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ng Cong's Life in Black and White── A Great Master of Cartoon Art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1年第1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A great master of Cartoon Art Ding Cong’s Life in Black and White
下载PDF
新中国减灾60年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国亮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79,共7页
减灾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建与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改革与创新,再到新世纪的现代化与法制化,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的结果。
关键词 减灾 大饥荒 公关策略 普世价值
下载PDF
提升文化品位、实施大南京区域发展战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全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C00期338-343,共6页
本文认为南京应定位于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副中心。为此 ,应通过文化与经济互为依托、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升南京文化品位 ,优化南京产业结构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方阵。以此为契机 ,积极稳妥地... 本文认为南京应定位于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副中心。为此 ,应通过文化与经济互为依托、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升南京文化品位 ,优化南京产业结构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方阵。以此为契机 ,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南京区域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南京理所当然应跨行政区划与南京都市圈内城市组成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的崭新格局 ,创建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战略 文化品位 城市形象 产业结构 旅游市场 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黔中王门大师孙应鳌生平考述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路平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3-18,共6页
孙应鳌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他的生平经历了科举求仕的青少年时期、为官各地的中年时期和归乡讲学著述的晚年时期。
关键词 黔中王门 心学大师 孙应鳌 生平
下载PDF
“一带一路”微视频《大道之行》中国形象的多模态社会符号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玲 程鑫颐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2-55,共4页
基于系统功能符号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该研究从信息交流的各种方式——语言、声音、图像、颜色、音乐等各种模态符号入手,运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感知模态分析动态多模态语篇《大道之行》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所体现的中国... 基于系统功能符号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该研究从信息交流的各种方式——语言、声音、图像、颜色、音乐等各种模态符号入手,运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感知模态分析动态多模态语篇《大道之行》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所体现的中国形象;探讨在数字媒体背景下,社会符号学视阈中中国文化在中国形象"自塑"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社会符号观 中国形象 《大道之行》
下载PDF
《文心雕龙·神思》创作精义新绎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3-88,共6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神思 神与物游 营造之象 虚静
下载PDF
孔子人格美刍议 被引量:1
7
作者 倪武业 朱婷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9-93,37,共6页
作为一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孔子的整体生命存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夫子大气象,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孔子人格美可借用我国古代文论中两个特有的美学范畴来概括,即"风"和&... 作为一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孔子的整体生命存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夫子大气象,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孔子人格美可借用我国古代文论中两个特有的美学范畴来概括,即"风"和"骨"。"风"偏重于感情的飘逸和真挚,实为"风清意爽";"骨"偏重于意志的端正和遒劲,实为"刚健遒劲"。两者俱备,即为"风清骨峻"。孔子合而有之,终而遍体光华,如鸾如凤,成为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人格存在。它所透露出来的美感染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夫子大气象 人格美 风骨 人格境界
下载PDF
中美两国在东亚区域的影响力——受众视角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云汉 肖唐镖 黄旻华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50,126,共13页
对东亚14个国家或地区的多数民众而言,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若考虑到对未来十年发展的预期,东亚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同则更强。大多数东亚民众倾向于对中美两国都给予正面评价,并认为中美在东亚具有广泛的合作与互惠... 对东亚14个国家或地区的多数民众而言,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若考虑到对未来十年发展的预期,东亚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同则更强。大多数东亚民众倾向于对中美两国都给予正面评价,并认为中美在东亚具有广泛的合作与互惠的基础,而非对立或零和关系。对东亚民众而言,经济优势在个体与总体层面均是中国在亚洲软实力的重要助力,而美国则具有中国所不具备的现状优势。制度差异在个体和总体层面都显示出"同类相近"的现象,但中美并未被东亚民众视为对立关系。文化解释在个体上具有解释力,其影响方向并不因评价对象是中国或美国而有所不同;在总体层次上则表现为,与中国文化价值越近似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影响力评价就越正面,反之则更倾向于正面评价美国。来自东亚社会的调查资料印证了"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论断,表明中美两国在东亚合作共赢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中国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发展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中国崛起 大国政治 竞合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