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rug Therapies in Psychiatry in the Light of the Maximum Ordinality Principle and the Explicit Solution to the “Three-Body Problem”—D.D. 23 Luglio 2023, Tempo Ordinario (3.00 e 10.20)
1
作者 Corrado Giannantoni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3年第8期2267-2308,共42页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showing the possible adoption in Psychiatry of a general methodology finalized to prescribe the most appropriate Therap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its correlative effects in advance, instead ...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showing the possible adoption in Psychiatry of a general methodology finalized to prescribe the most appropriate Therap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its correlative effects in advance, instead of recognizing them ex post. The specific case here considered is the “bipolar disorder”, in which the adoption of three different drugs is the most common practice, although with a possibl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rescription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evening, respectively. Thus,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ill consider the Ordi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drugs by evaluating their combined effects, which will result as being not a simple additive “sum”, because they ar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Maximum Ordinality Principle (MOP) and, in addition, in Adherence to the Explicit Solution to the “Three-Body Problem”. In this way the Methodology here proposed is able to suggest how to account for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various drugs, especially when the latter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by generally different half-liv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rug Therapies Bipolar disorder Psychiatric Therapies Maximum Ordinality Principle (MOP) “Three-Body Problem”
下载PDF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stem cell therapy in Alzheimer’s disease 被引量:8
2
作者 Fu-Qiang Zhang Jin-Lan Jiang +3 位作者 Jing-Tian Zhang Han Niu Xue-Qi Fu Lin-Lin Z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42-250,共9页
Alzheimer’s disease is a common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path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β-amyloid plaques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Current treatment approaches using drugs only al... Alzheimer’s disease is a common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path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β-amyloid plaques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Current treatment approaches using drugs on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without curing the disease, which is a serious issue and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In recent years, stem cell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ncluding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Currently, the main sources of stem cells include neural stem cells, embryonic stem cel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general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We also assess future challenge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rug development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 a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β-amyloid drug development embryonic STEM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nerve REGENERA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NEURAL STEM CELLS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STEM cell therapy
下载PDF
沙盘游戏联合药物干预对学龄期ADHD患儿负性情绪及行为管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艳玲 张迪 +2 位作者 阴悦 李若晗 孙云华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86-889,共4页
目的研究沙盘游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负性情绪及行为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12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 目的研究沙盘游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负性情绪及行为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12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沙盘游戏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比较2组患儿症状积分[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NAP-IV)父母版]、情绪状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和行为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对抗性行为、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症状积分和SCARED得分、DSRSC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注意力商数、控制力商数、综合控制力商数和综合注意力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盘游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可有效改善学龄期ADHD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患儿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儿行为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盘游戏 药物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学龄期 负性情绪 行为管理能力
下载PDF
基于“五脏藏神”理论探析背俞穴治疗焦虑症的理论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麒 张帅攀 +4 位作者 何佩 郭光昕 姚斐 房敏 陆萍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9-1143,共5页
焦虑症是以持续的紧张、担忧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临床表现,《黄帝内经》关于“藏神”与“失神”的论述,发现五脏病变与情志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焦虑,是焦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五脏神通过情志环路相互作用,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和行为反... 焦虑症是以持续的紧张、担忧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临床表现,《黄帝内经》关于“藏神”与“失神”的论述,发现五脏病变与情志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焦虑,是焦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五脏神通过情志环路相互作用,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心神”被视为五脏神中的统帅,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脑神”则与记忆、视听觉等相关联,二者在调节人体精神活动中具有主次关系。本文基于“五脏藏神”理论探讨了背俞穴在治疗焦虑症中的应用和机制,认为刺激背俞穴调节五脏功能可能激活脊髓节段,产生神经体液调节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实现对焦虑症患者的身心共病特征的全面调节,达到抗焦虑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藏神 焦虑症 情志失调 身心共病 背俞穴 五脏调神 抗焦虑 非药物疗法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培健 魏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卒中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诱因。心脏与脑这两个器官均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似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共病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本文通过综述心脑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卒中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诱因。心脏与脑这两个器官均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似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共病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本文通过综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危险因素防治策略以及“脑心同治”策略,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药物疗法 神经外科手术 心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
