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肌电图测定Fmean、Fchd及Hmin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龚建捷 蔡吓明 林华雪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第21期178-180,184,共4页
目的 分析神经肌电图测定H波最短潜伏期(Hmin)、F波平均潜伏期(Fmean)、F波离散度(Fchd)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6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DPN患... 目的 分析神经肌电图测定H波最短潜伏期(Hmin)、F波平均潜伏期(Fmean)、F波离散度(Fchd)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6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DPN患者作为DPN组,另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38例单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作为DM组。入院时,患者均接受神经肌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Fmean、Fchd及Hmin);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Fmean、Fchd及Hmin诊断DPN的价值。结果 DPN组患者Fmean、Fchd及Hmin值均大于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Fmean、Fchd及Hmin值单独及联合诊断DPN的AUC均>0.71,有一定诊断价值,且联合诊断价值更高。当cut-off值分别取49.370、5.465、31.370时,可获得最佳诊断价值。结论Hmin、Fchd及Hmin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诊断DPN具有较高的价值,且以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肌电图 H波最短潜伏期 F波平均潜伏期 F波离散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Robot driving and arm gesture remote control using surface EMG with accelerometer signals
2
作者 李基元 庾炅辰 申鉉出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2012年第3期273-277,共5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of remotely controlling robots with arm gestures using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and accelerometer sensors attached to the operator's wrists.The EMG and accelerometer sensors receiv...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of remotely controlling robots with arm gestures using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and accelerometer sensors attached to the operator's wrists.The EMG and accelerometer sensors receive signals from the arm gestures of the operator and infer the corresponding movement to execute the command to control the robot.The movements of the robot include moving forward and backward and turning left and right.The forearm of the robot can be rotated up,down,left and right,and the robot can clench its fists.The accuracy is over 99% and movements can be controlled in real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yography(emg) ACCELEROMETER K-meanS entropy
下载PDF
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胫前后肌群疲劳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亚娟 贾东奇 +2 位作者 金伟 李曦光 徐蓉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7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胫前后肌群疲劳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市儿童福利院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例,通过临床痉挛指数将所有患儿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痉挛...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胫前后肌群疲劳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市儿童福利院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例,通过临床痉挛指数将所有患儿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痉挛。记录并比较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10 m自由步行时双侧胫前后肌群的肌电参数(中位频率与平均肌电值)。结果 6例轻中度痉挛患儿(临床痉挛指数≤12分)佩戴踝足矫形器后,肌电参数表现为中位频率降低、平均肌电值升高;而4例重度痉挛患儿(临床痉挛指数≥13分)则相反,肌电参数表现为中位频率升高、平均肌电值降低。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可减轻轻中度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胫前后肌群疲劳度,但对于重度痉挛患儿的效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足矫形器 痉挛型脑瘫 中位频率 平均肌电值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负荷对手臂肌肉运动取向的影响
4
作者 曹玉珍 石双双 李笑天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57-262,共6页
人体运动时肌肉活动模式的了解与掌握对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利用负荷作用下手臂运动时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EMG),结合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提取肌电信号随负荷和运动方向变化的时域和非线性特征值,以探究负荷对手... 人体运动时肌肉活动模式的了解与掌握对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利用负荷作用下手臂运动时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EMG),结合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提取肌电信号随负荷和运动方向变化的时域和非线性特征值,以探究负荷对手臂肌肉运动取向的影响.以正常人右侧手臂为实验对象,研究结果发现手臂肌肉在运动时均存在一定的角度取向,且随着负荷的增加,各肌肉角度取向有规律性的偏转.在手臂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据此设计特定动作来训练病人手臂指定肌肉的适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emg) 手臂肌肉运动取向 均方根 递归率
