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腺癌骨转移裸小鼠模型的建立及MicroCT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崔永奇 耿沁 +6 位作者 顾爱琴 朱淼鑫 孔韩卫 孙磊 刘蕾 闫明霞 姚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52-459,共8页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占晚期肺癌的50%-70%。本研究以体外侵袭、迁移能力不同的肺腺癌细胞系A549、H1299、SPC-A-1、XL-2为基础建立肺腺癌骨转移裸小鼠模型,MicroCT观察骨转移情况。方法将50只6 w-8 w龄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4个实验组左...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占晚期肺癌的50%-70%。本研究以体外侵袭、迁移能力不同的肺腺癌细胞系A549、H1299、SPC-A-1、XL-2为基础建立肺腺癌骨转移裸小鼠模型,MicroCT观察骨转移情况。方法将50只6 w-8 w龄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4个实验组左心室分别注射相应四种细胞悬液(0.2 mL/只);对照组左心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第二周起定期对各组小鼠进行MicroCT扫描,当小鼠明显消瘦时此组观察结束,结束前行骨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各实验组出现的骨转移部位按中轴骨和四肢骨归类,比较这两种部位之间的转移率;根据各组出现骨转移所用平均时间、骨转移率,对各细胞系骨转移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MicroCT、病理学检查确定,各实验组出现不同骨转移率,对照组小鼠无骨转移现象;各实验组中轴骨转移率均明显高于四肢骨,这与临床上肺癌骨转移规律一致,模型建立成功。各实验组间发生骨转移的小鼠数目及出现转移所用平均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MicroCT能清晰地检测到骨质破坏,利于骨转移情况的判断;我们成功建立了肺腺癌骨转移模型,为以后探索出新的肺腺癌乃至肺癌骨转移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基础;4种肺腺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强弱不等,但体内骨转移能力没有明显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骨转移 裸小鼠模型 microct
下载PDF
应用microCT技术对中药干预去卵巢小鼠骨组织微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文明 邓红敏 +3 位作者 张媛媛 黄云梅 黄美雅 林燕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应用micro CT技术观察健骨颗粒对C57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骨组织骨量、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周龄清洁级C57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10只、卵巢切除小鼠两组各10只),两组卵巢切除小鼠术后1周开始,分别用健骨颗... 目的应用micro CT技术观察健骨颗粒对C57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骨组织骨量、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周龄清洁级C57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10只、卵巢切除小鼠两组各10只),两组卵巢切除小鼠术后1周开始,分别用健骨颗粒和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2个月后,小鼠左胫骨行micro CT检测及图像分析、右胫骨行生物力学三点抗压最大载荷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BMC、BMD、Mean、BV、BS显著下降(P<0.01),TMC下降(0.01<P<0.05);与去卵巢组比较,去卵巢中药组BMC、BMD、Mean指标显著提高(P<0.01);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骨皮质薄,骨小梁数量少,形态细小、不连续呈扭曲或断裂状等明显骨质疏松病理特征,去卵巢中药组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力学结果显示三组胫骨三点抗压最大载荷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去卵巢2月成功建立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健骨颗粒抗骨质疏松作用明显,主要通过增加骨量和改善骨小梁微结构来最终提高骨强度;micro CT对骨质疏松参数分析简洁、高效,图像多维、全面,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健骨颗粒 去卵巢小鼠 骨微结构 骨生物力学 中医中药
下载PDF
MicroCT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3
作者 高鹏 戎军艳 +2 位作者 廖琪梅 刘文磊 卢虹冰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4年第12期22-24,共3页
