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O bond formation mechanisms during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ver synthetic molecular catalysts 被引量:4
1
作者 Xue-Peng Zhang Hong-Yan Wang +2 位作者 Haoquan Zheng Wei Zhang Rui Cao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8期1253-1268,共16页
Water oxid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ctions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nergy conversion schemes.In nature,solar energy is converted to chemical energy via water oxidation at the oxygen-evolving center of ph... Water oxid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ctions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nergy conversion schemes.In nature,solar energy is converted to chemical energy via water oxidation at the oxygen-evolving center of photosystem II to generate dioxygen,protons,and electrons.In artificial energy schemes,water oxidation is one of the half reactions of water splitting,which is an appealing strategy for energy conversion via photocatalytic,electrocatalytic,or photoelectrocatalytic processes.Because it is thermodynamically unfavorable and kinetically slow,water oxidation is the bottleneck for achieving large-scale water splitting.Thus,developing highly efficient water oxidation catalysts has attracted the interests of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decades.The formation of O-O bonds is typically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of the water oxidation catalytic cycle.Therefore,better understanding this key step is critical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more efficient catalysts.This review focuses on elucidating the evolution of metal-oxygen species during 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water oxidation,and more importantly,on discussing the feasible O-O bond formation mechanisms during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ver synthetic molecular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water oxidation O-O bond formation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 Molecular electrocatalysis Rea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河北省丰宁县岗子矿泉水水化学特征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改娟 王陶然 +3 位作者 程立群 杜灵 徐一鸣 郝文辉 《矿产勘查》 2024年第2期234-241,共8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地表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纯净的饮用天然水需求量逐年上升,饮用天然水的开发利用及水源地调查评价在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了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试验、水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地表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纯净的饮用天然水需求量逐年上升,饮用天然水的开发利用及水源地调查评价在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了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试验、水质检测等工作成果,对岗子矿泉水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区内矿泉水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下一步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岗子矿泉水为偏硅酸型饮用天然矿泉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HCO_(3)-Ca)型,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古近系—新近系砾岩、白垩系砂砾岩,地下水类型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受地形控制,大气降水深入地下后,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径流,排泄方式主要为人为开采。通过计算,矿泉水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31.88×10^(4) m^(3)/a,结合成因分析初步评价研究区矿泉水资源潜力为9.451×106 m^(3)/a。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研究区矿泉水开发利用、矿业权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泉水 水化学特征 成因分析 资源评价 丰宁县 岗子村
下载PDF
苏南地区一次冷涡背景下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及中尺度特征
3
作者 张盛曦 禹梁玉 顾荣直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4年第3期173-183,共11页
