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8,共8页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杨叶锈病菌 (Melampsora larici- populina Kleb.)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夏孢子萌发产生 1~ 3个芽管 ,且具较多的树杈状分枝。芽管由气孔侵入 ,侵入前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或仅个别芽管形成附着胞。芽管...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杨叶锈病菌 (Melampsora larici- populina Kleb.)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夏孢子萌发产生 1~ 3个芽管 ,且具较多的树杈状分枝。芽管由气孔侵入 ,侵入前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或仅个别芽管形成附着胞。芽管侵入气孔后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囊 ,再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而产生 1~ 2支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 ,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出吸器母细胞 ,吸器母细胞中的细胞器与胞间菌丝相同 ,双核。吸器母细胞产生侵入钉侵入叶肉细胞内部形成吸器 ,成熟吸器由细长具颈环的管状颈部和膨大的吸器体组成 ,此时胞间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分化出次生菌丝 ,在叶肉细胞间扩展形成次生菌落 ,产生孢子堆。病菌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 ,寄主细胞仍保持正常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 叶锈病菌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青杨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田呈明 李振岐 康振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1-88,共8页
对青杨叶锈病(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病原菌的超微形态、致病性分化,寄主抗病性及其分子标记,病害流行预测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致病性 抗病性 分子标记 杨树 青杨 叶锈病
下载PDF
Infection Behaviour of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on the Leaf Surface of Populus purdomii 被引量:2
3
作者 YU Zhong-dong PENG Shao-bing +2 位作者 REN Zheng-zheng WANG Dong-mei CAO Zhi-m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562-1569,共8页
Behaviours of urediospore germtube in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on the leaf surface of Populus purdomii were studied by light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Behaviours of urediospore germtube in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on the leaf surface of Populus purdomii were studied by light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Crab-like fusion cells on leaf surface, intercellular hyphal cells in leaf tissues, as well as nucleus states, were observed and counted up in this study. Under unsaturated humidity, 32% of germinated tubes fused into a distinguishable swollen crab-shaped cell at the merging site, and 10.5% of observed crab-like cells had more than three nuclei. Wedge-shaped mycelia developed and then penetrated the leaf surfac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stomata. Tips of germtube passed through the intercellular cells of poplar leaves directly were found in TEM. Aniline blue dyeing also showed that the infecting hyphae could invade into the cuticle and epidemic cell wall directly. For the case of infection through stomata,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situations. Short branches and wedge hyphae usually penetrated the leaf surface via opened stomata, whereas, some germtube branches and wedge hyphae penetrated leaves through the guard cell walls or stoma lips. In the latter case, the stomata were always closed. The samples from wild forestlands had the same fused cells and wedge hyphae, but the occurrence rat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hamber. Even under the saturated air humidity, germtubes could roll back and formed fusion structure, or merged together with their tips. The fusion cells might centralize the plasma of merged germtubes and have a strong survival capacity to protect germtubes from dying under arid circumstances, and provide a chance of genetic variation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germtube infection behaviour fusion cell NUCLEAR
下载PDF
ISSR Marker and ITS Sequence Study of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被引量:2
4
