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煤质量占比对CH_(4)吸附热力学特征参数演化规律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赵鹏翔 易春艳 +2 位作者 李树刚 刘妍群 贾永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2,共9页
随着我国煤层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果日趋严重,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巨大。构造煤是易发生突出的主要煤样类型之一,突出规律及现象随构造煤质量比有明显变化。为探究不同质量比构造煤瓦斯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机理,采用PCT-... 随着我国煤层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果日趋严重,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巨大。构造煤是易发生突出的主要煤样类型之一,突出规律及现象随构造煤质量比有明显变化。为探究不同质量比构造煤瓦斯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机理,采用PCT-C80吸附量热联用仪开展基于混合煤样的瓦斯等温吸附及量热测试试验,从热力学角度建立吸附焓、Gibbs自由能、瓦斯吸附熵计算模型。结合试验与计算结果,分别讨论不同质量比构造煤吸附量与吸附热、瓦斯吸附常数与构造煤占比的关系,分析不同质量比构造煤瓦斯吸附焓、表面自由能与吸附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比构造煤的瓦斯吸附热随着吸附量的不断增大而增大;吸附热与吸附常数a均随着构造煤质量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吸附常数b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随着构造煤质量比的增加,瓦斯吸附热、吸附焓、吸附熵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均在构造煤质量比为50%时达到最大值,而Gibbs自由能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与拟合公式,归纳出混合煤体吸附瓦斯吸附热力学参数与瓦斯涌出量的数学关系。通过研究得到构造煤质量比影响下的瓦斯吸附热力学特征参数变化规律,揭示混合煤样的热力学作用机制,为明晰开采扰动构造煤体致诱煤与瓦斯突出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煤与瓦斯突出 热力学 吸附焓 Gibbs自由能
下载PDF
干酪根与芳烃化合物固—液有机质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2
作者 林晓慧 梁天 +2 位作者 邹艳荣 陶成 王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4-620,共7页
地质条件下,烃源岩中最初生成的油气,达到饱和后,才能排出运移,而干酪根对烃类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热解作用产生的烃类物质会与干酪根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研究固体干酪根有机质对液态烃的溶解和吸附能力,可以明确... 地质条件下,烃源岩中最初生成的油气,达到饱和后,才能排出运移,而干酪根对烃类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热解作用产生的烃类物质会与干酪根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研究固体干酪根有机质对液态烃的溶解和吸附能力,可以明确烃源岩对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滞留及生排烃特征。芳烃是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酪根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utodock软件将不同类型的芳烃化合物分子(包括苯、稠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衍生物)与不同成熟度的干酪根分子进行半柔性对接结算,计算两者结合所需的吉布斯自由能,研究芳烃化合物与干酪根结合的特征,从分子层面上研究干酪根吸附芳烃化合物的机理,揭示固—液有机质相互作用的本质。当与相同成熟度的干酪根结合时,稠环芳烃的分子质量越大、化合物中的甲基数量越多、分子缩合度越高,与干酪根分子结合所需的吉布斯自由能越低;芳烃化合物与干酪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受到芳烃的分子质量、分子缩合程度以及体系内甲基数量3个因素的影响。处于生烃高峰后,芳碳甲基含量较高的干酪根对芳烃的吸附能力较强;分子质量大、缩合度高的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与干酪根的结合能力较强;常规连接的小分子芳烃化合物在干酪根中的滞留能力较弱,更易发生排烃作用,运移富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芳烃化合物 分子对接 吸附作用 吉布斯自由能 生排烃作用
下载PDF
集成有CNTs和Ni-Ni(OH)_(2)异质结构的电解析氢自支撑薄膜催化剂
3
作者 赵万成 马加朋 +6 位作者 田栋 康宝涛 夏方诠 成婧 吴亚军 王梦遥 武刚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87-295,共9页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载体.通过电解水析氢的方式,可以将其他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并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氢气中.为了提高电解析氢过程的能量转化效率、降低能耗,需要高活性的析氢催化剂.这些催化剂不仅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还...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载体.通过电解水析氢的方式,可以将其他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并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氢气中.为了提高电解析氢过程的能量转化效率、降低能耗,需要高活性的析氢催化剂.这些催化剂不仅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还应具备适中的氢吸附能和较强的解离水的能力.铂基催化剂在电解析氢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而同族的镍基催化剂因其高性价比而备受关注.然而,在电解析氢过程中,镍基催化剂存在氢吸附强度高和解离水能力弱两个重要缺陷,这导致析氢过程动力学不理想.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探索如何在镍基催化剂中引入功能性组分,以平衡氢吸附能和催化水解离的能力,从而实现析氢性能的提升.