目的 :设计实现Micro CT系统软件平台,解决实验室的Micro CT数据采集、投影仿真以及图像重建等问题。方法:以实验室现有Micro CT系统为基础,以Visual Studio 2010及其MScomm组件作为开发平台,编写相应的程序,设计实现Micro CT系统软件... 目的 :设计实现Micro CT系统软件平台,解决实验室的Micro CT数据采集、投影仿真以及图像重建等问题。方法:以实验室现有Micro CT系统为基础,以Visual Studio 2010及其MScomm组件作为开发平台,编写相应的程序,设计实现Micro CT系统软件平台。结果:设计并实现了Micro CT系统软件平台,能够准确采集Micro CT数据并重建,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结论:该软件平台的设计实现满足了利用Micro CT进行科研的需要,对进行科研实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软件平台 投影 重建
下载PDF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反复短暂缺血:早期microCT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东 刘洋 +2 位作者 赵彦瑞 单磊 周君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6期7381-7385,共5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阻断静脉回流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但尚无有关于对患肢行反复短暂缺血即完全阻断血流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目的:基于microC T技术,观察反复短暂缺血对骨折愈合早期的促进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制作右侧胫骨中段闭合骨... 背景:有研究表明阻断静脉回流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但尚无有关于对患肢行反复短暂缺血即完全阻断血流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目的:基于microC T技术,观察反复短暂缺血对骨折愈合早期的促进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制作右侧胫骨中段闭合骨折模型后克氏针固定骨折,随机分为4组,24 h组、48 h组、72 h组和对照组。大鼠患肢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充气10 min后松解10 min,3次循环制作1回缺血处理。大鼠骨折固定后24 h行缺血处理1回,之后,24 h组每隔24 h、48 h组每隔48 h、72 h组每隔72 h行1回缺血处理。对照组于骨折固定后每隔24 h右下肢上止血带1 h,但不予以充气。4组大鼠于制作骨折模型后第2周处死,截取右侧胫骨,取出克氏针行右侧胫骨microC T检查。结果与结论:24 h组ROI区域骨小梁体积、总体积均高于其他3组(P<0.05),24 h组大鼠组织矿物密度、骨痂组织矿物密度均低于其他3组(P<0.05)。4组间骨体积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骨折后2周内,反复短暂缺血处理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可能与反复短暂缺血处理可以刺激局部分泌生长因子,加快血管重建以及成骨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反复短暂缺血处理 骨折愈合 早期 microct观察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比常规CT空间分辨率高数千倍的MicroCT概述 被引量:6
5
作者 秦笃烈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3年第5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microct 分辨率 敏感度 图像伪像
下载PDF
Echotracking联合microCT评价可降解支架植入后动脉弹性改变
6
作者 陈莉 谭晋韵 +6 位作者 元峰 王涌 裴佳 余波 袁广银 张俊 王怡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可降解支架植入兔腹主动脉模型,探讨echotracking联合mircoCT在支架降解过程中动态观察动脉弹性改变的价值。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于DSA下在其腹主动脉随机植入一枚可降解镁合金支架(JDBM组,n=12)或镍钛合金支架(BMS组,n=... 目的:通过建立可降解支架植入兔腹主动脉模型,探讨echotracking联合mircoCT在支架降解过程中动态观察动脉弹性改变的价值。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于DSA下在其腹主动脉随机植入一枚可降解镁合金支架(JDBM组,n=12)或镍钛合金支架(BMS组,n=12),分别于术前和植入术后即时、14天、30天、60天行echotracking获得支架处血管硬化参数β,并在术后第14天、30天、60天取材行micro CT评价支架降解情况。结果:(1)观察期间支架无移位或断裂,支架内血流通畅。(2)Micro CT提示BMS支架无明显变化,JDBM支架术后30天起已开始降解,观察期间支架基本保持原始结构,合金丝连续性完整。(3)术前及术后即时、第14天两组间β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植入时间的增加,JDBM组β值逐渐减小,BMS组β值逐渐增大;术后30天时JDBM组明显小于BMS组(P=0.036);术后60天时BMS组β值因支架处管壁无明显搏动无法获得。结论:Echotracking技术联合mirco CT可用于评价可降解镁合金支架植入后降解过程中血管弹性的改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支架 Echotracking microct 血管弹性
下载PDF
利用microCT研究硫化铋纳米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7
作者 王东亮 何芳菲 +4 位作者 郭宏博 胡西学 王昱青 郑晓鹏 甘雅玲 《分析仪器》 CAS 2016年第6期65-68,共4页
