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平衡之道——以《续天方夜谭》为例 |
唐蕾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2
|
女性主义文化批评视阈下的“开罗三部曲” |
陆怡玮
|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
2009 |
1
|
|
3
|
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始与末》语言风格研究 |
唐雪梅
马吉德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3 |
0 |
|
4
|
非洲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
齐林东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5
|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与现代阿拉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更新 |
陆怡玮
|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
2009 |
0 |
|
6
|
中国的马哈福兹经典建构:回顾与反思 |
王鸿博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14 |
0 |
|
7
|
马哈福兹小说语言的苏非主义倾向 |
谢杨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3
|
|
8
|
荒诞、焦虑和勇气——《尼罗河上的絮语》中的存在主义哲思 |
黄婷婷
|
《阿拉伯研究论丛》
|
2016 |
0 |
|
9
|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符号矩阵分析 |
焦丽兰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2 |
0 |
|
10
|
短篇小说《半日》中的苏非主义意象探讨 |
仇晓燕
|
《德州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1
|
“开罗三部曲”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身份认同 |
李美芹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22 |
0 |
|
12
|
马哈福兹《新开罗》对畸形社会的批判 |
蒋婧
|
《阿拉伯研究论丛》
|
2018 |
0 |
|
13
|
俄狄浦斯式人格的湮灭——浅析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蜃景》的情节 |
潘潇寒
|
《北大中东研究》
|
2018 |
0 |
|
14
|
诺奖得主马哈福玆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 |
丁淑红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