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ing Factors of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in Tianjin
1
作者 潘洁 吕雄杰 +1 位作者 肖辉 陆文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3期578-582,共5页
[Objective] This paper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area change and distribu- tion of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and offered basis to the improvement of mediumlow farmland and its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ianjin. [... [Objective] This paper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area change and distribu- tion of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and offered basis to the improvement of mediumlow farmland and its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ianjin. [Metho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e of Tianjin and its relevant counties and districts, the yield standard was set up to classify high-yield, medium-yield and low-yield farmland in Tianjin. The author analyzed area change of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in six agricultural counties and districts (including Jixian County, Wuqing District, Baodi District, Ninghe County, Jinghai County and Dagang district of Binghai New Area) from 1980 to 2010.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yield of grain rose from 2 445 kg/hm^2 in 1980 to 5 130 kg/hm^2 in 2010, increasing 109.82%. The area of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was reduced from 291 250.13 hm^2 in 1985 to 76 489.87 hm^2 in 2010, coming down 74%. In Tianjin, the area of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of 2010 accounted for 19% of the total farmland, of which the ratios of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of Jinghai County, Jixian County, Dagang district of Binghai New Area, Wuqing District, Baodi District and Ninghe County were 43.12%, 18.59%, 17.23%, 14.01%, 7.05% and 0, respectively. Low soil nutrient content,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as well as soil salinization were the main yield limiting factors to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in Tianjin in 2010. [Conclusi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were proposed, involving enhancing the investment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rastructure, further improving the soil fertility, as well as saline and alkaline land, optimizing the farming system and planting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crops,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um-low yield farml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Limiting factors TIANJIN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traw Incorporation on Maize Yield,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on Slope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Dai Jian-jun Liu Hong-fei +2 位作者 Li Hang Liu Zhao-ting Wu Hai-f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3年第2期55-67,共13页
Slope farmland is a main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oughout northeast China.Long-term high intensity utilization and unreasonable farming have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resources and a decrease in crop produc... Slope farmland is a main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oughout northeast China.Long-term high intensity utilization and unreasonable farming have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resources and a decrease in crop production.Here,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might help to reduce nutrient losses and increase maize yields across time and space.A field experiment for testing straw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maize across three slope positions(top,back and bottom slopes)was conducted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18 and 2019.In this study,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DMA),N accumulation(NA),N remobilization,postsilking N uptake and grain yield were measured under SI(straw incorporation)and NSI(no straw incorporation)across three slope positions of 100-m-long consecutive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during the maize(Zea mays L.)growth stages.Compared with NSI,S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MA and NA at the silking and maturity stages.SI typically increased the N remobilization in all slope positions,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 remob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contribution of N remobilization to grain on the back and bottom slopes.However,post-silking N uptake was only increased by SI on the top slope.SI generally increased the crop yield in three slope positions.In the SI treatments,the bottom slope was the highest yield position,followed by the top,and then the back slopes,suggesting that the bottom slope position of regularly incorporated straw might have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for boosting maize yield.Overall,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outsized potential of straw incorporation to enhance maize NA and then increase the grain yield in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matter N accumulation N remobilization crop yield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MAIZE
下载PDF
Actuality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Medium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3