MicroCT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将硫化铋纳米棒灌胃给药后,利用microCT对小鼠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扫描,实时监测纳米材料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计算小鼠各组织不同时间点的HU值,分析获得纳米材料在小鼠不同组织内随时间变化的... MicroCT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将硫化铋纳米棒灌胃给药后,利用microCT对小鼠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扫描,实时监测纳米材料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计算小鼠各组织不同时间点的HU值,分析获得纳米材料在小鼠不同组织内随时间变化的累积及代谢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HU值 纳米材料
下载PDF
microCT下钩骨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鼎予 李旭 +5 位作者 沈重成 谷培良 裴玉茹 曾钢 冷慧杰 张卫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获得钩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模型,为钩骨骨折后血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红色氧化铅研磨至40μm以下,按铅丹和松节油1 g∶1.5 m L、1 g∶1 m L和1 g∶0.5 m L比例混匀制成铅造影剂。3个新鲜上肢肱动脉插管,灌注铅造影剂。... 目的:获得钩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模型,为钩骨骨折后血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红色氧化铅研磨至40μm以下,按铅丹和松节油1 g∶1.5 m L、1 g∶1 m L和1 g∶0.5 m L比例混匀制成铅造影剂。3个新鲜上肢肱动脉插管,灌注铅造影剂。钩骨取材,使用micro CT扫描钩骨,扫描设置为Binning 1,系统分辨率为highmed,重建设置为Down sample factor 2,图像最终分辨率为27.30μm。最终获得钩骨周围与钩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重建形成钩骨内微动脉分支分布的三维构筑。结果:钩骨表面血管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钩骨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内。钩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位于钩骨体掌侧平台、钩骨背侧、钩骨尺侧和钩骨钩顶端。钩骨钩接受了来自钩骨钩顶端、钩骨体掌侧平台和钩骨尺侧动脉网的骨内分支,钩骨体接收了钩骨掌侧平台、钩骨背侧和钩骨尺侧的动脉骨内分支,并且骨内动脉相互吻合。结论:钩骨体和钩骨钩的骨内微小动脉各自存在多个来源并有丰富的吻合,出现缺血性钩骨坏死的概率较小,钩骨钩骨折后骨折不愈可能是由于对线不良等其他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骨 骨内血管 microct
下载PDF
基于MicroCT多孔材料图像的3D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左艳娇 林江莉 尹光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28-232,共5页
多孔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宏观物性的关键因素,对孔隙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然而传统方法却难以对3维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表征。为了探讨有效、准确、客观地表征孔隙空间结构特征的方法,采用MicroCT在不破坏样品的... 多孔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宏观物性的关键因素,对孔隙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然而传统方法却难以对3维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表征。为了探讨有效、准确、客观地表征孔隙空间结构特征的方法,采用MicroCT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获取多孔材料2维断层序列图,将Chan-Vese(C-V)水平集方法拓展到3D空间实现3D图像分割获取多孔材料3维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取多孔材料3D孔隙参数,如孔体积、孔表面积、孔径、孔隙率、连通率等空间孔隙结构参数。3维孔隙参数能客观准确地描述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为表征多孔材料孔隙结构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microct C-V水平集 孔隙率 孔径
下载PDF
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中神经束区域的自动分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芳 钟映春 +1 位作者 戚剑 罗鹏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针对经过饱和氯化钙染色的四肢周围神经MicroCT扫描图像,提出了一种自动分离神经束区域的方法. 1)手工标注第1幅扫描图像中的神经束轮廓和非轮廓区域;2)采用稀疏自动编码机方法提取神经束轮廓和非轮廓的特征并训练神经网络,进而自动识... 针对经过饱和氯化钙染色的四肢周围神经MicroCT扫描图像,提出了一种自动分离神经束区域的方法. 1)手工标注第1幅扫描图像中的神经束轮廓和非轮廓区域;2)采用稀疏自动编码机方法提取神经束轮廓和非轮廓的特征并训练神经网络,进而自动识别分离第2幅图像中神经束区域;3)将第2幅图像中的神经束轮廓作为标注样本去训练新的神经网络;4)不断循环该过程直至序列图像全部处理完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神经束轮廓自动分离方法可以达到手工分离精度的84.7%,处理完成522幅图像需要花费0.3~0.4 h.此外,该方法不仅能快速准确地分离出序列图像中的单根神经束,而且还能分离出分裂与合并阶段的神经束轮廓,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束 microct 深度学习 稀疏自动编码机