下载PDF
儿童与青少年咀嚼肌功能发育的肌电图研究(二)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凌 石广香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2-104,共3页
本研究根据研究(一)中有关儿童与青少年不同功能位上嚼肌与颞肌前束肌电电位值的测量结果,分别计算出肌电活动量指数,肌不对称性指数,力偶扭矩指数等肌电相关参数,从大体上描绘了两组发育人群咀嚼肌功能平衡稳定状态的变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肌电图 生长发育 乳牙He 恒牙HE 儿童 咀嚼肌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组合特征和LMS-LSTM的表面肌电信号分类 被引量:1
6
作者 孔康 李德盈 孙中圣 《电子技术应用》 2022年第10期92-96,共5页
为了利用表面肌电信号分类手势动作,创新地提出了结合时域和时频特征作为特征参数,即采用小波包系数和方差的组合特征。采用自适应滤波-长短时记忆网络(LMS-LSTM)结合的分类器,在设置电路滤波器一次滤波后,添加自适应滤波算法,对方差特... 为了利用表面肌电信号分类手势动作,创新地提出了结合时域和时频特征作为特征参数,即采用小波包系数和方差的组合特征。采用自适应滤波-长短时记忆网络(LMS-LSTM)结合的分类器,在设置电路滤波器一次滤波后,添加自适应滤波算法,对方差特征进行二次滤波。对5种手势动作进行分类识别,得到93.78%的分类识别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降维,仍保持92.68%的平均识别率,并达到优化结果。实验表明,LSTM分类结果高于传统线性判别和决策树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 自适应滤波 长短时记忆网络 小波包组合特征
下载PDF
步态训练对中风患者下肢表面肌电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梁伟容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第20期3-4,共2页
目的研究步态训练对于中风患者下肢的康复效果和意义。方法利用笔者所在医院康复医学科20名中风患者进行自由步态训练,然后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同步记录双下肢胫前肌、腓肠肌内侧头两组肌群的SEMG信号,考察受试肌在步态周期中的SEMG... 目的研究步态训练对于中风患者下肢的康复效果和意义。方法利用笔者所在医院康复医学科20名中风患者进行自由步态训练,然后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同步记录双下肢胫前肌、腓肠肌内侧头两组肌群的SEMG信号,考察受试肌在步态周期中的SEMG变化规律。结果中风患者通过步态训练后,发现患侧腓肠肌与患侧胫前肌的正常拮抗收缩状态在逐渐的增强,患侧胫前肌的肌电活动增强。结论 步态训练有利于中风患者下肢的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训练 中风 下肢 肌电图 变化意义
下载PDF
疲劳引起肌电图功率谱右移—前一练习对后一练习的影响
8
作者 尹吟青 高强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2期212-217,共6页
本文采用肌电图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并比较前、后两次虚步(武术中的一种基本步型)练习至疲劳的过程中,股直肌、股外肌表面肌电图功率谱及平均功率频率(MPF)的变化。实验发现前次及后次虚步练习的发展过程中,上述两块肌肉均出现功率谱逐渐左... 本文采用肌电图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并比较前、后两次虚步(武术中的一种基本步型)练习至疲劳的过程中,股直肌、股外肌表面肌电图功率谱及平均功率频率(MPF)的变化。实验发现前次及后次虚步练习的发展过程中,上述两块肌肉均出现功率谱逐渐左移,及MPF线性减少的现象。当比较两块肌肉前、后两次练习各时程(开始及持续时间的25%、50%、75%、100%)的肌电图功率谱,皆发现后次较前次右移,即高频成分增加,低频成分减少的现象,同时MPF也增加。这一现象在过去文献中尚未见过报导,推测可能由于前一练习所引起的疲劳尚未完全消除,为保持固定的姿势后次练习就需使用更大的力量,所以增加了快运动单位的募集,或有其它尚待研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功率谱 疲劳
下载PDF
直立位强腹式呼吸腹直肌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9
作者 华雪娟 刘超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77-81,共5页
为探讨直立位强腹式呼吸时腹直肌表面的肌电特征.通过意大利生产的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Wave plus以及亿乐体育生产的倒立机,记录共19名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名,平均年龄(23±1)岁、平均身高(175±8)cm、平均体重(70&... 为探讨直立位强腹式呼吸时腹直肌表面的肌电特征.通过意大利生产的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Wave plus以及亿乐体育生产的倒立机,记录共19名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名,平均年龄(23±1)岁、平均身高(175±8)cm、平均体重(70±14)kg;女性10名,平均年龄(23±1)岁、平均身高(164±5)cm,平均体重(60±14)kg,测试强腹式呼吸时不同直立角度对腹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用T检验、异方差进行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检验.通过对安庆师范大学1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直立位最大强腹式呼吸以及直立位、平卧位、倒立30°、倒立90°的强腹式呼吸的测试,观察腹直肌表面肌电变化.平卧位积分肌电平均值(μV·S)男生为23 269.35±11 283.15,女生为9 673.24±4 579.26,男女生之间差异性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倒立位90°积分肌电值男生为27 508.20±14 464.18,女生为9 671.26±4 727.64,男女生之间差异性检验(p<0.05),差异显著性;倒立位均方根振幅值男生为35.99±18.95,女生为29.18±6.95,男女生之间差异性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根据体位变化,其肌电变化情况为:积分肌电值男女生随直立位、平卧位、倒立30°、倒立90°4种体位的变化总体呈"V"字型变化.中心频率男生呈现上升趋势变化,女生呈现下降趋势.均方根振幅男女生随体位的变化总体呈现"V"字型变化.结果表明,倒立位90°的各项指标以及平卧位的积分肌电值男女性都呈现显著性差异,且直立位与倒立位的体位对于腹直肌的训练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腹式呼吸 不同体位 积分肌电 中心频率 均方根振幅
下载PDF
帕金森病早期患者双侧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肌电图及踝关节运动学指标的变化
10
