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艺术到现实——绘画在普鲁斯特创作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臧小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102,共7页
绘画艺术在普鲁斯特的创作和现实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的艺术文化氛围和作者本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创作与讲述的需要。在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及其他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对画家、绘画作品... 绘画艺术在普鲁斯特的创作和现实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的艺术文化氛围和作者本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创作与讲述的需要。在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及其他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对画家、绘画作品以及色彩的描述。通过普鲁斯特文学创作中的时间、回忆、隐喻、直觉、爱情等重要主题以及日常生活中对绘画的借鉴,可以建构起绘画艺术与普鲁斯特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且理解绘画艺术缘何成为普鲁斯特追寻逝去时光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文学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绘画 时间 隐喻
下载PDF
莫迪亚诺的“后普鲁斯特”写作 被引量:1
2
作者 臧小佳 崔孝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134,共7页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主题总是和"记忆""遗失""身份""找寻"等相关,小说总是沉浸在忧伤而孤独的情绪中,叙述着对某段时光的感知与印象。也许是从建构记忆的美学角度出发,莫迪...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主题总是和"记忆""遗失""身份""找寻"等相关,小说总是沉浸在忧伤而孤独的情绪中,叙述着对某段时光的感知与印象。也许是从建构记忆的美学角度出发,莫迪亚诺的作品可被视作"追寻逝去时光"的某种形式,在对精神"自我"的追求中,莫迪亚诺的小说中也有普鲁斯特的影子。也因此,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评委将莫迪亚诺称为"当今的普鲁斯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马塞尔·普鲁斯特 “后普鲁斯特” 法国文学
下载PDF
论废名与普鲁斯特小说之“断片的美学”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4,共6页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非叙述性、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同时借鉴了中国画的册页形式,并使之与现代小说体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断片化小说结构。而断片化的结构形态,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普鲁斯特...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非叙述性、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同时借鉴了中国画的册页形式,并使之与现代小说体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断片化小说结构。而断片化的结构形态,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桥》与《追忆似水年华》尽管在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仅就结构而言,两部小说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即都体现了一种"断片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普鲁斯特 小说结构 断片化
下载PDF
翻译:写作之隐喻——以普鲁斯特、西蒙、格非为例
4
作者 何红梅 户思社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1-98,共8页
"翻译"与"写作"的差异在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克罗德·西蒙(1913—2005)、中国当代作家格非(1964—)的笔下消失了,"翻译"被他们视为写作的隐喻。对他们这种写... "翻译"与"写作"的差异在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克罗德·西蒙(1913—2005)、中国当代作家格非(1964—)的笔下消失了,"翻译"被他们视为写作的隐喻。对他们这种写作"翻译观"的异同与发展脉络进行比较、梳理,探讨这三位作家观点的共性与分歧,有助于揭示写作与翻译在其小说观中存在同质性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写作 普鲁斯特 西蒙 格非
下载PDF
作为“时间艺术”的可能——《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问题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介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阃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阃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为现代小说技巧另辟了新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时间 具像 空间
下载PDF
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与国族认知——兼论《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一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51,共9页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的“记忆”研究逐渐兴起。法国当代史学名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引领了这一潮流,并将之聚焦于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上。诺拉区分了“记忆”与“历史”,指出了“记忆”的“场所”具有的...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的“记忆”研究逐渐兴起。法国当代史学名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引领了这一潮流,并将之聚焦于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上。诺拉区分了“记忆”与“历史”,指出了“记忆”的“场所”具有的物质性、功能性与象征性,并以庞大的篇幅建构了法国国族自我认知的社会史。其中,孔帕尼翁的《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将普鲁斯特及其作品视为一种“记忆之场”,探讨了“泛普鲁斯特学”“法国伟大作家”的普鲁斯特的经典化及其社会基础,将“普鲁斯特”这类“建构之象征物”纳入“法国之所以成为法国”的研究中,表明其保证了一种集体性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再生产;该文也代表了作品研究的另一种进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之场” 皮埃尔·诺拉 集体记忆 安托万·孔帕尼翁 普鲁斯特 国族认同
下载PDF
《寻找丢失的时间》:关于“恨”与“爱”的启示
7
