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ng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Tibetan Spruce (Picea smithiana) in Qomolangma (Mount Everest)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Using Maximum Entropy Niche-based Model 被引量:15
1
作者 ZHANG Jiping ZHANG Yili +1 位作者 LIU Linshan NIE Y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417-426,共10页
Tibetan spruce (Picea smithiana) is an endemic species of the Himalayas,and it distributes only in a re-stricted area with very low number.To address the lack of detailed distributional information,we used maximum en-... Tibetan spruce (Picea smithiana) is an endemic species of the Himalayas,and it distributes only in a re-stricted area with very low number.To address the lack of detailed distributional information,we used maximum en-tropy (Maxent) niche-based model to predict the species' potential distribution from limited occurrence-only records.The location data of P.smithiana,relative bioclimatic variables,vegetation data,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and the derived data were analyzed in Maxent.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prediction accuracy.The Maxent jackknife test was performed to quantify the training gains from data layers and the response of P.smithiana distribution to four typica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as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performs well at the regional scale.There is a potential for continued expansion of P.smithiana population numbers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P.smithiana potentially distribut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Gyirong Zangbo and Poiqu rivers in Gyirong and Nyalam counties in Qomolangma (Mount Everest)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QNNP),China.The species prefers warm temperate climate in mountain area and mainly distributes in needle-leaved evergreen closed to open forest and mixed forest along the river valley at relatively low altitudes of about 2000-3000 m.Model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are species with few species numbers can be well predicted by Max-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ea smithiana maximum entropy niche-based model potential distribution Qomolangma (Mount Ev-erest)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QNNP)
下载PD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Central Asia under climate change
2
作者 CHEN Zhuo SHAO Minghao +2 位作者 HU Zihao GAO Xin LEI Jiaq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9期1255-1269,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in arid areas is crucial for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Haloxylon ammodendron shelterbelts are essent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in arid areas is crucial for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Haloxylon ammodendron shelterbelts are essenti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the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 in Central Asia.Thus far,the potential suitable habitats of H.ammodendron in Central Asia are still uncertain in the fu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nditions.This study utilised the maximum entropy(MaxEnt)model to combine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data of H.ammodendron with its growth-related data 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ammodendron across Central Asi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uitable habitats of H.ammodendron in the Aralkum Desert,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and the upstream of the Tarim River and western ed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in the Tarim Basin under the current climate conditions.The period from 2021 to 2040 is projected to underg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suitable habitat area of H.ammodendron in Central Asia,with a projected 15.0% decrease in the unsuitable habitat area.Inland areas farther from the ocean,such as the Caspian Sea and Aralkum Desert,will continue to experience a decrease in the suitable habitats of H.ammodendron.Regions exhibiting frequent fluctuations in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levels are primarily found along the axis stretching from Astana to Kazakhskiy Melkosopochnik in Kazakhstan.These regions can transition into suitable habitats under varying climate conditions,requi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human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desertification.Future climate conditions are expected to cause an eastward shift in the geometric centre of the potential suitable habitats of H.ammodendron,with the extent of this shift amplifying alongside mo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H.ammodendron shelterbelts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Central Asia,emphasising the importance of proactive measure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oxylon ammodendron potential suitable habitats climate change DESERTIFICATION maximum entropy(MaxEnt)model Central Asia Aralkum Desert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the global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ylurgus ligniperda using a maximum entropy model
