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Micangshan Foreland,South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XU Huaming LIU Shu +3 位作者 QU Guosheng LI Yanfeng SUN Gang LIU K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81-91,共11页
Lying at the junction of the Dabashan, Longme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 the Micangshan Orogenic Belt coupled with a basin is a duplex structure and back-thrust triangular belt with littl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sm... Lying at the junction of the Dabashan, Longme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 the Micangshan Orogenic Belt coupled with a basin is a duplex structure and back-thrust triangular belt with littl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small thrust faults and continuous sedimentary cover. On the basis of 3D seismic data, and through sedimentary and structural research, the Micangshan fore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ubbelts, which from north to south are: basement thrust, frontal thrust, foreland depression-back-thrust triangle, foreland fold belt or anticline belt, and the Tongjiang Depression. Along the direction of strike from west to east, the arcuate structural belt of Micangshan can be divided into west, middle and east segments. During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Qinling and Yangtze plates, the Micangshan Orogenic Belt was subjected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ree rigid terranes: Bikou, Foping, and Fenghuangshan (a.k.a. Ziyang) terranes. The collision processes of rigid terranes controlled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Micangshan foreland, which are: (a) the former collision between the Micangshan-Hannan and Bikou terranes forming the earlier rudiments of the structure; and (b) the later collision form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structural belt. The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Micangshan Orogenic Bel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1)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the Micangshan-Hannan Rigid Terrane was jointed to the Qinling Plate by the clockwise subduction of the Yangtze Plate toward the Qinling Plate; (2)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the earlier rudiments of the Tongnanba and Jiulongshan anticlines and corresponding syncline were formed by compression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the Bikou, Foping and Micangshan-Hannan terranes; (3)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Himalayan movement, the Micangshan-Hannan Terrane formed the Micangshan Nappe torwards the foreland basin and the compression stress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along both its flanks, whereas the Micangshan-Hannan Terrane wedged into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with force; (4)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Himalayan movement, the main collision of the Qinling Plate made the old basement rocks of the terrane uplift quickly, to form the Micangshan Orogenic Belt. The Micangshan foreland arcuate structure was formed due to the non-homogeneity of terrane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uate structure Bikou duplex structure Foping micangshan-Hannan orogenic belt terrane SICHUAN Yangtze Plate
下载PDF
Paleostress Reconstruction of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s,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LI Jinxi LI Zhiwu +2 位作者 LIU Shugen SUN Dong DENG 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505-518,共14页
Brittle structures in rock of different age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n orogenic belt through paleostress calculations. Micangshan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 Brittle structures in rock of different age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n orogenic belt through paleostress calculations. Micangshan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between the SE-trending Longmenshan fold-and-thrust belt and the arcuate Dabashan thrust-and-fold belt.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dominant structures are reverse and strike-slip faults and folds with E-W and NE-SE trends. To increase knowledg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 faults, joints, veins, and folds were measured at more than eighty sites.