作者 Song D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10期30-33,共4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divided into various zon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divided into various zon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rain, and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differ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Current situ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China
下载PDF
MONITORING, NURTURE OF THE FARMLAND SOIL &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IN CHINA
4
作者 Xi Chengfan(Nanjing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A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年第2期132-135,共4页
In line with the author’s long-time experience on soil reconnaissance, monitoring and scientific probes,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systematic build-up of pedological data, protection of arable l... In line with the author’s long-time experience on soil reconnaissance, monitoring and scientific probes,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systematic build-up of pedological data,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employment and renovation of the farmland so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cal edaphic setting in a bid to increase the grain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ITORING NURTURE OF THE farmland SOIL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IN CHINA SOIL
下载PDF
Research of an Appropriate Sowing Quantity of Double-cropping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in Low and Medium Yielding District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5
作者 钟珺 胡启锋 +4 位作者 李云 黎为兵 连垚 张朝阳 虞新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3期526-529,543,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search the appropriate seeding quantities of double-season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in middle and low-yielding district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Method] The research set five differ...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search the appropriate seeding quantities of double-season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in middle and low-yielding district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Method] The research set five different seeding quantities treatments, an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eedling treatment, and the appropriate seeding quantities of double season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in middle and lowyielding district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was discussed. [Result] The yields were highest when the seeding quantity was 70 g per tray of early rice by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and 60 g per tray of late rice. The yield of early rice by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show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productive ear and the number of seed per ear, and late rice yield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productive ear by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It is key for improving high yields by guaranteeing the number of productive ear. [Conclusion] The issue of proper sowing quantity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double-cropping rice in the region, which is crucial for high y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wing quantity Double-cropping rice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Low and medium yielding farmlands
下载PDF
有土斯有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粮食单产吗? 被引量:6
6
作者 钱龙 杨光 钟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政策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期待能够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政策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期待能够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提高粮食单产。替换核心变量、进行非参数估计和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上述发现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规模经营、促进技术进步和降低生产风险三大路径来提高粮食单产。(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起伏度较小地形、粮食主产区、较发达地区的粮食单产促进效应更大。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确实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需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高标准农田建设 粮食单产 粮食安全
下载PDF
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玉米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7
作者 杨应冲 戴全厚 +2 位作者 王勇 张友 姚一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目的]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机理,为解决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保障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喀斯特裸坡地和玉米坡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短历时强降雨... [目的]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机理,为解决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保障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喀斯特裸坡地和玉米坡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1)裸坡地和玉米地地表产流产沙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相同时,玉米地地表产流产沙模数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裸坡地和玉米地地表产流模数呈现出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而地表产沙模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2)裸坡地和玉米地各壤中流产流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相同时,玉米地各壤中流产流量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其中坡度为20°时,玉米地壤中流(15—25 cm)总产流量相对裸坡地减少了62.59%。