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Dominant Enrichment Area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the Shallow-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Yacheng Formatio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1
作者 XU Xinde YANG Xibing +3 位作者 QU Tong GAO Gang LIANG Gang LI X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93-1703,共11页
Shallow-delta sedimentary systems receive both terrestrial and marine organic matter. 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determine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ern So... Shallow-delta sedimentary systems receive both terrestrial and marine organic matter. 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determine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generally rich in and even dominated by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this has led many researchers to examine the rules governing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in shallow-delta sea sedimentary systems. However, the deep burial of source rocks in deep-water areas and the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of drilling undertaken have greatly restricted the study of these rules. In this study, the ‘forward modeling'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de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through flume experiments, where the depositional results were carefully depicted and sampled.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selected samples was measured and when combined with qualitative observations and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results, the dominant enrichment areas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were identif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bank parts of the delta front, the dune countercurrent surface, the low-lying parts, the delta front slope area and the shallow-prodelta sea area are where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s predominantly enriched. Th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reas of marine source rocks with terrestrial input in the deep-water areas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delta sea sedimentary system deep water area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flume experiment enrichment area Qiongdongnan basin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主田组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分析
2
作者 朱蕾蕾 陈留勤 +1 位作者 吴文斌 丁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田组由一套细粒碎屑岩组成,其中的古土壤以发育钙质结核、钙板层、遗迹化石等为识别特征。主田组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岩屑和长石次之,多为次棱角至次圆状,分选性较好,颗粒支撑结构,胶结物以钙质和铁质为主。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泛滥平原沉积,伴有河流沉积。在白垩纪末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古气候总体趋于温凉的背景下,主田组的古气候具有从早期到晚期由湿热向干热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陆相红层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南雄盆地
下载PDF
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聚煤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鲁静 杨敏芳 +4 位作者 邵龙义 陈恕聪 李永红 周凯 王万青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88-1797,共10页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耦合关系,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煤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段(巴柔期)主采煤层煤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研究煤层(7号和F煤层)...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耦合关系,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煤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段(巴柔期)主采煤层煤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研究煤层(7号和F煤层)δ13CO值平均为-23.9‰,分别变化在-26.7‰^-21.6‰和-25.6‰^-22.9‰。根据沼泽、陆源碎屑体系交替演化特征和煤层有机碳δ13CO值变化规律,将大煤沟组上段划分为8个阶段并对应于1个长周期旋回(C1)和3个短周期旋回(C2)。认为低变质煤δ13CO值在反映古大气CO2同位素组成及其含量变化的同时,还记录了聚煤期(植物生长至泥炭化阶段末)古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湿暖古气候有利于成煤植物对碳同位素分馏及贫13C腐殖质(镜质组前身)的形成,煤δ13CO值降低;干热古气候不利于植物对碳同位素的分馏,但有利于富集13C的惰质组(丝质体)形成,进而引起煤δ13CO值升高。从煤层δ13CO值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与陆源碎屑体系废弃、复活及聚煤发生、终止关系角度提出了陆相盆地古气候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关系模型,指出在盆地构造活动、基底沉降较稳定和均匀的煤系沉积过程中,气候变化通过盆地和流域内径流深度(年平均降雨量减去年平均蒸发量)和植被发育演化控制了绝对湖平面变化、沉积物的产生和搬运(供给)速率,进而引起盆地内沼泽、陆源碎屑两种矛盾体系的交替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古气候 沉积环境 煤层 有机碳同位素(δ13CO) 聚煤作用 柴达木
