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隔类癌的CT表现(附6例报道) 被引量:15
1
作者 韩丹 丁莹莹 张明标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分析纵隔类癌的CT表现 ,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 :对 1994年~ 2 0 0 1年经 4所医院病理证实的纵隔类癌 6例进行临床、病理、CT对照分析。结果 :①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极少出现类癌综合征 ;②CT表现为中上纵隔肿块 ,位于胸腺区或向... 目的 :分析纵隔类癌的CT表现 ,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 :对 1994年~ 2 0 0 1年经 4所医院病理证实的纵隔类癌 6例进行临床、病理、CT对照分析。结果 :①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极少出现类癌综合征 ;②CT表现为中上纵隔肿块 ,位于胸腺区或向其内生长 ,与心底部大血管及心包关系密切 ,并有沿血管间隙生长的特点 ,造影后有轻、中度强化 ,可发生胸内外转移 ;③CT表现与病理、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纵隔类癌较罕见 ,可能来源于胸腺。CT发现以上特点可提示诊断 ,还可观察肿块大小、位置、范围、内部及与血管心包的关系 ,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及推测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类癌 诊断 CT检查 发病情况 组织病理学 临床表现
下载PDF
纵隔疾病的诊断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段争 袁雅冬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纵隔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疾病,包括胸腺瘤、纵隔囊肿、结节病等良性疾病,以及恶性疾病如纵隔恶性肿瘤、淋巴瘤、各种癌症纵隔淋巴结转移等。纵隔疾病临近大血管诊断困难,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扫描仅可提供形态学诊断,不能获... 纵隔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疾病,包括胸腺瘤、纵隔囊肿、结节病等良性疾病,以及恶性疾病如纵隔恶性肿瘤、淋巴瘤、各种癌症纵隔淋巴结转移等。纵隔疾病临近大血管诊断困难,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扫描仅可提供形态学诊断,不能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纵隔镜、食管超声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等微创检查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可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显著提高纵隔疾病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疾病 支气管镜检查 纵隔镜 活组织检查 针吸
下载PDF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获取组织学标本的应用技术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荣福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19,共2页
目的 探讨在日常气管镜检查中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获取组织学标本的应用技术及对单纯纵隔肿物进行穿刺活检的意义。方法 在气管镜室 ,对 52例CT扫描提示单纯纵隔肿物或肿大淋巴结的患者分别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的穿刺活检。结果  52例... 目的 探讨在日常气管镜检查中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获取组织学标本的应用技术及对单纯纵隔肿物进行穿刺活检的意义。方法 在气管镜室 ,对 52例CT扫描提示单纯纵隔肿物或肿大淋巴结的患者分别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的穿刺活检。结果  52例患者中 ,有 47例获得可供切片诊断的组织学标本 ,其中 30例为良性肿物 ,5例未获得组织学标本。结论 在气管镜检查过程中 ,较好地运用组织学穿刺活检针 ,可以较好地对良性肿物的诊断提供准确的组织学标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镜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组织学标本 肿物 纵隔
下载PDF
干燥综合征并纵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影像学表现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娟芝 李振东 马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31-1431,共1页
患者女,40岁,因"间断口干10年余,加重伴胸闷、气短4个月"入院。查体:口腔可见龋齿、残根。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M1.12g/L,IgA3.20g/L。临床诊断: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唾液... 患者女,40岁,因"间断口干10年余,加重伴胸闷、气短4个月"入院。查体:口腔可见龋齿、残根。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M1.12g/L,IgA3.20g/L。临床诊断: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唾液腺ECT:双侧腮腺、颌下腺显影欠清晰,轮廓模糊(图1A),提示唾液腺功能减低。胸部增强CT:前上纵隔见9.68cm×6.51cm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塑形生长,包绕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起始端(图1B)。超声:前纵隔探及约8.91cm×4.39cm不均匀低回声占位,边界清,轮廓不完整;CEUS:注射造影剂后9s病灶开始增强,包绕血管,呈高增强,16s达峰值,110s开始消退(图1C)。全身PET/CT:前上纵隔肿块与纵隔血管界限不清,糖代谢增高,邻近胸骨柄后壁局限性骨质破坏,代谢增高,考虑局部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淋巴瘤 B细胞 干燥综合征 诊断显像
下载PDF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陈乾坤 丁嘉安 +1 位作者 高文 朱余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术后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分为纵隔淋巴结(pN2期)跳跃转移组(21例)及非跳跃转移组(44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术后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分为纵隔淋巴结(pN2期)跳跃转移组(21例)及非跳跃转移组(44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部位和术后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跳跃转移组发生多组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36.4%(16/44)显著高于跳跃转移组的9.5%(2/21;χ2=8·571,P=0·036)。跳跃转移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44个月,5年生存率为41%;非跳跃转移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6个月,5年生存率为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P<0·05)。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可以作为肺癌术后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3,RR=0·347)。结论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Ⅲ期NSCLC患者生存期较无跳跃式转移的患者长,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跳跃式转移可能是pN期肺癌中的一个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跃式转移 纵隔淋巴结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5年生存率 LC患者 生存时间 预后因素 转移组 淋巴结转移 病理证实 回顾分析 病理资料 病理类型 肺癌术后 N2期 统计学 生存期 平均
原文传递
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丁超 孙莉 +2 位作者 张燕 承耀中 赵桂军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7-329,共3页
