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Estrogen in Serum and Estrogen Receptor β in the Relevant Brain Regions Following Mating Behavior of the Male Mandarin Vole Microtus mandarinus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凤琴 张巨武 +1 位作者 石靖 王波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9-536,共8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strogen and estrogen receptor β changes after mating behavior of male mandarin vole (Microtus mandarinus), the radioimmunoassay (RIA)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strogen and estrogen receptor β changes after mating behavior of male mandarin vole (Microtus mandarinus), the radioimmunoassay (RIA)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hanges of the serum estrogen (E) concentrations, estrogen immunoreactive neurons (E-IRs) and estrogen receptor β immunoreactive neurons (ERβ-IRs) in the relevant brain regions following mating behavior. Fifteen sexually matured male vol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reated differently: (1) control group: voles were exposed to clean hard-wood shavings (n=5), (2) exposure group: voles were exposed to the soiled bedding for more than 24h on which estrous females had been placed (n=5), and (3) mating group: voles were placed with an estrous female for more than 24h (n=5). The results showed circulating serum E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ating group than in the exposur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osur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IRs and ERβ-IRs were detected in the following brain regions related to mating behavior: the arcuate nucleus (ARC),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BST), lateral septal nucleus (LS), 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 (ME), medial preoptic area (MPO) and 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 (VM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E-IRs in the six brain regions in the mating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osure group,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osur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xcept for L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Rβ-IRs in the six brain region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nd there were some lighter -stained ERβ-IRs in these brain region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strogen affect mating activity of male mandarin voles, but ERβ might no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ting behavior of male mandarin voles. Instead, it might be through other recep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darin voles microtus mandarinus): Estrogen Estrogen receptor β RADIOIMMUNOASSAY Mating behavior
下载PDF
Mating behavior induces changes of expression of Fos protein,plasma testosterone and androgen receptors in the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 (AOB) of the male mandarin vole Microtus mandarinus 被引量:1
2
作者 Fengqin HE Fadao TA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8-295,共8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endocrine mechanism of the mating behavior in the adult male mandarin voles Microtus mandarinus,the radioimmunoassay(RIA)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endocrine mechanism of the mating behavior in the adult male mandarin voles Microtus mandarinus,the radioimmunoassay(RIA)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plasma testosterone(T)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T immunoreactive neurons(T-IRs),androgen receptor immunoreactive neurons(AR-IRs)and Fos protein immunoreactive neurons(Fos-IRs)in the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AOB)and the main olfactory bulb(MOB)following exposure to clean hard-wood shavings(control group),soiled bedding(exposure group)or contact with an estrous female(mating group).Results showed that plasma T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ating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xposure group,and both the mating group and the exposure group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higher plasma T concentra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T-IRs,AR-IRs and Fos-I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in granule cell(GC)and mitral cell(MC)of the MOB and the AOB in the three groups.