下载PDF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长征 胡斌 杨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7-1015,共9页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褐红色厚层状或块状的粉砂质泥岩夹多层不稳定的砾岩、砂砾岩或砂岩。本次工作在该组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Beaconites autarcticus...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褐红色厚层状或块状的粉砂质泥岩夹多层不稳定的砾岩、砂砾岩或砂岩。本次工作在该组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Beaconites autarcticus(南极似塔形迹)、Planolites ichnosp.1(漫游迹,未定种1)、Planolites ichnosp.2(漫游迹,未定种2)、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Skolithos ichnosp.(石针迹,未定种)和Rhizoliths(根迹)。根据遗迹化石的产状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建立了Beaconites-Scoyenia遗迹组合和Palaeophycus-Rhizoliths遗迹组合,并提出了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基于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组成特征的综合分析,划分出五种沉积序列类型。秋扒组形成于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经历了从冲积扇到扇三角洲再到湖泊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潭头盆地 陆相沉积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福建坂头组沉积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岳来群 游国庆 +4 位作者 郑宁 姚永坚 梁诗经 梁英波 甘克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0-1231,共12页
福建下白垩统坂头组主要为一套温暖潮湿的湖泊相、河流相碎屑沉积,化石丰富,黑色页岩相对发育。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坂头组在其西、东部差异明显,目前有关坂头组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等,认为早白... 福建下白垩统坂头组主要为一套温暖潮湿的湖泊相、河流相碎屑沉积,化石丰富,黑色页岩相对发育。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坂头组在其西、东部差异明显,目前有关坂头组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等,认为早白垩世福建一带为火山较活跃的岛弧型沉积,断陷盆地发育;坂头组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早白垩世福建等地断陷湖盆未曾发生持续性、大规模的快速下降,碎屑沉积厚度不大;坂头组不甚明晰的阶段性沉积特征,揭示出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期次性;坂头期及其后的火山作用强烈,对有机质以及烃的富集影响明显。如果台湾海峡一带也发育坂头组或与其相当的岩层,或发育有时代较晚的黑色页岩、砂岩,且具有一定的沉积厚度、规模,将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应继续加强坂头组地质研究以及其与上下层系的石油地质条件配置研究,加强对于台湾海峡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的石油地质研究,也应加强后期岩浆活动的改造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坂头组 沉积特征 断陷盆地 构造 台湾海峡 油气资源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热史波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梅涛 汤良杰 +1 位作者 杨宁 李儒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2-15,共4页
基于四川盆地北部沉积波动的特点,结合该区的实际地质特征,在该区初步建立了热史波动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对四川盆地的大地热流史演化进行恢复,同时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志... 基于四川盆地北部沉积波动的特点,结合该区的实际地质特征,在该区初步建立了热史波动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对四川盆地的大地热流史演化进行恢复,同时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志留纪至二叠纪大地热流值波动上升,波动幅度不大,热流值总体相对较低(50 mW/m2),此阶段热流值的波动主要是在海西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壳抬升或下降造成的;二叠纪至早侏罗世,是本区热流值最高阶段,最高可达56mW/m2,并且持续时间达到35 Ma,之后降低;此后大地热流值随时间波动上升.从热史波动曲线可以看出,这些波动主要是各期构造运动作用造成地层的抬升剥蚀而形成的.波动热史模型模拟的结果为该区成藏演化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热演化 大地热流 热史波动模型 沉积波动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豫西汝阳盆地白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凯 王长征 +1 位作者 胡斌 王宝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3-409,共7页
豫西汝阳盆地白垩纪地层为一套以砾岩、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的红色地层,产有Huanghetitan ruyangensis(汝阳黄河巨龙)和Zhongyuansaurus luoyangensis(洛阳中原龙)等恐龙化石.根据该地层中发育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砂岩粒度以... 豫西汝阳盆地白垩纪地层为一套以砾岩、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的红色地层,产有Huanghetitan ruyangensis(汝阳黄河巨龙)和Zhongyuansaurus luoyangensis(洛阳中原龙)等恐龙化石.根据该地层中发育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砂岩粒度以及多个由砾岩-砂岩-泥岩所组成的自下而上逐渐变细的正旋回沉积序列等特征分析,表明其沉积环境经历了由冲积扇扇根-扇中-扇端-扇中-扇端的发展过程,在扇中-扇端或扇缘发育辫状河道及漫流沉积,恐龙化石多保存在漫流沉积中,这为解释该盆地白垩纪恐龙生存的古环境和保存为化石的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阳盆地 白垩系 沉积环境 冲积扇 陆相
下载PDF
