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本化情结与交往共识价值原则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志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3,共6页
本文通过剖析人学思潮中的“人本化情结”,揭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现代性特征。回归“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进步,表达着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和人们对现代和谐社会理性交往共识的探求。在对交往共识价值原则分析... 本文通过剖析人学思潮中的“人本化情结”,揭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现代性特征。回归“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进步,表达着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和人们对现代和谐社会理性交往共识的探求。在对交往共识价值原则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有限积极的不伤害”价值原则,这是对中国和谐社会建立理性交往共识的有益探讨,也是寻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转换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化情结” 马克思实践人学 交往共识 “有限积极的不伤害”价值原则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理论缘起、生成路径及思想变革
2
作者 李春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3,共7页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理论起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实践人学的起点是自我意识哲学,推动原则是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而其哲学立足点是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马克思实践人学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思想变革。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人学 黑格尔人学辩证法 费尔巴哈人学唯物论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人学革命与以人为本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
3
作者 陈曙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14-20,共7页
马克思人学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传统人学而走向科学,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理论人学转向了实践人学。理论人学蕴涵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以人为本”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空想。而在这场范式革命中,马... 马克思人学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传统人学而走向科学,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理论人学转向了实践人学。理论人学蕴涵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以人为本”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空想。而在这场范式革命中,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学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全面超越了传统人学的理论缺陷,“以人为本”也因此才走出了思辨之域回归了生活世界,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学 理论人学 实践人学 范式革命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康德教育思想的超越 被引量:4
4
作者 舒志定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2,共7页
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马克思和康德都对人的教育问题做出过深刻阐述,且有本质上的差异,其根源是理解教育问题的思想路径不一致。康德以理性人为假设,把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马克思坚持人是现实社会主体的理论立场,断言人是... 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马克思和康德都对人的教育问题做出过深刻阐述,且有本质上的差异,其根源是理解教育问题的思想路径不一致。康德以理性人为假设,把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马克思坚持人是现实社会主体的理论立场,断言人是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生活、成长与发展的,人的生长、发展具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因而人的教育也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由此避免了对实践教育、自由教育等教育基本问题做出形而上的解释。以此为认识基础与思想前提来解读马克思与康德关于人的教育思想的异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当前马克思教育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教育思想 康德教育思想 人的教育 实践教育 自由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