(3)当坡度不变时,玉米地地下产沙量和产沙模数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裸坡地与玉米地地下产流模数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地下产沙模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30 min之间达到最大产沙模数。(4)比较不同坡度裸坡地与玉米地各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玉米地相比裸坡地地下产沙与地表产流、地下产流、地表产沙之间相关性增强,而地表产沙与地表产流、地下产流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结论]强降雨下玉米坡地能够增加入渗,具有阻控和缓蚀的作用,其中地表产流产沙模数和壤中流产流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地下产流模数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地下产沙模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坡耕地 短历时强降雨 产流模数 产沙模数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瘠薄玉米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魏禾雅 王立刚 +3 位作者 周颖 蔡育蓉 杨万青 杨建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2-2040,共9页
【目的】瘠薄型农田玉米生产严重依赖施肥。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和维持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瘠薄型农田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试验设计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当地常规施肥... 【目的】瘠薄型农田玉米生产严重依赖施肥。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和维持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瘠薄型农田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试验设计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PK)、增施有机肥处理(MNPK)、5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RMN)。2023年5月至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_(2)O排放通量,计算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累积排放以及产量的影响,并探明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MNPK、RMN)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幅在95%~103%(P<0.05)。在整个监测周期内,3个施肥处理促进土壤N_(2)O排放,整体呈现出“脉冲式”排放规律。N_(2)O最大排放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MNPK、NPK、RMN处理,分别达到4.71±0.68、3.29±0.62、1.71±0.15μg/(m^(2)·min),MNPK处理土壤N_(2)O最大排放峰值和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高于NPK处理43.00%、64.65%,而RMN处理比NPK处理分别降低了48%、26.22%。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NH_(4)^(+)-N)、全氮(TN)含量以及体积含水率(V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碳(SOC)、地温(GT)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PK处理平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CO_(2)-eq 361 kg/(hm^(2)·a),净温室效应为“源”,MNPK和RMN处理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NPK处理分别降低了572%和655%,玉米种植所产生的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减少了668%和737%,两个有机肥处理之间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净排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减少瘠薄农田土壤N_(2)O排放,降低净温室效应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综合减排和产量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50%的常规化肥养分量可在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降低氮肥损失,提高玉米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瘠薄农田 有机肥 土壤N_(2)O排放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坡耕地土壤转化酶活性与芸豆产量对等高反坡阶措施的响应
9
作者 徐其静 侯磊 +4 位作者 李加豪 李奇奇 李航 汪丽 王克勤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为探究坡面微地形改造水土保持措施—等高反坡阶(CRT)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及其生态修复功能,有必要关注该措施对土壤养分与转化酶活的影响,及其提升作物产量的机制。通过分析坡耕地CRT处理后阶上和阶下0~5 cm土层养分(全氮TN、全... 为探究坡面微地形改造水土保持措施—等高反坡阶(CRT)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及其生态修复功能,有必要关注该措施对土壤养分与转化酶活的影响,及其提升作物产量的机制。通过分析坡耕地CRT处理后阶上和阶下0~5 cm土层养分(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速效磷AP)及酶活(脲酶S-UE、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S-NAG、亮氨酸氨基肽酶S-LAP和酸性磷酸酶S-ACP)差异,并以原状坡耕地(CK)相应位置作对照,探讨CRT措施下土壤养分转化相关酶对芸豆(Phaseolus vulgaris)产量和千粒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CRT使土壤TN、NO_(3)^(-)-N、TP、AP含量较CK阶上分别提高21.2%、86.2%、14.1%和28.4%,阶下提高7.3%、77.4%、21.8%和30.1%;使NH_(4)^(+)-N阶下提高2.8%,阶上降低22.5%。CRT对NO_(3)^(-)-N的提升效果高于TN和NH_(4)^(+)-N,对AP的提升效果优于TP。2)CRT措施使坡耕地S-UE、S-NAG、S-LAP和S-ACP活性阶上较CK分别提高13.4%、55.9%、56.8%和44.6%,阶下提高48.3%、72.3%、70.9%和34.6%,且阶下增幅大于阶上。3)CK坡耕地阶上、阶下芸豆产量为20.0和23.2 kg/hm^(2),千粒质量为448和376 g,而CRT使芸豆产量和千粒质量阶上提高66.7%和8.6%,阶下提高289%和26.6%,阶下增幅均大于阶上。4)相比CK,CRT使坡耕地芸豆产量与S-UE由不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由0.12增至0.91,使坡耕地芸豆千粒质量与氮、磷、酶活(S-NAG、S-LAP、S-ACP)由显著负相关(P<0.05)变为相关。S-LAP、S-NAG、NH_(4)^(+)-N对芸豆产量和千粒质量的影响显著(P<0.01),解释量分别为48.4%、29.2%、18.0%。CRT通过改善坡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提高相关酶活,加速有机养分向无机养分的转化,提升土壤关键性肥力,进而促进芸豆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千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芸豆产量 等高反坡阶 土壤养分 坡耕地
下载PDF
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武耀平 刘远超 +1 位作者 赵殿峰 王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52-54,71,共4页
[目的]明确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厚度为0.010 mm普通聚乙烯地膜(T_(1))、厚度为0.008 mm的PPC降解地膜(T_(2))、厚度为0.007 mm的PPC降解地膜(T_(3))、裸地栽培(CK)4个处理,观测不同覆膜处理... [目的]明确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厚度为0.010 mm普通聚乙烯地膜(T_(1))、厚度为0.008 mm的PPC降解地膜(T_(2))、厚度为0.007 mm的PPC降解地膜(T_(3))、裸地栽培(CK)4个处理,观测不同覆膜处理对陕北旱地春玉米农田的土壤水分、温度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在0~25 cm土层中,覆膜处理较CK的土壤温度高1.9~5.0℃,且T_(1)处理的土壤温度最高;在0~100 cm土层中,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T_(1)>T_(2)>T_(3)>CK,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CK高10.7%~19.3%。T_(1)处理和T_(2)处理的千粒重分别较CK显著提高14.3%和7.4%(P<0.05),产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9.1%和14.1%(P<0.05),且T_(2)处理的春玉米秃尖率最低。