利用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17日苏南地区一次冷涡南落背景下的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其成因机理及中尺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属于冷涡后部西北气... 利用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17日苏南地区一次冷涡南落背景下的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其成因机理及中尺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属于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型对流天气,快速南下的冷涡及其后部的强盛西北气流为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2)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厚的暖云层、近地面层大比湿区是形成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关键环境因子,超过50 kg/m^(2)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近地面层南北向风向的辐合及东西向风速的辐合共同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和初始动力条件。3)苏南地区存在大陆性强对流型和热带海洋型两种类型的强降水回波,“列车效应”和“合并作用”共同造成了单点极端强降水的“双峰”结构,以及局部地区回波呈现类似超级单体风暴的结构特征。4)强降水发生前,高层北风动量的下传改变了中层的风向和风速,同时近地层东北风速的快速增强,两者的共同作用加大了垂直风切变,使层结的不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冷涡 大气可降水量 成因机理 中尺度演变
下载PDF
云南省鹤庆西山温水龙潭温泉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忠杰 王锦国 +2 位作者 陈舟 施佳会 张文章 《工程勘察》 2015年第5期43-48 98,98,共7页
以云南省鹤庆西山温水龙潭温泉为研究对象,结合温泉所在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温泉的补给高程为3592m,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热储温度为32.73℃,温泉的成因受研究区岩性和地质... 以云南省鹤庆西山温水龙潭温泉为研究对象,结合温泉所在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温泉的补给高程为3592m,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热储温度为32.73℃,温泉的成因受研究区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所控制,大气降雨自鹤庆西山岩溶系统北衙组(T2b2)灰岩岩层落水洞、岩溶洼地以及断裂破碎带、裂隙等汇入地下水,沿断裂破碎带及地下岩溶裂隙管道由西向东径流,在鹤庆西山西缘山脚处遇鹤庆-洱源断裂,地下水沿断层及其破碎带向上运移出露地表形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水化学特征 同位素特征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对湖盆演化的响应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陈中红 王黎 +1 位作者 杨勇 查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1-560,共10页
通过对沾化凹陷古近系1160条数据体的试油资料、原油物性资料的分析,对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到东营组的水化学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特征与湖盆演化的旋回性有良好对应关系,从湖盆的断陷初期阶段... 通过对沾化凹陷古近系1160条数据体的试油资料、原油物性资料的分析,对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到东营组的水化学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特征与湖盆演化的旋回性有良好对应关系,从湖盆的断陷初期阶段到断陷鼎盛阶段(沙河街组四段到三段),湖盆水体加深及淡化,矿化度及氯离子含量平均值逐渐下降;而在湖盆的总体萎缩阶段(从沙河街组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期),水体总体变浅,矿化度及氯离子含量平均值总体增大。在各阶段,地层水类型均以NaHCO3型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80%),显示了典型的开放型湖盆的地层水场特征。NaHCO3型地层水主要分布于地层水矿化度较低(<15g/L)的地层中,指示了水交替活动强烈的开放水文环境,对油气保存不利;而相对较高矿化度(≥15g/L)的NaHCO3型地层水主要分布于生烃洼陷(渤南洼陷等)内部及义东断裂构造带附近,其成因主要与油气田形成和高含量的、以深部幔源为主的CO2气及断裂沟通有关,其对应的原油密度基本小于0.9g/mL,指示了相对有利的油气保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坳陷 沾化凹陷 古近系 湖盆演化 断陷湖盆 水化学场响应 矿化度与水型
下载PDF
苏北沿海地区潜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3
6
作者 束龙仓 温中琦 +3 位作者 张岩 李进 马倩 陆小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3-1233,共11页
为给苏北沿海地区潜水水质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该地区潜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依据研究区2015年潜水取样深度小于20 m的281个采样点的水化学数据,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采用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法、氯碱指数... 为给苏北沿海地区潜水水质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该地区潜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依据研究区2015年潜水取样深度小于20 m的281个采样点的水化学数据,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采用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法、氯碱指数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对研究区潜水水化学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潜水径流方向,潜水TDS(溶解性总固体)及水化学类型呈良好的水平分带规律,即补给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Na)或HCO_(3)·Cl-Na·Ca(Mg)型,径流区主要为HCO_(3)·Cl-Na·Ca型或Na·Mg型,排泄区为Cl·HCO_(3)-Na(·Mg)或Cl-Na型,且在径流过程中ρ(TDS)也逐渐增大;潜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随潜水流向,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逐渐代替溶滤作用,在排泄区变为以阳离子交换、蒸发浓缩和混合作用为主,其中混合作用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最大;潜水水化学特征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形成机理 多元统计 苏北沿海地区
下载PDF
徐州城市供水水源地降落漏斗演变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武鑫 黄敬军 +2 位作者 缪世贤 姜素 崔龙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151-157,共7页