研究表明,碳纳米管(CNTs)可以改善催化剂的电解析氢性能,而Ni(OH)_(2)则可以提升催化剂解离水的能力.因此,本文采用复合电沉积法制得CNTs-Ni薄膜,并通过原位氧化在其表面形成Ni-Ni(OH)_(2)异质结构,构建了包含CNTs和Ni-Ni(OH)_(2)两种功能组分的CNTs-Ni-Ni(OH)_(2)薄膜.该薄膜展现出与Pt/C相当的析氢活性和更出色的稳定性.微观形貌分析显示,CNTs的引入使CNTs-Ni薄膜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镍以高度褶皱的微球形态均匀负载在CNTs表面,形成巨大的比表面积.电化学测试和模拟计算结果证实,CNTs-Ni薄膜的析氢活性较纯镍有显著提高,这归因于其巨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以及CNTs对析氢过程动力学的积极影响.当优化沉积时间和CNTs表面镍的负载量时,CNTs-Ni薄膜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析氢活性均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氧化处理后,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证实了Ni-Ni(OH)_(2)异质结构的形成,并观察到电化学活性面积的增大和析氢活性的改善.此外,深入研究发现,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单位电化学活性面积上的析氢活性出现下降.结合析氢过程的背景电流分析推测,在析氢过程中CNTs-Ni-Ni(OH)_(2)表面发生氢氧化镍的还原,重新生成的镍活性位点对提升析氢过程动力学起到关键作用.但过长的氧化时间可能会破坏镍活性位点的再生.基于此理论构建的计算模型验证了CNTs和异质结构对析氢活性的协同增强作用,使氢的吸附自由能达到理想值,理论上氢在复合薄膜表面的析出过电位接近于0 V.因此,在碱性溶液中,集成有CNTs和Ni-Ni(OH)_(2)异质结构的CNTs-Ni-Ni(OH)_(2)析氢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其氢气起始析出电位为0 V,当阴极电流密度分别为10和50 mA/cm^(2)时,析氢过电位也仅为65和109 mV.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复合电沉积和原位氧化的方式获得了CNTs-Ni-Ni(OH)_(2)自支撑析氢催化剂,不仅体现出明显的几何效应,而且也对析氢过程的动力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整合多种功能性组分的方式,为未来设计和制备高活性、高性价比的电解析氢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i(OH)_(2)异质结构 电解催化剂 析氢反应 碳纳米管 吸附自由能
下载PDF
Enhancing hydrogen evolution and oxidation kinetics through oxygen insertion into nickel lattice
4
作者 Wanli Liang Xiyu Gong +9 位作者 Jinchang Xu Zixuan Dan Fanyan Xie Hulei Yu Hao-Fan Wang Yanshuo Jin Hongjuan Wang Yonghai Cao Hui Meng Hao Y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529-539,I0012,共12页
Nickel-based materials,including metallic Ni and Ni oxide,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non-precious-metal hydrogen electrocatalysts,but neither pure Ni nor NiO is ideal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 Nickel-based materials,including metallic Ni and Ni oxide,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non-precious-metal hydrogen electrocatalysts,but neither pure Ni nor NiO is ideal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and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HOR).In this paper,an oxygen insertion strategy was applied on nickel to regulate its hydrogen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and the oxygen-inserted nickel catalyst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ungsten dioxide support(denoted as O-Ni/WO_(2)).The partial insertion of oxygen in Ni maintains the face-centered cubic arrangement of Ni atoms,simultaneously expanding the lattice and increasing the lattice spacing.Consequently,the adsorption strength of^(*)H and^(*)OH on Ni is optimized,thus resulting in superior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0-Ni/WO_(2)in alkaline HER/HOR.The Tafel slope of O-Ni/WO_(2)@NF for HER is 56 mV dec^(-1),and the kinetic current density of O-Ni/WO_(2)for HOR reaches 4.85 mA cm^(-2),which is ahead of most currently reported catalysts.Our proposed strategy of inserting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anions into the metal lattice could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evolution Hydrogen oxidation NICKEL Oxygen insertion adsorption free energy
下载PDF
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机制
5
作者 练燕菲 李玉秀 +2 位作者 陈颖 郑佳杰 郑丹菁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6,共8页
