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浮床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彬 靖元孝 +1 位作者 王忠正 杨丹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0-95,共6页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为速生常绿木本植物,它产生的茶树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工业.该文研究了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并与风车草浮床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8—12月,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污水...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为速生常绿木本植物,它产生的茶树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工业.该文研究了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并与风车草浮床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8—12月,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TN、TP、BOD5、CODCr、NH4-N和NO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39%、83.32%、84.96%、69.91%、72.53%和76.23%,分别为风车草浮床系统的87.55%、95.03%、97.48%、98.24%、88.73%和89.37%;在温度较低的1月,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污水净化能力明显下降,TN、TP、BOD5、CODCr、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29.83%、61.33%、70.53%、49.89%、39.03%和53.84%,分别为风车草浮床系统的38.67%、68.24%、86.77%、77.70%、64.20%和6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净化效果 浮床系统 互叶白千层 风车草 木本植物
下载PDF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不同类型叶片精油组分差异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乔健 李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63-1867,共5页
利用MTBE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比较了互叶白千层嫩叶与老叶精油的挥发性组分差异。研究发现,在互叶白千层不同类型叶片精油中共检测到10种单萜、16种倍半萜、5种单萜衍生物及1种倍半萜衍生物共32种挥发性物质。互叶白... 利用MTBE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比较了互叶白千层嫩叶与老叶精油的挥发性组分差异。研究发现,在互叶白千层不同类型叶片精油中共检测到10种单萜、16种倍半萜、5种单萜衍生物及1种倍半萜衍生物共32种挥发性物质。互叶白千层不同类型叶片精油组分亦不同,互叶白千层老叶精油含量达5 000.79 ng/g,嫩叶精油含量仅为3 470.38 ng/g。单萜类衍生物是互叶白千层精油的绝对含量及相对含量最高的一类化合物。松油烯-4-醇、松油烯、d-杜松萜烯及2-蒈烯在互叶白千层精油中含量较高。互叶白千层不同叶片精油组成不同,以倍半萜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互叶白千层叶片的成熟度与松油烯-4-醇的含量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挥发性组分 精油 差异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the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 for Melaleuca alternifolia
3
作者 Bihua Chen Jianmin Li +3 位作者 Juan Zhang Huihua Fan Lijun Wu Qianzhen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265-1269,共5页
Tea tree oil is extracted from the leaves and twigs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Maiden & Betche) Cheel, and it is widely used in medicines, food preservatives, cosmetics and health care products. Traditional propaga... Tea tree oil is extracted from the leaves and twigs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Maiden & Betche) Cheel, and it is widely used in medicines, food preservatives, cosmetics and health care products. Traditional propagation of M. alternifolia from seeds does not necessarily transfer the desire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ir mother trees, the seedlings are not uniform, and the multiplication rate from cuttings is relatively low. For these reason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for this specie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n efficient explant initiation medium for M. alternifolia was MS 1/2 + BA 0.6mg L^-1 +NAA 0.1 mg L^-1+sucrose 30g L-l, which yielded a 75.9 % initiation rate. An efficient multi- plication medium was MS + BA 0.3 mg L^-1+ NAA 0.15 mg L^-1 + sucrose 30 g L^-1, which yielded a 4.3 multiplication rate and 3.2 cm shoot length. The rooting medium was MS 1/2 + IBA 0.1-0.25 mg L^-1 + sucrose 15 g L^-1, which yielded a 100 % rooting rate, 2.94-3.32 roots per individual and 1.36-1.44 cm root length. Local red-core soil was suitable as a transplant medium, and yielded 98 % survival. This study improved the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 for mass-propagation of M. alternifolia, enabling the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plants for mark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leuca alternifolia Tissue culture Multiplication rate ROOTING Survival rate
