率、含杂率及压缩密度为试验因素,以棉籽破碎率、纤维长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含杂率及压缩密度对棉籽破碎率影响显著(P<0.05),棉籽破碎率随压缩密度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压缩密度仅对棉籽破碎率和反射率有显著影响(P<0.05);纤维长度随压缩密度、含水率增加而增加,随含杂率增加而减小;马克隆值随含杂率及含水率增加而增加,随压缩密度增加而减小;伸长率随含杂率增加而增加,随压缩密度及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反射率随压缩密度增大而增大,随含杂率增大而减小;黄度随含杂率增加而降低,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品质 棉籽破碎率 压缩密度 含水率 含杂率 机采籽棉
下载PDF
2006~2013年新疆棉花纤维品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孔杰 宁新民 +2 位作者 朱家辉 王为然 孔庆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88-1194,共7页
【目的】各大棉区的公检数量增加迅速,全面覆盖了我国主要棉花主产区。分析自公证检验以来新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变化,了解我国主要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育种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2013年我国棉花纤维... 【目的】各大棉区的公检数量增加迅速,全面覆盖了我国主要棉花主产区。分析自公证检验以来新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变化,了解我国主要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育种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2013年我国棉花纤维公证检验检测的纤维品质为研究对象,划分不同区域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国储政策的深入实施,八年来,我国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1 mm和0.16 c N/tex。新疆地方棉区纤维长度优于内地和新疆兵团棉区,年际间分别较二者高0.2~0.3 mm和0.3~0.6 mm,〉28 mm长度级范围内新疆地方棉区棉花所占比显著高于内地及兵团;在纤维比强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地方与兵团年均下降0.16、0.28、0.32 c N/tex。近三年来强度中上水平(〉29 c N/tex)皮棉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表现为内地棉区占比较高,新疆地方棉区次之、兵团最低;在纤维整齐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棉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新疆地方棉花优于内地和兵团;在马克隆值方面,表现出A级所占比整体下滑、B级微升、C级逐年增加趋势。【结论】新疆棉区棉花主要纤维品质下降严重,应启动优质手采、机采棉新品种培育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新疆棉花 纤维品质 机采棉
下载PDF
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徐新霞 雷建峰 +6 位作者 高丽丽 郑慧 李淦 王立红 锁忠程 李君 张巨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6,共6页
以新陆早32号为供试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研究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长,因其地膜覆盖率高,采光面积大,地温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 以新陆早32号为供试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研究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长,因其地膜覆盖率高,采光面积大,地温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生长,因其通风透光性强;其中66+10模式与72+4模式相比,棉花生育时期提前3 d,株高高于72+4模式15.66%,叶片多于72+4模式13.53%,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此为基础,66+10模式下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得到有效合理的协调,并促进了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且因中后期的通风透光性强,提高了外围铃比例,为增产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行距配置 生长发育 光合物质
下载PDF
不同机采棉配置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差异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梁亚军 罗天睿 +3 位作者 郑巨云 王俊铎 龚照龙 李雪源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四种机采棉配置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结果】同配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影响,盛铃期一膜六行叶面积... 【目的】研究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四种机采棉配置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结果】同配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影响,盛铃期一膜六行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为为一膜三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最低;叶倾角大小依次为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一膜五行>一膜四行,一膜四行与其他三个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透光系数盛花期一膜四行、一膜六行表现较大差异,一膜六行透光系数最大。盛铃期,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存在显著差异,一膜五行透光系数最大,一膜六行最小;一膜六行具有较高的群体优势,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结论】一膜六行能够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优的冠层结构,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配置 冠层结构 产量
下载PDF
适宜膜下滴灌频次提高北疆机采棉光合能力及产量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淦 高丽丽 张巨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8-185,共8页