作者 郭晓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7-175,共9页
普鲁斯特的长篇叙事小说《寻找丢失的时间》暴露出时间性自我--"我"--之不可豁免的存在形式是异化,异化的心理学表述是欲望,其伦理学表述则是"恨邻人";普鲁斯特的现代文艺篇章令古老的"原罪"变得更具可... 普鲁斯特的长篇叙事小说《寻找丢失的时间》暴露出时间性自我--"我"--之不可豁免的存在形式是异化,异化的心理学表述是欲望,其伦理学表述则是"恨邻人";普鲁斯特的现代文艺篇章令古老的"原罪"变得更具可视性。但普鲁斯特同时提出了"超时间性的"自我--"真我"。"真我"和"我",与萨特笔下的"前/非反思意识"和"反思意识",具有同构的叙事旨趣:时间性自我具有虚构性,自我本身是复调性的;而这意味着,虽然"恨"是"我"对世界之必然的伦理冲动,"不恨"也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性的可能。拉康意图借由对"爱欲如己"之必然性的论证,为"爱邻如己"提供存在论证明,从而克服传统道德律法主义必然导致的对存在的施虐,但却在事实上令"爱"面临着失去伦理价值的危险。普鲁斯特笔下的"我"反驳了拉康对"爱邻如己"的乐观展望,"真我"则因其超历史性而与异化绝缘,并为"爱"这一伦理意向提供着一个"消极"的逻辑起点。通过对自我既在,又不在历史之中的存在形式的展陈,普鲁斯特赋予了爱与恨伦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奥古斯丁 康德 萨特 拉康
下载PDF
论普鲁斯特的真实观
8
作者 付立春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真实"既是普鲁斯特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普氏创作的基石;然而,学界对其阐释的不足已经影响到《追忆似水年华》的解读,这不利于"普学"的深入推进。本文拟从来源、形态、内容、存在"地点"、本质以... "真实"既是普鲁斯特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普氏创作的基石;然而,学界对其阐释的不足已经影响到《追忆似水年华》的解读,这不利于"普学"的深入推进。本文拟从来源、形态、内容、存在"地点"、本质以及功能等六个方面对其意指加以明确以对"普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真实 阐释
下载PDF
疾病、记忆与艺术想象——对读史铁生与普鲁斯特
9
作者 胡荣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0-116,共7页
从疾病与创作心理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不仅有助于揭示史铁生和普鲁斯特各自创作历程的某些特质,并可对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答。常年的病榻生涯极大地限制了作家的行动能力和范围,使其深入且执着于内心世界的追忆与探询;病痛经验孕育出相... 从疾病与创作心理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不仅有助于揭示史铁生和普鲁斯特各自创作历程的某些特质,并可对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答。常年的病榻生涯极大地限制了作家的行动能力和范围,使其深入且执着于内心世界的追忆与探询;病痛经验孕育出相似的"痛苦观",试图以写作超越痛苦,获得解脱。两位小说家从"有限"的记忆资源之中生发出"无穷"的想象的方式则各有千秋,而他们对无意识记忆的强调,以及从艺术想象切近"真实"的追求,又可谓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由此开辟出一片自求于回忆和想象的创造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记忆 想象 史铁生 普鲁斯特
下载PDF
论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时间呈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敏 黄文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突破了传统线性时间模式的限制,通过主人公无意识记忆来寻找时间和偶发感受的联系,在意识的绵延中将万物置于同一个平面上,不断重复并集中加以表现,最终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融通中使记忆成为超越时间的...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突破了传统线性时间模式的限制,通过主人公无意识记忆来寻找时间和偶发感受的联系,在意识的绵延中将万物置于同一个平面上,不断重复并集中加以表现,最终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融通中使记忆成为超越时间的永恒存在,展现出小说时间的自由性,并由此呈现出一个与生命本体同源、时间上失而复得的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 时间呈现
原文传递
以战争视角重读《追忆似水年华》 被引量:2
11
作者 臧小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100,共8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带来了转折性影响。《追忆似水年华》在战争期间经过改写,渗透了明确的战争主题。战争影响了小说本身的写作目的与结构安排,并在其中形成了深刻的政治、军事、虚构与现实等文学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带来了转折性影响。《追忆似水年华》在战争期间经过改写,渗透了明确的战争主题。战争影响了小说本身的写作目的与结构安排,并在其中形成了深刻的政治、军事、虚构与现实等文学思考,阐释了心理规则、精神表象以及集体与个人信仰的冲突与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塞尔·普鲁斯特 战争 《追忆似水年华》 《重现的时光》
原文传递
《重现的时光》中战争描写的语言技巧 被引量:2
12
作者 臧小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8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的写作发生了转向。战争进入了小说,成为"时光逝去与重现"主题中的一部分。马塞尔·普鲁斯特用独特的语言技巧与视角描绘战争,为了揭示战争的毁灭性,他甚至摧毁了自己...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的写作发生了转向。战争进入了小说,成为"时光逝去与重现"主题中的一部分。马塞尔·普鲁斯特用独特的语言技巧与视角描绘战争,为了揭示战争的毁灭性,他甚至摧毁了自己的记忆之乡贡布雷。尤其是在小说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中,他的书写既展现了战争期间军人的爱国情怀,也真实地描写了倒错与偏离的人性与社会现象,使该小说带有了某种见证文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战争 语言
原文传递
普鲁斯特的箴言与人性描写
13
作者 涂卫群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0,共9页
普鲁斯特继承和发展了法国17世纪伦理作家的写作传统,在他的长卷《追忆逝水年华》中穿插大量箴言和警句。与伦理作家不同的是,他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小说世界,并以故事承托箴言,以箴言总结体验,从而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人性。由于小说以... 普鲁斯特继承和发展了法国17世纪伦理作家的写作传统,在他的长卷《追忆逝水年华》中穿插大量箴言和警句。与伦理作家不同的是,他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小说世界,并以故事承托箴言,以箴言总结体验,从而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人性。由于小说以主人公成长为作家的经历为主线,许多箴言只有重新置于小说的语境中,参照前后相续的事件才能得到充分理解。为此,本文以小说中的九条箴言为线索,步步深入探讨小说家如何以描写和思考相映照的方式实现对人生问题的文学的解决,也即以写作实现人性的超越及作为人生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 箴言 人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