作者 YU Zhong-dong LIU Xiao-yong CAO Zhi-m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47-854,共8页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translation space of ribosomal DNA (ITS) of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between the isolates from China and isolate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TS sequences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translation space of ribosomal DNA (ITS) of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between the isolates from China and isolate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TS sequences and ITS polygenetic tree based on 11 isolates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5 rac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ITS sequences of 11 isolates from China. The ITS sequence of isolates from China was more homogeneous with that of isolates from Britain compared with France, Germany, and Canada.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arkers were also used to study the genetic division of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11 tested isolat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Western population and Northern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of race C2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races C4, C3, and C1,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other races. Pathogenicity division of races must not harmonize with their genetic division, except race C2. The ITS region is conservative, and ITS sequence is not fit for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that existed among the races. ISSR marker can be used for intraspecies population study, and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RACE ITS sequence ISSR marker
下载PDF
毛果杨×美洲黑杨Ptd-ERF71基因异源表达及功能
5
作者 杨波 刘念 +1 位作者 王倩文 陈俏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杨树叶锈病是杨树上的一种严重病害,对“三北”防护林体系造成极大威胁。ERF亚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AP2/ERF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主要亚家族,在植物抗病等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对E4锈菌具有耐病性的杂交杨‘2114’在接种E4锈菌12 h... 杨树叶锈病是杨树上的一种严重病害,对“三北”防护林体系造成极大威胁。ERF亚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AP2/ERF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主要亚家族,在植物抗病等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对E4锈菌具有耐病性的杂交杨‘2114’在接种E4锈菌12 h后,Ptd-ERF71持续上调表达。为探究Ptd-ERF71表达在‘2114’与E4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对Ptd-ERF71进行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Gateway转基因技术构建过表达载体,在拟南芥中进行异源表达并验证其功能。结果表明:Ptd-ERF71基因具有AP2保守结构域,属于ERF亚家族。将Ptd-ERF71在拟南芥中进行遗传转化,筛选并获得Ptd-ERF71基因过表达植株Ptd-ERF71-OE#1和Ptd-ERF71-OE#2。拟南芥Ptd-ERF71-OE#1、Ptd-ERF71-OE#2和At-RAP2.6L-OE(拟南芥Ptd-ERF71同源基因过表达株系)对透明壳孢菌感病性均显著高于拟南芥Col-0(WT),但At-RAP2.6L的拟南芥突变体株系At-rap2.6l与WT的感病性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Ptd-ERF71基因过表达可能影响XGA-β1,3、ATL79、ZFCCCH67等植物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2114’对E4侵染的过度防御,从而降低免疫反应对生长的影响。这种抑制作用在拟南芥与病原物的亲和型互作关系中促进拟南芥的感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叶锈病 ERF 落叶松-杨栅锈菌 转基因拟南芥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MlpMCM4蛋白和MlpHOG1蛋白互作关系初探
6
作者 杨冰 陈凯玥 +2 位作者 李子晔 周显臻 于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引起的杨树叶锈病严重威胁杨树的健康生长。通过家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ID 48743为MCM4直系同源基因,命名为MlpMCM4。以夏孢子cDNA为模板,运用RT-PCR技术,同源克隆获得中国菌株MlpMCM...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引起的杨树叶锈病严重威胁杨树的健康生长。通过家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ID 48743为MCM4直系同源基因,命名为MlpMCM4。以夏孢子cDNA为模板,运用RT-PCR技术,同源克隆获得中国菌株MlpMCM4基因CDS片段,称之为MlpMCM4(wh03),长度为2460 bp,编码819个氨基酸。结果表明,比对分析显示目的蛋白具有保守结构域,包括Walker A、Walker B和R-finger基序,以及MCM4类型锌指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定位在细胞核区域。利用基于分离泛素系统的酵母双杂交技术和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试验,没有检测到落叶松-杨栅锈菌中国菌株MlpMCM4蛋白和MlpHOG1蛋白能够相互作用,推断二者相互作用可能需要外源渗透压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MCM4基因 同源克隆 序列分析 蛋白互作
下载PDF
落叶松 - 杨栅锈菌生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曹支敏 李振岐 胡景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3-57,共5页
