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pretation of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A Case Study of Gaochun Zi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 Community
1
作者 OU Lei JIAO Ziy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4年第1期45-50,共6页
It is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approach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o save and use energy intens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 and take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road. Taking Gaochun Zijin Science and ... It is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approach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o save and use energy intens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 and take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road. Taking Gaochun Zi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 Commun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d planning measures for building a low-carbon city, including building a green network, compound utilization of urban spaces, establishing green transportation, using renewable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green architectur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s on the low-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 Community Low-carbon city Renewable energy Green building
下载PDF
Promoting the Empower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sure Food Safety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Huizhou City
2
作者 Liqing WANG Cijizhuoma Zhenchang LI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3年第1期8-9,12,共3页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uizhou City was analyzed firstly,and the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grain safety production were pointed out,such as increases in the pressure to ensure grai...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uizhou City was analyzed firstly,and the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grain safety production were pointed out,such as increases in the pressure to ensure grain safety produc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stabl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Finally,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we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security Huizhou c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下载PDF
Current Situ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Tech Park District of Luzhou City
3
作者 Guoping DU Xiangjuan ZHU +2 位作者 Qiqun XIONG Min NI Yuancai SHU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1年第11期21-26,31,共7页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a demonstration carrier for the assembly and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modern agricu...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a demonstration carrier for the assembly and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and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t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the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Jiangyang District,Luzho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Then,it summarized its experience in park construction and compared with surrounding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t found existing problem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weak functions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 and brand effect,and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it came up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Tech Park District of Luzhou City,including gathe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enha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strengthen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economy,and building a national 4 A-level excellent scenic sp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ASTP)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Problems RECOMMENDATIONS Jiangyang District of Luzhou city
下载PDF
The mea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被引量:14
4
作者 FAN Fei DU Debin WANG Xinzh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492-508,共17页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some relevant data of more than 286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during 2001-2010, using modified method--Data Envelopment Ana...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some relevant data of more than 286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during 2001-2010, using modified method--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c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has been figured out, which, uncovers the distributional difference and change law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from the time-space dimension.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cities by virtue of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It turned out that: (1) the average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has always stayed at low levels, moreover, with repeated fluctuations between high and low, which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Besides, the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s widening. (2) The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 ciency presents a spatial pattern of successively decreasing from Eastern China, Central China to Western China. The cities whose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re at higher level and high level take on a cluster distribution, which fits well with the 23 form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3)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ssumes a certain positive correlation, but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common in regional devel- opment, whose existence and evolution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and regarded as the reflection of many element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natural endowment and environment of S&T resources and so on. (4)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shows a notabl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hich in every period presen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neighboring cities seems to be similar in group, which tends to escalate stepwise. Meanwhile, the whole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ical space has a diminishing tendency. (5) Viewed from LISA agglomeration map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periods, four agglomeration types have changed differently in spatial location and the rang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conti- nuity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geographical spac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resources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modifi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allocation efficiency
原文传递