目的评价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拟经前外侧开胸行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22例,年龄24~66岁,体重48-78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双腔支... 目的评价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拟经前外侧开胸行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22例,年龄24~66岁,体重48-78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Ⅰ组)和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加强型气管导管组(Ⅱ组),每组11例。Ⅰ组术中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技术行单肺通气;Ⅱ组采用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加强型气管导管进行气道管理,需单肺通气时可应用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进行肺隔离。两组均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内导管定位。记录气管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导管移位情况、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次数、气道峰压增加情况、肺萎陷程度、术后咽痛声嘶的发生情况、呼吸机辅助通气情况。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气管插管时间缩短,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气道峰压增加率和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定位时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次数、肺萎陷程度及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前外侧开胸行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优于双腔支气管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 人工 纵隔 肿瘤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上纵隔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魏伯俊 申虹 戈烽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上纵隔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6例经病理证实的伴上纵隔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的诊治经过,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滤泡状癌1例;首次治疗1例,外院1次术后复发...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上纵隔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6例经病理证实的伴上纵隔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的诊治经过,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滤泡状癌1例;首次治疗1例,外院1次术后复发2例(其中1例接受放射治疗60Gy),外院2次术后复发3例。采用甲状腺全切或残体切除术+颈部、上纵隔及腋窝淋巴清扫术+131I治疗+左旋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2/7、3/12、2/6、1/5、3/7及3/10。上纵隔转移淋巴结数目2~6枚,平均4.3枚,伴咽后间隙淋巴结转移1例(1/1)。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2例,乳糜漏1例,霍纳综合征3例,无新发喉返神经麻痹,无锁骨下动静脉或腋动静脉损伤,无上肢水肿、感觉或运动障碍者,无肺气肿或纵隔气肿者。术后分别随诊23、37、43、49、54及77个月,颈部淋巴结复发(同侧V区)和新发肺转移各1例,术前肺转移者转移灶较前无增大。上纵隔及腋窝未见复发或骨转移者。1例术后4年死于心脏病,其余均存活。结论发生上纵隔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仍有较好治疗效果,也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纵隔 淋巴结切除术
原文传递
^18F-FLT联合18F—FDG PET/CT显像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国建 王雪梅 +11 位作者 田嘉禾 杨小丰 于丽娟 杨国仁 冯惠茹 陈文新 陈萍 马黎明 辛军 樊卫 王相成 何玉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评价^18F—FLT联合^18F—FDG PET/CT显像对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全国11个PET/CT中心^18F-FTJT与^18F—FDG PET/CT显像的患者资料,选择行肺部恶性肿瘤切除和纵隔淋... 目的评价^18F—FLT联合^18F—FDG PET/CT显像对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全国11个PET/CT中心^18F-FTJT与^18F—FDG PET/CT显像的患者资料,选择行肺部恶性肿瘤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获得病理检查结果的患者共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56.1±12.2)岁。对^18F—FLT与^18F-FDGPET/CT淋巴结的显像结果分别进行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采用,检验比较各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41例患者手术共检出533枚淋巴结,经病理检查证实恶性192枚,良性341枚(炎性增生淋巴结或正常淋巴结);(2)以^18F-FDGSUV≥2.5和^18F—FLTSUV≥2.0为诊断恶性淋巴结的阈值^18F—FDG和^18F—FIJTPET/CT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7%(176/192)、80.94%(276/341)、84.80%(452/533)、73.03%(176/241)、94.52%(276/292)和81.25%(156/192)、92.96%(317/341)、88.74%(473/533)、86.67%(156/180)、89.80%(317/353),两者灵敏度、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897、21.722和11.495,均P〈0.05),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604和3.712,均P〉0.05);^18F—FDG联合^18F—FLT诊断纵隔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则分别提高至93.75%(180/192)、94.43%(322/341)、94.18%(502/533)、90.45%(180/199)、96.41%(322/334)。结论^18F-FDG诊断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灵敏度高于^18F—FLT,但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明显低于FLT,两者联合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x线计算机 胸苷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纵隔阻滞对高脂血症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9
作者 陈冀衡 杨奕 毕好生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 探讨纵隔阻滞(MB)对高脂血症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普通饲料150g/d喂养16周;高脂组:高脂饲料150g/d喂养16周;胸段硬膜外阻滞(TEB)组:... 目的 探讨纵隔阻滞(MB)对高脂血症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普通饲料150g/d喂养16周;高脂组:高脂饲料150g/d喂养16周;胸段硬膜外阻滞(TEB)组:高脂饲料150g/d喂养16周,第13至16周行TEB(2%利多卡因2mg/kg,2次/日);MB组:高脂饲料150g/d喂养16周,第13至16周MB(2%利多卡因2mg/kg,2次/日)。测定第一次阻滞前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并于实验第1天和实验第4、8、12、16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实验第16周处死全部兔,光镜下评价心肌横断面肌间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阻滞后TEB组MAP明显下降(P〈0.05),而MB组MAP维持稳定。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TEB组及MB组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P〈0.01或0.05)。与高脂组比较,TEB组及MB组心肌肌间小动脉粥样硬化率和内膜增厚率均明显降低(P〈0.01);MB组与TE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纵隔阻滞可抑制高脂血症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抑制程度与胸段硬膜外阻滞相似,而纵隔阻滞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硬化 血液动力学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