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IRs,AR-IRs and Fos-IRs in MC and GC of the AOB in the mating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xposure group or the control group.T-IRs,AR-IRs and Fos-IR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osur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Furthermore,obvious differences in MC and GC of the MOB were not found among the three groups.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both changes of T and AR in the AOB might be underlying mating behavior in the adult male mandarin vo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darin voles microtus mandarinus Main olfactory bulb (MOB)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 (AOB) Testosterone(T) Androgen receptor (AR) Fos protein Mating behavior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neural activation in the main olfactory bulb and the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 between Microtus mandarinus and Microtus fortis 被引量:1
3
作者 Fadao TAI Wanying WANG +3 位作者 Hugh BRODERS Ruyong SUN Limin LIU Hongyuan WAN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9-287,共9页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AOB and MOB during differen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n different vole species,the behaviors and neural activation of the olfactory bulb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of mandarin voles Mi...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AOB and MOB during differen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n different vole species,the behaviors and neural activation of the olfactory bulb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of mandarin voles Microtus mandarinus and reed voles Microtus fortis were compared in the present research.Mandarin voles spent significantly more time attacking and sniffing their opponents and sniffing sawdust than reed voles.During same sex encounters,mandarin voles attacked their opponents for a significantly longer time and sniffed its opponent for shorter time compared with male-female interactions.However,no significant behavior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during encounters of two individual reed voles,regardless of gender composition of the pair.Using c-Fos as an indicator of neural activation,we observed that neural activ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lmost all sub-regions of the main olfactory bulb(MOB)and the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AOB)of mandarin voles compared with reed voles.Numbers of c-Fos-ir neurons in almost all sub-regions of the AOB and the MOB during male-female interactions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in interactions of the same sex.Anterior-posterior ratios of Fos-ir neurons in the AOBM(AOBMR)and the AOBG(AOBGR)in male-female inter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interaction of the same sex.The AOBMR of male mandarin voles and reed vole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f females in male-female interactions.Behavioral patterns are consistent with cellular activity patterns.Consistent level of neural activation in MOB and AOB suggests important roles of both the main olfactory bulb and the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 in social interaction in two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darin vole microtus mandarinus Reed vole microtus fortis Main olfactory bulb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 Cellular activity Social interaction
下载PDF
棕色田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被引量:22
4
作者 何建平 李金钢 +2 位作者 王智 王廷正 徐金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53,共4页
报道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正常血象值及几项血液生化值。结果表明 ,各项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值在成年个体间无性别差异 (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外 ,但此三项指标尚未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与其它仓鼠科动物的血液生... 报道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正常血象值及几项血液生化值。结果表明 ,各项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值在成年个体间无性别差异 (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外 ,但此三项指标尚未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与其它仓鼠科动物的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值相比较 ,棕色田鼠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略低外 ,其它各项参数虽有差异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指名亚种 血象 血液生化
