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禅寺大殿尺度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旻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对以材份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模数制研究,提出了以足材而不以份为模数单位进行探索的思路。基于前期尺度规律研究案例的经验,对南禅寺大殿给出了基于足材模数单位的尺度规律解释,与现有整数尺模数或份数模数的解释形成竞... 对以材份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模数制研究,提出了以足材而不以份为模数单位进行探索的思路。基于前期尺度规律研究案例的经验,对南禅寺大殿给出了基于足材模数单位的尺度规律解释,与现有整数尺模数或份数模数的解释形成竞争性观点。强调栱长指标在尺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其研究潜力,将建筑开间、椽架、出跳、转角构造、立面比例等问题通过栱长尺度进行会通阐释。南禅寺大殿作为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其尺度规律研究有重要的史学标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模数 足材 栱长 南禅寺大殿
下载PDF
云南普洱地区南传佛寺殿堂建构的异同特征分析
2
作者 杨大禹 尹蕾 《建筑师》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位于云南普洱地区的南传佛寺,地理区位夹在西双版纳与临沧两个地州之间,地理维度要比临沧地区更偏南偏低一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到其周边地区傣泰文化和汉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普洱地区的南传佛寺呈现出由南向北、从传统的傣泐风... 位于云南普洱地区的南传佛寺,地理区位夹在西双版纳与临沧两个地州之间,地理维度要比临沧地区更偏南偏低一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到其周边地区傣泰文化和汉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普洱地区的南传佛寺呈现出由南向北、从传统的傣泐风格向汉式风格逐渐过渡转化的趋势,大致形成景迈型、孟连型和景谷型三种典型的佛寺殿堂形态特点。本论文以这三种典型案例为例,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并与西双版纳和临沧两地的南传佛寺殿堂相比较,以期展示出普洱地区南传佛寺存在的诸多异同特征,同时反映普洱地区南传佛寺在一些建筑空间形态与局部装饰构造处理方面的独特建构技艺,给读者呈现出南传佛寺殿堂建筑所具有的不同类型风格、地域特征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佛寺殿堂 建构技艺 地域特征
下载PDF
镇国寺大殿尺度规律研究
3
作者 肖旻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2期53-68,共16页
对以材份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模数制研究,提出了以足材而不以份为模数单位进行探索的思路。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为《营造法式》颁行前北方七铺作下昂造木构的典型实例,利用精细测绘报告提供的数据,对其作出了基于足材模数... 对以材份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模数制研究,提出了以足材而不以份为模数单位进行探索的思路。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为《营造法式》颁行前北方七铺作下昂造木构的典型实例,利用精细测绘报告提供的数据,对其作出了基于足材模数单位的尺度规律解释。在数据拟合的同等误差水平上,与现有整数尺模数或份数模数的解释形成竞争性观点。强调栱长指标在尺度研究中的重要性,对现有尺度研究中昂制47份的典型现象作出解释,提出了早期铺作双向栱枋构件的栱长足材假说,详细讨论了斗的方向性、实长与心长、影栱配置与檐椽平长等问题,并解释了镇国寺大殿两组栱长的特异表现,实现了对构件尺度、空间跨度、构造关系、立面视觉的综合研究。附录部分对笔者已发表的佛光寺东大殿尺度规律研究成果作出修订,提出了与镇国寺大殿衔接的规律解释以及新的足材模数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模数 足材 栱长 镇国寺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
下载PDF
16世纪末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寺主供佛殿建筑形制源流研究
4
作者 莫日根 崔志成 邢妍 《世界建筑》 2024年第9期10-15,共6页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由早期主供佛殿扩建而来,针对目前对其源流研究尚不深入现状,本文通过对土默特地区遗存样本测绘数据及史料分析,结合甘青地区汉式佛殿研究成果,阐释了16世纪末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早期主供佛殿...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由早期主供佛殿扩建而来,针对目前对其源流研究尚不深入现状,本文通过对土默特地区遗存样本测绘数据及史料分析,结合甘青地区汉式佛殿研究成果,阐释了16世纪末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早期主供佛殿形制源流问题,以期对地域性建筑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世纪末 蒙古土默特 主供佛殿 形制源流
下载PDF
仿写、建造、传统——从遗产价值的角度看大禹陵禹庙大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造的传承
5
作者 胡石 郑蒨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41-47,共7页