对采自太白山、火地塘和天台山等地的5个菌样进行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并对诸菌样的可溶性蛋白质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Kleb.)... 对采自太白山、火地塘和天台山等地的5个菌样进行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并对诸菌样的可溶性蛋白质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Kleb.)在秦岭地区存在着生理小种分化。初步将其分为MLP1、MLP2和MLP33个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杨栅锈菌 生理小种 杨树 秦岭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任本权 曹支敏 +1 位作者 潘彦平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4,共4页
对采自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北京等省(市)的11个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分离物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的观察,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存在较明显的生理分化,并将... 对采自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北京等省(市)的11个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分离物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的观察,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存在较明显的生理分化,并将其分为3个致病类群。类群Ⅰ包括青海、吉林、黑龙江、甘肃以及陕西宁陕、周至的6个分离物;类群Ⅱ包括四川、内蒙古和陕西宝鸡、太白的4个分离物;类群Ⅲ为北京的1个分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致病性 分化 青杨叶锈病 潜育期 产孢量 鉴别寄主
下载PDF
欧美杂交杨Pnd-LRR3基因克隆及其抗锈菌侵染表达 被引量:6
9
作者 陈俏丽 李丹蕾 +7 位作者 王峰 邹莉 王志英 牛春阳 王博文 零雅茗 崔嵘 张玉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98,103,共5页
为深入探究欧美杂交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感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抗病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隆了欧美杂交杨LRR3蛋白编码基因Pnd-LRR3。对Pnd-LRR3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抗锈菌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为深入探究欧美杂交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感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抗病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隆了欧美杂交杨LRR3蛋白编码基因Pnd-LRR3。对Pnd-LRR3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抗锈菌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Q-PCR结果显示,强致病性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E4菌株接种6 h,Pnd-LRR3基因表达量上调增幅较大,168 h为显著下调。说明Pnd-LRR3基因在E4侵染过程中起到一定抗性作用,但最终无法阻止锈菌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RR3基因 落叶松-杨栅锈菌 欧美杂交杨 E4株系 Q-PCR
下载PDF
MicroRNA转录后调控欧美杨R2R3-MYBs抗锈菌表达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丹蕾 张瑞芝 +4 位作者 王峰 陈俏丽 牛春阳 零雅茗 郝昕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4-259,共6页
[目的]强致病锈菌亲和型树种欧美杨适合做寄主感病分子机理研究。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A在杨树抗/感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信号传导和调控作用,决定杨树与锈菌的亲和性。为深入研究杨树感病性,对欧美杨R2R3-MYB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 [目的]强致病锈菌亲和型树种欧美杨适合做寄主感病分子机理研究。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A在杨树抗/感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信号传导和调控作用,决定杨树与锈菌的亲和性。为深入研究杨树感病性,对欧美杨R2R3-MYB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A进行研究。[方法]构建锈菌侵染和未侵染miRNA组、降解组文库和基因表达谱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基因表达谱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R2R3-MYBs,根据miRNA组和降解组数据确定R2R3-MYBs调控miRNA。应用定量PCR技术鉴定候选R2R3-MYBs和其调控miRNA的表达量。[结果]共鉴定到230个欧美杨R2R3-MYBs,其中55个R2R3-MYBs在锈菌侵染和未侵染叶片间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余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基于降解组,共鉴定到由22个miRNA调控18个R2R3-MYBs的86个转录后调控关系。定量PCR结果表明PC-3p-2521022_1与Pnd MYB173存在转录后负调控关系。预测的R2R3-MYB靶基因涉及水杨酸、茉莉酸、乙烯和脱落酸等多个植物激素抗性路径。[结论]E4强致病锈菌侵染导致亲和型树种欧美杨23.9%的R2R3-MYBs表达量发生变化,锈菌侵染不但可以影响R2R3-MYBs的表达量,还可以启动或关闭R2R3-MYBs的表达。欧美杨在E4强致病锈菌胁迫条件下,R2R3-MYBs转录后主要受miR159和miR858家族的miRNA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R2R3-MYB 欧美杨 落叶松-杨栅锈菌 亲和型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欧美杨Pnd-WRKY3基因克隆及其抗锈菌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牛春阳 李丹蕾 +5 位作者 王峰 陈俏丽 邹莉 王志英 张瑞芝 王博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共5页