下载PDF
中国暴食障碍诊疗专家共识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 +16 位作者 彭素芳 何欠欠 刘强 陈妍 张岚 李雪霓 乔慧芬 孔庆梅 匡桂芳 陈涵 虞阳 蒋晶晶 刘兰英 张大荣 栗克清 王振 陈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941-2953,共13页
暴食障碍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暴食障碍患者存在反复发作、冲动性、失控性的暴食行为,可导致胃肠道疾病、高血压、肥胖及由此引起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紊乱等躯体问题;也常共病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 暴食障碍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暴食障碍患者存在反复发作、冲动性、失控性的暴食行为,可导致胃肠道疾病、高血压、肥胖及由此引起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紊乱等躯体问题;也常共病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需引起重视。然而,国内对暴食障碍的认识较晚,目前难以做到早期识别和诊治,导致病程迁延。因此,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由15名精神科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2名内科专家组成《中国暴食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等制订本专家共识,以期提高国内精神科专业人员、内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暴食障碍的识别和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食症 饮食与进食障碍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专家共识
下载PDF
疼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7
作者 周燕丽 刘继红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8期2261-2265,共5页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一组涉及口颌面肌肉、颞下颌关节及其相关附属结构的咀嚼系统疾病,包括关节疾病和疼痛性疾病两类。药物治疗是疼痛性TMD治疗的重要环节。非甾体抗炎药、玻璃酸钠、硫酸氨基葡萄糖等关节保护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一组涉及口颌面肌肉、颞下颌关节及其相关附属结构的咀嚼系统疾病,包括关节疾病和疼痛性疾病两类。药物治疗是疼痛性TMD治疗的重要环节。非甾体抗炎药、玻璃酸钠、硫酸氨基葡萄糖等关节保护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精神类药物、阿片类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等临床应用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富血小板血浆、高渗葡萄糖、几丁壳、臭氧等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则相对较少,且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全面了解疼痛性TMD药物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可以为疼痛性TM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口颌面疼痛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儿童抽动障碍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8
作者 姚雪春 李亚平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476-480,共5页
抽动障碍以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发声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出现多种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非药物干预是改善抽动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抽动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教育干... 抽动障碍以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发声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出现多种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非药物干预是改善抽动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抽动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教育干预、行为干预、神经调控治疗、针刺疗法,旨在为改善或治愈抽动障碍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非药物治疗 行为干预 神经调控 针刺疗法
下载PDF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9
作者 吕新悦 郭岚敏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4期502-505,共4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多以行为干预等康复手段为主,尚无针对此疾病的特效药物。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药物已证实可缓解疾病症状或有望成为治疗药物。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儿童孤独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关键词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下载PDF
Effect of drug therapies on self-reported chemosensory outcomes after COVID-19
10
作者 Marco A.Fornazieri Bruno M.Cunha +6 位作者 Samuel P.Nicácio Lucas K.Anzolin JoséL.B.da Silva Aristides Fernandes Neto Deusdedit Brandão Neto Richard L.Voegels Fábio D.R.Pinna 《World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CAS CSCD 2024年第2期88-96,共9页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medications used follow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infection on self-reported alterations in taste and/or smell...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medications used follow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infection on self-reported alterations in taste and/or smell function.Methods:Seven hundred and fourteen persons with self-reported postcoronavirus disease 2019(post-COVID-19)chemosensory disorders were personally interviewed regarding specific medications they were administered following the acute phase of the disease.The dependent measure—self-reported total recovery of chemosensory symptoms—was subjected to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Independent predictors included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variables,in addition to specific medications used to mitigate disease symptoms(i.e.,systemic corticosteroids,oseltamivir,vitamin C,ibuprofen,hydroxychloroquine,azithromycin,ivermectin,nitazoxanide,anticoagulants,and zinc).Results:The median time between COVID-19 symptom onset and the interviews was 81 days(interquartile range:60-104).Of the 714 subjects,249(34.9%)reported total recovery of their chemosensory function;437(61.2%)had at least one treatmen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ease.Women and those with more comorbidities had undergone more treatments.The recovery rates of the treated and nontreated group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Nonetheless,respondents who had used nitazoxanide tended to have a higher rate of self-reported taste or smell recovery.Those who took oral zinc were less likely to improve.Conclusions:No medication employed during the first month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had a clear positive effect on returning self-reported smell or taste function to normal,although nitrazoxide trended in a positive direction.Oral zinc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reported recovery of these sen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osensory disorder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VID-19 drug therapy SARS-CoV-2 smell loss taste loss