3
作者 Zhuojin Wu Tai Gao +1 位作者 Youqing Luo Juan Shi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449-459,共11页
Background: 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 is native to Europe but has established populations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H. ligniperda mainly infests Pinus species, and can cause severe weakness and even death of... Background: 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 is native to Europe but has established populations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H. ligniperda mainly infests Pinus species, and can cause severe weakness and even death of the host through its boring activity;it can also be a vector of various pathogenic fungi.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limi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 ligniperda and the change trend of its suitable areas under climate change.Results: We used a maximum entropy model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 ligniperda on a global scale under near current and future climatic scenarios using its occurrence data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reas surrounding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Asia,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Oceania are highly suitable for H. ligniperda.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ith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 ligniperda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jackknife method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ncluded the monthly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in April, precipitation of driest quarter, the monthly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December, precipitation of coldest quarter, mean temperature of driest quarter and mean diurnal range.Conclusions: Excessive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and low temperatures in spring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 ligniperda.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 ligniperda was predicted to change under future climatic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near current climate conditions. Highly suitable areas, moderately suitable areas and low suitable areas were predicted to increase by 59.99%, 44.43% and 22.92%, respectively, under the2081–2100 ssp245 scenar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Hylurgus ligniperda Invasive pest maximum entropy model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Estimating the Maximum Potential Earthquakes in Low Seismicity Areas
4
作者 Chen Jiageng, Yan Jiaquan, Xu Guangyin and Hao Yuqin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SB, Beijing 10008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0年第2期89-99,共11页
Fiv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potential earthquakesin low seismicity areas,and their applicabilities are discussed,taking Sichuan basin as asample area.The proposed principles and... Fiv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potential earthquakesin low seismicity areas,and their applicabilities are discussed,taking Sichuan basin as asample area.The propos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re not only on the grounds of thegeological tectonics but also considered fully th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geologicaland seismological methods.The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seismology andthe assessment of designing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in low seismicity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SEISMICITY area maximum potential EARTHQUAKE CAUSATIVE TECTONICS Diffusive EARTHQUAKE
下载PD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and Maximum Magnitudes of Potential Earthquakes on Active Faults near Lanzhou City
5
作者 Liang Mingjian Yuan Daoyang +1 位作者 Liu Baiehi Lei Zhongsh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3期319-327,共9页