为探究欧美杂交杨转录调控因子Pnd-WRKY3在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E4生理小种侵染欧美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后不同时间点的具体功能,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nd-WRKY3基因CDS区克隆,... 为探究欧美杂交杨转录调控因子Pnd-WRKY3在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E4生理小种侵染欧美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后不同时间点的具体功能,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nd-WRKY3基因CDS区克隆,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Pnd-WRKY3调控的靶基因,采用荧光定量Q-PCR研究PndWRKY3基因抗锈菌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nd-WRKY3基因蛋白编码区全长1 779 bp,预测具有W盒的靶基因49条,其中杨树动力蛋白表达量与Pnd-WRKY3基因表达量正相关。Q-PCR结果表明,锈菌菌丝生长期及生物量大量增长时期,Pnd-WRKY3基因表达量上调。在锈菌完成一个生长周期形成夏孢子时,Pnd-WRKY3基因表达量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KY 转录因子 欧美杂交杨 落叶松-杨栅锈菌
下载PDF
C14族R2R3-MYB基因调控杨树抗锈菌过敏性反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牛春阳 王峰 +2 位作者 李丹蕾 陈俏丽 张瑞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32,共8页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锈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探究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在杨树抗锈菌过敏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对接种了落叶松-杨栅锈菌E4强致病性生理小种的2种杨树叶片进行症状观察、感病指数判定并对2种杨树C14族共6条R2...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锈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探究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在杨树抗锈菌过敏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对接种了落叶松-杨栅锈菌E4强致病性生理小种的2种杨树叶片进行症状观察、感病指数判定并对2种杨树C14族共6条R2R3-MYB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接种7 dpi后,弱感病性树种杂交杨叶片产生的夏孢子堆数量显著少于感病树种欧美杨。杂交杨叶片4 dpi开始出现过敏性反应症状,欧美杨未观察到类似症状。表明过敏性反应可有效阻止锈菌夏孢子堆形成,降低杨树感病性。杂交杨与欧美杨R2R3-MYB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预测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为杨树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调控过敏性反应的正向调控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杨树R2R3-MYB基因与过敏性反应的调控机理及杨树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转录调控 美洲黑杨×毛果杨 欧美杨 落叶松-杨栅锈菌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志青 曹支敏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8-121,共4页
以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Th053(Th)和Gl051(Gl)菌系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琼脂糖浓度及叶片浸出液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影响夏孢子萌发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供试温度范围(0~30℃)内,... 以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Th053(Th)和Gl051(Gl)菌系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琼脂糖浓度及叶片浸出液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影响夏孢子萌发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供试温度范围(0~30℃)内,琼脂糖浓度对夏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但最高温度(32℃)时,高琼脂糖浓度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最低萌发温度为5℃,最高萌发温度为32℃,高于32℃几乎不萌发。在最适温度下,Th菌系6~8 h萌发速率最大,24 h累计萌发率达63.40%;Gl菌系4~6 h萌发速率最大,前24 h累计萌发率达60.28%;(3)不同浓度的太白杨叶片浸出液对该锈菌夏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 g.L-1的水浸液对夏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的水浸液、叶组织粉碎抽取液对夏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温度 琼脂糖浓度 叶片浸出液 萌发条件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春梅 曹支敏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对来自全国7个省市一定地域、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15个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进一步明确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我国的生理小种分化。结果表明,15个菌系中的13个分别属于4个生理小种,Th053... 对来自全国7个省市一定地域、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15个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进一步明确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我国的生理小种分化。结果表明,15个菌系中的13个分别属于4个生理小种,Th053、Sb和Cj052归1号生理小种CMLP1,Ts06、Gl051、Hb05-1和Sb052归2号生理小种CMLP2,Qh063、Gl052、Hdao和Sb051归3号生理小种CMLP3,Bq和Qh061归5号生理小种CMLP5,By05-3和Zs暂单独划为1个致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落叶松-杨栅锈菌 生理小种 分化
下载PDF
杂交杨转录因子Pdt-ERF3抗锈病基因表达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峰 程诗评 +4 位作者 牛春阳 李丹蕾 陈俏丽 张瑞芝 沈圣智 《森林工程》 2016年第6期10-14,共5页