原文传递
失眠的在线简版行为疗法对失眠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
11
作者 陈鹏飞 刘雅茜 +3 位作者 王途之 张桂梅 蔡艺娴 潘集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4370-4375,共6页
背景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 背景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T-I的简化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BT-I相当,更适合在真实世界中推广。然而,BBT-I是否适用于中国失眠障碍人群暂不明确,而通过线上方式进行BBT-I的研究更是缺乏。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的在线BBT-I(eBBT-I)对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改善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3年2—11月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设为干预组,将线上和线下招募的失眠障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2周的eBBT-I治疗,对照组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伪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简版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得分,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35例干预组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ISI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与时间分别对ISI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3d(基线)两组I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d干预组I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ISI得分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次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DBAS-16得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DBAS-16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对DBAS-16得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干预后14 d两组DBAS-1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DBAS-16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eBBT-I有效地改善了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和负面影响,但对睡眠信念与态度的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本研究支持了eBBT-I在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障碍 失眠在线简版行为疗法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数智化医疗诊疗工具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睡眠信念与态度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对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疗效研究
12
作者 罗婧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4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对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联合应用尼莫地平、阿托伐他汀干预后的疗效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收治的80例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划分为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对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联合应用尼莫地平、阿托伐他汀干预后的疗效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收治的80例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前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者采取控压、控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生活能力指标,随访疾病疗效、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予以联合干预,结果证实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可以改善其生活能力指标,提升疾病疗效,改善认知功能,安全性更高,适合用于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认知障碍 药物疗法 联合
下载PDF
药物、认知-行为疗法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失眠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雁鹏 张鹏 +4 位作者 储静 庄建华 赵忠新 黄流清 彭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研究比较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两者联合对慢性失眠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方法连续收集失眠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后纳入6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共分为3组:认知-行为疗法组(n=20),接受睡眠卫生指导、睡眠限制疗法、刺... 目的研究比较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两者联合对慢性失眠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方法连续收集失眠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后纳入6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共分为3组:认知-行为疗法组(n=20),接受睡眠卫生指导、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认知疗法和放松疗法;药物治疗组(n=22),每晚口服酒石酸唑吡坦10mg;联合治疗组(n=22):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同时,每晚口服酒石酸唑吡坦10mg。记录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后按上述分组进行4周的治疗,记录治疗结束即刻及随访第12周的客观监测(多导睡眠图)和主观记录(睡眠日记)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多导睡眠图显示,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增加,入睡潜伏期缩短(P<0.05)。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延长总睡眠时间方面,药物治疗组的改善比例最高(P<0.05);在缩短入睡潜伏期和减少觉醒时间方面,联合治疗组的改善比例最明显(P<0.05);在提高睡眠效率方面,三组的变化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日记的变化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即刻、随访第12周各组总睡眠时间延长,入睡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提高(P<0.05)。治疗结束即刻,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比例最明显;第12周随访时,认知-行为疗法组在缩短入睡潜伏期和提高睡眠效率方面的改善比例提高,与联合治疗组相当。结论慢性失眠患者单独使用药物疗法或认知-行为疗法均可以取得明显的短期疗效,认知-行为疗法的长期效果更显著;联合疗法起效较快,其持续作用的效果与认知-行为疗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认知疗法 药物疗法 多道睡眠描记术
下载PDF
失眠的治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4
作者 赵忠新 张红菊 黄流清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51-856,共6页
治疗失眠的药物研究及失眠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类药物和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吡唑嘧啶类、吡咯环酮类、GABA受体激动药及其再摄取抑制药等)以及其他有助于睡眠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细... 治疗失眠的药物研究及失眠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类药物和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吡唑嘧啶类、吡咯环酮类、GABA受体激动药及其再摄取抑制药等)以及其他有助于睡眠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细胞因子、褪黑素及激素类药物)等;新型催眠药物的研制为失眠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根据失眠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病因选择治疗药物;失眠的药物治疗应个体化,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短期用药;对于慢性失眠,目前采用"按需治疗"方法正在取代持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药物疗法 治疗
下载PDF