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果 华仁民 秦立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通过对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典型砂岩型铀矿床实例分析 ,本文阐述了砂岩型铀矿床的分类特征及其与盆地流体演化的关系 ,以及盆地流体演化史分析在砂岩型铀矿床找矿中的重要性 ,同时对铀在流体中活化、迁移。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床 中、新生代陆相沉积 盆地 流体作用 沉淀机制
下载PDF
论中国陆相盆地地层层序体系域的可四分性及其优势 被引量:5
9
作者 毕彩芹 朱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7-80,共4页
由于受海相地层层序划分的影响 ,特别是考虑到与海相地层层序划分的一致性 ,导致陆相地层层序内体系域的划分方案长期争论不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文章通过对沉积旋回和陆相盆地层序充填过程的分析 ,以及对中国多个陆相盆地地层层序... 由于受海相地层层序划分的影响 ,特别是考虑到与海相地层层序划分的一致性 ,导致陆相地层层序内体系域的划分方案长期争论不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文章通过对沉积旋回和陆相盆地层序充填过程的分析 ,以及对中国多个陆相盆地地层层序实际沉积序列及其划分方案的研究 ,论述了陆相盆地地层层序四分法的合理性 ,并且认为四分法更具有包容性和完整性。建议采用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四个体系域对陆相层序进行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相盆地 地层层序 体系域 四分法 沉积序列 充填过程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单井岩心相分析专家系统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震 张厚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2期1-6,共6页
将专家系统的判断和搜索等推理功能运用到岩心相识别领域,从而产生了一个人工智能型岩心相分析系统——陆相断陷盆地单井岩心相分析的专家系统(CFAES).该系统选用了具有自动匹配、回溯、表递归处理和数据库等功能的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 将专家系统的判断和搜索等推理功能运用到岩心相识别领域,从而产生了一个人工智能型岩心相分析系统——陆相断陷盆地单井岩心相分析的专家系统(CFAES).该系统选用了具有自动匹配、回溯、表递归处理和数据库等功能的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语言,采取以沉积相类型识别为目的的目标驱动推理机制,实现了单井岩心相快速、客观和启发性的专家式分析;并能作为分析人员的学习辅助工具,随时提供沉积相分类和相标志等沉积学知识.CFAES在渤海湾盆地的两口井中进行了试用.结果表明,它能够象沉积相专家那样去完成相类型的识别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沉积相 专家系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沉积发育特征与含油气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守安 罗传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07-313,共7页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早二叠世台地和晚二叠世—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两大沉积阶段,发育了四套海相层、一套海陆交互相层、一套陆相含煤成油层、两套河湖相含膏盐岩及第四纪堆积层。该区油气源岩丰富,储盖层发育,成油气期时空...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早二叠世台地和晚二叠世—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两大沉积阶段,发育了四套海相层、一套海陆交互相层、一套陆相含煤成油层、两套河湖相含膏盐岩及第四纪堆积层。该区油气源岩丰富,储盖层发育,成油气期时空匹配合理,形成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的多时代、多层系、多类型成油气组合,具有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接替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沉积特征 油气藏
下载PDF
雄关漫道真如铁——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被引量:46
12
作者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185-190,共6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经历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 ,在祖国大陆和近海大陆架地区的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中 ,发现了一批油气田 ,使原油年产量达 1.6 7亿吨 ,位居世界第五 ,天然气产量达 2 4 1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十五位 ,成绩是巨大... 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经历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 ,在祖国大陆和近海大陆架地区的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中 ,发现了一批油气田 ,使原油年产量达 1.6 7亿吨 ,位居世界第五 ,天然气产量达 2 4 1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十五位 ,成绩是巨大的 .但是 ,1993年开始进口原油 30 0 0万吨 ,2 0 0 0年进口原油 72 0 0万吨 ,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发展 ,预测 2 0 10年将进口原油 1亿吨 ,天然气 4 0 0亿立方米 .那么 ,中国油气资源的出路何在 ?作者指出 ,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来看 ,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还有巨大的油气潜力 ,尽管其勘探的难度是世界级的 ,但是 ,只要我们切实地依靠科学技术 ,进行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迎着困难上 ,在实践中克服困难 ,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油气资源 第一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 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 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 反向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下载PDF
North Carnarvon盆地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与有机质的空间展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牛杏 王任 +3 位作者 杨香华 黄众 李丹 朱光辉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6期15-19,144-145,共5页
