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王解孟”论
1
作者 邓芳宁 赵其国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王蒙发现,孟子“事关义理,绝不退让”,对于“君子之行”,提倡尊德乐义、修身立命、与人为善;孔子“知言”是为了“知人”,孟子“知言”是为了划分“敌我”;孟子对道德主体的高度肯定,对君子主观能动性的标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蒙发现,孟子“事关义理,绝不退让”,对于“君子之行”,提倡尊德乐义、修身立命、与人为善;孔子“知言”是为了“知人”,孟子“知言”是为了划分“敌我”;孟子对道德主体的高度肯定,对君子主观能动性的标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弘扬正道、正气,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和“大丈夫”,并从学理层面推测“墨归于杨”“杨归于儒”“墨归于儒”。好的继承必然同时是发展乃至突破,好的发展与突破必须充分地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孟子 “以王解孟”
下载PDF
善乎?恶乎?——论孔子人性论所蕴涵的两极趋向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琦 李生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关键词 孔子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论董仲舒对先秦仁学的继承和改造──孔、孟、董论“仁 ”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国玉 韩进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00-103,共4页
董仲舒在继承孔、孟仁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以天人感应学 说对其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仁学体系。董仲舒的仁学固然有其封建性的糟粕 ,但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以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术思想的发展,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董仲舒在继承孔、孟仁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以天人感应学 说对其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仁学体系。董仲舒的仁学固然有其封建性的糟粕 ,但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以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术思想的发展,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仁学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5,共5页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强调"无用之用"和生态美的超功利性质,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并无意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的本质属性。同时,庄子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天生万物,本无贵贱,都有同样的生存发展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 生态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 孟子 庄子 先秦时期 孟子 庄子 审美价值 价值观
下载PDF
从孔子弟子到孟、荀异途——由上博竹书《中弓》思考孔门学术分别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朝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6,共6页
上海博物馆竹简《中弓》印证了中弓和荀子之间的学术联系。它和其他出土文献资料一起,说明了孟、荀学术渊源的不同。因此,对它的相关研究可以使人们认识孔子弟子继承和发展儒学的一条清晰脉络。
关键词 孔子 中弓 荀子 思孟学派
下载PDF
王安石的学术渊源考论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成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0-96,共7页
王安石的启蒙老师明确可考者有杜子野、张铸、谭三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上可追溯至孟子,下可从同时代的王景山、刘敞等人处窥见若干端倪。而向来遭受质疑的周敦颐与李觏,也应与王安石存在着人际上的交往与思想上的交流。
关键词 王安石 学术渊源 孟子
下载PDF
孟子君子观的四重面向 被引量:3
7
作者 戴兆国 毛加兴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2-719,共8页
孟子的君子观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有着四重面向,即君子的本性、君子的修为、君子的教育和君子的理想。孟子的君子观不仅为构建传统社会君子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也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孟子 君子观 理想人格
下载PDF
经今古文之争与国难之际儒学走向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章太炎、廖平二人分别代表的历史化的古文经学与哲学化的今文经学,使民国时期章黄学派与廖平门生形成两种截然分流的儒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游学江浙,问学于章太炎、黄侃,两派学人在汉宋、...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章太炎、廖平二人分别代表的历史化的古文经学与哲学化的今文经学,使民国时期章黄学派与廖平门生形成两种截然分流的儒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游学江浙,问学于章太炎、黄侃,两派学人在汉宋、今古、经史等问题上往复论辩,澄清儒家哲学思想及其渊源流变成为其中要旨。章太炎以儒家修己治人之学为中心,重塑国学正统,探求民族文化的变迁;廖平门生则重构今文学义理,以秦汉新儒学整合汉宋、今古、经史之争。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时期廖平门生与章黄学派转化传统学术的不同旨趣,当可揭示国难之际儒学的多元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蒙文通 李源澄 今古之争 孟荀之争 国难之际
下载PDF
孟子、荀子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于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教育哲学 天道观 人性论
下载PDF
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吾敬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共9页
荀子的伦理思想有自身的特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其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这种特点和区别反映在荀子伦理学说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上,这包括:“礼”、“性恶”、“群”、“分”、“伪”、“习”、“... 荀子的伦理思想有自身的特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其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这种特点和区别反映在荀子伦理学说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上,这包括:“礼”、“性恶”、“群”、“分”、“伪”、“习”、“化”、“法”等等,以及对于“义利”、“君子小人”问题的理解上。其中,荀子之“礼”与孔孟之“仁”两个主要概念的不同显示了大众伦理与精英道德之间的分野;“性恶”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生物学论证;“群分”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论证;“伪”或“礼义”理论构成了大众伦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定位;通过“化(教育)”提供实现伦理的教育途径;通过“法(法律)”提供实现伦理的法律保障;此外,在“义利”、“君子小人”问题上荀子也提出了更符合大众而非精英的看法。可以这样讲,荀子至少在理论上实现了由精英道德向大众伦理的转换,这正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孔子 孟子 大众伦理 精英道德 伦理
下载PDF
论“民贵君轻”与“君舟民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凯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41-47,共7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君本 民主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孟子》存在句式变换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觉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8,共5页