The Zhuanglang river and Baiyin Baiyangshu river faults are late Quaternary faults near Lanzhou city, which pose a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city. However, the cause of medium-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fault is ... The Zhuanglang river and Baiyin Baiyangshu river faults are late Quaternary faults near Lanzhou city, which pose a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city. However, the cause of medium-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fault is rather complicated and even uncertain. It is important for us how to assess the magnitudes of maximum potential earthquakes and the seismic risk of the faults. The authors make reference to the method that Wen Xueze, et ai. (2007)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magnitudes of maximum potential earthquakes in sub-areas of moderately and weakly active faults in the eastern Chinese Mainland, and brought forward an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magnitudes Mmax and the at/b values of the sub-areas' frequency- magnitude relationships in the Lanzhou area. By using this empirical relationship, the authors have estimated the upper-limits Mu of the Zhuanglang river and Baiyin Baiyangshu river active faults near Lanzhou city as Ms6.9 and 6.3,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y have assessed the average interval recurrence time and the probabilities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on the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imum magnitude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risk Active faults near Lanzhou city
下载PDF
基于MAXENT的番茄潜叶蛾在贵州省的适生区分布预测
6
作者 金剑雪 张晓明 +3 位作者 叶照春 王宇 邵昌余 张桂芬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0-759,共10页
为研究番茄潜叶蛾在贵州省的适生区分布及未来扩张/收缩趋势,明确其在我省的潜在危害及威胁,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软件,基于331个分布点地理信息、23组生物气候变量及未来4种共享社会经济途径下2021—2100年的生物环境变量对... 为研究番茄潜叶蛾在贵州省的适生区分布及未来扩张/收缩趋势,明确其在我省的潜在危害及威胁,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软件,基于331个分布点地理信息、23组生物气候变量及未来4种共享社会经济途径下2021—2100年的生物环境变量对番茄潜叶蛾在我省的适生区分布及未来模式下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MaxEnt预测模型AUC值为0.958,说明模型对番茄潜叶蛾的适生区预测结果较为精准。通过刀切法筛选出11月的降水量(p11)、最冷月最低温(bio6)、年平均温(bio1)、海拔(elev)、年温变化范围(bio7)等5个因子是影响番茄潜叶蛾潜在分布的主要限制环境变量。经预测,在我省的适生区面积约为15.967万km^(2),占全省面积的99.99%,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毕节市东部地区、遵义市西北部与黔南州大部地区,面积约为8.94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5.96%;中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铜仁市、毕节西部、遵义市东南部、黔南州南部等,面积为6.47万km^(2),占比为40.54%,贵州省近99.99%的区域均为番茄潜叶蛾的适生区。从未来模式的发展趋势可知,番茄潜叶蛾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总体呈现先缩减后扩张的趋势。至2081—2100年,适生区面积变化范围在-32.74万km^(2)~8.54万km^(2)间浮动;在我省的适生区总面积没有变化,其中高适生区整体往我省西部移动;我省东部、南部、北部等部分区域将由高适生区转变为中适生区或低适生区。因此,我省将成为番茄潜叶蛾在我国扩张蔓延最重要的中转站,其西部地区也将成为高风险地区,应进一步提升对该虫的监测预警意识,积极开展该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该虫进一步扩张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适生区预测 最大熵模型
下载PDF
应用最大熵模型对水松潜在适生区的预测
7
作者 李涛 陈彩虹 +1 位作者 罗梦萍 佘济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90,共8页
为了预测气候变化下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潜在分布的变化,筛选107个物种分布点和12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当代和2041—2060、2081—2100年SSPs126、SSPs245和SSPs5853种未来气候情景我国水松潜在分布格局,... 为了预测气候变化下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潜在分布的变化,筛选107个物种分布点和12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当代和2041—2060、2081—2100年SSPs126、SSPs245和SSPs5853种未来气候情景我国水松潜在分布格局,并分析影响水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模型精度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71。影响物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最干季度降水量、3月太阳辐射、8月太阳辐射和海拔。(2)当前水松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沿海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170.66万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约7.4万km^(2)。(3)未来不同气候情景,水松的适生区相较于当代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有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张趋势,但位于保护地内的适生区较少。水松主要适生区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和光照是影响水松分布的主要因素。一定程度的气候变暖对水松分布有积极影响。可在种群集中地建立保护区,制定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松 最大熵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红树林潜在分布格局的影响
8
作者 陈思明 邓钟 +2 位作者 张红月 陈飞 宗翠红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32-37,44,共7页
探明气候变化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对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置了3种气候变化情景(SSP1_2.6、SSP2_4.5和SSP5_8.5),运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时段(1970—2014年)与未来时期(2090s)的气候条件下红树林的潜在分布区,探究红树... 探明气候变化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对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置了3种气候变化情景(SSP1_2.6、SSP2_4.5和SSP5_8.5),运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时段(1970—2014年)与未来时期(2090s)的气候条件下红树林的潜在分布区,探究红树林分布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较好,测试集的AUC值均大于0.90,TTS值超过0.75;当前气候条件下,红树林的潜在分布区约占中国沿海区域的3.16%,主要集中在福建、台湾地区、广东、海南和广西东南部的盐沼滩涂和河口湿地;制约红树林分布的关键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平均日较差、最冷月最低温、海拔和土壤电导率,5个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红树林的潜在分布区不断向高纬度方向扩展,最北端可能达到浙江中部到江苏南部的海岸带,质心位置也呈现出地带性转移。