North Carnarvon盆地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富气盆地之一。三叠系地层厚度巨大且平面分布广,资源潜力大且储层发育。早三叠世时,整个西北陆架为浅海覆盖,盆地沉积了一套Locker页岩;中-晚三叠世时,西北陆架普遍... North Carnarvon盆地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富气盆地之一。三叠系地层厚度巨大且平面分布广,资源潜力大且储层发育。早三叠世时,整个西北陆架为浅海覆盖,盆地沉积了一套Locker页岩;中-晚三叠世时,西北陆架普遍发生海退,盆地沉积了河流三角洲相的Mungaroo组,其岩性特征为厚层砂岩层与薄层泥岩层互层,并夹有薄煤层。Mungaroo组既是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又是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层段,其储层与烃源岩呈现"三明治"式叠置,砂体发育区与优质烃源岩分布区重叠。通过对Mungaroo组沉积特征和有机质空间展布的分析,明确了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系陆源有机质空间展布的沉积背景,提出了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系陆源有机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充填模式,为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油气地质研究及我国近海类似油气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arnarvon盆地 Mungaroo组 沉积特征 陆源有机质
下载PDF
确定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墨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用传统的方法于年青的沉积盆地测试大地热流,存在的问题多且难度大,因而这些盆地一直是世界热流测试研究最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在符合热流测试原理的前提下,尝试用一种较容易确定热流值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获得的数据是近似值,但是可... 用传统的方法于年青的沉积盆地测试大地热流,存在的问题多且难度大,因而这些盆地一直是世界热流测试研究最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在符合热流测试原理的前提下,尝试用一种较容易确定热流值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获得的数据是近似值,但是可以接受的,并有地质、地球物理意义。也简要论述在新生界盖层地温梯度图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理的系数,即盖层的平均热导率值,将地温梯度图转换为热流图,用以反映盆地地热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新生代 沉积盆地 大地热流
下载PDF
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光鼎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11期1-3,共3页
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来看 ,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还有巨大的油气潜力 ,尽管其勘探的难度是世界级的 ,但是 ,只要我们切实地依靠科学技术 ,进行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迎着困难上 ,在实践中克服困难 ,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 。
关键词 中国 油气资源 二次创业 新生代 海相残留盆地 大地构造格架 反射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下载PDF
中国陆相湖盆沉积岩中方沸石的产状、成分和成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业 朱世发 +2 位作者 杨祎 佟欢 朱筱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9-962,共14页
天然方沸石是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与油气储层关系密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天然方沸石的产状、成分特点、成因类型以及方沸石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方沸石是含有结晶水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平面上硅氧四面体构... 天然方沸石是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与油气储层关系密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天然方沸石的产状、成分特点、成因类型以及方沸石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方沸石是含有结晶水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平面上硅氧四面体构成封闭环,三维空间中具有笼状结构,结构内部的孔道有利于溶解作用的发生。陆相湖盆中的天然方沸石有5种典型产状,其中粒间胶结物和裂缝充填型方沸石的自形程度较高,喷溢型方沸石包括互相包裹状和不连续粗粒纹层状。方沸石成分的差异主要反映在Na^(+)和K^(+)的含量上,母岩为碱性火山岩时具有更高的K^(+)含量,方沸石硅铝比主要在2.00~2.69。天然方沸石按成因可分为4大类,陆相湖盆中的方沸石以成岩成因和热水喷溢成因为主。沉积相类型控制着方沸石的形成和溶解,火山物质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中常见粒间胶结物型方沸石,而深湖-半深湖亚相中常见热液喷溢型方沸石,后期酸性流体对方沸石的溶蚀因沉积相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物质蚀变 产状 喷流岩 天然方沸石 沉积岩 陆相湖盆 中国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及模式——以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柄屹 林承焰 +4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王军 李志鹏 杜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921-2934,共14页
近年来,与深水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紧密相关的湖相致密油气与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断陷湖盆陡坡带由于受"沟梁对应"的地貌特征影响且受控于边界断层,水下重力流沉积扇体发育,也因此成为湖相致密油气... 近年来,与深水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紧密相关的湖相致密油气与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断陷湖盆陡坡带由于受"沟梁对应"的地貌特征影响且受控于边界断层,水下重力流沉积扇体发育,也因此成为湖相致密油气与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以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上亚段(分为纯上次亚段和纯下次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岩芯,地震,测井,录井资料为基础,对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上亚段深水沉积体系主要发育砂质滑动-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底流改造沉积,浊流沉积和深湖泥岩沉积五种类型,根据不同岩相组合特征划分出重力流沟道微相,砂质碎屑流舌状体微相,远端朵叶体微相三种微相类型;沙四段上亚段经历了从低位域到湖侵域再到高位域的转换,纯下次亚段在低位域时期经历了胜北断层幕式活动,是形成该时期深水重力流沉积在三级层序整体上呈退积发育,四级层序内部呈进积发育的主要原因,而纯上次亚段高位域时期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使得该时期在三级层序内呈现退积到加积,四级层序内呈现稳定进积的特征;深水重力流搬运过程中由"流动分离作用"引起的"流体性质转换"可以较好地解释平面上重力流沉积类型随搬运距离由近及远的差异性分布以及"远端砂质碎屑流沉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湖盆 陡坡带 沙四段上亚段 深水重力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屈童 高岗 +4 位作者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由于同时具有陆源有机及海洋有机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现有钻井较少,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与...