作者 陈镇城 郭永亮 +2 位作者 徐淑英 沈威 刘初容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早期患者双侧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肌电图及踝关节运动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30例PD早期患者(其Hoehn-Yahr分期为Ⅰ期)设为试验组,将3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在正常速度步行的状态下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表面肌...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早期患者双侧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肌电图及踝关节运动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30例PD早期患者(其Hoehn-Yahr分期为Ⅰ期)设为试验组,将3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在正常速度步行的状态下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表面肌电图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步态数据及双侧腓肠肌外侧头数据采集,运用smart-clinic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截取,对支撑期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及双侧腓肠肌外侧头平均均方根值(ARMS)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结果:与非严重受累侧下肢相比,试验组患者严重受累侧下肢的腓肠肌外侧头ARMS和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均更大,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更小,P<0.05。与对照组健康人相比,试验组患者的双侧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和双侧腓肠肌外侧头ARMS均更小,双侧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均更大,P<0.05。结论:PD早期患者腓肠肌外侧头的收缩强度较正常人有所下降,其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增大,最大跖屈角度减小。PD早期患者严重受累侧下肢的胫骨前倾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和最大跖屈角度较非严重受累侧下肢的变化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表面肌电图 腓肠肌 平均均方根值 踝关节 运动学
下载PDF
Bac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Changes in Rehabilitation of Occupational Low Back Pain
11
作者 WW Lu KDK Luk +2 位作者 K.M.C. Cheung YW.Wong JCY Leong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02年第3期140-142,共3页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ack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EMG) in occupational low back pain (LBP) patients pre-and post-rehabilitation.20 occupational LBP patients were asked to perform sepcially desi...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ack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EMG) in occupational low back pain (LBP) patients pre-and post-rehabilitation.20 occupational LBP patients were asked to perform sepcially designed 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al actions,which include"carrying"weights up and down with a 45° left rotation.Back muscle EMG signals were recorded from surface of paraspinal muscles.The tests performed in the weeks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12-week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The profile and mean power frequency (MPF) of EMG were compared between pre-and post-rehabilitation.EMG profiles showed unchangeable,but the MPF show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n post-rehabilitation comparing to pre-rehabilitation.That suggested that the muscle activity strategies could not be modified by rehabilitation,but the rehabilitation would increase the threshold of fatigue and reduce the possible muscle pain in back paraspinal mus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K MUSCLE electromyography(emg) Low BACK pain(LBP) mean power frequency(MPF)
下载PDF
Acrylamide inhibits nerve sprouting induced by botulinum toxin type A
12
作者 Hong Jiang Yi Xiang +1 位作者 Xingyue Hu Huaying Ca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6期1525-1531,共7页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s a potent muscle relaxant that block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lease of acetylcholine at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has served as an effective ...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s a potent muscle relaxant that block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lease of acetylcholine at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has served a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herapy for strabismus and focal dystonia. However, muscular weakness is temporary and after 3-4 months, muscle strength usually recovers because function- al recovery is mediated by nerve sprout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Acrylamide may produce neurotoxic substances that cause retrograde necrotizing neuropathy and inhibit nerve sprouting caused by botulinum toxin type 