但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红树林潜在分布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在SSP5_8.5情景下,红树林分布面积表现为负增长,由当前的3.16%下降到2.76%。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沿海红树林北向迁移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最大熵模型 潜在分布 气候变化 中国沿海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大花杓兰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齐 董树斌 +6 位作者 杨蕾 亓秀金 张毓 杨明琪 任志河 刘青昊 程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23,共15页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os)隶属兰科杓兰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大多数杓兰属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不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东北和台湾等地区。多年来,过渡采挖等导致了大花杓兰种群数量和个体数目急剧下降。鉴...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os)隶属兰科杓兰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大多数杓兰属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不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东北和台湾等地区。多年来,过渡采挖等导致了大花杓兰种群数量和个体数目急剧下降。鉴于大花杓兰特殊的分布格局和濒危现状,选择过去、当前和未来8个气候情景,利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结合38个环境变量及来源于数据库和最新实地调查的80个分布位点进行建模,分析了影响大花杓兰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预测了其在当前、过去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及其分布中心和迁移趋势。结果表明:当前情景下,大花杓兰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影响其分布的5个关键环境变量分别是:UV-B最强月份均值(UV-B3,贡献率:54.0%)、森林覆盖率(FOR,贡献率:14.3%)、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贡献率:7.4%)、温度季节性变动系数(BIO4,贡献率:6.8%)和草/灌木/林地(GRS,贡献率:4.6%)。其中,紫外辐射相关变量是首次被运用在杓兰属植物的适生区分布预测中,并被证实对大花杓兰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过去3个气候情景下大花杓兰总适生区面积受冰期影响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状态,未来4个气候情景与当前情景相比有增加的趋势。大花杓兰适生区分布中心除末次盛冰期位于河北省外,其余7个气候情景下均位于与辽宁省相近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采取对预测的适生区全面资源调查、生境和生长监测、科普宣教等策略对大花杓兰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的预测结果能够为大花杓兰甚至杓兰属植物的保育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杓兰 气候变化 适生区 最大熵(MaxEnt)模型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梅的潜在适生区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伊能 刘志刚 +2 位作者 于婷 廖海 周嘉裕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期107-113,126,共8页
目的:确定影响梅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当前与未来条件下梅的适生区。方法:收集172份梅分布点的32个环境因子数据,构建MaxEnt模型,筛选影响梅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8)绘制梅目前与未来的适生区分布预测图... 目的:确定影响梅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当前与未来条件下梅的适生区。方法:收集172份梅分布点的32个环境因子数据,构建MaxEnt模型,筛选影响梅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8)绘制梅目前与未来的适生区分布预测图。结果:影响梅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5个(最冷月最低气温、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年温差与最干燥月降水量);其中最冷月最低气温对梅生存概率影响最大,当最冷月最低气温约10.1℃时梅适生概率最大,达到71.47%。模拟当前气候环境下,梅的高适生区、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7.78%、17.01%与7.73%。目前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浙江与台湾地区等省,在SSP1-2.6与SSP5-8.5下,梅适宜面积(潜在高适生与中适生区)在2021至2060年期间,呈现波浪式增加和北移的趋势,分别为当前的101.85%和102.28%。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梅人工种植的合理布局与区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环境因子 潜在分布 未来气候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特有种唐古特红景天的地理分布格局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小莉 苏旭 +3 位作者 王东 刘玉萍 陈金元 孙成林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为探究唐古特红景天(Rhodiola tangutica)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宜分布及其生态适应性,基于唐古特红景天青藏高原38个分布位点以及当前和未来5个时期7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构建唐古特红景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模拟和验证当前时... 为探究唐古特红景天(Rhodiola tangutica)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宜分布及其生态适应性,基于唐古特红景天青藏高原38个分布位点以及当前和未来5个时期7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构建唐古特红景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模拟和验证当前时期1970—2000年与SSP245情景模式下未来4个时期(2030s、2050s、2070s和2090s)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海拔(Alt)和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是影响唐古特红景天地理分布格局的最主要生态因子,贡献率分别为89.3%和4.9%。(2)当前气候背景下,唐古特红景天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为195.21×10^(4) km^(2),主要位于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四川西北部及西藏中部等。(3)与当前时期相比,未来4个时期唐古特红景天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变化不太明显,但高适宜区面积却有所增加,呈现出向青藏高原中部集中分布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红景天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区预测 最大熵模型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云南思茅松潜在分布区
12
作者 覃阳平 李华 +2 位作者 雷相东 罗春林 陈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8-108,共11页
