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平衡之道——以《续天方夜谭》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唐蕾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65-68,共4页
马哈福兹通过《续天方夜谭》里13个故事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平衡之道的理解和看法。取舍有度、善恶平衡以及舍得之道是概括其平衡思想的3个方面。马哈福兹试着和人们探讨以平衡之道控制人心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归属之可能性,并以寓言的... 马哈福兹通过《续天方夜谭》里13个故事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平衡之道的理解和看法。取舍有度、善恶平衡以及舍得之道是概括其平衡思想的3个方面。马哈福兹试着和人们探讨以平衡之道控制人心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归属之可能性,并以寓言的形式向人们表达了温和的劝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吉布·马哈福兹 《续天方夜谭》 平衡之道 埃及
下载PDF
女性主义文化批评视阈下的“开罗三部曲” 被引量:1
2
作者 陆怡玮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75-80,共6页
在近现代埃及文学史上,女性在新的"解放"话语系统中依旧被塑造成"他者"的地位,女性解放神话的出现只是为了掩盖作为主体的女性不在场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对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开罗三部曲&q... 在近现代埃及文学史上,女性在新的"解放"话语系统中依旧被塑造成"他者"的地位,女性解放神话的出现只是为了掩盖作为主体的女性不在场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对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开罗三部曲"中三种女性反抗传统性别角色的分析,指出由男性主控的女性解放话语在女性的新型性别角色的塑造和自我规范中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哈福兹 “开罗三部曲” 女性主义文化批评
下载PDF
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始与末》语言风格研究
3
作者 唐雪梅 马吉德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当代世界知名小说家,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金字塔"。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对自己祖国——埃及命运与前途的担忧,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民呼唤社会变革的心声。小说《始与末》是马哈福兹于1947年创作...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当代世界知名小说家,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金字塔"。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对自己祖国——埃及命运与前途的担忧,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民呼唤社会变革的心声。小说《始与末》是马哈福兹于1947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在该部小说中,作者以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运用阿拉伯语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结构展示了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彰显了埃及社会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和追求一个自由、解放、没有奴役、剥削和压迫的公正社会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吉布·马哈福兹 《始与末》 语言风格
下载PDF
非洲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被引量:1
4
作者 齐林东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1-97,共7页
非洲至今已有索因卡、马哈福兹、戈迪默、库切等4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把非洲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紧密联系在一起。4位非洲作家的获奖实至名归,是非洲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完美结合。由于非洲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 非洲至今已有索因卡、马哈福兹、戈迪默、库切等4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把非洲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紧密联系在一起。4位非洲作家的获奖实至名归,是非洲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完美结合。由于非洲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有机融合,真正关注非洲的命运与发展,且他们运用英语、阿拉伯语书写,加上诺贝尔文学奖有意重视"冷的文学"来推动世界文学的进步,在后殖民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非洲文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为瑞典学院的"新宠",频频受到世界的关注。而进入"后诺奖时代",非洲文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时代如何促进非洲文学的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非洲作家面前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索因卡 马哈福兹 戈迪默 库切
下载PDF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与现代阿拉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更新
5
作者 陆怡玮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4期76-81,共6页
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倡导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在文化转型中既保留了传统核心价值观,又融入作为现代文化核心特征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新型核心价值观。为此,他既尊重宗教作为传统道德基石的作用,又... 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倡导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在文化转型中既保留了传统核心价值观,又融入作为现代文化核心特征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新型核心价值观。为此,他既尊重宗教作为传统道德基石的作用,又将科学作为现代价值支柱而加以大力弘扬;既继承了伊斯兰教入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定位,又试图将它与现代人本主义精神相结合,以凸显"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因此,此种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实际是对具有现代自我意识的"新人"的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马哈福兹 阿拉伯社会文化转型 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中国的马哈福兹经典建构:回顾与反思
6
作者 王鸿博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67-73,共7页
马哈福兹在中国的接受可以描述为1980年以前的初步介绍期,1980-1999年的经典建构期和2000年以后的后经典化时期,具体表现为“再经典化”和“去经典化”的双层文化运动。马哈福兹经典化的继续拓进需要调动学术体制内外资源,重新促进... 马哈福兹在中国的接受可以描述为1980年以前的初步介绍期,1980-1999年的经典建构期和2000年以后的后经典化时期,具体表现为“再经典化”和“去经典化”的双层文化运动。马哈福兹经典化的继续拓进需要调动学术体制内外资源,重新促进双层运动的正向摩擦,创造良好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哈福兹 文学经典 再经典化 去经典化 东方文学
下载PDF
马哈福兹小说语言的苏非主义倾向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61-68,共8页
结合纳吉布·马哈福兹思想上对苏非主义认识的不断发展,本文先从纵向线索入手,对他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苏非主义倾向发展轨迹作了初步的阶段性划分,主要探讨了这一特点在语言上的种种表现,旨在展示马哈福兹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纳吉布·马哈福兹 苏非主义 语言
下载PDF
荒诞、焦虑和勇气——《尼罗河上的絮语》中的存在主义哲思
8
作者 黄婷婷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16年第2期170-181,共12页