为了研究油-水界面上纳米颗粒的动态吸附过程及其对界面张力的影响,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物理模型,研究单颗粒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及多颗粒相互作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吸... 为了研究油-水界面上纳米颗粒的动态吸附过程及其对界面张力的影响,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物理模型,研究单颗粒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及多颗粒相互作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分为自由扩散、界面吸附、动态平衡3个阶段;单颗粒吸附过程自由能变化远大于颗粒的动能,颗粒吸附可自发、快速进行,且吸附后能稳定在界面上;多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随颗粒间距离的增大而振荡衰减,这是由颗粒间的溶剂粒子所产生的溶剂化效应所致;当颗粒间相互作用为引力时,界面张力增大,当颗粒间相互作用为斥力时,界面张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纳米颗粒 界面张力 吸附 自由能
下载PDF
弗兰克-赫兹实验理论曲线推导
6
作者 陆可嘉 王双 《大学物理》 2024年第6期73-78,共6页
弗兰克-赫兹实验中的板极电流的理论预测模型亟待建立,现有相关理论工作侧重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阐释,而少数理论计算模拟的工作或未展现理论曲线全貌,或运算耗时较长.本文基于两条引理和三条假设,将解析与编程结合,在1秒内给出理论曲... 弗兰克-赫兹实验中的板极电流的理论预测模型亟待建立,现有相关理论工作侧重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阐释,而少数理论计算模拟的工作或未展现理论曲线全貌,或运算耗时较长.本文基于两条引理和三条假设,将解析与编程结合,在1秒内给出理论曲线全貌,并分析其与实验值偏差的原因,据此引入电子运动轨迹和通过率修正,给出修正曲线全局预测,其与实验结果的符合度较高.这不但检验了玻尔理论的正确性,也表明理论成果可用于一定范围内板极电流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自由程 板极电流 通过率 干扰电流 激发能
下载PDF
Implication of Electrostatic Forces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 Modified Brick for the Removal of Divalent Cations from Water
7
作者 Oscar Allahdin Michel Wartel +1 位作者 Joseph Mabingui Abdel Boughriet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年第1期11-25,共15页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brick for the removal of divalent c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is material were pre-activated by HCl and subsequently impregnated with ferrihydri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brick for the removal of divalent c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is material were pre-activated by HCl and subsequently impregnated with ferrihydri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ferrihydrite was preferentially attached to clays (mainly to metakaolinite) and possessed Na atoms at levels higher than those observed in iron-poor aggregates. Sodium is bound to hydroxyl groups which have a function as reactive sites and give rise to surface charge.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soelectric point (IEP) and salt-addition method was used to assess the point of zero charge (PZC) of this brick. Modified brick has a positive charge in water up to pH ≈ 3.2 and negative charge above this pH. Moreover, pH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adsorption process, suggesting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 of electrostatic forces at the brick-water interface. The complexation model proposed by James and Healy was applied to our system: theoretical data on free-energy changes due to effects associated both with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and solvation, were found to b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determined from kinetic experiments. Column experiments permitted further to show that adsorption reactions were strongly inhibited by addition of an inert electrolyte (like NaNO3). Under this condition, ionic strength increased and most surface sites of the brick would be occupied by Na+ ions, leading to a charge neutralization and thereby a depletion of electrostatic fo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CK DIVALENT CATION adsorption Electrostatic FORCES free energy Coulombic SOLVATION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8
作者 Augustus Newton Ebelegi Nimibofa Ayawei Donbebe Wankasi 《Ope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20年第3期166-182,共17页