徐州市岩溶水强烈开采形成明显的水位降落漏斗,引发了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水源地水位降落漏斗形成演化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水位漏斗演化的3个阶段:增采阶段-水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控采阶段-... 徐州市岩溶水强烈开采形成明显的水位降落漏斗,引发了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水源地水位降落漏斗形成演化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水位漏斗演化的3个阶段:增采阶段-水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控采阶段-水位平稳(20世纪90年代)、压/禁采阶段-水位回升(2000年以来);地表水资源缺乏、城市生活及工业发展过度依赖岩溶水,城市化面积增大、有效入渗补给量减小,矿坑疏干排水、增大岩溶水排泄量等为水位降落漏斗形成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岩溶水开采量、年平均降水量、土地硬化面积与漏斗水位进行多元相关分析,得出岩溶水开采量为岩溶水水位持续下降及漏斗形成与演变的主导因素。提出岩溶水超采情况下的水资源保障对策:控采岩溶水,制定不同管理目标下的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扩大岩溶水水源涵养区;利用采空区修建地下水库等,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及城市雨水的优化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水位降落漏斗 演化特征 成因机理 水资源保障对策
下载PDF
深层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力学化学耦合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金衍 薄克浩 +1 位作者 张亚洲 卢运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169,共11页
深层及超深层油气资源正逐步成为我国重点勘探开发的关键领域,但钻井过程中深层硬脆性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问题频发,严重制约着深层及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的深层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问题,是一个涉及微观、细观... 深层及超深层油气资源正逐步成为我国重点勘探开发的关键领域,但钻井过程中深层硬脆性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问题频发,严重制约着深层及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的深层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问题,是一个涉及微观、细观及宏观跨尺度演化的复杂问题。阐述了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硬脆性泥页岩井壁失稳的基本原理,并分别从微观、细观和宏观尺度,总结了硬脆性泥页岩与入井流体间的作用机理、细观结构损伤演化的定量表征、泥页岩水化宏观力学劣化效应及井壁稳定性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考虑化学效应的断裂力学角度,提出了探索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性问题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硬脆性泥页岩 井壁失稳 多尺度演化 化学断裂 力学化学耦合
下载PDF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地球化学、动力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被引量:8
9
作者 曾溅辉 左胜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2-75,共4页
通过对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和地层水化学成分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的研究 ,认为 :①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地球化学演化表现为 :从古至今封存条件变好 ,现今地层水经历了相对于古流体更为强烈的流体 岩石相互作用 ,地层水矿化... 通过对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和地层水化学成分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的研究 ,认为 :①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地球化学演化表现为 :从古至今封存条件变好 ,现今地层水经历了相对于古流体更为强烈的流体 岩石相互作用 ,地层水矿化度和各种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增大 ,封闭条件比古流体更好。吐玉克区块的古流体经历了相对较强的蒸发浓缩作用和流体 岩石相互作用 ,而玉东和鲁克沁区块的古流体大多经受过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②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动力演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印支末期—中燕山期 ,存在两种地下水流 ,一种为自西北向东南的沉积水流 ,另一种为自东南向西北的大气淋滤水流 ,水动力强度较大。第二阶段为燕山晚期—现今 ,主要表现为沉积水自深部向浅部的侧向和垂向运动 ,但流体动力强度较小。③地层流体地球化学和流体动力研究进一步证实 ,鲁克沁构造带油气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运移的 ,晚三叠世后期—中侏罗世早期边运聚边降解 ,中侏罗世中晚期—现今的降解作用减弱 ,主要表现为油气藏的保存和调整。图 2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带 流体包裹体 地层水 化学成分 流体动力演化 油气运聚条件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软泥水化学和成生演变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锦璇 汪蕴璞 +2 位作者 王翠霞 叶思源 汪珊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本文揭示了南海北部海域软泥水化学的基本特征,确定了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的类型,分析了软泥水化学场的形成演变机理,概括了软泥水3种成生演变模式。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软泥水 化学成分 演变
下载PDF
黄土边坡落水洞的形成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鹏飞 胡江洋 刘晓京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24-227,共4页