本文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短篇小说《尼罗河上的絮语》为例,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探索马哈福兹对“存在”这个本体论问题的思索。马哈福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对现实极为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埃及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以... 本文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短篇小说《尼罗河上的絮语》为例,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探索马哈福兹对“存在”这个本体论问题的思索。马哈福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对现实极为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埃及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以聊天、调情、吸大麻来逃避存在的荒谬以及对存在的焦虑,但最终马哈福兹让其中最为麻木的主人公选择勇敢地承担责任,走上探寻之路,揭示了人应该勇于存在,积极入世,靠自由选择来赋予人生意义的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吉布·马哈福兹 《尼罗河上的絮语》 存在主义
下载PDF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符号矩阵分析
9
作者 焦丽兰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245-248,共4页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是马哈福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以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叙述结构,确立秩序与反叛的二元对立项,并相应推出辅助故事情节发展的非秩序与非反叛两项义素。整合已赋值的函项并...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是马哈福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以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叙述结构,确立秩序与反叛的二元对立项,并相应推出辅助故事情节发展的非秩序与非反叛两项义素。整合已赋值的函项并透析代表的人物群,笔者发现文本之所以争论不休的原因在于作家本人固有的宗教与科学的价值观与文本中可被多维度解读的宗教科学观存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哈福兹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符号矩阵 二元对立
下载PDF
短篇小说《半日》中的苏非主义意象探讨
10
作者 仇晓燕 《德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10,14,共5页
埃及当代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小说《半日》语言艺术卓越,文章的主旨和意象主要受到了阿拉伯传统文化与阿拉伯哲学、宗教,尤其是伊斯兰苏非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半日》中作者通过爱、生命、死亡、宗教等多种意象表达了其苏非... 埃及当代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小说《半日》语言艺术卓越,文章的主旨和意象主要受到了阿拉伯传统文化与阿拉伯哲学、宗教,尤其是伊斯兰苏非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半日》中作者通过爱、生命、死亡、宗教等多种意象表达了其苏非主义社会思想以及哲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吉布·马哈福兹 苏非主义 《半日》 意象
下载PDF
“开罗三部曲”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身份认同
11
作者 李美芹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90-95,103,共7页
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开罗三部曲”表现了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联系:寻求国家独立的民族情感是埃及文化记忆的增强剂,凝聚了埃及人民的集体认同感;展演民族英雄事迹的爱国纪念日是埃及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强化了埃及... 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开罗三部曲”表现了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联系:寻求国家独立的民族情感是埃及文化记忆的增强剂,凝聚了埃及人民的集体认同感;展演民族英雄事迹的爱国纪念日是埃及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强化了埃及群体文化认同;对文化传统遗忘则导致文化记忆危机,成为民族身份认同之殇。三部曲中小说人物对文化记忆的“记住”和“遗忘”的选择,与其民族身份建构和认同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哈福兹 “开罗三部曲” 文化记忆 民族身份认同 埃及
下载PDF
马哈福兹《新开罗》对畸形社会的批判
12
作者 蒋婧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18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马哈福兹自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大多数学者集中于研究“开罗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等作品。本篇文章则聚焦于马哈福兹的现实主义开... 马哈福兹自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大多数学者集中于研究“开罗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等作品。本篇文章则聚焦于马哈福兹的现实主义开篇之作——《新开罗》。作为马哈福兹早期三部历史题材小说后的首部转型作品,《新开罗》向大众展示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埃及社会的畸形面貌,塑造了境遇不同但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史诗性悲剧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名利场”图景,并对畸形社会的种种表现做出了相应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哈福兹 《新开罗》 畸形社会 批判
下载PDF
俄狄浦斯式人格的湮灭——浅析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蜃景》的情节
13
作者 潘潇寒 《北大中东研究》 2018年第1期85-102,176,177,共20页
《蜃景》是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于1948 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具有突出的心理分析特征,在作家整体创作历程中别具一格,被一些学者归入单独的一个“断层心理小说阶段”。在小说中,作家初步尝试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为... 《蜃景》是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于1948 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具有突出的心理分析特征,在作家整体创作历程中别具一格,被一些学者归入单独的一个“断层心理小说阶段”。在小说中,作家初步尝试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为以后的创作锤炼了写作技巧。小说主人公凯米勒俄狄浦斯式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情节推进的主轴。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试图探讨作家如何运用精神分析学知识来安排故事情节并展开主人公的性心理和无意识世界的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蜃景》 情节 俄狄浦斯式人格 纳吉布·马哈福兹
下载PDF
诺奖得主马哈福玆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
14
作者 丁淑红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6-142,共7页
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的翻译批评方法,从跨文化研究角度,借用译介学、翻译操控理论与接受美学理论,从翻译和研究层面展开,梳理了马哈福玆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在中国的译介脉络与接受轨迹,在对不同时期的接受心态和接受方式进行共时性和历... 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的翻译批评方法,从跨文化研究角度,借用译介学、翻译操控理论与接受美学理论,从翻译和研究层面展开,梳理了马哈福玆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在中国的译介脉络与接受轨迹,在对不同时期的接受心态和接受方式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后,指出马哈福兹在中国的文学形象经历了由单一的"社会问题的揭露者"到多元的"走向世界的文学家"的转变历程,并探析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位获奖的东方作家所显示出的文化过滤和价值取向,及当前文化语境对马哈福玆作品在中国演绎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吉布·马哈福玆 接受研究 影响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