各处理的春玉米水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_(2)处理有助于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品质,可作为陕北春玉米绿色高产栽培的适宜覆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地膜 旱地农田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春玉米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刘继龙 董泽 +3 位作者 曹晓强 王志卓 刘倩倩 曹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19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对黑土区坡耕地米-豆轮作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于2022—2023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顺坡碎秆均匀覆盖(SM),横坡碎秆均匀覆盖(CM)、顺坡覆盖作物(SC)和传统耕作(CK)4个处理,分析不同覆盖... 为探究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对黑土区坡耕地米-豆轮作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于2022—2023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顺坡碎秆均匀覆盖(SM),横坡碎秆均匀覆盖(CM)、顺坡覆盖作物(SC)和传统耕作(CK)4个处理,分析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下土壤养分含量随生育时期和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作物产量表现,明确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下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作物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处理土壤AP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AK含量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各处理土壤NH_(4)^(+)-N、NO_(3)^(-)-N、AP和AK含量随土层加深整体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各处理的作物干物质量和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升3.29%~11.96%和4.29%~14.77%;除2022年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NH_(4)^(+)-N含量外,其余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AK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米-豆轮作 覆盖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麻豆轮作对作物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张晓艳 李学海 +1 位作者 曹焜 边境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30-33,共4页
为探索适合黑龙江地区推广的耕地轮作制度,本试验对汉麻、大豆进行连作和轮作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大豆、汉麻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提高了大豆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有效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重、单株... 为探索适合黑龙江地区推广的耕地轮作制度,本试验对汉麻、大豆进行连作和轮作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大豆、汉麻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提高了大豆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有效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重、单株茎重、单株荚重、单株荚皮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以及汉麻的株高、茎粗、分枝高、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降低了大豆的底荚高和单株瘪荚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除底荚高和单株瘪荚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其余农艺性状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汉麻的株高、单株粒数与产量呈明显正相关(P<0.01)。轮作提高了大豆、汉麻产量和产值,净收益比连作分别增加了1877.95和2636.4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汉麻 轮作 农艺性状 产量 耕地轮作制度
下载PDF
中国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 被引量:52
13
作者 夏建国 魏朝富 +1 位作者 朱钟麟 胡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4期212-217,240,共7页
中低产田土改造作为作为一项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它在改善中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低产田土改造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工程学、... 中低产田土改造作为作为一项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它在改善中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低产田土改造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工程学、水文学、土壤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中国在中低产田土改造方面长期以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对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概念、类型划分、形成原因和改造技术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综述,讨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田 研究综述 中国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基础工程 农业发展 基本条件 农业生产 农民收入 有效供给 系统工程 类型划分 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改造技术 形成原因 农产品 工程学 水文学 土壤学 经济学 多学科 生态学 农学
下载PDF
基于耕地系数和预评价法的耕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被引量:43
14
作者 唐秀美 潘瑜春 +1 位作者 刘玉 任艳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1-218,F0004,共9页
为科学合理测算耕地整治潜力,提高潜力测算结果的应用性,该文结合二调数据及农用地分等数据,进行了耕地整治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的测算研究,耕地整治数量潜力测算采用耕地系数法(CLC,cultivated land coefficient),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 为科学合理测算耕地整治潜力,提高潜力测算结果的应用性,该文结合二调数据及农用地分等数据,进行了耕地整治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的测算研究,耕地整治数量潜力测算采用耕地系数法(CLC,cultivated land coefficient),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采用农用地分等因子提高后的预评价法。研究表明:五华县耕地整治潜力较大,数量总潜力为841.69 hm2,各行政村数量潜力分布情况为南高北低;质量潜力方面,经过整治,耕地自然等别可平均提高1.28等,利用等别可平均提高0.71等,生产能力可提高57 862.99×104kg。该研究方法符合当地土地整治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县域土地整治规划、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及确定耕地整治建设重点项目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粮食 农用地分等 潜力 产量
下载PDF
中国农田小麦和玉米产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9
15
