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ere Does the 14th Dalai Lama's' Madhyamika Way' Lie?
1
作者 by AN QIYI 《China's Tibet》 1999年第3期14-18,共5页
关键词 LIE madhyamika Way
下载PDF
A Brief Tal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dhyamika and Prmana
2
作者 Khuchug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2年第1期64-72,共9页
关键词 藏文 学习方法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下载PDF
论米庞嘉措“等性中观”哲学
3
作者 陈磊 李元光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5-156,172,共13页
为打通佛教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以及藏传佛教各派之教证,形成一整体中观哲学。米庞大师按“四法”:“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将中观哲学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和四个认知阶段。虽然“四法”均是在胜义层面对空的理解,但单空、双运空、... 为打通佛教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以及藏传佛教各派之教证,形成一整体中观哲学。米庞大师按“四法”:“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将中观哲学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和四个认知阶段。虽然“四法”均是在胜义层面对空的理解,但单空、双运空、离戏空(离边空)均是权而非实,是为了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的相似(随顺)胜义,还不是真实(究竟)胜义。“等性中观”是最高阶段的究竟中观。他以其独创“等性中观”一统先哲们各种中观哲学,并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谨的中观哲学理论体系。米庞大师还运用“二理”(胜义理、世俗理)对中观与唯识进行了整合。即从能境角度看是圣智(胜义智)还是俗智(世俗智)在作抉择;从所境角度看,抉择的对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所以,二理是通往二谛的路径与方法。虽然中观各派之间以及中观同唯识之间的观点虽有高低之分,但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不是各宗派论师本身的智慧优劣,而是各派所化众生根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庞嘉措 相似胜义 真实胜义 等性中观
下载PDF
鸠摩罗什对般若学及东亚文化的贡献 被引量:6
4
作者 尚永琪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3,共6页
鸠摩罗什长安译经,对中国佛学的兴盛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佛学思想体系,影响波及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而且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
关键词 鸠摩罗什 般若学 东亚文化 中观学
下载PDF
论天葬产生的思想渊源及对藏族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洲塔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35-41,共7页
天葬是现今藏族人民选择最多的一种葬仪。这种特殊的习俗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即藏传佛教中观论"人无我"、断除"我执"的思想。把中观思想引入藏族葬俗的是印度瑜伽僧帕.当巴桑吉和他的亲传弟子、西藏佛教史上觉宇派... 天葬是现今藏族人民选择最多的一种葬仪。这种特殊的习俗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即藏传佛教中观论"人无我"、断除"我执"的思想。把中观思想引入藏族葬俗的是印度瑜伽僧帕.当巴桑吉和他的亲传弟子、西藏佛教史上觉宇派的创始人女密宗大师玛久拉仲。这两位大师及其教派教义提倡的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觉宇派的灵魂观念,成为藏族天葬习俗产生及普遍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并对藏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天葬 思想渊源 中观论 社会影响
下载PDF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下载PDF
僧肇和宗喀巴佛教思想比较——兼论汉藏二地般若性空思想的异同 被引量:1
7
作者 班班多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9-29,共11页
文章在对僧肇和宗喀巴大师的中观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二者的差异,揭示了汉藏二地佛教思想的特质,从而对当代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僧肇 宗喀巴 中观思想
下载PDF
试论宗喀巴对佛教中道论的发挥——从命题、阐释、方法的视角
8
作者 刘俊哲 田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8-203,共6页
本文主要研究宗喀巴在实事师,特别是藏地自称为中观师的学者对中观应成派的中观学说进行责难的历史背景下,竭力辨清有关中道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以此回击他们对中观应成派的种种非正确解读,而且从命题、阐释、方法等视角对应成中观学... 本文主要研究宗喀巴在实事师,特别是藏地自称为中观师的学者对中观应成派的中观学说进行责难的历史背景下,竭力辨清有关中道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以此回击他们对中观应成派的种种非正确解读,而且从命题、阐释、方法等视角对应成中观学派的中道论进行深入发挥。本文揭示了宗喀巴对应成中道论发挥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中道论 中观师 自性空 名言有
下载PDF
论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东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7-64,共8页
通过阐述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说明中观正见是龙树在总结小乘佛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当时外道异端邪说和小乘部派佛教偏见破斥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乘佛教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后来发展的理论根基,并阐述了龙树中观哲学... 通过阐述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说明中观正见是龙树在总结小乘佛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当时外道异端邪说和小乘部派佛教偏见破斥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乘佛教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后来发展的理论根基,并阐述了龙树中观哲学对其后大乘佛教发展和对藏传佛教发展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中论》 大乘中观思想 藏传佛教
下载PDF
《中论》与阿含类经典中“缘起观”的联系和差别
10
作者 姚卫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169,共6页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论上的不同。梳理和分析二者在缘起观上的联系与差别,对认识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的理论转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思想的重要特点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阿含类经典 缘起 中观派