A complete study of adsorption processes will be less complete if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ts different element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s not well captured. Therefore, the extensive study of adsorption thermodyn... A complete study of adsorption processes will be less complete if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ts different element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s not well captured. Therefore, the extensive study of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s in conjunction with adsorption kinetics is inevitable. Measurable thermodynamic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roperties such as temperature equilibrium constant and their non-measurabl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counterparts such as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 enthalpy, entropy etc. are very important design variables usually deployed for th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dsorp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bbs free energy Entropy Change adsorption Density Sticking Probability Activation energy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Elovich Model Brouers-Sotolongo Fractal Kinetic Model
下载PDF
二维C_(2)N材料在析氢反应中的理论设计
9
作者 黄丽琼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71-73,共3页
H的吸附自由能与析氢反应中的交换电流密度log(i 0)有强关联相互作用,因此密度泛函理论工作采信基于这样的关联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和寻找适合析氢反应的材料。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快速筛选在电解水过程中的析氢反应表现优... H的吸附自由能与析氢反应中的交换电流密度log(i 0)有强关联相互作用,因此密度泛函理论工作采信基于这样的关联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和寻找适合析氢反应的材料。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快速筛选在电解水过程中的析氢反应表现优秀的催化材料。本文通过计算发现,过渡金属Cu、Ni、Pd锚定在单层C_(2) N上的催化材料,其氢吸附自由能变化ΔG H分别为0.95 eV、0.80 eV、0.71 eV,C_(2) N上负载Ni的材料接近C_(2) N上负载Pd的材料,这使得非贵金属Ni的单原子材料有可能成为取代贵金属的析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氢反应 二维材料 碳氮材料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自由能变化
下载PDF
新型碱性肥料治酸改土降镉的效果和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巧滢 江家泉 +7 位作者 王学江 范佳妍 詹曜玮 张立丹 李峰 孙少龙 仇荣亮 樊小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5-188,共14页
通过大田试验和模拟实验,研究碱性肥料治酸改土的效果、土壤pH对Cd吸附解吸热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碱性肥料治理土壤酸化和降低土壤Cd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碱性肥料能明显提高大田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明显遏制土壤酸化... 通过大田试验和模拟实验,研究碱性肥料治酸改土的效果、土壤pH对Cd吸附解吸热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碱性肥料治理土壤酸化和降低土壤Cd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碱性肥料能明显提高大田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明显遏制土壤酸化和土壤镉污染。施用碱性肥料是提高土壤pH和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的有效措施。当土壤Cd含量小于等于60 mg·L^(–1)时,pH从5增加到9时几乎不影响Cd的吸附强度(在15.77 mg·kg^(-1)/(mg·L^(–1))~16.67 mg·kg^(-1)/(mg·L^(–1))之间);而当Cd含量大于60 mg·L^(–1),Cd的吸附强度随pH的升高而明显增大,但吸附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壤Cd含量相等时,pH越高土壤Cd的吸附量及吸附率越大。土壤Cd的等温吸附曲线适于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和定量描述。土壤吸附Cd是自发反应过程,表现为Cd的吸附自由能(ΔG°)为负。同一pH下,ΔG°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大而增大;ΔG°随着土壤溶液pH的升高而减小。碱性条件下Cd吸附自由能小于酸性条件下的ΔG°,即碱性条件下的Cd吸附反应更加剧烈。可见,提高土壤pH有利于增加土壤吸附Cd的能力。当土壤镉含量相对较低时,镉吸附为专性吸附;而当镉含量增加或当镉污染程度大时,在高pH下土壤可变电荷及其非专性吸附对Cd吸附起到积极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建议采取施用碱性肥料的措施遏制土壤酸化,提高土壤pH,增加Cd的吸附量,降低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达到以肥治酸降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肥料 有效镉 镉吸附 等温吸附 吸附自由能
下载PDF
煤储层孔隙结构与甲烷吸附能量变化的非均质性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宏伟 徐宏杰 +4 位作者 杨祎超 丁海 祝月 苟博明 戴王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12817-12826,共10页