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acrylamide inhibits nerve sprouting 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 tibial nerve sprouting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to the right gastrocnemius muscle of Sprague-Dawley rats. Following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rats were give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3% acrylamide every 3 days for 21 days. Nerve sprout- ing appeared 2 weeks 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single-fiber electromyography revealed abnormal conduction at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I week after intra- mus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Followin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acrylamide, the peak muscle fiber density decreased. Electromyography jitter value were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s 6 weeks after injec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al decrease in fiber density and the time at which functional conduction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 was restored were delayed. Addition- ally, the increase in tibial nerve fibers was reduced. Acrylamide inhibits nerve sprouting caused by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may be used to prolong the clinical dosage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CRYLAMIDE nerve sprouting ELECTROMYOGRAPHY nerve fibers neuromuscular junction single-fiber emg fiberdensity action potential mean consecutive difference dysmyotonia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单轨吊驾驶员肌肉疲劳分析
13
作者 辛运胜 金泓懿 +3 位作者 宁振兵 白伟 董青 苏妮娜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1-229,共9页
单轨吊车作为一种煤矿井下运输机车,其工作环境会引发井下操作人员工作的舒适性等问题。为分析单轨吊驾驶员主要肌肉的疲劳状况,对易疲劳的16块肌肉进行肌电测试研究,并提取信号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结合时域分析和多元... 单轨吊车作为一种煤矿井下运输机车,其工作环境会引发井下操作人员工作的舒适性等问题。为分析单轨吊驾驶员主要肌肉的疲劳状况,对易疲劳的16块肌肉进行肌电测试研究,并提取信号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结合时域分析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iEMG和RMS为自变量,疲劳度为因变量分析肌肉疲劳特性。结果表明:驾驶员在上车和下车过程中的肌肉疲劳度远大于机车行走时的肌肉疲劳度;在机车操作过程中,由于驾驶员需要一直用右脚踩踏加速踏板来控制机车行走,使驾驶员右侧下肢肌肉中的股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产生疲劳,且腓肠肌的疲劳度最大;为避免驾驶员出现一侧肌肉过度疲劳的情况,应该将驾驶室操作元件布置在两侧,减少一侧肌肉的使用率,降低驾驶员操作疲劳度,提高驾驶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吊车 表面肌电信号 积分肌电值 均方根值 肌肉疲劳
原文传递
优秀男子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于凤桐表面肌电的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达武 陈亮 +2 位作者 王新宝 刘露 陈月亮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4,共9页
目的:研究我国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表面肌电的特征,为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测量于凤桐实地滑冰阶段下肢肌电参数。结果:1)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股二头肌和半... 目的:研究我国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表面肌电的特征,为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测量于凤桐实地滑冰阶段下肢肌电参数。结果:1)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2腿间参与程度不一,腓肠肌参与度较低;2)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屈过程激活强度更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等肌群伸过程激活强度更大;3)胫骨前肌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30%~80%支撑阶段;股四头肌在直道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前1/3和后1/3阶段,呈现双峰现象,而弯道几乎在整个支撑期都有较强电位活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做功时程集中在30%~70%阶段;腓肠肌做功时程集中在70%~100%阶段。结论:直道左右腿肌肉用力特征差异较小,弯道差异较大;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踝、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是为滑跑提供动力;弯道主要做功肌群激活时程更长,强度更大。建议根据肌群的做功方式、做功条件及做功强度设计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滑冰 于凤桐 肌肉用力特征 均方根肌电 积分肌电
原文传递
体力劳动至疲劳时肌肉表面募集肌电信号的动态变化
15
作者 徐社教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本实验使用自行车功率计蹬车方式通过两种强度的负荷劳动至疲劳,测定腓肠肌和股直肌在长时间间歇收缩时表面募集积分肌电图(IEMG)和平均肌电图(MEMG).变化特点呈指数函数下降,不同于静力性收缩至疲劳的线性函数变化特点,认为能量消耗降... 本实验使用自行车功率计蹬车方式通过两种强度的负荷劳动至疲劳,测定腓肠肌和股直肌在长时间间歇收缩时表面募集积分肌电图(IEMG)和平均肌电图(MEMG).变化特点呈指数函数下降,不同于静力性收缩至疲劳的线性函数变化特点,认为能量消耗降低肌细胞膜的兴奋性可能是疲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 表面肌电图 积分肌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