重建于1933年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是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写仿的“传统木构建筑”。它不仅在梁架系统上完美模拟了木构结构,还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制作斗栱、筒瓦屋面和脊饰,并由文人主导进行梁栿彩画的绘制。这种巧妙组合... 重建于1933年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是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写仿的“传统木构建筑”。它不仅在梁架系统上完美模拟了木构结构,还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制作斗栱、筒瓦屋面和脊饰,并由文人主导进行梁栿彩画的绘制。这种巧妙组合融合了传统建筑形式与新型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并通过乡土工匠对建造过程的参与延续了当地对大禹祭祀传统的承袭。从建造与遗产价值角度来看,固有形式与新材料之间的结合源于对当地历史与文脉的传承和追求。通过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掘传统地方建造系统所具有的巨大惯性和灵活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陵禹庙大殿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现代建造技术 传统建筑形式 遗产价值
下载PDF
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表面絮状污染物分析与研究
6
作者 孙斯羽 刘成 +2 位作者 冯圆媛 董少华 孙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5,共11页
辽宁义县奉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正殿大雄殿内现存元代壁画画面精美、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在近千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这些精美的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絮状污染物具有较强特殊性... 辽宁义县奉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正殿大雄殿内现存元代壁画画面精美、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在近千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这些精美的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絮状污染物具有较强特殊性,对壁画危害尤为严重。实验以该病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壁画表面污染物现状调查判断污染物分布范围极大,对壁画的保存具有严重危害性;而后通过红外光谱、能谱及X射线荧光分析确定壁画表面特有的三种絮状污染物为蛾茧丝与蛛丝;最后通过环境监测和相关历史资料整理综合推断其产生原因应当与保存环境及历史修缮密切相关。絮状污染物堆积对壁画表面有着可预见的持续危害,清理防治迫在眉睫。首次对寺观壁画絮状污染物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全面揭示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表面絮状污染物的特征及成因,为寺观壁画表面污染物研究提供实例,为探索针对性的壁画表面污染物清理防治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国寺大雄殿 壁画 絮状污染物 病害分析
下载PDF
河南禹州义勇武安王庙大殿营造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文锐 马全宝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7-64,共8页
义勇武安王庙大殿是位于豫中地区的一座典型的木构建筑,在1963年作为明代建筑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详细测绘调查研究发现,大殿的木构架保留了大量的早期建筑做法。意从平面布局、梁架结构、铺作特征等方面入手,... 义勇武安王庙大殿是位于豫中地区的一座典型的木构建筑,在1963年作为明代建筑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详细测绘调查研究发现,大殿的木构架保留了大量的早期建筑做法。意从平面布局、梁架结构、铺作特征等方面入手,将大殿与现存官式木构建筑的做法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其表现出的早期营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禹州 义勇武安王庙大殿 营造特征 地域特征 厅堂建筑
下载PDF
故宫南三所一进院正殿年代考
8
作者 王藏博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从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年代分期出发,重新考证了南三所一区从明至清的营建文献和史料,通过斗栱形制与文献史料的互证,论证出现存南三所第一进院落三座正殿极有可能为这一区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缮后保留至今的建筑,而非现有研... 从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年代分期出发,重新考证了南三所一区从明至清的营建文献和史料,通过斗栱形制与文献史料的互证,论证出现存南三所第一进院落三座正殿极有可能为这一区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缮后保留至今的建筑,而非现有研究普遍认定的清乾隆十一年(1746)改建的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栱 南三所 撷芳殿 一进院正殿 建筑年代
下载PDF
关帝庙大殿壁画病害分析与修复
9
作者 王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为了解决大同关帝庙主殿壁画群较为严重的脱落、开裂等损坏问题,通过对壁画损坏现状和各工艺层病害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提出了对壁画不同工艺层的修复工艺,开展了修复施工。实践表明:确定的龙骨变形与地仗层修复、画面起甲修复、仗层酥... 为了解决大同关帝庙主殿壁画群较为严重的脱落、开裂等损坏问题,通过对壁画损坏现状和各工艺层病害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提出了对壁画不同工艺层的修复工艺,开展了修复施工。实践表明:确定的龙骨变形与地仗层修复、画面起甲修复、仗层酥碱和盐霜修复、沥粉贴金层加固及粉化壁画加固等修复工艺过程合理和技术得当,达到了预期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庙 壁画修复 文物病害 文物工程 地仗层
下载PDF
贡嘎曲德寺经堂一层佛殿题材组合与历史溯源
10
作者 褚丽 袁頔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4期76-82,共7页