下载PDF
Critical Evaluation of <i>Melaleuca alternifolia</i>: A Review of the Phytochemical Profile, Pharmacological Attributes and Medicinal Properties in the Botanical, Hum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4
作者 Ibrahim Kasujja 《Ope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CAS 2021年第1期1-15,共15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elaleuca (tea tree) oi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ly used in recent decades. The essential oil in Australia for the past 120 years is now available globally as a...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elaleuca (tea tree) oi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ly used in recent decades. The essential oil in Australia for the past 120 years is now available globally as an active component in various products. Historically, Melaleuca oil is known for its antisept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ons. Currently, microwave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extract Melaleuca oil, but this extraction technology is not commercially under practice. Traditionally, Melaleuca oil extraction is possible through steam distillation of the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Melaleuca alternifolia<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i></span> terminal branches and leaves, and the resultant extract is always either clear or pale yellowish. Melaleuca oil has been promoted as a therapeutic agent because scientific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Rideal-Walker (RW) coefficients of its extract composition include 8 for cymene, 16 for terpineol, 13.5 for tepinen-4-ol and 3.5 for cineole. The mode of action against bacteria is now partially elucidated, and assumptions exist. Hydrocarbons partition into biological membranes to disrupt the vital functions of Melaleuca oil, and also its components behave in the same manner. Therefore, the inhibition of respiration and the leakage of ions or loss of intracellular material and the inability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reflect the loss of membrane integrity and lysis in Melaleuca oil products containing lower than usual terpenes concentrations. Melaleuca oil possesses antifungal properties and is known exclusively for the treatment of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Candida albicans<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hite-space:normal;"></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This essential oil<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 strongly changes the permeability of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Candida albic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hite-space:normal;"></span> cells.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C. albicans<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hite-space:normal;"></span> treatment with 0.25% tea tree oil leads to propidium iodide uptake. However, a significant loss of 260-nmlight-absorbing materials after staining with methylene blue occurs after 6 hours.