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由于同时具有陆源有机及海洋有机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现有钻井较少,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与勘探进展。为了对泥质沉积物沉积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地质背景为基础,设计沉积模拟实验,对沉积物沉积过程进行观察,并对沉积体进行取样,测定样品粒度组成,结合定性观察与定量对比,对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物的沉积规律进行探究,对陆源海相烃源岩的优势发育部位进行揭示。研究结果表明,由物源向浅海方向,沉积物的泥质含量呈整体增大的趋势,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处由于水动力条件的骤降出现突增,但沉积物的总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使得泥质沉积物的总量向深水方向呈减少趋势;三角洲前缘斜坡—浅海沉积范围是泥岩发育的优势区域,在三角洲沉积体内局部低地势、弱水动力条件的部位也可沉积并保存泥质沉积物;地形坡度的增大有利于泥质沉积物向深水区搬运。三角洲前缘—浅海区是泥质沉积物堆积的主要部位,即近海盆地的近岸地区,这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陆源海相烃源岩优势发育部位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 陆源海相烃源岩 泥质沉积物 沉积模拟实验 优势发育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Isotopic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rrigenous Natural Gases in China 被引量:17
19
作者 沈平 徐永昌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3年第1期14-24,共11页
The C and H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ethane in more than 160 gas samples from 10 basins in China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natural gases are classified as four types: biogenic gas ,bio-thermocatalytic trans... The C and H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ethane in more than 160 gas samples from 10 basins in China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natural gases are classified as four types: biogenic gas ,bio-thermocatalytic transitional gas, gas associated with condensate oil ,and coal-type gas.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se gas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positional basins, the types of organic matter,the stages of thermal evolution and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as reservoirs.Studies of the C and H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errigenous natural gase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es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油气资源 氧同位素 陆地沉积盆地 分级 碳同位素
下载PDF
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体系再思考:来自分支河流体系的启示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昌民 宋新民 +6 位作者 支东明 周心怀 尹太举 尹艳树 朱锐 冯文杰 张宝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7-153,共27页
通过分析分支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对分支河流体系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支河流体系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巨型扇、中等规模的河流扇... 通过分析分支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对分支河流体系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支河流体系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巨型扇、中等规模的河流扇以及小规模的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广泛发育在拉张、挤压、走滑和克拉通盆地中,占据了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河道呈分支状分布,但不一定同时都在活动;河道规模向下游逐渐减小,泛滥平原和河道所占面积之比不断增加,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模式与冲积扇模式外形相似,但内容相差很大。河流流域盆地梯度和流域面积与分支河流体系的表面坡降和面积具有正相关性。分支河流体系是随着现代地球信息技术发展而提出的,也是冲积扇沉积学、河流沉积学和陆相沉积体系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是陆相盆地沉积学与现代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支河流体系的研究促进了扇状沉积体系分类描述的系统化,促进了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沉积过程响应解释的精细化,促进了源汇体系分析的定量化。分支河流体系启发了对陆相盆地沉积体系展布模式、陆相沉积体系中河流沉积作用、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以及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的再思考。研究分支河流体系对完善中国陆相沉积储层地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河流体系 陆相盆地 油气勘探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河流沉积 冲积扇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