下载PDF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和根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亚军 邰发道 +2 位作者 王廷正 赵新全 李保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 ,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 :(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 ;(2 )在根田鼠中 ,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 ,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 :(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 ;(2 )在根田鼠中 ,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 ,雄鼠无明确的选择取向 ;(3)每种雌性田鼠对 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 ,而每种雄性田鼠对 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 :(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 ;(2 )嗅舔时间差异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 ;(3) 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 ,提示这 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 ,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交配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 ;(4 )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 ,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根田鼠 共居 熟悉性 择偶行为 配偶识别 单配制 一雄多雌制
下载PDF
棕色田鼠与沼泽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11
6
作者 邰发道 王廷正 +2 位作者 张育辉 郝琳 孙儒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8-255,共8页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沼泽田鼠 (M .fostis)副嗅球和犁鼻器的结构及其在两种鼠间的差异 ,以此探讨两种田鼠的进化机制与适应功能。两种田鼠的犁鼻器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的两侧 ,呈管状结构 ;沿着犁鼻...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沼泽田鼠 (M .fostis)副嗅球和犁鼻器的结构及其在两种鼠间的差异 ,以此探讨两种田鼠的进化机制与适应功能。两种田鼠的犁鼻器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的两侧 ,呈管状结构 ;沿着犁鼻器的长轴犁鼻管呈现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犁鼻管直接开口于鼻腔 ,从前向后沿着长轴旋转 ,中间管壁 (犁鼻粘膜 )变成底部 ,侧面管壁 (假覆层上皮 )变成犁鼻管顶壁 ,最终犁鼻管变小成为一个腺体的分支 ,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通过选取中间相似部位对两种田鼠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棕色田鼠犁鼻粘膜比沼泽田鼠厚 ,而其长度却短于沼泽田鼠。棕色田鼠副嗅球颗粒细胞带宽和僧帽细胞带宽均大于沼泽田鼠 ,而带长却小于沼泽田鼠。相关分析发现 ,犁鼻器和副嗅球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这可能和两个结构之间存在着神经投射有关。棕色田鼠幼体的犁鼻粘膜、神经细胞核、假覆层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沼泽田鼠 犁鼻器 副嗅球 组织结构 进化机制 适应功能
下载PDF
棕色田鼠消化道形态变化与能量需求的关系 被引量:35
7
作者 徐金会 安书成 邰发道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9,共8页
为研究能量代谢与消化道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某些生活史特征之间的关系 ,采用食物平衡法、耗氧量测定、形态测量和组织学方法 ,分别测定了雄性、非繁殖雌性及哺乳雌性棕色田鼠 (Mirotusmandarinus)的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和胃肠... 为研究能量代谢与消化道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某些生活史特征之间的关系 ,采用食物平衡法、耗氧量测定、形态测量和组织学方法 ,分别测定了雄性、非繁殖雌性及哺乳雌性棕色田鼠 (Mirotusmandarinus)的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和胃肠器官长度、重量以及肠道各段管径和黏膜厚度。结果表明 :哺乳雌鼠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高于非繁殖雌鼠和雄鼠 ,且消化道各器官有最大的重量、管径和黏膜厚度。由此可见 ,哺乳雌鼠能量需求增加 ,促使消化道形态结构进行一些有益的调节。棕色田鼠在哺乳期代谢率增加时 ,仅有消化道器官重量、黏膜厚度及小肠管径的明显变化 ,这可能与其哺乳期较长 ,胎仔数较少 ,生后生长缓慢等生活史特征有关。同时也说明在未受到十分严峻的能量胁迫的情况下 ,动物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去增加消化器官的长度 [动物学报 49(1) :32~ 39,2 0 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消化道 形态变化 能量需求 生活史特征
下载PDF
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和相关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邰发道 王廷正 赵亚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6-273,共8页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 ,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 (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 ,雌鼠产后动情 )与陌生鼠、熟悉鼠 (雌雄田鼠同居一段时间后 ,开始进行交配 )与陌生鼠的选择 ,发...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 ,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 (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 ,雌鼠产后动情 )与陌生鼠、熟悉鼠 (雌雄田鼠同居一段时间后 ,开始进行交配 )与陌生鼠的选择 ,发现棕色田鼠访问、追逐、嗅闻、爬胯配偶鼠和熟悉鼠以及与配偶鼠和熟悉鼠交配和相伴的时间明显地多于对陌生鼠 ,而且攻击陌生鼠的时间明显多于配偶鼠和熟悉鼠 (Wilcoxon检验 ,P<0 0 5 )。结果表明 :雌雄棕色田鼠特异性地选择配偶鼠和熟悉鼠 ,对陌生鼠表现出较多的排斥 ,从而在配偶选择上呈现单配制特征。通过统计计算棕色田鼠社会组织特征和室内的个体形态、幼仔发育、交配行为、双亲育幼行为、社交倾向等参数 ,然后把这些参数和婚配制度较明确的草原田鼠、松田鼠、山地田鼠、草甸田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发现它与多配制种类差异较大 ,而与单配制的田鼠种类相似。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结果推断棕色田鼠的婚配制度可能呈单配制 ,和野外生态研究的推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配偶选择 单配制 相关特征
下载PDF
棕色田鼠XO雌体的减数分裂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必才 张子峰 +3 位作者 张永 高俊芳 董玉玮 侯进慧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4,共7页
采用诱导卵泡发育、卵母细胞培养、制备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等技术 ,对棕色田鼠两种雌体 (XO、XX)的减数分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XO和XX雌体在表型和内外生殖器结构上无差异 ;在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刺激XO雌体和XX... 采用诱导卵泡发育、卵母细胞培养、制备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等技术 ,对棕色田鼠两种雌体 (XO、XX)的减数分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XO和XX雌体在表型和内外生殖器结构上无差异 ;在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刺激XO雌体和XX雌体后 ,两者卵巢上的有腔卵泡数目相近 ;两者产生的卵母细胞数目、生发泡破裂数目以及第一极体排放数目 ,统计学分析差异都不显著。同时表明XO雌体的减数分裂过程正常 ,能得到卵母细胞中期Ⅱ分裂相。据此我们认为 :雌体 (XO)与雌体 (XX)的卵巢功能都正常 ,两者的卵母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成熟能力且无差异。因此 ,棕色田鼠XO个体是核型异常、育性正常的雌体。另外 ,具有三种遗传性别的棕色田鼠可能是处于XX/XY与XO/XY性别决定系统进化途径的中间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卵母细胞 减数分裂 XO雌体