下载PDF
从《坛经》看慧能对中观学的继承与转向
11
作者 丁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55-159,共5页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记录。以《坛经》为基点,可以清楚的呈现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观学的继承,即在"性"上联接了中观学的"性空"与禅宗的"见性",而慧能的改革之所以在中观学的框架中更为清晰,...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记录。以《坛经》为基点,可以清楚的呈现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观学的继承,即在"性"上联接了中观学的"性空"与禅宗的"见性",而慧能的改革之所以在中观学的框架中更为清晰,因为他在继承性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内在"心"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学 慧能 《坛经》 禅宗 见性 观心
下载PDF
《中论》中的时间问题研究
12
作者 王倩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9-92,共4页
在大乘的般若中观学中,人们对时间的认识,直接和中道实相相关,是破迷情明实相的一法门。《中论》中,龙树认为时间无自性。佛学中,时间意识是缘境而生,仅是思维范式。正是由于昔物不至今,相续而无实体,人才有了解脱和自由的可能。
关键词 《中论》 时间 自性 中道实相 中观学 佛学
下载PDF
“空”的美学意蕴浅析
13
作者 倪武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象表层和人生诸名利得失,脱离时空的具体环境限制,超越原先固定的意义,从而达到对万物、诸相的真如体悟。深入地分析,这样的"空"观智慧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通过对"空"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空"体现了主客圆融、感性直观的审美特质;"空"彰显了真幻相即、有无相生的艺术与审美的辩证法;"空"蕴涵着虚境纳物、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空宗 般若 美学意蕴
下载PDF
儒、释交流中“中庸”思想的发展
14
作者 孙昌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14,共10页
"中""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礼记》里的《中庸》篇集中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内容基本属于修道论和方法论范畴。佛教输入中国,特别是传播大乘中观学派典籍,输入大乘中观教理,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中... "中""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礼记》里的《中庸》篇集中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内容基本属于修道论和方法论范畴。佛教输入中国,特别是传播大乘中观学派典籍,输入大乘中观教理,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庸思想相交流、相融合。其代表人物,士大夫有柳宗元、刘禹锡、李翱等人"统合儒、释",佛家有智圆、契嵩等人"援儒入释"。双方都特别注重中庸思想并着力加以发挥,重点在赋予世界观和本体论内涵,形成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中道"思想,给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资源,给社会统治体制提供了意识形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中观学派 中道
下载PDF
熊十力的佛学观
15
作者 韩焕忠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熊十力一生学问与佛家渊源甚深。他早年以大乘义理破斥小乘教说,极力称赞空宗之手段、气魄,又为空宗终归空寂而深感可惜。他从多个方面罗列有宗之过,认定有宗“未能见体”。他对佛以缘生论代替外道神我说殊致赞赏,认为佛氏于人生黑暗的... 熊十力一生学问与佛家渊源甚深。他早年以大乘义理破斥小乘教说,极力称赞空宗之手段、气魄,又为空宗终归空寂而深感可惜。他从多个方面罗列有宗之过,认定有宗“未能见体”。他对佛以缘生论代替外道神我说殊致赞赏,认为佛氏于人生黑暗的方面体会最为深刻,足资猛省,并且常以佛氏之悲心切愿、真修实行相勉励。可以说,佛氏无反对佛家之心,有扶助佛学之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小乘 空宗 有宗 佛家
下载PDF
一主多元的理论荟萃: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中观见
16
作者 刘俊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0-14,共5页
噶举派中观见以应成中观见为主体,而且其独特的大手印教法中非空非有、明空合一的中道观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该派各位论师对佛教中观理论的继承不尽相同,对其理解及阐释各异,所以显示出噶举派中观见有着兼容并包的多元特性。该派... 噶举派中观见以应成中观见为主体,而且其独特的大手印教法中非空非有、明空合一的中道观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该派各位论师对佛教中观理论的继承不尽相同,对其理解及阐释各异,所以显示出噶举派中观见有着兼容并包的多元特性。该派中观见建构的目的在于使众生进入解脱之道,最终脱离轮回之苦而入长乐我净的涅槃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举派 中观见 缘起 空性 中道
下载PDF
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
17
作者 罗才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9-22,共4页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中观
下载PDF
中观学与中国佛教——以吉藏与智的二谛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6,98,共9页
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吉藏固守龙树宗风,以般若为宗,强调"空"的绝对性、不可言说,认为"二谛是教,不关理境&q... 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吉藏固守龙树宗风,以般若为宗,强调"空"的绝对性、不可言说,认为"二谛是教,不关理境"。智以法华为宗,开权显实,强调空的圆融性,认为二谛相即、具足诸法,并将二谛发展为圆融三谛,实现了中观学的中国化。隋唐之后,吉藏的三论宗成为绝学,而智的天台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学 吉藏 智[] 二谛 三论宗 天台宗
下载PDF
龙树及其《中论》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涛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1期75-76,共2页
龙树发扬大乘佛教精义,创立宗派,著书立说,开拓了大乘中观学说。龙树最主要的著作是《中论》,《中论》阐发了四个根本思想:缘起性空、八不中道、真俗不二、实相涅槃,从而构成了大乘中观哲学的基础。
关键词 龙树 《中论》 哲学思想
下载PDF
《不真空论》所破之“本无”义探析
20
作者 杨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8-52,共5页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批评的靶子,但是僧肇的本义应该是对当时佛教界乃至玄学家执著于"无"的批评,其主张的"不真故空"的立场是对般若中观的正确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无 般若中观 不真空 非有 非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