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it emerged that the multiphase paleostress fields became established after the obliqu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plates. The earliest stress field with N-S compression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Micangshan uplift associated with the E-W trending faults and folds. Subsequently, a N-S extension occurred whe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collapsed. Then NW-SE compression developed, with NE trending faults and folds forming in relation to Longmenshan thrusting toward southwes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uate Dabashan orogenic belt, the compression stress orientation of the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 altered from NE-SW to 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slip JOINT FOLD PALEOSTRESS micangshan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resources in Micangshan Forest Park in northeast of Sichuan Province
3
作者 Zhou Guixiang Lin Lin Li Chengyan 《Ecological Economy》 2009年第3期306-312,共7页
The Micangshan Forest Park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The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resources are rich and the ecosystem is integrity. There are well-preserved areas of native biological comm... The Micangshan Forest Park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The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resources are rich and the ecosystem is integrity. There are well-preserved areas of native biological communities. Its strip and the region decided that on the one h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s rich;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its unique ecological fragility. Once it is destroyed,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restor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ild animal and plant habitats and wild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this paper uses quadrat survey procedure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Micangshan Forest Park's typical land sector 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e sample area of 20 m×20 m to invest the tree layer of plant species and builds five 2 m×2 m the small quadrats along the type place's diagonal line machinery to invest bush level and the field layer floristic component. Again according to the Micangshan Forest Park's terrai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humanity interference condition, the autor builds the different quantities separately the line transect to invest the animal typ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north the Micangshan forest park biodiversity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has analyzed th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work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the next protection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野生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态保护
下载PDF
陕南勉县寒武系仙女洞组生物礁岩相学及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雅兰 李飞 +7 位作者 吕月健 王夏 王曾俊 李红 易楚恒 李杨凡 曾伟 李怡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8-618,共11页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生物礁临近层位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岩相学特征显示礁体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的临滨带环境,建造过程可依次分为钙质微生物主导、古杯动物大量繁盛以及古杯与钙质微生物联合建造三个阶段。生物礁灰岩中的陆源碎屑组分含量向上增多,且颗粒变粗,顶部被中—细砂岩覆盖。【结论】古杯—钙质微生物礁生长过程中对低强度的陆源碎屑输入具有一定的耐受度,当粗粒陆源碎屑组分的持续、高强度输入时将造成生物礁发育终止。本实例揭示了古杯—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生长过程与海底生态指标的相关性,可为古环境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钙质微生物群落 礁灰岩 古环境指标 寒武纪第三期 汉南—米仓山地区
下载PDF
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流体充注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
5
作者 邓宾 田腾振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鲁鹏达 姜华 曹涛 孙玮 刘树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11,共14页