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Melaleuc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 extracts alter the permeability of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Candida glabrat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 that occurs when the membrane is treated with 0.25% Melaleuca oil. Melaleuca oils possess antiviral properties but most findings evidence that this oil fights against both non-enveloped and enveloped viruses, although the range of viruses tested to date is minimal. Melaleuca oil is known for its antiprotozoal activity because it causes a 50% reduction in the growth of protozoa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Leishmania major<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hite-space:normal;"></span> and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Trypanosoma bruce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hite-space:normal;"></span> at concentrations of 403 mg/ml and 0.5 mg/ml,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studies done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s). An investigation has shown that terpinen-4-ol also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antiprotozoal activity. Tea tree oils at 300 mg/ml killed all cells of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Trichomonas vaginalis<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hite-space:normal;"></span>, and also anecdotal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in-vivo<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 studies evidence that Melaleuca oil may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infections caused by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i></i></span><i>Trichomonas vaginalis<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hite-space:normal;"></span>. This review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tochemistry, bioactivity, metabolism and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em>Melaleuca alternifolia, and it</em> details how <em>Melaleuca alternifolia</em> species have evolved in the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leuca alternifolia TERPENES TERPENOIDS PHYTOTOXICITY Pharmacokinetics melaleuca OR Tea Tree Oil Phytochemistry Bioactivity
下载PDF
重庆引种3种桃金娘科植物枝叶精油GCMS鉴定与品质评价
5
作者 罗然 王春丽 +1 位作者 樊志彤 刘世尧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3,共14页
精油植物是重要的食品与精细化工原料,精油成分组成与含量是衡量精油植物品质的重要指标.澳洲茶树、溪畔白千层和垂枝红千层是3种重要的桃金娘科精油植物资源,重庆引种成功后其枝叶精油指标是否出现变化,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重庆引... 精油植物是重要的食品与精细化工原料,精油成分组成与含量是衡量精油植物品质的重要指标.澳洲茶树、溪畔白千层和垂枝红千层是3种重要的桃金娘科精油植物资源,重庆引种成功后其枝叶精油指标是否出现变化,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重庆引种的成年典型植株,通过水蒸气蒸馏法进行引种植物枝叶精油检测,结果表明其出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澳洲茶树鲜枝叶出油率最高(1.8%),垂枝红千层精油次之(1.18%),溪畔白千层最低(0.28%);GCMS法进行精油组分定性检测,结果表明重庆引种澳洲茶树精油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4种(主要成分为1, 8-桉叶素、 α-松油醇、 α-蒎烯),溪畔白千层32种(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肉桂酸甲酯),垂枝红千层41种(主要成分为α-松油醇、 1, 8-桉叶素、瓜菊醇酮、柠檬醇);精萘内标法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澳洲茶树精油1, 8-桉叶素、 α-松油醇、 α-蒎烯相对含量分别为45.42%, 17.71%, 7.57%,溪畔白千层甲基丁香酚、肉桂酸甲酯相对比例分别为89.11%, 6.89%,垂枝红千层α-松油醇、 1, 8-桉叶素、瓜菊醇酮、柠檬醇相对比例分别为25.75%, 20.71%, 16.29%, 7.09%.与以往华东华南地区引种植株对比分析表明,澳洲茶树枝叶出油率略有增高,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比广西地区的少;而另外两种植物出油率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大,但溪畔白千层枝叶挥发性成分种类比福建地区的少、比广西地区的多,垂枝红千层成分种类比广东地区的多.综上所述,重庆引种的3种桃金娘科植物枝叶出油率与主要功能性组分相对含量均有良好的表现,其枝叶精油具有规模化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金娘科 澳洲茶树 溪畔白千层 垂枝红千层 精油 GCMS鉴定
下载PDF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力 李艳枝 +3 位作者 陈小红 韦初明 余玉珠 杨秀敛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12-16,共5页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4种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高度、胸径、高径比、冠幅及生物量的影响,选择出最佳栽植密度,为互叶白千层栽植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度、胸径、高径比、生物量影响差异极显...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4种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高度、胸径、高径比、冠幅及生物量的影响,选择出最佳栽植密度,为互叶白千层栽植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度、胸径、高径比、生物量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冠幅影响差异显著。互叶白千层生长高度、胸径、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均以株行距1.0 m×0.80 m表现最好,以株行距1.0 m×0.50 m表现最差;互叶白千层生长冠幅以株行距1.0 m×1.00 m表现最好,但与其他处理之间相差不大。通过单株产量估算4个栽植密度的亩产生物量可知,株行距1.0 m×0.80 m生物量最高,株行距1.0 m×0.50 m生物量最低。综合分析,株行距1.0 m×0.80 m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最大,可作为广西沿海北部湾区域互叶白千层最佳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栽植密度 高度 胸径 冠幅 生物量