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严重危害多种杨树。为探究转录调控因子ERF3在杂交杨抗锈菌反应中的分子机理,克隆到弱感病性树种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trichocarpa)和感病树种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 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严重危害多种杨树。为探究转录调控因子ERF3在杂交杨抗锈菌反应中的分子机理,克隆到弱感病性树种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trichocarpa)和感病树种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ERF3基因:Pdt-ERF3和Pnd-ERF3。采用荧光定量Q-PCR技术对接种E4强致病性落叶松-杨栅锈菌前后PdtERF3和Pnd-ERF3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落叶松-杨栅锈菌接种后,Pdt-ERF3表达量在12 hpi达到高峰期,PndERF3表达量在24 hpi显著上调,在96 hpi达到高峰期。Pnd-ERF3比Pdt-ERF3表达量高峰期推迟84 h。除168 hpi时Pnd-ERF3与Pdt-ERF3表达均有下降外,2个基因表达量在锈菌侵染的多个阶段均存在差异。根据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同源基因预测Pdt-ERF3受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6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杨树ERF基因与抗性反应的调控机理及杨树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调控因子 ERF 乙烯 落叶松-杨栅锈菌
下载PDF
细胞壁降解酶在落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田呈明 赵鹏 曹支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83,共5页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G均在接种后第2天和第5天出现2个活性高峰,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PMTE、CX和β-G活性分别第3、2和3天达到活性高峰,其中PMG和PMTE的活性高,而CX和β-G的活性则相对较低。在感病组合内PMG、PMTE、CX、β-G活性较抗病组合大,表明这4种细胞壁降解酶对该菌入侵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细胞壁降解酶 杨树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DNA提取新方法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余仲东 曹支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5-158,共4页
对提取DNA“二球法”的一些步骤和提取成分进行了更新,使得PCR反应灵敏性显著增加。改进的 内容包括:(1)在有二钢珠和1.6 g/L Chelex的离心管中加入夏孢子,夏孢子可以来自带有风干寄主叶肉组织的夏 孢子堆;(2)在离心管中加入KOH而不是... 对提取DNA“二球法”的一些步骤和提取成分进行了更新,使得PCR反应灵敏性显著增加。改进的 内容包括:(1)在有二钢珠和1.6 g/L Chelex的离心管中加入夏孢子,夏孢子可以来自带有风干寄主叶肉组织的夏 孢子堆;(2)在离心管中加入KOH而不是NaOH,然后剧烈斡旋30 min;(3)将离心管管底穿一小孔,套上一新离心 管,短暂离心甩出内容物。用该方法得到的DNA可用作ITS-nrDNA-PCR,RAPD和SSR的底物。同时,分析了 PCR扩增中提取上液的稀释倍数,发现RAPD和SSR扩增稀释倍数达到16倍以上有较好的反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DNA提取 二球法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担孢子萌发规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龚文强 瓮岳太 +1 位作者 王淑君 薛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研究了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规律。结果表明:担孢子在10℃以下时不萌发,20℃时担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平均可达83.42%,25、30℃时萌发的担孢子芽管扭曲。担孢子必须经... 研究了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规律。结果表明:担孢子在10℃以下时不萌发,20℃时担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平均可达83.42%,25、30℃时萌发的担孢子芽管扭曲。担孢子必须经过冷冻才能获得萌发能力,担孢子芽管在黑暗中生长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担孢子 萌发规律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重寄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爱霞 吴春芳 梁英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8-111,共4页
通过分离培养,发现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重寄生菌主要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对C.tenuissimum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适温为25~30℃,在pH为3~1... 通过分离培养,发现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重寄生菌主要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对C.tenuissimum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适温为25~30℃,在pH为3~11时均可生长和产孢,最适pH为4~6.在对碳源的利用上,以果糖、葡萄糖生长最好,麦芽糖、淀粉、乳糖、甘露醇、木糖、蔗糖等均可以生长.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其菌落直径、菌丝致密程度和产孢量也随之增加.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为90%~100%,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5℃,持续时间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重寄生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MKK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瑞茜 于丹 +1 位作者 余仲东 曹支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87,共4页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菌株Wh03中克隆得到酿酒酵母MKK1和MKK2的同源基因,命名为Mlp MKK1/2-WH。测序结果显示,Mlp MKK1/2-W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18 bp,编码405个氨基酸。Mlp MKK...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菌株Wh03中克隆得到酿酒酵母MKK1和MKK2的同源基因,命名为Mlp MKK1/2-WH。测序结果显示,Mlp MKK1/2-W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18 bp,编码405个氨基酸。Mlp MKK1/2-WH蛋白具有保守的PKc_Pek1_like和Pkinase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lp MKK1/2-WH与柄锈菌属3种锈菌中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MKK基因 同源克隆 生物信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