随着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新发现,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区域海相碳酸盐岩因具备优质的烃源岩条件被广泛关注,但其复杂的成藏、改造和调整过程尚未明确。文章使用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U—Pb年代学等手段,聚焦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成... 随着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新发现,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区域海相碳酸盐岩因具备优质的烃源岩条件被广泛关注,但其复杂的成藏、改造和调整过程尚未明确。文章使用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U—Pb年代学等手段,聚焦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成藏流体活动和沥青特征,揭示其多期成藏改造与调整过程。米仓山灯影组储层普遍发育纤维状—细晶白云石(486Ma±5Ma)→中—粗晶白云石(413Ma±5Ma)→鞍状白云石(268Ma±8Ma)→石英/萤石/铅锌矿(205Ma±10Ma)→沥青(123Ma±4Ma)5期流体活动过程;储层溶蚀孔洞普遍形成团块状、环边状原位沥青和角砾状、破碎状异位沥青。空间对比揭示,米仓山古隆起—山前带—前陆盆地总体体现出沥青丰度减少、原位沥青相对增加、异位沥青相对减少的特征;结合矿物充填序列表明,上寒武统—志留系细晶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主要富含低成熟度有机烃包裹体,中—上二叠统鞍形白云石和上三叠统石英等矿物捕获包裹体成熟度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沥青和包裹体特征显示米仓山古隆起和山前带在二叠纪—侏罗纪先后成为古油气聚集中心(即生气中心和储气中心),晚期构造变形使原生古油藏破坏,油气运聚中心转移至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烃类包裹体
下载PDF
川北米仓山隆起构造-热演化特征
6
作者 张建勇 常健 +3 位作者 李文正 付小东 杨磊 和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0,共13页
本文基于实测锆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联合热史模拟明确了米仓山隆起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米仓山隆起前寒武系样品锆石(U-Th)/He年龄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190~138 Ma和106.1~120.6 Ma,均小于地层年龄或成... 本文基于实测锆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联合热史模拟明确了米仓山隆起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米仓山隆起前寒武系样品锆石(U-Th)/He年龄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190~138 Ma和106.1~120.6 Ma,均小于地层年龄或成岩结晶年龄,有效地记录了早期热信息。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米仓山隆起自新元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中新世至今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与扬子-华北板块碰撞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东扩作用有关,而白垩纪—早中新世的缓慢冷却过程则与当时的古夷平面发育有关。本文不仅丰富完善了川北地区构造-热演化成果,而且对于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米仓山隆起 锆石(U-Th)/He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构造-热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构造变形特征、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冉崎 雷程 +7 位作者 陈康 张本健 梁瀚 韩嵩 曾鸣 刘晓兵 皮学军 管树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5,共18页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经历了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新生代3大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受燕山期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以及向盆地逆冲推覆形成的冲断系统控制。其中龙门山北段冲断系统总体表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扩展的“前列式”构造变形,在盆山结合位置,深部构造楔向造山带方向消减了大部分位移,造成前渊坳陷部位构造变形急剧减弱。川西北燕山期前陆盆地之下保存了南华纪—中奥陶世和泥盆纪—中三叠世两期完整、连续的裂陷层序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龙门山与米仓山急剧隆升并向盆地大规模推覆,造成前渊坳陷内的海相层系急速埋藏增温,进入成藏高峰。由于山前冲断带自中-晚侏罗世(~160 Ma)以来处于抬升和剥蚀状态,而前渊坳陷始终处于埋藏状态,油气保存条件要优于山前冲断带,因此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米仓山 冲断系统 前渊坳陷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沉积演化 川西北
下载PDF
川北米仓山前缘筇竹寺组成脉流体特征及流体活动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
8
作者 李小佳 李峰 +3 位作者 邓双林 吴娟 邓宾 刘树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5,共9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川南、川西南地区,对于川北米仓山前缘的研究特别是页岩层系中裂缝脉体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地区筇竹寺组的勘探进程。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测温、流体地球化学分析等方...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川南、川西南地区,对于川北米仓山前缘的研究特别是页岩层系中裂缝脉体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地区筇竹寺组的勘探进程。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测温、流体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川北米仓山前缘筇竹寺组成脉流体特征及流体活动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有2期方解石和1期石英充填,第1期方解石脉形成于早奥陶世,成脉流体为层内地层水、海水、大气淡水的混合流体;第2期方解石脉形成于早白垩世,成脉流体为层内地层水和深部热液的混合流体,与液烃、气相甲烷一起充注;第3期石英脉形成于晚白垩世,成脉流体为层内的硅质流体,与气相甲烷一起充注。筇竹寺组2期方解石成脉时受到了深部热液和大气淡水的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第3期硅质流体来源于页岩层内,表明筇竹寺组的后期改造作用不强,页岩保留了一定的自封闭性。研究成果为米仓山前缘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前缘 筇竹寺组 脉体 流体包裹体 流体地球化学 流体活动 页岩气保存
下载PDF
基于链长制的米仓山茶产业链优化研究——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
9