煤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在吸附甲烷气体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为研究煤储层孔隙和甲烷吸附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非均质特性,使用分形维数分析煤孔隙的非均质性,运用吸附势和表面自由能理论分析等温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非均质性。结果表明... 煤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在吸附甲烷气体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为研究煤储层孔隙和甲烷吸附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非均质特性,使用分形维数分析煤孔隙的非均质性,运用吸附势和表面自由能理论分析等温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非均质性。结果表明:PY-1、PB-1、PB-2样品主要发育微孔,PY-2样品主要发育大孔,不同样品的孔隙分布差异明显;微孔是吸附甲烷的主要场所,但并非是影响甲烷吸附量的决定因素。煤的孔隙结构和本身性质影响了煤吸附甲烷的非均质性选择,镜质组含量越高,孔隙结构越复杂,孔隙分形维数越大,非均质性越强;甲烷吸附量越高,吸附势和表面自由能变化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能力 吸附势 表面自由能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性能优异的Pd-[DBU][Cl]/AC无汞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中的应用
12
作者 董兴宗 刘广业 +3 位作者 陈兆安 张权 徐云鹏 刘中民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37-147,共11页
氯乙烯单体(VCM)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生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氯乙烯单体的制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乙炔氢氯化反应.目前工业乙炔氢氯化过程仍然使用传统的活性炭负载氯化汞(HgCl_(2)/AC)作为反应的催化剂... 氯乙烯单体(VCM)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生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氯乙烯单体的制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乙炔氢氯化反应.目前工业乙炔氢氯化过程仍然使用传统的活性炭负载氯化汞(HgCl_(2)/AC)作为反应的催化剂,但该催化剂的易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探索和发展性能优异且环境友好的无汞催化剂尤为重要.Pd基催化剂展现出较好的乙炔氢氯化活性,但较差的化学稳定性限制了其工业应用.因此,通过调节Pd(Ⅱ)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配位状态和微环境去提升Pd基催化剂的化学稳定性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挑战.相关的文献结果表明, Pd基催化剂的快速失活主要归因于Pd(Ⅱ)被乙炔分子还原成Pd(0),导致催化剂表面大量积碳的形成以及活性Pd物种流失,根本原因是催化剂活性位点对乙炔的吸附较强而对氯化氢的吸附较弱,这种不匹配的吸附会造成吸附态的乙炔无法与氯化氢发生有效碰撞生成产物氯乙烯,因此如何促进氯化氢的高效吸附和活化是阻止催化剂失活的关键因素.基于我们前期的工作(Mol.Catal.,2022,525,112366)和相关文献调研发现, 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氯盐([DBU][Cl])对氯化氢分子有较强的吸附和活化能力,而且[DBU][Cl]作为配体能与Pd(Ⅱ)金属中心配位构建一个稳定的活性位点.本文制备了一系列Pd-[DBU][Cl]/AC催化剂去提升Pd基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过程中的化学稳定性,催化剂的乙炔氢氯化活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上评价.采用N_(2)物理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方法研究了Pd基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以及Pd-[DBU][Cl]/AC催化剂稳定性增强的原因.通过DFT理论模拟分析了乙炔、氯化氢和C_(2)H3Cl在Pd活性位点上的吸附行为并提出了乙炔氢氯化反应在PdCl_(2)-[DBU][Cl]位点上的催化循环机理.Pd/AC和Pd-20[DBU][Cl]/AC的初始乙炔转化率分别为88.2%和99.8%,评价24h后的转化率分别为0.7%和96.7%,而事实上Pd/AC在反应1 h后已经基本失活,实验结果表明,[DBU][Cl]的存在能极大地抑制Pd基催化剂的失活,提高其化学稳定性.表征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部分的Pd(Ⅱ)被还原成Pd(0), Pd活性物种的流失以及大量积碳的生成是Pd/AC催化剂迅速失活的原因.反应前后的XPS的表征结果表明,[DBU][Cl]与Pd(Ⅱ)的相互作用能降低,Pd(Ⅱ)被还原成Pd(0);ICP-OES数据证实[DBU][Cl]的存在能减少Pd活性物种的损失量;N_(2)物理吸附和TGA的实验结果也表明[DBU][Cl]的引入可以抑制催化剂表面积碳的产生.TPD实验结果表明, PdCl_(2)-[DBU][Cl]相比于PdCl_(2)拥有更大的氯化氢吸附量以及更小的C_(2)H_(2)吸附量;DFT理论计算证实PdCl_(2)-[DBU][Cl]相比于PdCl_(2)存在更大的氯化氢吸附能以及更小的乙炔和C_(2)H3Cl吸附能.寿命实验结果表明, Pd-20[DBU][Cl]/AC催化剂展现出较好的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在T=180℃,GHSV (C_(2)H_(2))=360 h^(-1)和V(HCl)/V(C_(2)H_(2))=1.2的条件下,乙炔的初始转化率达到99.8%且在反应60 h内的失活速率仅为0.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氢氯化 无汞催化剂 Pd复合物催化剂 提升稳定性 吸附能
下载PDF
含瓦斯煤低温吸附过程能量变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许文杰 姚彦军 +1 位作者 王毅 王开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了得出煤吸附甲烷过程中能量变化规律,通过高低温智能吸附实验箱分别进行温度为30、15、0、-15、-30、-45℃,初始吸附压力为1、1.5、2、2.5、3 MPa的煤吸附甲烷实验。结果表明:加大注气压力和降低吸附温度是影响煤在吸附甲烷过程温度... 为了得出煤吸附甲烷过程中能量变化规律,通过高低温智能吸附实验箱分别进行温度为30、15、0、-15、-30、-45℃,初始吸附压力为1、1.5、2、2.5、3 MPa的煤吸附甲烷实验。结果表明:加大注气压力和降低吸附温度是影响煤在吸附甲烷过程温度变化量增大的2个重要因素;一定质量煤样吸附甲烷前后表面自由能会降低,热量会升高,且其差值因甲烷压力的升高而逐步增大;升压或降温在煤吸附甲烷过程中都使得煤温度变化量增大,实质上是煤表面自由能甲烷分子势能转化为热量值来维持整体能量平衡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 低温 加压 瓦斯吸附 表面自由能 热量