在北疆大田条件下,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分配对机采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设滴灌定额为4 500 m^3/hm^2,3个灌水分配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D6处理头水时间推迟,由非气... 在北疆大田条件下,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分配对机采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设滴灌定额为4 500 m^3/hm^2,3个灌水分配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D6处理头水时间推迟,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导致净光合速率的下降,胁迫程度较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光化学量子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明显增加,同时恢复能力较差,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受限。盛蕾后充分供水但并没有较高的补偿强度,且蒸腾速率较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由于D10处理花铃期灌量分配不合理,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因素影响,棉株受到轻度胁迫,吐絮期的灌水有效提高了其光化学猝灭系数,与D6处理差异显著。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延长了叶片光合功能期,生物量积累偏向营养生长,使其营养器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生殖器官差异不显著(P>0.05),不利于产量的形成。而D8处理在整个生育期保证了高效的光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光合物质向生殖器官运移的比例,比D10、D6处理高出21.1%、23.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优,且产量与D10差异不显著,但比D6处理显著高647.4 kg/hm^2(P<0.05)。因此在滴灌定额为4 500 m^3/hm^2的条件下,配合D8处理的灌水分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光合物质优先向生殖器官分配,从而获得高产。由此可见,盛蕾前灌头水且增加盛花期后灌溉定额,同时减少吐絮期水分供应,可有效提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促进光合物质优先向生殖器官运移,实现机采棉节水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棉花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分配 机采棉 产量
下载PDF
浅析我国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及制约因素 被引量:40
9
作者 孙巍 杨宝玲 +1 位作者 高振江 周利飞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3,共5页
介绍我国棉花生产的现状,指出棉花机械采收是整个棉花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针对我国三大棉区的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对我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从采棉机的角度出发,在作业效率、生产效益以及棉花品级三个方面探讨了与采... 介绍我国棉花生产的现状,指出棉花机械采收是整个棉花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针对我国三大棉区的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对我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从采棉机的角度出发,在作业效率、生产效益以及棉花品级三个方面探讨了与采棉机相适应的农艺配套技术,进而提出了棉花机械化采收的制约因素,并对棉花机械采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采棉机 农艺配套技术 制约因素
下载PDF
我国棉柴机械收获技术现状综述 被引量:28
10
作者 沈茂 张国忠 +1 位作者 周勇 周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都有广泛种植。棉花收获后遗留田间的秸秆即棉柴收获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急需开展适用机械收获技术研究,提高棉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此,综述了国内棉柴收获... 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都有广泛种植。棉花收获后遗留田间的秸秆即棉柴收获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急需开展适用机械收获技术研究,提高棉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此,综述了国内棉柴收获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评价,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柴 收获机械 棉花生产机械化
下载PDF
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过程中的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民志 杨延龙 +5 位作者 王宇轩 田景山 徐守振 刘宁宁 党科 张旺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279-3290,共12页
【目的】分析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趋势,结合发展机采棉对品种特性的需求,阐述品种更替中适宜机采特性的变化,为新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和2018... 【目的】分析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趋势,结合发展机采棉对品种特性的需求,阐述品种更替中适宜机采特性的变化,为新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和2018年选择新疆近40年来自育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不同年代(1980s、1990s、2000s和2010s)大面积主栽品种(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45号)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节枝比、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果枝夹角、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共11个株型指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随品种更替,棉株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节枝比逐渐增加,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株高、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逐渐增加,上部果枝与主茎的夹角逐渐减小,果枝上举,具有高产株型特征;根据棉花机采对品种特性的要求,2010s品种果枝始节高度和果枝角度较符合机采棉对株型的要求;不同年代品种间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无明显差异。皮棉产量、总铃数和衣分均随品种更替逐渐增加,其中1980s、1990s、2000s和2010s品种皮棉产量较当年区域试验产量分别高23%-53%、16%-20%、13%-14%和-2%-6%,膜下滴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对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2000s和2010s品种收获指数显著低于1990s品种。与1980s和1990s品种相比,2010s品种上部铃期短4-5 d,吐絮相对集中,对脱叶剂敏感,吐絮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差异,但生育期偏长;与审定时品种的生育期相比,1980s和1990s品种提前了3-7 d,2000s和2010s品种提前了0-3 d,这可能与膜下滴灌促早熟栽培技术应用有关。2000s和2010s品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一致性明显改善,但马克隆值相对偏大,纤维强度的改善是以牺牲纤维细度为代价,纤维品质协调性不佳。【结论】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经济性状改善,但品种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生育期偏长,收获指数偏低,棉纤维马克隆值偏大;随着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应用,选育和选用纤维品质优、适宜机采的品种是保障新疆棉花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陆地棉 品种更替 株型性状 纤维品质 机械采收