下载PDF
白千层油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肖凯军 银玉容 +2 位作者 郭祀远 李琳 蔡妙颜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 :阐明白千层油在医药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白千层油的提取分离方法、主要化学成分、特性和应用等方面全面概述其研究现状。结果 :白千层油是从白千层树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在医学上具有多种重要性质。结论
关键词 白千层油 提取 性质 医药 中药
下载PDF
淹水深度对互叶白千层幼苗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瑞仙 靖元孝 +3 位作者 肖林 李国梁 杨丹菁 聂坤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113-5120,共8页
实验设置对照、浅淹(水位高出土壤表面5cm)和深淹(水位高出土壤表面20cm)3种处理,研究了淹水深度对互叶白千层幼苗的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互叶白千层受到的胁迫程度有所增强。经过2... 实验设置对照、浅淹(水位高出土壤表面5cm)和深淹(水位高出土壤表面20cm)3种处理,研究了淹水深度对互叶白千层幼苗的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互叶白千层受到的胁迫程度有所增强。经过270d的淹水处理,浅淹组和深淹组的株高和生物量有所下降,分别为对照的90.86%、64.58%和74.52%、36.46%。浅淹组植株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传导率和蒸腾速率略有下降,分别为对照的95.39%、94.26%、90.02%和88.94%。深淹组植株在淹水后180d内上述参数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的79.44%、73.54%、61.79%和71.46%,随后逐渐接近对照组。浅淹组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比较稳定,与对照组基本相同。深淹组在淹水后150d内Fv/Fm稍有下降,随后恢复到对照水平。浅淹组植株光化学淬灭系数(qP)稍有下降,非光化学淬灭(NPQ)略有上升,分别为对照的96.63%和105.66%。深淹组植株在淹水后120d内qP显著下降,NPQ明显上升,分别为对照的94.51%和126.66%,随后逐渐接近对照组。另外,淹水过程中,互叶白千层形成不定根和产生发达的通气组织,淹水植株的根孔隙度显著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淹水深度 气体交换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澳洲茶树组培继代芽瓶外生根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肖玉菲 刘海龙 +5 位作者 刘雄盛 覃子海 张烨 张晓宁 晏巢 陈博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6-90,共5页
以培养40d的澳洲茶树组培继代芽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质、生长调节剂及处理方式和扦插时间对其瓶外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澳洲茶树瓶外生根的最佳方案是,在冬季,以红心土作为基质,将≥3cm的继代芽浸泡于0.4mg/m L的ABT溶液中30-50m... 以培养40d的澳洲茶树组培继代芽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质、生长调节剂及处理方式和扦插时间对其瓶外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澳洲茶树瓶外生根的最佳方案是,在冬季,以红心土作为基质,将≥3cm的继代芽浸泡于0.4mg/m L的ABT溶液中30-50min,并蘸取相应浓度激素溶液与滑石粉的混合匀浆后扦插。此方案的生根率为92%,生根8.96条,平均根系长2.4cm,对促进澳洲茶树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茶树 组培 继代芽 瓶外生根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澳洲茶树幼林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烨 覃子海 +4 位作者 肖玉菲 陈博雯 韦铄星 覃玉凤 刘海龙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澳洲茶树幼林地径、株高、枝叶总重、侧枝重、侧枝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有利于提高澳洲茶树地径、株高、枝叶总重、侧枝占比。纯氮、纯磷、纯钾的用量分别为71.4g...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澳洲茶树幼林地径、株高、枝叶总重、侧枝重、侧枝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有利于提高澳洲茶树地径、株高、枝叶总重、侧枝占比。纯氮、纯磷、纯钾的用量分别为71.4g/株、17.2g/株和26.7g/株,此时的侧枝重达到最大为1.36kg/株,相应的地径为3.30cm、株高为268.3cm、枝叶总重为1.97kg/株,侧枝占比为63.2%,此时澳洲茶树幼林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1︰0.24︰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茶树 混合设计 枝叶总重 侧枝重 侧枝占比
下载PDF
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26
11