下载PDF
基于EFTEM技术测定单晶SrTiO_(3)的电子非弹性平均自由程
14
作者 刘曦 蒋仁辉 +5 位作者 王怀远 吴姗姗 郑赫 赵培丽 贾双凤 王建波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1-448,共8页
材料的电子非弹性平均自由程(λ)是描述电子在材料中的输运性质的重要参数。然而通过实验技术直接获取材料的λ较为困难。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EFTEM实验技术获取SrTiO_(3)单晶λ的方法:(1)采用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制备了具有梯度厚度(100... 材料的电子非弹性平均自由程(λ)是描述电子在材料中的输运性质的重要参数。然而通过实验技术直接获取材料的λ较为困难。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EFTEM实验技术获取SrTiO_(3)单晶λ的方法:(1)采用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制备了具有梯度厚度(100~800 nm)的SrTiO_(3)截面样品I,并利用EFTEM得到SrTiO_(3)薄片各个阶梯区域t与λ的比值a;(2)利用FIB将截面样品Ⅰ进行二次加工得到截面样品II,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直接测量各个梯度区域的t,λ即为t与a的比值。实验中测得单晶SrTiO_(3)<001>和<110>方向的λ分别为124.7 nm和120.7 nm。研究结果对利用EFTEM技术测量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iO_(3) 电子非弹性平均自由程 厚度测量 能量过滤透射电子显微技术 透射电子显微学
下载PDF
Modification of free-energ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pproach for prediction of high-pressure mixture adsorption 被引量:1
15
作者 LIU ShuYan YANG XiaoNing YANG Z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358-1364,共7页
A modified non-local free energ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NDFT) model,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nonadditivity term of solid-fluid and fluid-fluid interactions and finite pore wall thickness (≈2 layers), was de... A modified non-local free energ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NDFT) model,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nonadditivity term of solid-fluid and fluid-fluid interactions and finite pore wall thickness (≈2 layers), was developed to model the confined fluid mixtures in slit pore. This improved NDFT approach, com- bining with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SD) analysis of adsorbent material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ing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a of high-pressure gas mixtures on activated carbon. Compared with the con- ventional NDFT method, this new approach partly improves the correlation performance of adsorption equilibrium for pure species and increas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SD analysis. For the mixtures, CH4/N2 and CO2/N2, a relatively improved performance has been observed for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pre- diction of the mixtures under high-pressure conditions, especially for the weakly adsorb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吸附作用 裂缝 气孔 自由能密度
原文传递
磺胺类药物在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上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31
16
作者 陈昦 张劲强 +2 位作者 钟明 李胜生 董元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9-312,共4页
采用批平衡实验对4种常见磺胺类药物,即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氯哒嗪,在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水耕人为土)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与Langmuir方程适合于描述磺胺在... 采用批平衡实验对4种常见磺胺类药物,即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氯哒嗪,在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水耕人为土)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与Langmuir方程适合于描述磺胺在水稻土中的吸附行为,且均能较好地拟合吸附数据.4种磺胺类药物在水稻土上的Freundlich吸附系数为2.3595~3.4861;其吸附自由能的变化为-11.1^-12.1kJ/mol,表明4种磺胺药物在水稻土上吸附机理主要是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 吸附 水稻土 吸附自由能
下载PDF