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冯晓淼 贺军亮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3-75,共13页
选取石家庄市13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数,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使用ArcGIS绘制空间分布图,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 选取石家庄市13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数,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使用ArcGIS绘制空间分布图,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全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且都在2010—2017年间提升速度较快,而在2019年之后提升速度呈减慢的趋势。2010—2021年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均高于科技创新能力指数,但后者提升速度高于前者,表明石家庄市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势头较好。2010年以来,全市县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耦合协调度与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似,即2018年之前的提升速度要快于2018年之后。2021年,全市县域耦合协调度等级为“勉强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市 县域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关系
下载PDF
新城市科学:技术、计算、变革与应用
6
作者 龙瀛 赵慧敏 张业成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5,共12页
技术发展推动了城市科学的进步。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推动城市科学进入新城市科学阶段。本文归纳总结了新城市科学的发展脉络,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并将以城市作为实验室的新城市科学归纳为以下3个维度:(1)新的城市科学方面,海量、高... 技术发展推动了城市科学的进步。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推动城市科学进入新城市科学阶段。本文归纳总结了新城市科学的发展脉络,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并将以城市作为实验室的新城市科学归纳为以下3个维度:(1)新的城市科学方面,海量、高密、高频的新数据,主动城市感知等新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研究范式的转变;(2)新城市的科学方面,技术带来了城市本体,即个体日常活动、社会组织和城市空间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试图刻画这些变革的时空规律;(3)未来城市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将驱动未来城市的变革,城市科学家开始对未来城市空间原型进行推演并对其创造方式进行创新。城市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时代机遇,共同推进新城市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市科学 第四次工业革命 颠覆性技术 城市规划 未来城市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科教融汇问题研究
7
作者 南海 刘烁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合力与科教融汇产出不足、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整体不强、科教融汇效果不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大学城与科学城“联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教育生态圈,促使“塔尖”“塔基”人才同频共振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人才生态圈,助推企业主体、政校两翼协同驱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产业生态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深度介入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科技创新 科教融汇 高等职业院校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思路
8
作者 张仁开 《中国名城》 2024年第6期3-8,共6页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要素、化解科技重大风险挑战、加快提升科创策源功能,进而促进创新价值实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上海科创中心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缺乏引领卓越创新的领军企业、企业创新能力亟须提升,缺乏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亟须完善,缺乏包容草根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文化氛围亟须营造。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要有全新的思路,应牢牢把握“强基、健体、提质、增效”4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 上海
下载PDF
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路径研究
9
作者 耿静波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4期2-5,共4页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天津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承载的时代重任。提出天津市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的路径:发挥高教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科教融汇及产教融合...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天津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承载的时代重任。提出天津市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的路径:发挥高教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科教融汇及产教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视交叉学科发展,赋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 科教兴市 人才强市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城市实验室:基于新数据、新要素及新路径的批判与展望
10
作者 龙瀛 张恩嘉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30-46,共17页
过去十年间,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各个方面,改变了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对象及路径,也对城市实验室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塑。文章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从方法论、本体论及实践论层面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 过去十年间,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各个方面,改变了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对象及路径,也对城市实验室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塑。文章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从方法论、本体论及实践论层面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城市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影响并批判了目前研究在数据分析、研究视角及实践应用方面的局限,进而通过实际案例提出并展望了城市实验室在发展主动城市感知方法、研究新的生活方式和空间结构以及通过数字创新技术赋能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潜力、未来发展趋势及机遇。最后,文章呼吁整合以上三种新机遇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收缩城市等城市空间新问题和新挑战,以期为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城市实验室 城市科学 主动城市感知 空间重塑 数字创新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城融合国际范式及对东南科学城的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斌 黄启才 魏国江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5-95,共1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福建省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传统“重产轻城”、“产城分离”模式不可持续,需要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东南科学城新模式。通过比较国际典型科技园在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化的创新生态、传统与去中介化模式条件下的不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福建省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传统“重产轻城”、“产城分离”模式不可持续,需要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东南科学城新模式。通过比较国际典型科技园在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化的创新生态、传统与去中介化模式条件下的不同发展历程,总结产城融合经验,提出福建省推动东南科学城建设的启示和建议。福建省推动东南科学城融合发展应强化平台建设、优化政策供给、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以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东南科学城 产城融合 科技创新
下载PDF
城市近郊型科创城创新空间组织模式与实践 被引量:3
12
作者 廖春玲 张玉莹 高翔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在解析城市近郊型科创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近郊型科创城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以湖北省荆门市荆楚科创城为例,结合基地生态价值,让科技创新与自然嵌合生长,延续山水基因,链接产业生长路径,制定与生态环境、创新产业发展脉络相匹... 在解析城市近郊型科创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近郊型科创城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以湖北省荆门市荆楚科创城为例,结合基地生态价值,让科技创新与自然嵌合生长,延续山水基因,链接产业生长路径,制定与生态环境、创新产业发展脉络相匹配的空间策略,构建“创新源—公共创新资源骨架—创新单元”的创新空间布局模型,归纳创新单元的空间组织模式,探索城市近郊型科创城有机生长的空间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近郊 科创城 创新空间 有机生长
下载PDF
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政策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琪薪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4期11-20,共10页