以合阳县全兴寨边坡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边坡上落水洞不同的聚集形态可将其分为单洞发育、群洞发育和带状发育。针对落水洞的发育特征,将其演化过程划分为:初始阶段、形成阶段、扩大阶段、破坏消亡阶段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互相转化,彼此... 以合阳县全兴寨边坡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边坡上落水洞不同的聚集形态可将其分为单洞发育、群洞发育和带状发育。针对落水洞的发育特征,将其演化过程划分为:初始阶段、形成阶段、扩大阶段、破坏消亡阶段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互相转化,彼此促进,构成了落水洞发育形成的全过程,不同阶段对边坡的破坏效应不同。根据水不同的作用方式,将落水洞的形成机理分为:湿陷-潜蚀-冲蚀型、冲蚀-湿陷-潜蚀型、潜蚀-湿陷-冲蚀型三种。通过对边坡落水洞的形成演化机理深入讨论,对落水洞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水洞 发育特征 演化过程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大兴矿煤层气井排采水化学成分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旭东 黄华州 +3 位作者 李昭 毕彩芹 赵英凯 张超 《科技通报》 2019年第3期11-17,共7页
基于大兴矿煤层气井排采水的化学离子测试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Aquachem、PHREEQC、SPSS等软件,总结了排采水化学成分化特征,分析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排采水中阴、阳离子浓度表现为HCO_3^->CO_3^(2-)>Cl^->SO_4^(2-)、Na... 基于大兴矿煤层气井排采水的化学离子测试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Aquachem、PHREEQC、SPSS等软件,总结了排采水化学成分化特征,分析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排采水中阴、阳离子浓度表现为HCO_3^->CO_3^(2-)>Cl^->SO_4^(2-)、Na^+>K^+>Ca^(2+)>Mg^(2+),为弱碱性、碱性咸水; SO_4^(2-)、K^+、Na^+、pH、Cl^-、HCO_3^-、Mg^(2+)、TDS主要为弱变异,Ca^(2+)为弱至中度变异,CO32-主要为中度变异;排采水主要为HCO3-Na型,苏打化严重,碱化特征显著;水中离子浓度主要受溶滤、阳离子交替吸附、脱硫酸、溶解/沉淀、煤层气生产等作用影响;水中各种离子最初来源于溶滤作用,后来受脱硫酸作用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SO42-、Ca^(2+)、Mg^(2+)减少,HCO3-、Na^+、K^+增多,煤层气生产过程中Ca^(2+)、Mg^(2+)浓度进一步降低,溶解/沉淀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中CO32-、Ca^(2+)、Mg^(2+)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采水 化学特征 形成机理 主成分
下载PDF
构造作用对油气生成和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明生 黄卫东 +1 位作者 李华明 王志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有机质从埋藏开始,就处于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场中,环境提供的能量,一是热量、二是机械能。机械能,主要是通过机械力作用传递给系统的,另外还以机械波的形式赋予系统一定的机械能。当发生断褶构造运动时,机械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尤为... 有机质从埋藏开始,就处于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场中,环境提供的能量,一是热量、二是机械能。机械能,主要是通过机械力作用传递给系统的,另外还以机械波的形式赋予系统一定的机械能。当发生断褶构造运动时,机械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尤为突出,它经能量的迁移转化,促成了包括机械力降解和地应力驱动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造了一次次高效的成油(生运)事件。本文以突变论为着眼点,按照改造控制建造的思路,大胆提出构造运动制造生排烃事件、成就含油气系统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作用 油气生成 构造地震 地震波动 有效接触压力 超微颗粒 机械力化学作用 表面化学作用 有机质演化 油气运移 成藏期
下载PDF
青海省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4
作者 巨广宏 卢金 吕耀成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149-153,共5页
格拉沟位于青海省内陆滩地,其形成演化反映了西北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过程。文章在收集大量野外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拉沟的形成演化机制,并对该沟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格拉沟形成演化是该地区特殊的内因外因共同作... 格拉沟位于青海省内陆滩地,其形成演化反映了西北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过程。文章在收集大量野外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拉沟的形成演化机制,并对该沟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格拉沟形成演化是该地区特殊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对其发育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与预测。该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稳定性、渗透稳定性、河流侵蚀等。其中边坡稳定性主要包括天然岸坡整体稳定性及崩塌、坠溜、滑塌等;渗透稳定性主要包括潜蚀与管涌;河流下切与溯源侵蚀则成为岸坡失稳破坏的重要诱发因素。探讨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于研究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机理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演化机制 水土流失 边坡稳定性 渗透稳定性 河流下切 溯源侵蚀 潜蚀 格拉沟 管涌
下载PDF
喀斯特石林发育演化的地表水土过程作用机制
15
作者 何永彬 张信宝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6年第1期1-6,13,共7页
喀斯特环境中地表水土过程对表层喀斯特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石林区域的地质环境变化条件下,石林形成是从剥蚀夷平期的厚层红土覆盖环境下的石芽溶蚀发育,至厚层覆土受侵蚀后出露深大石芽,再至现代石林的多重侵蚀改造的宏观演变过程。... 喀斯特环境中地表水土过程对表层喀斯特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石林区域的地质环境变化条件下,石林形成是从剥蚀夷平期的厚层红土覆盖环境下的石芽溶蚀发育,至厚层覆土受侵蚀后出露深大石芽,再至现代石林的多重侵蚀改造的宏观演变过程。与地表水土过程有关的的风化壳覆盖溶蚀机制与揭露侵蚀机制是石林发育演变中的两个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过程 石林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新疆天北经济带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循环演化研究
16
作者 刘雪松 张燕君 蔡月梅 《地下水》 2017年第2期24-26,共3页