【目的】预测思茅松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探讨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多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云南省固定样地数据确定思茅松现实分布点,选取影响林分生长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 【目的】预测思茅松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探讨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多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云南省固定样地数据确定思茅松现实分布点,选取影响林分生长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3个地形变量和11个土壤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模拟思茅松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使用刀切法分析环境变量对思茅松潜在分布区影响的重要程度,最后通过思茅松存在概率逻辑值采用相等间隔法对思茅松潜在分布区进行分类。【结果】思茅松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极好,10折交叉验证AUC的均值为0.921。根据模型各因子的最终贡献率,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温度和降水,其次是土壤、地形因子;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区排名前五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等温性(Bio3)、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湿季平均温度(Bio8)和降水量的季节性(Bio15)。思茅松的核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普洱市,其次是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玉溪市和红河州有少量分布。【结论】最大熵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云南省思茅松的潜在分布区,筛选出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区的主导环境变量及其阈值合理,形成的思茅松潜在分布适宜性等级图可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量 最大熵模型 思茅松 潜在分布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山云杉潜在分布区预测
13
作者 周杰 王旭虎 +3 位作者 杜维波 周晓雷 杨洁 张晓玮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7-1176,共10页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为天山山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气候相似性原理以最大熵(MaxEnt)模型为基础结合ArcGIS预测当前(2000—2020年)与2020—2040年、2040—2060年两个时...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为天山山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气候相似性原理以最大熵(MaxEnt)模型为基础结合ArcGIS预测当前(2000—2020年)与2020—2040年、2040—2060年两个时段3种气候情景低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1-2.6)、中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3-7.0)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5-8.5)下天山云杉的潜在分布范围,并分析影响天山云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对天山云杉的分布区预测可信度高,所有模型AUC值均大于0.99。温度(等温性、季节性温度变异、年平均温度)与降水(最冷季度的降水量、最湿月的降水量、最干季度的降水量)是影响天山云杉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其中温度为当前主要的影响因子,最冷季度的降水量为未来的主要影响因子。(2)当前时期天山云杉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地区的山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99.17×10^(4)km^(2),高适区面积为49.45×10^(4)km^(2)。未来各情景下天山云杉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变化不大且分布仍以这些地区为主,但高适生区较当前均表现增加。除2020—2040年SSP5-8.5情景下天山云杉的适宜分布向东南方向迁移外,其他情景天山云杉的适宜分布有向西扩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区 天山云杉
下载PDF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14
作者 张雅静 李正芳 +1 位作者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20,共19页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 地震反射剖面 SKUA-GOCAD三维模型 最大潜在地震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和随机森林模型的3种珍贵硬阔叶树种潜在分布预测
15
作者 宗迪迪 董灵波 刘兆刚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madshurica)和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为中国东北地区3种珍贵硬阔叶树种,分析其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可为其更新和补植等提供参考。以帽儿山实验林场为研究区,选... 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madshurica)和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为中国东北地区3种珍贵硬阔叶树种,分析其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可为其更新和补植等提供参考。以帽儿山实验林场为研究区,选取A1土层厚度、AB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郁闭度、每公顷株数、每公顷蓄积、立地类型和地表总盖度12个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3种珍贵硬阔叶树种潜在分布进行预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均值分别为0.854和0.920;最大熵模型输出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立地类型和坡位,随机森林模型输出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随机森林模型在精度上优于最大熵模型,两个模型的输出结果均表明限制3种珍贵硬阔叶树种分布的主要因子为地形因子。帽儿山实验林场西部和北部适宜3种珍贵硬阔叶树种生长;3种树种的分布点均落在适生区和较适生区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潜在分布预测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白皮松在中国潜在适宜分布预测
16
作者 樊玉科 任菊 +4 位作者 王润龙 周栋栋 潘自凯 张晓玮 周晓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9-1730,共12页
研究旨在预测白皮松潜在适生区分布及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明确其未来适宜的分布范围,为白皮松保护和其在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基于白皮松83个野生分布点及气候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白皮松当前和未来3种(2... 研究旨在预测白皮松潜在适生区分布及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明确其未来适宜的分布范围,为白皮松保护和其在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基于白皮松83个野生分布点及气候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白皮松当前和未来3种(2080—2100年,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中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370、SSP585)下的潜在适生区分布。MaxEnt模型模拟结果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值均>0.973,预测结果精度较高。当前气候条件下,白皮松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山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西北部等地,总面积约74.5×10^(4)km^(2),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核心适生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温度为白皮松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限制因子;中、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白皮松潜在适生区分布的限制因子仍以温度为主;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全球温度升高加快,降雨量成为影响白皮松适生区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白皮松适生区质心向东偏移,尤其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浓度下更敏感,迁移距离更远。本文结合白皮松当前和未来潜在适生区的变化,提出了对白皮松保护的建议,且对利用白皮松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MaxEnt)模型 白皮松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区 中国