存在句是表示事物存在与否的句式。《孟子》中的存在句式可以通过移动词语位置、增减虚词等语法手段进行变换,其变换的条件包括有定与无定、主观总结与客观回顾、积极与消极等语义范畴。
关键词 《孟子》 存在句式 语法 语义
下载PDF
北宋儒学背景下沈括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乐爱国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15,共7页
沈括是北宋乃至整个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这位科学家的时候,发现他还是一位儒家学者。他推崇儒学,研习儒家经典,养浩然之气,行君子之道,穷理尽性,以民为本;他对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变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北... 沈括是北宋乃至整个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这位科学家的时候,发现他还是一位儒家学者。他推崇儒学,研习儒家经典,养浩然之气,行君子之道,穷理尽性,以民为本;他对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变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北宋儒学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怀疑精神和求理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科学研究,以致于他的科学研究明显带有北宋儒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沈括 《孟子解》 《梦溪笔谈》
下载PDF
韩愈尊崇孟子探因——兼论唐人对孟子的接受 被引量:2
14
作者 兰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4,共8页
初盛唐人对孟子的接受,主要表现于引述孟子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中晚唐人发展为对孟子的学说进行专题讨论,显示出对孟子更高的兴趣。其中,韩愈崇孟最具推动力。韩愈自身的儒教学养及其欲以道统自振一代的抱负和理想是其崇孟的学缘基... 初盛唐人对孟子的接受,主要表现于引述孟子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中晚唐人发展为对孟子的学说进行专题讨论,显示出对孟子更高的兴趣。其中,韩愈崇孟最具推动力。韩愈自身的儒教学养及其欲以道统自振一代的抱负和理想是其崇孟的学缘基础,而其崇孟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可以为中唐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疗救的药方。韩愈以孟子的君臣之论反对藩镇分裂,以孟子的心性说为排佛的思想武器,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君主秩序,维护国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韩愈 孟子
下载PDF
从孔孟“仁者爱人”到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被引量:4
15
作者 乐爱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4,共10页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离爱而言仁",因而是"爱之理"。同时,仁又具"生意",而包"仁义礼智"四德,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因而是"心之德",是"人心之全德""本心之全德"。相对于今天对孔子"仁"的解读,或只讲"仁"为外在道德,或只讲"仁"为内在心性,将二者分别开来,朱熹把"仁"界定为"爱之理,心之德",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朱熹 爱之理 心之德
下载PDF
关于孟子思想之新诠释——以政治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源一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1-26,共6页
孟子的“仁义论”是综合原始儒家的“仁”论与前期墨家“义”论而形成,但是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利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含义的孟... 孟子的“仁义论”是综合原始儒家的“仁”论与前期墨家“义”论而形成,但是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利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含义的孟子之政治思想称为仁义的政治思想。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仁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构成仁义政治思想的思维方式;以及其思维方式所蕴涵的意义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兼与张岱年、郭道晖等先生商榷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桂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35-40,共6页
“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原句是 :“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对孟子这句话的解读 ,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但宋代大儒朱熹和清代张岱、焦循等以及不少近人的解读 ,都是值得认真商榷的。据《孟... “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原句是 :“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对孟子这句话的解读 ,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但宋代大儒朱熹和清代张岱、焦循等以及不少近人的解读 ,都是值得认真商榷的。据《孟子·离娄上》的上下文甚至《孟子》整本书以及孙、赵岐等人的有关注疏 ,“徒法不能以自行”不是指“法”离开了“善”就不能“行”,而是指“法”离开了人的运用就不能“行”,就不能自己运作起来。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强调“善”的重要性 ,也不是强调“法”的重要性 ,更不是强调“善”与“法”相结合的重要性 ;而是强调人的“推行”的重要性 ,强调人的“运用”的重要性 ,强调人“行先王之道”的“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十三经注疏》 徒善 徒法 自行 孙Shi 赵岐
下载PDF
春秋战国诸子关于道德之价值的认知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彦修 《管子学刊》 CSSCI 2012年第3期29-34,共6页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价值有限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纵横家
下载PDF
预设否定构式“V哪门子N”用法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梦月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6年第4期5-9,61,共6页
"V哪门子N"是一种用动宾分离式表达主观、语用否定的有标记格式。VN是词或短语,"哪门子"可做句子的主、宾、定语,分布呈连续性特征。V为判断、行为动词,表达说话人对判断、已然或未然事件"(S)VN"的主观否... "V哪门子N"是一种用动宾分离式表达主观、语用否定的有标记格式。VN是词或短语,"哪门子"可做句子的主、宾、定语,分布呈连续性特征。V为判断、行为动词,表达说话人对判断、已然或未然事件"(S)VN"的主观否定,属于认识情态句,是通过否定句子预设形成的语用否定。形成动因有:"哪"的否定功能,反问句否定功能,语境预设信息,动宾分离式的表主观义功能。相对于表客观、语义否定的"不VN","V哪门子N"是有标记格式,但其表主观义与语用否定的关联是无标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门子 预设否定 主观性 有标记格式
下载PDF
论孔孟仁政学说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宗范 朱文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33-38,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宣传“仁”,并主张将“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中去;孟子宣传、发展了“仁”的思想,并提出大力推行“仁政”。“仁”的思想始于东夷,我国首先推行仁政的是西周时夷族君主徐偃王。孔孟的仁政学说是夷华文化融合的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宣传“仁”,并主张将“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中去;孟子宣传、发展了“仁”的思想,并提出大力推行“仁政”。“仁”的思想始于东夷,我国首先推行仁政的是西周时夷族君主徐偃王。孔孟的仁政学说是夷华文化融合的成果。仁政学说是祖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古代及当今社会均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内涵 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融合 文化遗产 思想 推行 古代 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