作者 钟振声 樊丽妃 黄继兵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7,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从澳大利亚引种的广西玉林市互叶白千层茶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测试了该种茶树油的理化常数,并将结果与ISO国际标准进行了比较;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对该种茶树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从澳大利亚引种的广西玉林市互叶白千层茶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测试了该种茶树油的理化常数,并将结果与ISO国际标准进行了比较;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对该种茶树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混合药剂法测得了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后考察了培养基pH值、食盐和蔗糖对该种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发现:非特征成分桉叶素的相对含量高达72.49%,而特征成分4-松油醇只有0.78%;该种茶树油的大多数理化常数均不在ISO国际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4.00mL/L,显示其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在pH=5~10范围内,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一定用量的食盐及蔗糖与该种茶树油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抑菌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该互叶白千层茶树极有可能发生了变种,但其抑菌活性得到了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油 互叶白千层 成分分析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澳洲茶树组培继代增殖技术优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海龙 陈博雯 +4 位作者 肖玉菲 覃子海 张烨 安家成 梁忠云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23-28,共6页
为获得最佳的澳洲茶树组培继代增殖培养方式,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BA、NAA、剪切方式3因素3水平对澳洲茶树组培继代增殖倍数及有效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芽长度1.0cm以上剪碎+BA 1.0mg/L+NAA 0.1mg/L的组合可获得较多的有效芽,适... 为获得最佳的澳洲茶树组培继代增殖培养方式,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BA、NAA、剪切方式3因素3水平对澳洲茶树组培继代增殖倍数及有效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芽长度1.0cm以上剪碎+BA 1.0mg/L+NAA 0.1mg/L的组合可获得较多的有效芽,适宜一边进行继代增殖培养,一边生产生根苗,继代转接的周期为20d;单芽长度1.0cm以上剪碎+BA 1.5mg/L+NAA 0.1mg/L的组合可用于单纯的继代芽扩繁,转接周期同样为20d,增殖倍数为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茶树 组培 继代增殖 有效芽
下载PDF
互叶白千层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燕君 古佛政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4-76,共3页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分析了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是松油醇-4、α-松油烯、γ-松油烯、1,8-桉叶油素。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精油 松油醇 松油烯 桉叶油素
下载PDF
蒸馏时间与互叶白千层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及出油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燕君 陈利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3-36,共4页
蒸馏的持续时间是影响互叶白千层精油质量及出油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蒸馏时间段所收集的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出油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蒸馏时间段的延长 ,互叶白千层芳香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出油量均下... 蒸馏的持续时间是影响互叶白千层精油质量及出油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蒸馏时间段所收集的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出油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蒸馏时间段的延长 ,互叶白千层芳香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出油量均下降 ,在 0~ 1 2 0min内 ,出油率已超过 98% ,1 2 0~ 1 5 0min阶段其出油率不到 2 %。而高沸点的环烯烃及其醇类却随着蒸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可以通过控制蒸馏时间 ,提高互叶白千层精油的质量 ,同时可以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馏时间 出油率 互叶白千层 精油 松油烯醇-4 化学成分 抗菌剂 防腐剂
下载PDF
干燥方法对互叶白千层理化特性及精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义军 袁源 +2 位作者 刘洋洋 张帆 李积华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2,共6页
研究了4种不同干燥方法(太阳晒干、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对互叶白千层理化特性及精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风干燥互叶白千层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68± 0.27 )%;经冷冻干燥互叶白千层DPPH ·清除率、· ABTS ... 研究了4种不同干燥方法(太阳晒干、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对互叶白千层理化特性及精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风干燥互叶白千层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68± 0.27 )%;经冷冻干燥互叶白千层DPPH ·清除率、· ABTS +清除率最低,分别为(53.74± 4.58 )%、(71.63±2.95)%;经4种方法干燥后,精油提取得率下降,冷冻干燥所得互叶白千层精油提取得率最高(5.99± 0.60 )%,精油中松油烯- 4-醇大于30%,1,8-桉叶素小于5%,符合ISO4790—2004及 GB/T 26514—2011中的规定标准;且经太阳晒干与热风干燥后所得精油中松油烯- 4-醇含量的差异显著,太阳晒干所得精油中松油烯- 4-醇最高为( 50.14± 1.48)%,冷冻干燥所得精油中1,8-桉叶素最低,为(1.19±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精油 热风干燥 冷冻干燥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澳洲茶树组培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晓宁 杨红 +4 位作者 张烨 陈博雯 肖玉菲 覃子海 刘海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34-1541,共8页