下载PDF
重复脉冲电压对大型旋转电机线棒低阻防晕层影响的试验研究及仿真分析
17
作者 刘雁 赵文焕 +3 位作者 王鹏 杨帅 张跃 朱英伟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在不同上升时间条件下,探讨重复脉冲对不同悬空长度和增加固定金属板的变频电机转子线棒绝缘表面电位的影响规律,然后结合电荷弛豫理论以及有限元仿真,探讨绝缘表面电位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线棒表面电位峰峰值随重复脉冲上升时间增加... 在不同上升时间条件下,探讨重复脉冲对不同悬空长度和增加固定金属板的变频电机转子线棒绝缘表面电位的影响规律,然后结合电荷弛豫理论以及有限元仿真,探讨绝缘表面电位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线棒表面电位峰峰值随重复脉冲上升时间增加而减小,当脉冲上升时间达到800 ns时,低阻防晕层末端电位峰峰值接近2倍外施电压峰峰值;在工况条件下,绝缘表面温度超过150℃时会产生白烟并伴随局部放电现象。分析认为具有较短上升时间的跳变电压是影响线棒电热性能的重要参数。最后根据实验和仿真结果为变频电机线棒绝缘设计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脉冲电压 变频电机 低阻防晕层 表面电位 最大温度
下载PDF
太原盆地隐伏断裂潜在最大震级及地震危险性
18
作者 张龙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5,共6页
采用双差方法对太原盆地中小地震进行精定位,建立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统计小区,采用按一定时间尺度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拟合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的最大地震震级M_(max)与震级频度关系a_(t)/b参数值之间的经验评估模型,综合分析后给出各... 采用双差方法对太原盆地中小地震进行精定位,建立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统计小区,采用按一定时间尺度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拟合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的最大地震震级M_(max)与震级频度关系a_(t)/b参数值之间的经验评估模型,综合分析后给出各隐伏活动断层小区的潜在震级上限预测值。采用泊松概率模型,给出各隐伏活动断层发生潜在最大地震震级和中强地震的概率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太原盆地中西部的田庄-文水-汾阳断层统计片区和太原盆地东南部的三佳-洪山-平遥断层统计片区未来发生M_(S)≥6.5地震的概率水平较高;以NW向隐伏活动断层为主的棋子山、北田-王湖断层小区未来发生M_(S)≥6.0地震的概率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地震精定位 隐伏活动断裂 断层小区 潜在最大震级 发震概率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19
作者 勒尔阿都 钟文玉 +6 位作者 姜明鑫 胡海琴 冯艳 田丽娟 周子钦 孙威江 陈李林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研究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茶树上重要的鞘翅目害虫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的变化,可为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指导,有效防止其大范围扩散造成更大危害。【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 【目的】研究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茶树上重要的鞘翅目害虫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的变化,可为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指导,有效防止其大范围扩散造成更大危害。【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适生程度。【结果】模型重复运行10次的平均AUC值为0.907,标准差为0.007,测试样本遗漏率与预测遗漏率基本吻合,预测效果表现为非常好。当前气候条件下,茶角胸叶甲的潜在适生区均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大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67.73万km^(2)。未来气候情景下沿当前适生区继续向北方扩张,最北扩散至黑龙江省,在2061—2080年SSP5_85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达到最大,为376.58万km^(2),占中国总面积的39.23%。影响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最干月份降水量、最湿月份降水量、最热月份最高温、温度变化方差。【结论】茶角胸叶甲当前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模拟结果与其实际分布区域相符;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呈明显扩张趋势,中国更多地区均有可能成为其适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胸叶甲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最大熵模型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我国3种药用百部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20
作者 皇甫立卫 孙兰 +3 位作者 丁宁 杨烨 杨明宇 李蒙禹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8-14,共7页
目的对3种百部在我国潜在分布的区域进行预测,为3种百部栽培选址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降低百部药材在种植区域选择时的混乱问题。方法分别将130条对叶百部地理分布信息、52条蔓生百部地理分布信息、52条直立百部地理分布信息与91个环境因子... 目的对3种百部在我国潜在分布的区域进行预测,为3种百部栽培选址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降低百部药材在种植区域选择时的混乱问题。方法分别将130条对叶百部地理分布信息、52条蔓生百部地理分布信息、52条直立百部地理分布信息与91个环境因子及3个地形因子相结合,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10.2分别对3种百部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对叶百部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主要包括四川东部、重庆西部、广东东部、福建西南部、台湾地区、海南、云南南部及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交界处,高适生区面积约为293983 km^(2),中适生区面积约为519667 km^(2)。蔓生百部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浙江西北部和东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及福建北部,高适生区面积约为140320 km^(2),中适生区面积约为188752 km^(2)。直立百部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主要包括湖北东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江苏西部及山东中部,高适生区面积约为198568 km^(2),中适生区面积约为198626 km^(2)。结论本研究结果对于3种百部开展规范化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种植百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部 潜在分布 适宜性评价 最大熵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