下载PDF
不同棉花品种适宜机采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宗文 高明伟 +8 位作者 李洪田 孔凡金 卢合全 王景会 邓永胜 韩宗福 申贵芳 段冰 李汝忠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24-28,共5页
针对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选取13个山东及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研究评价其在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脱叶特性诸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鲁杂311、鲁棉研36号5类性状全部符合机采棉要求;鲁棉研37号、鲁6269两品... 针对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选取13个山东及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研究评价其在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脱叶特性诸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鲁杂311、鲁棉研36号5类性状全部符合机采棉要求;鲁棉研37号、鲁6269两品种有4类性状表现较优;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在3类性状方面表现较优;银兴棉4号、K836在2类性状方面符合机采要求。所以,本试验条件下,鲁杂311、鲁棉研36号、鲁棉研37号、鲁6269、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为较适宜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品种 机采性状 比较
下载PDF
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和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淦 高丽丽 +4 位作者 康正华 李健伟 王蜜蜂 马云珍 张巨松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3-360,共8页
在北疆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机采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设置3个不同的灌水次数分别为10次(D... 在北疆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机采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设置3个不同的灌水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在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的条件下,D8处理的株型结构更为合理,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适宜,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较为合理,可提高机采棉的铃重及单株铃数,充分发挥其个体优势,皮棉产量较高。因此,在D8处理的灌水分配方式下,结合相应的灌水制度,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分配 滴灌 机采棉 干物质 氮素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新霞 雷建峰 +5 位作者 高丽丽 郑慧 李淦 王立红 锁忠程 张巨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9-1485,共7页
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以‘新陆早32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2种机采棉行距配置模式(66cm+10cm、72cm+4cm)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6cm+10cm模式下形成的冠层结构较72cm+4cm模式更有利于棉花生育后期通风透... 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以‘新陆早32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2种机采棉行距配置模式(66cm+10cm、72cm+4cm)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6cm+10cm模式下形成的冠层结构较72cm+4cm模式更有利于棉花生育后期通风透光,从而促使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持续时间长,使得66cm+10cm模式籽棉产量显著高于72cm+4cm模式,2模式间单铃数呈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花 行距配置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机采棉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龚双凤 马兴旺 +4 位作者 索俊宇 杨涛 陈宝燕 牛新湘 何万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6,共9页
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 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肥处理对棉花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处理W1N2的株高79.9cm、株宽42.4cm、茎粗9.67mm、每株果枝数9.1、单铃质量5.90g、单株有效铃数5.8、籽棉产量7 845.88kg/hm2。精细化水(W)氮(N)运筹对棉株内围铃、外围铃的构成比例以及上、中、下部棉铃分布比例影响不显著,高产处理W1N2的下、中、上部棉铃分配比例达到36%、33%、31%。通过机采棉膜下滴灌精细化水肥运筹,可对棉花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有效调控,实现优化棉花产量结构,增加籽棉产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 机采棉 个体发育 塑型 籽棉产量
下载PDF
收获期棉秆底部茎秆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沈茂 张国忠 +2 位作者 夏俊芳 周勇 许绮川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49-51,共3页
棉秆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开展棉秆的机械回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利用RGM-3005微机控制全数字化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收获期棉秆底部不同段位茎秆进行了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获得棉秆最大破坏应力、弹性模量等机械物理... 棉秆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开展棉秆的机械回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利用RGM-3005微机控制全数字化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收获期棉秆底部不同段位茎秆进行了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获得棉秆最大破坏应力、弹性模量等机械物理特性参数,试验用棉秆平均含水率25%。测试结果表明,其底部茎秆最大抗拉强度为59 Mpa,弹性模量≤240 Mpa;最大抗压强度为18 Mpa,弹性模量≤770 Mpa;最大抗弯强度为50 Mpa,弹性模量≤280 Mpa。所获收获期棉秆底部茎秆力学特性参数,可为棉秆收获机械的起拔方式和起拔机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棉秆 收获机械