干扰素α对JAK2V617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成志勇 李士辉 +2 位作者 杨琳 黄月华 潘崚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在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α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骨髓液JAK2V617F和PRV-1 mRNA表达水平;体外半固体集落培养检测自发性红系集落形成(EEC),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在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α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骨髓液JAK2V617F和PRV-1 mRNA表达水平;体外半固体集落培养检测自发性红系集落形成(EEC),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IFN-α促凋亡作用。结果10例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MF)患者在应用干扰素α治疗前骨髓液JAK2V617F mRNA平均拷贝数量为(4.35±0.98)×107,治疗1年后降低为(1.56±0.67)×103,并与PRV-1 mRNA降低呈时间依赖性负相关。同时可见IFN-α也有抑制EEC形成和促进骨髓单个粒细胞凋亡作用。结论IFN-α可以降低JAK2V617F阳性克隆比例、PRV-1的表达以及EEC的形成。JAK2V617F mRNA可作为患者骨髓液中治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药物疗法 干扰素α/治疗作用 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药物疗法 骨髓纤维化/药物疗法 血小板增多/药物疗法 突变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7
16
作者 黄满丽 许毅 +5 位作者 胡健波 周韦华 魏宁 胡少华 戚洪莉 罗本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6-290,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年龄为18~45岁的6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年龄为18~45岁的6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服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20 mg/d,研究组加用2周rTMS真性刺激,以10 Hz、90%运动阈值刺激患者左前额叶背外侧;对照组加用2周rTMS伪刺激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持续操作测验(CPT)评估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①治疗2周后,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7%vs29%,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总分明显下降,2周时研究组的HAMD总分低于对照组(15.36±1.73vs17.43±2.44,P<0.01)。③在WCST测验中,治疗后研究组分类数增加(P<0.05),并且好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在CPT测验中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④经rTMS治疗后患者未见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0 Hz rTMS辅助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治疗抑郁症,能增强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治疗 抑郁症/药物疗法 磁力学/治疗应用 电磁场 物理治疗技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7
作者 倪嘉缵 陈平 +5 位作者 刘琼 郑易之 何晓阳 宋国丽 应明 续旭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1-348,共18页
评述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多种病因学说,包括胆碱能学说、β-淀粉样级联学说、ABC学说(aging,beta-amyloid,channel)、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神经细胞凋亡学说和基因突变学说等.指出AD是多因... 评述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多种病因学说,包括胆碱能学说、β-淀粉样级联学说、ABC学说(aging,beta-amyloid,channel)、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神经细胞凋亡学说和基因突变学说等.指出AD是多因素引起的病变,其发病机制也必然有多种.由于该病与人体衰老过程密切相关,发病机理复杂,且神经细胞丢失后不具再生能力,这就决定了研究治疗AD有效药物的艰巨性.还指出AD防治工作应重视早期预报和早期干预,发展早期诊断方法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及血液和尿液中寻找灵敏的生物标志物等技术方法.目前有关AD防治药物包括一线治疗药物、疫苗、尚在研究阶段的药物、辅助性治疗药物、中药以及医疗保健品.前3类药物因疗效或研究结果长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关注后3类药物对延缓AD的作用及机理.课题组重点开展后3种药物防治AD的作用和机理研究,发现硒代蛋氨酸、辅酶Q-10和中药组分淫羊藿甙对防治AD有好的疗效.综述了目前抗AD药物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AD的防治策略是:摒弃针对单一致病因素的治疗思路,从多因素及内在相互联系的系统生物学角度,开展AD防治机制及新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病理学 医学成像 药物疗法 认知障碍 文献综述
下载PDF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向群 谭洪勇 +2 位作者 郜宪林 张铭朋 刘金忠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4-296,300,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患病率及对预后的影响,观察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商品名百忧解)对CHF患者的作用。方法:按照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50分和<50分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抑郁障碍组和无抑郁障碍组;...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患病率及对预后的影响,观察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商品名百忧解)对CHF患者的作用。方法:按照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50分和<50分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抑郁障碍组和无抑郁障碍组;再将抑郁障碍组患者随机分为百忧解组和安慰剂组,同时选择健康查体者30人作为对照组,比较CHF组与对照组抑郁评分的差别;出院时对CHF患者重新评分,比较各组抑郁评分的变化,观察百忧解的不良反应;3个月时随访入组的CHF患者,分析各组CHF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的差异。结果:CHF组抑郁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障碍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无抑郁障碍组(P<0.01);出院时百忧解组评分比安慰剂组显著降低(P<0.01);安慰剂组患者3个月的死亡率、再入院率高于无抑郁障碍组(P<0.001)及百忧解组(P<0.05);百忧解组患者在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抑郁障碍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35.8%,是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子;百忧解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症状疗效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抑郁障碍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补肾益智方对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20
19
作者 赖世隆 胡镜清 +2 位作者 王奇 温泽淮 梁伟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为寻求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措施 ,运用Morris水迷宫评价了中药补肾益智方 (由蛇床子、枸杞子、女贞子、人参等组成 )对由D_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加上Meynert核损毁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补肾益... 为寻求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措施 ,运用Morris水迷宫评价了中药补肾益智方 (由蛇床子、枸杞子、女贞子、人参等组成 )对由D_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加上Meynert核损毁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补肾益智方能够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 ,包括缩短模型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寻找到平台的逃避潜伏期 (P <0 .0 1) ,延长其在原平台象限游泳的距离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补肾益智方 记忆障碍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抑郁和焦虑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20
作者 倪雪珺 杜冬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焦虑和抑郁精神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神经病理性疼痛初诊患者36例(病例组),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采用阿米替林、阿片类药物和神经阻滞药物进行镇痛治疗,治疗前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Zung焦虑评分(SAS)...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焦虑和抑郁精神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神经病理性疼痛初诊患者36例(病例组),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采用阿米替林、阿片类药物和神经阻滞药物进行镇痛治疗,治疗前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Zung焦虑评分(SAS)和Zung抑郁评分(SDS),治疗后2和4周再进行SAS和SDS评分。同时选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进行SAS和SDS评分。结果病例组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均超过3个月,其疼痛程度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成正相关(P<0.01),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周和4周病例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P<0.05),但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情绪仍呈正相关(P<0.05),且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情绪,两者密切相关。随着疼痛的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均可不同程度缓解,但无法完全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焦虑症状 抑郁症状 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