作者 申诗谣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11期162-164,共3页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的米仓山茶全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是当地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但其发展中横纵向产业链中都存在一定问题。基于产业链链长制理念,该产业发展中应从纵向和横向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茶叶附加值,拓宽销...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的米仓山茶全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是当地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但其发展中横纵向产业链中都存在一定问题。基于产业链链长制理念,该产业发展中应从纵向和横向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茶叶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理念。龙头企业应带头克服困难,查缺补漏,打通产业链发展的堵塞点,弥补产业链缺口,开展标准化种植,提升初加工茶叶的质量。企业间应相互协调,与地区间相联结,形成产业集群,加强“茶叶+”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及产业融合宣传力度。旺苍县米仓山茶产业链应利用好链长制的协调作用,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机制,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为米仓山茶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长制 米仓山茶 茶产业链 延链 补链 强链 产业结合 品牌建设
下载PDF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0
作者 李俊峰 陈明 +3 位作者 翟超军 方小明 刘瑶 王晓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32-37,共6页
为研究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我们采取路线调查和重点区域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查阅文献等,对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及其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种子植物131科483属86... 为研究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我们采取路线调查和重点区域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查阅文献等,对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及其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种子植物131科483属862种,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毛茛科、唇形科,共有188种,占该保护区总种数的21.8%;(2)优势属为铁线莲属,共11种;含有1个种的属最多,共310属,占该保护区总属数的64.2%;(3)保护区分布区类型在属级水平以温带分布为主,热带、亚热带分布次之,本区药用种子植物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种子植物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 种类 区系
下载PDF
米仓山地区构造演化 被引量:44
11
作者 魏显贵 杜思清 +2 位作者 何政伟 刘援朝 吴德超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10-116,共7页
米仓山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沉积、岩浆、变质同步事件记录了五大构造发展阶段演化历史。克拉通结晶基底的形成与古裂陷开合构造有关,褶皱基底形成于扬子古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澄江期基性超基性、碱性、中酸性侵入岩序列发育... 米仓山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沉积、岩浆、变质同步事件记录了五大构造发展阶段演化历史。克拉通结晶基底的形成与古裂陷开合构造有关,褶皱基底形成于扬子古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澄江期基性超基性、碱性、中酸性侵入岩序列发育良好,与古大陆裂谷活动有关,克拉通沉积盖层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格局为大型推覆—滑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件 变形序列 构造演化 米仓山
下载PDF
白垩纪以来米仓山—汉南穹窿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39
12
作者 田云涛 朱传庆 +3 位作者 徐明 饶松 Barry P.Kohn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0-930,共11页
报道了米仓山—汉南穹窿一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以制约该区白垩纪以来的剥蚀-演化历史.露头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显示从汉南穹窿南部的核部地区向南至四川盆地北部裂变径迹的年龄逐渐变新,这与米仓山地区逆冲断裂以背驮式扩... 报道了米仓山—汉南穹窿一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以制约该区白垩纪以来的剥蚀-演化历史.露头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显示从汉南穹窿南部的核部地区向南至四川盆地北部裂变径迹的年龄逐渐变新,这与米仓山地区逆冲断裂以背驮式扩展的构造样式从汉南穹窿向南经米仓山褶皱-逆冲带发育到四川盆地北缘的构造模式相吻合.热模拟的结果显示米仓山汉南穹窿经历了两期快速的剥蚀,其分别发生在白垩纪(约90 Ma之前)和15 Ma以来.研究区白垩纪的快速剥蚀反映了秦岭大别造山带白垩纪的区域性剥蚀事件,这可能是对临区诸多构造事件(如西伯利亚—蒙古—中朝板块的碰撞,拉萨—羌塘—思茅—印支块体的碰撞,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远场效应的响应;约15 Ma以米的快速剥蚀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向东北方向传递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褶皱逆冲带 汉南穹窿 青藏高原 秦岭 裂变径迹
下载PDF
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地表沥青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代寒松 刘树根 +4 位作者 孙玮 韩克猷 罗志立 谢志良 黄耀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696,共10页
通过对川西、川北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本文含泥盆系)地表沥青发育及分布的研究,发现龙门山构造带下组合沥青多集中在寒武系以及泥盆系内,而米仓山地区则多集中于震旦系。龙门山北段下组合沥青热演化程度低,属典型的... 通过对川西、川北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本文含泥盆系)地表沥青发育及分布的研究,发现龙门山构造带下组合沥青多集中在寒武系以及泥盆系内,而米仓山地区则多集中于震旦系。龙门山北段下组合沥青热演化程度低,属典型的氧化沥青;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热演化程度高,属典型的热裂解沥青。表明两区下组合古油藏后期分别经历了隆升氧化降解、深埋裂解+隆升暴露两个全然不同的过程。通过对天井山泥盆系沥青、寒武系沥青脉以及米仓山灯影组古油藏的详细剖析后,认为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尤其是灯影组)古油藏的发育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规模大的特点。结合研究区钻井资料认为,龙门山、米仓山前缘地区下组合可能存在较好的保存条件,因此下组合(尤其是灯影组)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古油藏 震旦系 龙门山 米仓山
下载PDF
米仓山叠加型推覆构造几何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29
14
作者 吴德超 魏显贵 +3 位作者 杜思清 刘援朝 邓明森 何政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2-26,共5页
不同期次不同体系的推覆构造在同一地区相叠加而形成的复式推覆构造叫叠加型推覆构造,汉南-米仓山推覆构造便是典型一例。印支-燕山期,受秦岭巨型推覆构造控制,本区形成东西向的推覆构造,喜马拉雅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影响下,本... 不同期次不同体系的推覆构造在同一地区相叠加而形成的复式推覆构造叫叠加型推覆构造,汉南-米仓山推覆构造便是典型一例。印支-燕山期,受秦岭巨型推覆构造控制,本区形成东西向的推覆构造,喜马拉雅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影响下,本区又发育北东向推覆构造,从而形成一大型推覆构造带。本文重点论述了米仓山地区叠加型推覆构造几何结构及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叠加型推覆构造 几何结构 构造演化 米仓山