下载PDF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英)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邰发道 赵亚军 王廷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8-214,共7页
1992年~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源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雌性961只,雄性796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 1992年~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源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雌性961只,雄性796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低于低密度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鼠 棕色田鼠 繁殖特征 密度制约调节
下载PDF
棕色田鼠生长及年龄指标的评价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越 王廷正 +1 位作者 裘国勇 田娅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97-401,共5页
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了棕色田鼠的体重、体长、胴体重、尾长、后足长、颅全长和颧宽等7项生长指标及其在鼠体生长和年龄评价上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头骨增长是鼠体生长最具主导地位的指标,后足长和胴体重次之,体重与鼠体生长的... 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了棕色田鼠的体重、体长、胴体重、尾长、后足长、颅全长和颧宽等7项生长指标及其在鼠体生长和年龄评价上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头骨增长是鼠体生长最具主导地位的指标,后足长和胴体重次之,体重与鼠体生长的相关性较低,体长在7项指标中最不具代表性。考虑到精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主成份分析 生长指标 年龄指标
下载PDF
用C-带和涂染技术检测棕色田鼠Y染色体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必才 高建国 +3 位作者 高俊芳 张永 董玉玮 侯进慧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5-251,共7页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现深染的Y染色体。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涂染棕色田鼠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作为对照。涂染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涂染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0 - 2 %和 3% - 5 % ,两者均呈阴性反应 ,而对照都呈阳性反应。根据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在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上及整个基因组DNA中不存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带 棕色田鼠 Y染色体 染色体涂染 基因
下载PDF
不同能量需求的棕色田鼠胃肠道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布 被引量:5
13
作者 乔卉 安书成 +1 位作者 邰发道 徐金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30-839,共10页
为研究在能量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生理功能调节在消化道适应性变化中的地位,并探讨生理调节与消化道形态结构适应性变化的关系,采用NADPH-黄递酶(NDP)组织化学法、VI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整装铺片技术对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 为研究在能量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生理功能调节在消化道适应性变化中的地位,并探讨生理调节与消化道形态结构适应性变化的关系,采用NADPH-黄递酶(NDP)组织化学法、VI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整装铺片技术对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胃肠道管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肌间神经丛,VIP分布于黏膜下神经丛,未观察到共染现象。NOS和VIP阳性神经元在哺乳雌性棕色田鼠胃及小肠前段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分布显著高于非哺乳雌鼠和雄鼠,而在回肠、盲肠和结肠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不同繁殖状态下,能量需求的不同促使消化道发生适应性变化,首先是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变化。同时提示消化道适应策略与消化道各段生理功能及能量胁迫程度有关[动物学报51(5):830-839,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消化道 一氧化氮合酶血管活性肠肽 能量需求 适应性变化
下载PDF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2-308,共7页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种群 年龄结构 鉴定 田鼠
下载PDF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配偶的识别记忆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建礼 邰发道 安书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29,共5页
观察了分娩后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与配偶分离7 d、14 d2、1 d后对配偶与陌生雄鼠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频次和持续时间上,与配偶分离7 d1、4 d2、1 d的雌鼠对配偶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陌生雄鼠(P<0.05);对配偶的... 观察了分娩后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与配偶分离7 d、14 d2、1 d后对配偶与陌生雄鼠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频次和持续时间上,与配偶分离7 d1、4 d2、1 d的雌鼠对配偶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陌生雄鼠(P<0.05);对配偶的嗅闻及友善行为显著高于陌生雄鼠(P<0.05)。处于哺乳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攻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整个哺乳期,雌鼠能够识别配偶,对配偶的记忆不因分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而且对陌生鼠的攻击水平不会因哺乳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维持高水平的攻击可能与其较强的母性行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识别记忆 配偶 哺乳期 攻击