以天山北麓经济带呼图壁河、玛纳斯河、安集海、奎屯河四个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剖面为例,从水化学类型随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征和水化学演化规律方面揭示了该区域地下水的循环演化及水化学形成机制。潜水和浅层承压水从山前到沙漠边缘水化学... 以天山北麓经济带呼图壁河、玛纳斯河、安集海、奎屯河四个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剖面为例,从水化学类型随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征和水化学演化规律方面揭示了该区域地下水的循环演化及水化学形成机制。潜水和浅层承压水从山前到沙漠边缘水化学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特征,总体上表现为HCO_3·SO_4-Ca(Mg)→HCO_3·SO_4-Na·Ca→SO_4·Cl-Na(Ca)→Cl·SO_4-Na(Mg);深层承压水从山前补给后进入深层循环,和潜水及浅层承压水表现出相异的循环机制和水化学类型。通过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剖面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发现TDS由山前到沙漠边缘区变化巨大,由东到西变化规律差异性也较为明显。此外结合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从饱和指数和苏林水化学类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天北经济带的地下水水化学循环演化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经济带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演化及形成机制
下载PDF
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一博 刘朋飞 +1 位作者 王文科 刘树林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 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将整个渭河流域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陇西黄土高原子系统、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关中盆地子系统以及秦岭北麓子系统。渭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主要是以HCO3-Ca、HCO3-Na为主,北部和中部还分布有HCO3·SO4-Na、HCO3·SO4·Cl-Na、SO4·Cl·HCO3-Na及Cl·SO4-Na型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的TDS为小于1g/L的淡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含水层矿物的溶解/沉淀、蒸发浓缩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溶解/沉淀 蒸发浓缩 离子交换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储层成岩作用机理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郇金来 漆智 +3 位作者 杨朝强 吴倩 甘永年 王瑞丽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3,共7页
根据化学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探讨了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储层成岩机理、成岩模式及孔隙演化。研究表明:(1)成岩阶段参与反应的矿物主要有长石、高岭石、伊蒙混层、伊利石、石英以及少量的碳酸盐胶结物,来自于下伏地层的有... 根据化学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探讨了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储层成岩机理、成岩模式及孔隙演化。研究表明:(1)成岩阶段参与反应的矿物主要有长石、高岭石、伊蒙混层、伊利石、石英以及少量的碳酸盐胶结物,来自于下伏地层的有机酸、高温热流体及超压为矿物反应提供了高温高压的酸性流体环境。(2)同生一早成岩A期,系统开放,地层温度在70℃以下,高岭石、蒙皂石伊利石化,驱使不稳定的斜长石大量溶蚀,钾长石得以保存,石英部分加大,局部碳酸盐沉淀,孔隙演化趋势为先减少后稳定。早成岩B期一中成岩A期,系统半封闭,地层温度70~140℃,高温高压的酸性环境下钾长石大量溶蚀,并驱使蒙皂石继续向伊利石转化,钠长石大量保存,SiO2沉淀,孔隙演化趋势呈稳定的减少态势;中成岩B期以后,系统封闭,地层温度约140℃,高岭石和钾长石直接反应,生成伊利石,钾长石基本消耗殆尽,高岭石与伊利石共存,大量钠长石剩余,部分石英加大边呈港湾状溶蚀,孔隙演化曲线出现局部回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热力学 流体动力学 成岩机理 孔隙演化 黄一段
下载PDF
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蕴璞 林锦璇 +2 位作者 王翠霞 王思源 汪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6-52,共7页
本文将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分为4种类型。剖析了前2种类型在垂向上为开放系统,后2种在垂向上为封闭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软泥水均属软泥阶段的浅变质水。文内提出了全新世期间南海北部海岸线曾南移至距现代海岸线约24km处,比现... 本文将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分为4种类型。剖析了前2种类型在垂向上为开放系统,后2种在垂向上为封闭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软泥水均属软泥阶段的浅变质水。文内提出了全新世期间南海北部海岸线曾南移至距现代海岸线约24km处,比现代海平面下降13m。并发现软泥水比太平洋中部的软泥水的Mn浓度高出1—2个数量级,揭示了利于Mn结核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 形成机制 软泥水 海水 化学
下载PDF
阿瓦提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20
作者 郝永河 叶含春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研究区37组样品水化学测试结果,利用SUFFER软件根据样点测试值绘制等值线图分析。由于区内各地段起主导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不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形成具有在水平与垂直分布上的双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平面上,由北向南... 根据研究区37组样品水化学测试结果,利用SUFFER软件根据样点测试值绘制等值线图分析。由于区内各地段起主导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不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形成具有在水平与垂直分布上的双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平面上,由北向南,地下水矿化度总体由低变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Mg.Ca型向C l.SO4—Na型过渡。在垂直方向上,地下水在200m勘探深度内存在"上咸下淡"和"上淡下咸"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 矿化度 形成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