贡嘎曲德寺创建者贡嘎南杰之传记中对寺院营建的记载颇为详细,本文通过解读传记内容明晰贡嘎曲德寺经堂一层佛殿的绘塑配置,并梳理出殿堂内部结构。同时,借助古代西藏史料以及相关艺术遗存,对该佛殿诸题材进行历史溯源。认为在西藏寺院... 贡嘎曲德寺创建者贡嘎南杰之传记中对寺院营建的记载颇为详细,本文通过解读传记内容明晰贡嘎曲德寺经堂一层佛殿的绘塑配置,并梳理出殿堂内部结构。同时,借助古代西藏史料以及相关艺术遗存,对该佛殿诸题材进行历史溯源。认为在西藏寺院营建的悠久传统与典型案例深刻影响的基础上,贡嘎南杰作为声名显赫的高僧,其个人经历对于寺院营建的主题选择亦有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曲德寺 佛殿结构 题材组合 历史溯源
下载PDF
传统与创新:唐代木结构建筑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刘静 胡慧桢 单鑫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24期46-48,共3页
唐代木结构建筑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但大都缺乏文化属性。本文主要对唐代木结构蕴含丰富历史内涵进行探讨,并结合新时代的特性提出其... 唐代木结构建筑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但大都缺乏文化属性。本文主要对唐代木结构蕴含丰富历史内涵进行探讨,并结合新时代的特性提出其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木结构 佛光寺东大殿 文创产品
下载PDF
基于风环境分析的木构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以初祖庵大殿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佳敏 姚珊珊 +1 位作者 吕红医 高明灿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1期71-80,共10页
风环境对木构建筑遗产的保护有重要影响。研究首先以初祖庵大殿为代表对其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然后通过对初祖庵大殿室内外木构架的病害类型及成因进行探究,可知大殿室内外木构架具有不同的风环境需求,即室内需要加强通风,室外则与之相... 风环境对木构建筑遗产的保护有重要影响。研究首先以初祖庵大殿为代表对其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然后通过对初祖庵大殿室内外木构架的病害类型及成因进行探究,可知大殿室内外木构架具有不同的风环境需求,即室内需要加强通风,室外则与之相反,最后研究了风环境的关键影响因素—地形环境与初祖庵大殿木构架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形环境对主要作用于大殿室内的风环境有一定的增速作用,对作用于大殿室外的风环境有一定的减速作用,而对同时作用于大殿室内外的风环境则有着双重效果,故地形环境对风环境的影响作用符合大殿室内外木构架保护对风环境的不同需求。研究可以为木构建筑遗产风环境的预测提供分析方法,有助于营造出有利于木构架保护的风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木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保护 风环境 初祖庵大殿 木构架 地形
下载PDF
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原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
13
作者 许若菲 王晓俊 纪立芳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1期13-17,共5页
本文记述了原民国中央博物院(简称央博)在其营建过程中尺度与技术探析过程。自1929年《首都计划》中提出对南京公共场所建设指示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3年设立中央博物院(央博)筹备处,自此征集其设计方案。在其设计竞赛及修改的过... 本文记述了原民国中央博物院(简称央博)在其营建过程中尺度与技术探析过程。自1929年《首都计划》中提出对南京公共场所建设指示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3年设立中央博物院(央博)筹备处,自此征集其设计方案。在其设计竞赛及修改的过程中,遇到的两类矛盾,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功能要求的矛盾,另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现代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矛盾。前者涉及空间的构建的设计,后者涉及到施工的技术与做法。在中西文化与技术碰撞的近代,央博的营建同样面对材料、度量单位等方面的转译,其在形式与材料、结构方面的碰撞中采取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博 营建 技术矛盾
下载PDF
晋城崇寿寺释迦殿大木尺度与早期营建历史探微
14
作者 赵寿堂 刘畅 姜铮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43-59,F0002,共18页
以大木尺度解读为主线,综合构件形制分析、加速器质谱仪(AMS)碳14测年、碑刻史料梳理等研究方法,探讨晋城崇寿寺释迦殿的早期营建历史。研究表明,从创建至元代,释迦殿至少经历五次修葺,其中有两次为关乎大木结构的重要营建活动。文末进... 以大木尺度解读为主线,综合构件形制分析、加速器质谱仪(AMS)碳14测年、碑刻史料梳理等研究方法,探讨晋城崇寿寺释迦殿的早期营建历史。研究表明,从创建至元代,释迦殿至少经历五次修葺,其中有两次为关乎大木结构的重要营建活动。文末进一步讨论了大木尺度之于营建历史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寿寺释迦殿 大木尺度 营建历史 碳14测年 下昂
下载PDF
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上)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聪 《建筑师》 2023年第2期13-21,共9页
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 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建立起对角部一柱佛殿的类型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日本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最后总结了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北方地区的时空分布,指出它在7世纪前后的木构佛殿建筑形制和结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部一柱佛殿 敦煌壁画 唐代建筑图像 读图要点 宝树观 山田寺金堂 东亚建筑史