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于202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调研和访谈数据,筛选其中的高层次海归科技人才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事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发现,... 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于202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调研和访谈数据,筛选其中的高层次海归科技人才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事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发现,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在价值观念上积极向上,在事业发展上信心充足,在生活适应上融入城市,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但在科研资助、平台支持、科技攻关等人才政策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学习交流等工作机制方面仍需完善,在工作生活平衡、家庭住房、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方面还需提升。最后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创中心城市 高层次人才 海归科技人才 发展状况 人才政策
下载PDF
衡阳市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捷 孟亚萍 +1 位作者 资雅莹 李维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制约机制,对于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油茶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 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制约机制,对于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油茶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构建了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基础,引入熵权-耦合模型,定量分析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同步性等级。结果表明:2012—2021年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萌芽、磨合、稳定3个阶段。耦合度从0.1410上升到0.6548,耦合协调度从0.0908上升至0.7564,由极度失调发展到中级协调;虽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步性等级从油茶产业严重滞后型发展成基本同步型。衡阳市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协调程度逐步提高,关联程度逐步加深,处于良性耦合状态,并有向协调和优质方向发展的态势。油茶产业作为衡阳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科技创新作为油茶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前置动力和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阳市 油茶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耦合度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与分析
15
作者 成鹏飞 刘敏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9-49,共11页
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梳理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成果转化环境、成果转化过程、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 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梳理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成果转化环境、成果转化过程、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1年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果转化环境向好、成果转化效益增加是成果转化绩效逐年提升的主要原因,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成果转化绩效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科技城 协同创新 成果转化 绩效评价 熵权-TOPSIS法
下载PDF
安顺市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甫格 陈红艳 张秀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42-45,共4页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信息收集,阐述安顺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概况、园区发展模式、园区建设成效等。但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挖掘不足、牵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科技人才支撑薄...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信息收集,阐述安顺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概况、园区发展模式、园区建设成效等。但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挖掘不足、牵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科技人才支撑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水平低及园区发展规划模糊等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深挖内生动力“要素”,提高经营主体产业带动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参与度;聚焦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合理地制定园区战略规划等高质量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高质量 安顺市 发展现状 对策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构建全球知识管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17
作者 王亮 项欢欢 胡晓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2,共5页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显得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文章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全球管道一本地蜂鸣理论,通过梳理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和挑战,探索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对于构建以地方为中心、由点及面的全球知识管道的价值体现。通过国内外两端的实体机构协同,搭建“哑铃式”资源平台,打造“多中心一基地”的模式,可实现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资源的“全球管道”和“本地蜂鸣”的最佳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国际科技合作 全球管道 本地蜂鸣 科技创新中心
下载PDF
创新城区视角下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培阳 周江怡 吴佩瑶 《中国名城》 2024年第3期25-30,共6页
当前中国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传承工业遗产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充分挖掘旧工业用地和老旧厂房的潜在价值,以匹配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功能,促进其优化再利用成为当前大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议题。创... 当前中国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传承工业遗产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充分挖掘旧工业用地和老旧厂房的潜在价值,以匹配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功能,促进其优化再利用成为当前大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议题。创新城区契合了大城市“创新驱动”与“老城复兴”两大重要发展背景,是由创新科技产业和经济活动向中心城区重构集聚而形成的新空间模式。苏州西环路科创带是姑苏区实施做大做强科创产业战略、创新都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国内大城市老城区探索创新城区发展的重要模式。研究以苏州西环路科创带为例,探索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更新和创新科技产业升级双驱的实践模式,总结提炼中国大城市老城区基于创新城区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城区 工业遗存 更新策略 大城市老城区 苏州西环路科创带
下载PDF
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和结构特征——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19
作者 曾鑫峰 黄海燕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7,共9页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的体育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三大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时序演变特征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整体网络特征看,京津冀呈现“单核外溢型”协同创新网...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的体育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三大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时序演变特征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整体网络特征看,京津冀呈现“单核外溢型”协同创新网络,长三角呈现“多中心化”网络演变趋势,粤港澳表现为双核心引领的“群族型”网络特征。(2)从个体网络特征看,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密度持续增强、城市节点等级分化,长三角网络生长邻近连接、城市节点分类聚集、“一带一区两级”的创新子群逐步形成,粤港澳网络密度较为稳定、创新群族局域分工网络较为稳固。(3)从区域网络的影响因素看,制度邻近对于三大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均显著,地理邻近对长三角网络影响最为明显,产业邻近对于粤港澳网络影响程度最深。基于上述结论,就如何分区分类织密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网络 区域体育产业 城市群 体育创新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滨州市农业科技研究热点分析
20
作者 王新亮 王健 +2 位作者 刘惊雷 贾晶晶 唐立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196-201,共6页
为了解滨州市近10年农业科技相关研究热点,对2013—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的1 920篇滨州市农业科技相关中文文献的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以来,滨州市农业科技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在150~300篇。滨... 为了解滨州市近10年农业科技相关研究热点,对2013—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的1 920篇滨州市农业科技相关中文文献的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以来,滨州市农业科技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在150~300篇。滨州市农业科技相关文献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数量为473篇,发表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的文献数量为203篇,分别占总数的24.64%和10.57%。从事滨州市农业科技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了以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和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主要中心的复杂的交流合作网络,主要围绕农作物耐盐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动物流行病、病虫害防治、土壤盐碱化改良与利用等方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农业科技 研究热点 滨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