CO_2和CH_4在煤基质表面竞争吸附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56
17
作者 周来 冯启言 秦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07-1311,共5页
利用煤表面自由能变化值和等量吸附热评价了25、30、40℃条件下CO2在煤层中优先吸附性以及CO2与CH4竞争吸附机理。煤吸附CO2后的表面自由能变化值要普遍大于煤吸附CH4后的表面自由能变化值,揭示了单位面积煤基质表面对CO2吸附量要高于对... 利用煤表面自由能变化值和等量吸附热评价了25、30、40℃条件下CO2在煤层中优先吸附性以及CO2与CH4竞争吸附机理。煤吸附CO2后的表面自由能变化值要普遍大于煤吸附CH4后的表面自由能变化值,揭示了单位面积煤基质表面对CO2吸附量要高于对CH4吸附量的热力学本质;通过变换CO2和CH4的等量吸附曲线,得到煤样对CO2和CH4的初始等量吸附热值Qst0分别为48.2 kJ/mol和33.4 kJ/mol,揭示了煤对CO2的吸附作用力要强于CH4,并且煤对CO2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与吸附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关,表明CO2在煤基质表面存在多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 竞争吸附 表面自由能 等量吸附热
下载PDF
新农药硫肟醚在土壤上的吸附 被引量:8
18
作者 欧晓明 余淑英 +2 位作者 罗玲 王永江 王晓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7-582,共6页
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是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虫剂品种,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硫肟醚在5种不同土壤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硫肟醚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硫肟醚在湖南永州重粘... 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是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虫剂品种,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硫肟醚在5种不同土壤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硫肟醚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硫肟醚在湖南永州重粘土、贵州长顺粘土、甘肃天水粘土、沈阳粉沙质粘土和长沙粉沙质粘土等5种土壤上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较好地描述,其吸附系数KF值分别为157.46、134.52、118.58、107.60和50.20,吸附自由能变绝对值ΔG分别为21.44、19.89、21.06、20.87和19.90kJ·mol-1,说明硫肟醚在土壤上的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硫肟醚在5种土壤上的KOM值为3071.23 ̄5725.82,说明硫肟醚属于在土壤中迁移性很弱的一类化合物。硫肟醚在土壤上的吸附系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粘粒含量呈较好的相关性,而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很差,说明土壤有机质、粘土含量和pH值是影响硫肟醚在土壤上吸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肟醚(HNPC—A9908) 吸附系数 吸附自由能 土壤
下载PDF
煤层对CO_2、CH_4和N_2吸附/解吸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涂乙 谢传礼 +2 位作者 李武广 赵兴华 吴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2,93,共4页
针对目前我国煤层气开发中存在的产气率低、煤层气开采理论规律研究欠缺等问题,根据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15、20、25、30℃时,CO2、CH4和N2在煤岩中的吸附/解吸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大,气体吸附量... 针对目前我国煤层气开发中存在的产气率低、煤层气开采理论规律研究欠缺等问题,根据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15、20、25、30℃时,CO2、CH4和N2在煤岩中的吸附/解吸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大,气体吸附量变小;对同一种煤介,当压力相同时,临界温度高的气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煤层对CO2、CH4和N2吸附能力依次下降;压力升高时,煤层对气体的吸附量变大;降压解吸过程存在解吸滞后现象,温度降低显著,这与吸附、解吸表达式和吸热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 解吸 临界温度 平均自由程
下载PDF
煤吸附水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125
20
作者 聂百胜 何学秋 +1 位作者 王恩元 张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3,共5页
根据煤大分子和表面的结构特点,应用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理论分析了煤表面自由能的特征和煤吸附水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煤对水分子的吸收从微观上看是由于水分子与煤表面相互吸引作用的结果,这些作用力包括分子间力和氢键.煤对水... 根据煤大分子和表面的结构特点,应用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理论分析了煤表面自由能的特征和煤吸附水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煤对水分子的吸收从微观上看是由于水分子与煤表面相互吸引作用的结果,这些作用力包括分子间力和氢键.煤对水分子的吸附是多层吸附,吸附第一层水主要是由于煤对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占主要地位,对其余水分子层的吸附主要是由于分子间力引起的长程力作用的结果.对水分子与煤表面的分子间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是分子间力中色散作用力占主要地位.讨论了添加活性剂润湿煤体的作用,认为这是从微观上改变了水分子与煤表面的吸引作用力的结果.研究煤吸附水的微观机理为现场优化提高煤层润湿性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表面自由能 吸附 分子间力 氢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