下载PDF
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下)
16
作者 唐聪 《建筑师》 2023年第4期15-25,共11页
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 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建立起对角部一柱佛殿的类型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日本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最后总结了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北方地区的时空分布,指出它在7世纪前后的木构佛殿建筑形制和结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部一柱佛殿 敦煌壁画 唐代建筑图像 三开间殿 七世纪金堂 夏见废寺金堂 东亚建筑史
下载PDF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改造工程实践与思考
17
作者 贺传凯 杜启航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3年第3期94-100,共7页
博物馆旧馆改造是在尊重既有建筑历史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提升建筑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新时代需求。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改造工程妥善处理了“旧”与“新”、“外”与“内”、“取”与“舍”的关系,并探索了交叉作业的施工方法,在提高建筑... 博物馆旧馆改造是在尊重既有建筑历史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提升建筑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新时代需求。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改造工程妥善处理了“旧”与“新”、“外”与“内”、“取”与“舍”的关系,并探索了交叉作业的施工方法,在提高建筑耐用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博物馆现代化、智慧化水平,切实满足了新时代观众需求,为其他博物馆旧馆改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博物院 主展馆 改造 经验
下载PDF
大同关帝庙建筑结构小析
18
作者 胡学忠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7-50,共4页
大同关帝庙大殿作为我国现存元代建筑中重要的实例,其精美的平棊藻井,栩栩如生的蟠龙柱,尤其是三座重檐神龛,奇巧精湛,斗拱勾连交错,堪称古建筑中之精品。其结构布局,装饰手法等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元代大殿柱饰的重要断代依据。
关键词 大同关帝庙 大殿 建筑风格
下载PDF
庆成宫正殿大木作设计手法初探
19
作者 马全宝 杨晨曦 林桐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6期22-26,共5页
庆成宫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垣东门北,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其正殿作为该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大木构架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结合庆成宫正殿基本构造特点,从平面柱网、折屋曲线和斗栱用材三个层面尝试对庆成宫正殿大... 庆成宫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垣东门北,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其正殿作为该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大木构架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结合庆成宫正殿基本构造特点,从平面柱网、折屋曲线和斗栱用材三个层面尝试对庆成宫正殿大木作设计手法进行解读,探究明代建筑与宋、清标准做法之间的关联与过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成宫正殿 大木作 设计手法
下载PDF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堂·阁的建筑形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维仁 徐翥 《南方建筑》 2011年第4期38-49,共12页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寺院开始将金堂与塔的位置,作或左右、或前后地并置。这种形态学上的多样发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在金堂的地位日渐巩固后,才确立了在中轴线上以山门、金堂和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寺庙配置。从初唐开始,塔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配置上开始将塔列入别院;同时,汉化的建筑元素如钟楼和楼阁也配合着中轴线的组成逐渐成为寺院配置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佛寺配置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各种佛教思想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寺院使用模式的本土化,从而导致的建筑形制的改变。本文试图从形态发展的角度,就中国及东亚的实例与文献记载,包括敦煌壁画、《洛阳伽蓝记》及《法苑珠林》等诸多文献中出现的佛寺描绘,以及近年来永宁寺,青龙寺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将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与现存的实例进行图面的排比,作为寺院形态演化的推测。这个图面排比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探讨从东汉至南北朝一路到晚唐和五代,佛教寺院配置的可能形式发展轨迹;并就金堂、法堂、寺塔与大殿或楼阁等的形制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浮图 金堂/佛殿 法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