下载PDF
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雌激素α受体表达的增龄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慧春 邰发道 廉漪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初生(1日龄)到成体(60日龄)5个发育阶段各6只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内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结果发现:①在生殖细胞中,1日龄组幼鼠的生殖母细胞和支持细胞有微弱的ERα阳性表达,10日龄组精原细胞中ER...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初生(1日龄)到成体(60日龄)5个发育阶段各6只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内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结果发现:①在生殖细胞中,1日龄组幼鼠的生殖母细胞和支持细胞有微弱的ERα阳性表达,10日龄组精原细胞中ERα有弱表达,25日龄组精子细胞出现了较强ERα阳性表达,发育到45日龄时精子细胞ERα阳性表达最强,成体组中各级生精细胞中均有ERα阳性表达。②在间质细胞中,1日龄组间质前体细胞有ERα阳性表达,10日龄表达减弱,而到25日龄增强,至45日龄达到峰值,而成体又减弱。③附睾中,1日龄附睾上皮细胞有ERα阳性表达,10和25日龄附睾管类肌细胞出现ERα阳性表达,45日龄和成体附睾管上皮细胞和类肌细胞中均有ERα阳性表达。上述结果表明,ERα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受体在棕色田鼠睾丸发育过程中影响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的分泌,进而调节生精过程和精子的发育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睾丸 附睾 雌激素受体Α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棕色田鼠和沼泽田鼠雄性社会行为与嗅觉相关脑区性激素受体表达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凤琴 邰发道 +1 位作者 张育辉 安书成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应用行为聚焦取样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n =15 )和沼泽田鼠 (M .fostis) (n =15 )在同种雄雄交往中的行为差异 ,及在雄雄交往前后雌激素 β受体(ERβ)和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差异... 应用行为聚焦取样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n =15 )和沼泽田鼠 (M .fostis) (n =15 )在同种雄雄交往中的行为差异 ,及在雄雄交往前后雌激素 β受体(ERβ)和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差异。在 2h的雄雄交往中 ,前 1h棕色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后 1h攻击行为较少 ,沼泽田鼠前后 1h差异不大 ,整个 2h期间 ,棕色田鼠较沼泽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防御行为 ,较少的非社会行为。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没有社会交往时棕色田鼠主嗅球系统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ERβ免疫阳性细胞 (ERβ IRs)明显少于沼泽田鼠 ,且显色淡 ,AR免疫阳性细胞(AR IRs)在两种鼠间差异不大 ,且都明显少于各自的ERβ IRs。 2h交往后 ,棕色田鼠主嗅球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的ERβ IRs细胞数明显少于交往前 ,AR IRs细胞数明显多于交往前 ;沼泽田鼠交往前与交往后ERβ IRs和AR IRs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 ,且显著多于交往后棕色田鼠ERβ IRs细胞数 ,显著少于交往后棕色田鼠AR IRs细胞数。以上结果表明 :两种田鼠在社会交往中社会行为不同 ;ERβ的减少和AR的增多可能在社会识别及攻击行为中均起一定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沼泽田鼠 雄性 社会行为 嗅觉 主嗅球系统 犁鼻系统 雌激素Β受体
下载PDF
豫西黄土高原农作区棕色田鼠对农作物的危害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惠敏 王廷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1-226,共6页
棕色田鼠是河南西部农作区的主要危害鼠种。1993年8月~1995年3月在河南省灵宝市程村乡对棕色田鼠的密度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小麦、黄豆2种不同作物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进行了初步估算。把棕色... 棕色田鼠是河南西部农作区的主要危害鼠种。1993年8月~1995年3月在河南省灵宝市程村乡对棕色田鼠的密度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小麦、黄豆2种不同作物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进行了初步估算。把棕色田鼠对这2种作物的危害分为4个等级,小麦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为1339只/hm2;黄豆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为1811只/hm2,达到此密度应进行防治,否则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种群密度 危害程度 经济阈值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邰发道 丁小丽 +3 位作者 王慧春 王廷正 孙儒泳 王秋霞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7,共8页
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2 0d和 2 5d时 ,幼鼠探究不同底物的行为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脑的大小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从产后 1到 15d ,脑重、脑宽和嗅球大小随着日龄增加特别显著。当不同日龄幼鼠暴露于陌生底物或者暴露于自己的熟悉底物时 ,从产后 5到 15日龄 ,主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副嗅球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明显增加 ,但直到 15和 30日龄时 ,和对照组相比 ,陌生底物可引起幼鼠主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 ,从 2 0日龄起 ,陌生底物可引起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主嗅球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出现 ,而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出现。以上结果说明产后第 1d到 15d左右可能是棕色田鼠脑结构发育的重要阶段 ,而从此以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就具有区别熟悉气味和陌生气味的能力 ,表明棕色田鼠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阳性细胞 副嗅球 幼鼠 产后 细胞活动 行为 增加 棕色田鼠 底物 动物学
下载PDF
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咀嚼肌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8-314,共7页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维。相应地 ,咀嚼肌、牙齿及相关的骨骼形态也具有一系列与此运动方式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如彼此平行的左右侧颊齿列、沟槽状的下颌关节窝以及咬肌的排列位置前移等。此外 ,两个种具有几乎相同的门齿切割效率和臼齿咀嚼效率。两个种的上述相似特征与它们有着相似的食物结构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甘肃鼢鼠 咀嚼肌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