下载PDF
锯齿式加工过程中棉花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万怀 李浩 +3 位作者 梁后军 徐守东 张若宇 李玉林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6-283,共8页
为了给棉花采后加工的减损、保护棉花纤维内在品质指标和改善棉花加工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提出基于多项棉花纤维品质指标构造棉花综合品质指标(CCVIL),并研究该指标在典型加工工艺流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前典型加工工艺流程... 为了给棉花采后加工的减损、保护棉花纤维内在品质指标和改善棉花加工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提出基于多项棉花纤维品质指标构造棉花综合品质指标(CCVIL),并研究该指标在典型加工工艺流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前典型加工工艺流程中第4道工序(提净式籽棉清理)、第6道工序(锯齿轧花)和第9道工序(锯齿式皮棉清理)分别导致CCVIL降低0.0921、0.1851、0.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锯齿加工 综合品质 棉花综合品质指标 采后加工减损
下载PDF
机采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健伟 肖绍伟 +2 位作者 夏冬 崔建平 张巨松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91-396,共6页
田间研究1膜6行、1膜4行、1膜3行3种机采种植模式对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棉花生育进程、前期生长速率、棉铃时空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不变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苗期、蕾期生长速率加快,生育进程提前1~5d;新... 田间研究1膜6行、1膜4行、1膜3行3种机采种植模式对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棉花生育进程、前期生长速率、棉铃时空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不变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苗期、蕾期生长速率加快,生育进程提前1~5d;新陆中54号1膜4行、1膜3行较1膜6行机采种植模式产量增加7.2%~10.0%;新陆中75号1膜4行、1膜3行较1膜6行机采种植模式产量下降5.6%~8.2%。1膜3行机采种植模式适合应用于株型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但不适合于株型紧凑型品种新陆中75号。不同株型品种的最佳机采种植模式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生长发育 株行配置 产量
下载PDF
土壤质地对机采棉土壤水热状况及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萌萌 何新林 +2 位作者 吕廷波 曹玉斌 王东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33,共6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玛纳斯河流域土壤质地对机采棉水热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对3种不同土壤质地(壤土、砂土、黏土)下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机采棉、株高、叶面积及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地温日... 为了进一步明确玛纳斯河流域土壤质地对机采棉水热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对3种不同土壤质地(壤土、砂土、黏土)下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机采棉、株高、叶面积及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地温日变化及不同时间段温度增量表现为:砂土>黏土>壤土;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0~60 cm和0~10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大小顺序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质地下机采棉的生长及产量均表现为壤土>黏土>砂土。研究认为壤土质地种植机采棉,提高了其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有效保持了土壤水分,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因此,为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建议玛纳斯河流域应增加壤土质地种植机采棉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棉花脱叶催熟剂对纤维品质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的确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田景山 张煦怡 +6 位作者 王文敏 杨延龙 随龙龙 张鹏鹏 张亚黎 张旺锋 勾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88-1397,共10页
棉花脱叶催熟技术是实现棉花机械采收的重要前提,确定脱叶催熟剂喷施时期及标准对实现良好的脱叶和催熟效果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分期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方式,探讨了脱叶催熟剂对纤维品质的损伤程度,及与棉铃铃期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棉花脱叶催熟技术是实现棉花机械采收的重要前提,确定脱叶催熟剂喷施时期及标准对实现良好的脱叶和催熟效果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分期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方式,探讨了脱叶催熟剂对纤维品质的损伤程度,及与棉铃铃期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脱叶催熟剂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差异,46%~69%的供试品种纤维长度较对照下降或持平,另有31%~54%的品种纤维长度反而较对照增加,所有品种纤维长度较对照平均仅降低0.2%~1.2%。纤维比强度受脱叶催熟剂的影响较为明显,其损伤量(处理与对照的差值)集中分布在-4~0 cN tex^-1之间。脱叶催熟剂对纤维比强度的损伤程度与喷施时间有关,铃龄30 d时喷施损伤大,铃龄37 d时喷施损伤减小,且有61%供试品种的比强度较对照平均增加了1.1 cN/tex。脱叶催熟剂对纤维比强度的损伤量随棉铃铃期延长而加剧,因此可根据“脱叶催熟剂喷施时棉铃的铃龄与铃期的比值(Rd/b)”这一指标确定脱叶催熟剂的喷施时间。此外,棉铃铃期与棉铃体积、棉铃体积与纤维比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如要生产比强度>31 cN tex^-1的棉花纤维,所选品种的棉铃体积应>31.8 cm^3、棉铃铃期应>60.0 d,且要在Rd/b>0.68(铃龄40.9 d)后喷施脱叶催熟剂(可控制纤维比强度损伤量小于0.5 cN tex^-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纤维品质 脱叶催熟 铃期 损伤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