作者 韩天富 李亚贞 +8 位作者 曲潇林 马常宝 王慧颖 黄晶 柳开楼 都江雪 张璐 刘立生 张会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候和土壤属性对产量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探究各指标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调控路径。结果表明,近30年,小麦、玉米单作和二者轮作下平均产量分别为5.05、9.05、6.01和7.08 t/hm^(2),相应的变异系数为36.6%、26.2%、32.1%和28.0%,相应作物产量随时间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00、159、46和98 kg/(hm^(2)·a)(P<0.05)。同其他作物轮作下的小麦产量、变异系数和变化速率分别为5.29t/hm^(2)、28.6%和67kg/(hm^(2)·a)(P<0.001)。高产玉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单作)和华北地区(与小麦轮作);高产小麦主要分布在同玉米轮作下的长江下游和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最低。除了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的小麦产量随监测时间延长呈负增长,其他各区域及全国尺度上的产量均呈正增长。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氮肥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调控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土壤pH的调控作用均未达到极显著水平。针对不同区域而言,随机森林结果显示:除了气候和氮肥的重要性以外,有机质在大部分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对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而钾肥对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土壤属性、肥料投入和气候三者对产量调控的总效应分别为47.6%、29.4%和23.0%,气候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属性和施肥进而调控作物产量。近30年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整体上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是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需引起重视。土壤性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高于施肥和气候,除了氮肥是调控各区域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外,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在种植玉米时还应当重视钾肥合理的投入,而西南地区应当将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作为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 肥料 气候 产量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华北高产农田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85
16
作者 孟凡乔 关桂红 +3 位作者 张庆忠 史雅娟 屈波 况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2-999,共8页
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2004年的土壤呼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当地气候状况紧密相关,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该地春季干旱,夏季雨热... 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2004年的土壤呼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当地气候状况紧密相关,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该地春季干旱,夏季雨热同期,土壤呼吸量春季缓慢升高,峰值出现在温度、降水均较高的7月,最大值约为20g·m-2·d-1(以CO2计),之后逐步回落.不同的耕作措施能够影响土壤呼吸量,本试验研究的3种因素对土壤呼吸量有显著影响(p<0.01),播种前先翻耕30cm、播种后覆盖麦秸、不施氮素、施磷75kg·hm-2·a-1的处理土壤呼吸量最高.5cm、10cm地温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土壤呼吸对5cm地温的敏感性更强,指数方程的模拟较好地表明了土壤呼吸与地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地温 高产农田 华北平原 耕作方式
下载PDF
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食物安全保障 被引量:62
17
作者 张琳 张凤荣 +1 位作者 姜广辉 姚慧敏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本文从粮食总产量、单产水平分析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历史变化,根据我国高产田、中低产田的投入和单产水平的利用现状,指出改造低产田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在防止耕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 本文从粮食总产量、单产水平分析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历史变化,根据我国高产田、中低产田的投入和单产水平的利用现状,指出改造低产田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在防止耕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田 粮食安全 土地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中国棉花地膜覆盖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昊 李世平 +2 位作者 南灵 李河 郭清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8-235,共8页
为定量分析近30 a地膜覆盖对棉花的增产效应,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地膜覆盖对棉花的产量效应及影响因素。具体过程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敏感性分析、累积Meta分析和亚组... 为定量分析近30 a地膜覆盖对棉花的增产效应,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地膜覆盖对棉花的产量效应及影响因素。具体过程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敏感性分析、累积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所收集的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和极端值,分析结果可信度较高。与不覆盖相比,覆盖地膜的棉花产量平均提高17.2%。自1986年以来,覆盖地膜的棉花累积平均增产率为1.2%~18.0%。在平作、年均气温小于12℃或年降水量小于500 mm的地区及采用厚度0.008 mm地膜覆盖时,地膜覆盖条件下棉花的增产率较高,分别为17.8%、21.5%、19.1%和17.3%;3个区域的覆膜增产率由大到小表现为:西北棉区(24.5%)、黄河流域棉区(16.5%)、长江流域棉区(10.5%);近年来,覆盖地膜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产量,但其增产率已呈下降趋势,应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地膜 META分析 残膜 农田污染
下载PDF
新疆浅层暗管排水降低土壤盐分提高棉花产量 被引量:51
19
作者 刘玉国 杨海昌 +2 位作者 王开勇 逯涛 张凤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84-90,共7页
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达到土壤脱盐的效果,增加作物产量,该文针对膜下滴灌棉田,采用完全随机试验方案,在装有暗管的中度和轻度盐渍化土壤上种植棉花,分析暗管降盐技术对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农田土壤盐分... 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达到土壤脱盐的效果,增加作物产量,该文针对膜下滴灌棉田,采用完全随机试验方案,在装有暗管的中度和轻度盐渍化土壤上种植棉花,分析暗管降盐技术对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农田土壤盐分变化规律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农田土壤盐分剖面特征均由表聚型向脱盐型变化,中度盐渍化土壤0~20 cm土层盐分下降最快,其他土层盐分含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轻度和中度土壤最高脱盐率分别为50.96%和90.89%,中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可降低至轻度水平;暗管排水的电导率变化范围为7.53~11.16 dS/m,pH值变化范围7.08~8.20;轻度和中度盐渍化棉田增产幅度分别为25.3%和55%。研究表明与滴灌配套的浅层暗管排水降盐技术可有效治理盐碱土壤,提高作物产量,该研究可为盐渍化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排水 土壤含水率 浅层暗管排水 盐渍化农田 土壤盐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利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高飞 贾志宽 +4 位作者 韩清芳 李永平 杨宝平 侯贤清 路文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了探明半干旱区秸秆覆盖栽培中适宜的秸秆覆盖量,在宁南旱区进行了春玉米栽培试验。试验设1.35、0.9、0.45和0万kg/hm24个覆盖量处理,分析了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玉米生育期覆盖量从高到... 为了探明半干旱区秸秆覆盖栽培中适宜的秸秆覆盖量,在宁南旱区进行了春玉米栽培试验。试验设1.35、0.9、0.45和0万kg/hm24个覆盖量处理,分析了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玉米生育期覆盖量从高到低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CK(无覆盖)高15.47、10.79 mm和6.26 mm(P<0.05)。试验期间,2009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量最低(为266.1 mm),各处理依次较CK增产13.10%、17.37%和5.40%(P<0.05);2010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量最高(为433.6 mm),各处理依次较CK增产3.91%、7.58%(P<0.05)和1.70%。0.9~1.35万kg/hm2覆盖量增产效果明显,4年平均比CK增产14.23%~12.0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64%~8.87%。宁南旱区,0.9万kg/hm2秸秆覆盖量能更好地蓄水保墒,促进农田土壤水分良性循环,且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旱区 秸秆覆盖量 土壤水分 产量 春玉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