下载PDF
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9
15
作者 吴世祥 马永生 +2 位作者 金之钧 汤良杰 李儒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6,21,共4页
四川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的前陆结构特征明显,前陆冲断带和前缘隆起带发育,但受后期大巴山褶皱造山带的影响,早期北东向构造带被晚期北西向断裂复杂化。通过山前骨干剖面的平衡剖面分析和变形量计算,认为米仓山前大的构造变形发生在早三... 四川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的前陆结构特征明显,前陆冲断带和前缘隆起带发育,但受后期大巴山褶皱造山带的影响,早期北东向构造带被晚期北西向断裂复杂化。通过山前骨干剖面的平衡剖面分析和变形量计算,认为米仓山前大的构造变形发生在早三叠世末,而不是中三叠世末,并且由西向东构造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形成时间变晚。受构造变形时序影响,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带、黑池梁断鼻、涪阳坝断块和南阳场区块的成藏条件具有显著区别,勘探中应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前陆盆地 成藏条件 勘探
下载PDF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顺玉 戴鸿鸣 +1 位作者 王海清 黄清德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16,共13页
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 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Ⅱ_1型干酪根,且横向分布稳定,现今均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源岩的油气生成相态明显受株罗系地层沉积厚度的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三叠纪末—株罗纪初,气态烃的大量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中侏罗世末—白垩世;下二叠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 米仓山 海相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 有机质丰度 干酪根
下载PDF
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东 刘树根 +4 位作者 邓宾 李智武 钟勇 黄耀宗 谢志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形成了米仓山早期的隆起;晚白垩世-古新世的近S-N挤压应力场才使得米仓山急剧隆升;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变形启动时间稍微滞后于米仓山,但其主体变形却早于米仓山大规模隆起的时间;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变形均是多期次、向盆内逐级递进扩展,总体表现为交替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成生关系 古应力 龙门山 米仓山
下载PDF
米仓山隆升时代的沉积学制约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茜 董云鹏 +1 位作者 杨晨 屈红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2-19,共8页
米仓山地区位处上扬子北缘,既是四川盆地的北部边界,又是龙门山、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三者之间的盆山转换地带,是探讨秦岭造山带—上扬子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其隆升时代关系到四川盆地的时空边界与区域构造演化格局。通过米... 米仓山地区位处上扬子北缘,既是四川盆地的北部边界,又是龙门山、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三者之间的盆山转换地带,是探讨秦岭造山带—上扬子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其隆升时代关系到四川盆地的时空边界与区域构造演化格局。通过米仓山南、北两侧侏罗纪地层沉积层序的详细对比,可以确定米仓山侏罗纪古地理地貌与隆起特点。本研究在米仓山南侧分别选取旺苍白水镇、南江赶场镇2条侏罗系剖面进行实测和研究,并实测米仓山北侧西乡堰口侏罗系剖面。通过3条侏罗系剖面的沉积建造、层序地层特点对比分析表明,米仓山南北两侧侏罗系总体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尤其是南北两侧下侏罗—中侏罗统下段沉积层序基本相同。这种沉积建造的可对比性表明,米仓山隆升时代至少始于中侏罗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米仓山 隆升 印支运动 龙门山
下载PDF
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沈中延 肖安成 +3 位作者 王亮 郭璟 魏国齐 张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3-1321,共9页
前人认为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各组地层之间是整合接触,然而通过构造和沉积学的研究发现下三叠统内部(奥伦尼阶)存在一个区域不整合面。在沉积上表现为环米仓山地区广泛发育的陆相和海相碎屑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震... 前人认为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各组地层之间是整合接触,然而通过构造和沉积学的研究发现下三叠统内部(奥伦尼阶)存在一个区域不整合面。在沉积上表现为环米仓山地区广泛发育的陆相和海相碎屑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的变形特征不一致、不整合面下部地层被削截、古构造的存在等等,通过对古褶皱和古断裂的平面投影,发现古构造走向为东-西向,与勉略构造带走向一致。综合区域大地构造历史,笔者认为在早三叠世奥伦尼期(约249.7~245.0Ma)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就已经发生碰撞,碰撞引起了米仓山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这一区域不整合面。该碰撞时间不一定是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在此处的初始碰撞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米仓山 早三叠世 铜街子组 上扬子 碰撞
下载PDF
米仓山推覆构造的结构样式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47
20
作者 魏显贵 杜思清 +1 位作者 刘援朝 吴德超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17-125,共9页
采用变形剖面和平衡剖面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米仓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得出该区构造样式为一大型东西向和北东向叠加的推覆滑脱构造,变形剖面总体格局为推覆—断展复式背斜,次级变形单元具叠瓦扇、逆冲岩席、断展褶皱、层滑褶皱等多... 采用变形剖面和平衡剖面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米仓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得出该区构造样式为一大型东西向和北东向叠加的推覆滑脱构造,变形剖面总体格局为推覆—断展复式背斜,次级变形单元具叠瓦扇、逆冲岩席、断展褶皱、层滑褶皱等多种样式。推覆构造演化经历了断展隆起、逆冲推覆、逆掩滑脱和复合叠加变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展褶皱 叠瓦扇 推覆滑脱构造 平衡剖面 米仓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