为探讨澳洲茶树组培苗耐受低温的能力及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该文测定了3月龄澳洲茶树组培苗低温处理过程及恢复培养后叶片叶绿素(Chl)、丙二醛(MDA)、抗氧化物酶(SOD,POD,CAT)、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 为探讨澳洲茶树组培苗耐受低温的能力及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该文测定了3月龄澳洲茶树组培苗低温处理过程及恢复培养后叶片叶绿素(Chl)、丙二醛(MDA)、抗氧化物酶(SOD,POD,CAT)、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的变化。结果表明:(1)-5℃胁迫24 h,保护酶及抗氧化物含量均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上升。(2)0℃下,AsA和GSH先降后升,POD和CAT相反,SOD持续升高;胁迫48 h后保护酶活性显著升高,抗氧化剂含量显著降低。(3)10℃下,SOD活性先降后升;胁迫48 h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因此,3月龄澳洲茶树组培苗在-5℃受到致死冻害,幼苗能通过启动抗氧化系统及快速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响应0℃以上低温胁迫,但对10℃和0℃两种低温胁迫的应答机制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及生理响应机制,为合理引种及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茶树 低温胁迫 形态特征 抗氧化物酶 抗氧化剂 渗透调节物质
下载PDF
互叶白千层引种与栽培试验初报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英宝 林仕洪 甘文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对近年新引进的互叶白千层苗期和幼林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引种区苗期以湿润沙质壤土生长最好;盆栽施肥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0.5~1.0,P:0.6~0.9,K:0.8~1.2g/盆为适宜施肥量;造林时,施基肥与不施... 对近年新引进的互叶白千层苗期和幼林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引种区苗期以湿润沙质壤土生长最好;盆栽施肥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0.5~1.0,P:0.6~0.9,K:0.8~1.2g/盆为适宜施肥量;造林时,施基肥与不施基肥生长差异显著;林地施不同追肥2个月后,根据树高、地径、地上部分生物量得出的施肥效果排序为:复合肥Ⅱ>复合肥Ⅰ>碳氨>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互叶白千层 引种 适应性 栽培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澳洲茶树生理活性及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博雯 覃子海 +3 位作者 张烨 肖玉菲 张晓宁 刘海龙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55-59,共5页
本研究采用自然干旱法对澳洲茶树进行干旱胁迫,研究其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理活性和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澳洲茶树叶绿素含量大幅降低,丙二醛含量大幅升高,均在8d时达到最大变幅;内源激素ABA在胁迫2d后含量升高;ZR、... 本研究采用自然干旱法对澳洲茶树进行干旱胁迫,研究其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理活性和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澳洲茶树叶绿素含量大幅降低,丙二醛含量大幅升高,均在8d时达到最大变幅;内源激素ABA在胁迫2d后含量升高;ZR、GA3、IAA则整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澳洲茶树干旱条件下的应答机制和生产中的合理用水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茶树 干旱胁迫 内源激素 叶绿素 丙二醛
下载PDF
澳洲茶树树渣栽培平菇的营养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挺 宋斌 +2 位作者 林敏 黄浩 郑永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共4页
对澳洲茶树(互叶白千层)树渣栽培的平菇子实体进行营养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澳洲茶树平菇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37.0%、10.5%、1.2%和6.1%,氨基酸总量高于文献对照组。蛋白质营养评价表明,澳洲茶树平菇的氨基酸... 对澳洲茶树(互叶白千层)树渣栽培的平菇子实体进行营养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澳洲茶树平菇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37.0%、10.5%、1.2%和6.1%,氨基酸总量高于文献对照组。蛋白质营养评价表明,澳洲茶树平菇的氨基酸能满足人体基本需要;微量元素中铜、铁与锌的比值较为合理;重金属汞、铅、砷、镉的含量均符合绿色食品——食用菌(NY/T 749-2012)的卫生指标要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证明,澳洲茶树平菇为无毒级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树渣 平菇 蛋白质 绿色食品
下载PDF
互叶白千层组织快繁及多倍体诱导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兴翠 梁国鲁 +3 位作者 阎勇 余瑛 杨光伟 杨天秀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6期507-509,共3页
报道了互叶白千层快速繁殖方法及运用秋水仙碱诱导处理培养多倍体的几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白千层幼嫩茎和叶作外植体均能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无菌扦插繁殖是最理想的快繁方法 ,繁殖系数为 (3~ 5 ) 2n;利用秋水仙碱作诱导剂 ,成... 报道了互叶白千层快速繁殖方法及运用秋水仙碱诱导处理培养多倍体的几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白千层幼嫩茎和叶作外植体均能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无菌扦插繁殖是最理想的快繁方法 ,繁殖系数为 (3~ 5 ) 2n;利用秋水仙碱作诱导剂 ,成功地诱导出了多倍体植株 ,其形态特征为叶色浓绿、叶片增厚、根系肥大 ,染色体数目由 2n =2x =2 2变为 2n =4x =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快速繁殖 多倍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