下载PDF
澳洲坚果果实结构的microCT无损测定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兵 侯晨 +5 位作者 何波祥 梁东成 连辉明 刘晚传 汪迎利 黄建雄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1期7-12,共6页
澳洲坚果Macadamia spp.是山龙眼科澳洲坚果属植物,其具丰富的营养和细腻的口感,有"坚果之王"的美誉。研究利用医学上广泛使用的microCT技术对5个澳洲坚果品种("900"、"695"、A16、桂热一号和"70&qu... 澳洲坚果Macadamia spp.是山龙眼科澳洲坚果属植物,其具丰富的营养和细腻的口感,有"坚果之王"的美誉。研究利用医学上广泛使用的microCT技术对5个澳洲坚果品种("900"、"695"、A16、桂热一号和"70")果实体积、种子体积、种仁体积和种子内部空隙率进行测量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900"果实和坚果直径皆最大,而"695"的果实和坚果直径最小;A16具有最厚的果皮和种壳,"695"的种壳最薄;"900"的果实最大,A16和"70"次之,GR和"695" 果实的体积最小;A16、"70"和"695"种子的空隙率较大,而"900"和GR的孔隙率较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00"的性状特征与其它4个澳洲坚果品种差异最大。5个品种的从优到劣的排序为"900"、桂热一号、A16、"70"和"6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种子结构 microct 林木育种
下载PDF
microCT重建距骨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彦璋 王鼎予 +5 位作者 方璇 焦晨 郭秦炜 胡跃林 张卫光 江东 《生物医学转化》 2021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获得距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模型,对临床上不同分型的距骨骨折的预后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方法对12例新鲜尸体下肢行股动脉插管并灌注铅造影剂。距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并且重建高精度模型,图像最终分辨率为52.30μm。最终获... 目的获得距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模型,对临床上不同分型的距骨骨折的预后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方法对12例新鲜尸体下肢行股动脉插管并灌注铅造影剂。距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并且重建高精度模型,图像最终分辨率为52.30μm。最终获得距骨周围与距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观察距骨表面动脉与骨内分支的走行和分布,并计数动脉的骨内分支数。结果距骨骨外血管集中分布于表面的韧带和关节囊内。距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为跗骨管-跗骨窦区、距骨颈上表面、距骨体内侧面和后结节区。距骨颈周围血管环由跗骨管-跗骨窦区和距骨颈上表面的骨外血管连接而成(骨内分支数分别为5.1±1.3和5.6±1.9),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于距骨头、距骨颈和大部分距骨体,并有丰富的吻合。此外,距骨体还接受距骨体内侧面(骨内分支3.2±1.4)和后结节区(骨内分支0.7±0.5)的骨内分支的血供。结论血管环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骨内分支有丰富吻合。距骨颈骨折的坏死风险取决于该分型对血管环骨内分支和吻合的破坏程度。距骨体矢状面骨折和粉碎骨折对血管环的骨内分支的破坏较大,缺血坏死风险相对高。距骨头血供丰富,骨折时缺血坏死的可能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骨内血管 microct 骨折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影响的MicroCT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程 黄炯锋 +1 位作者 刘建安 欧阳丽斯 《解剖学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骨腱愈合过程中病灶区Micro CT的变化,以及红花黄色素对骨腱愈合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术中局部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局部使用生理盐水;构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后,两组分别于术后... 目的探讨骨腱愈合过程中病灶区Micro CT的变化,以及红花黄色素对骨腱愈合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术中局部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局部使用生理盐水;构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后,两组分别于术后4、8周各处死6只大白兔,借助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i-cro CT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在不同时间点之间骨体积分数(BV/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变化的时相规律为术后逐渐增强,第8周时最高;组间比较:在损伤修复不同时间点,实验组BV/T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纤维软骨带的细胞生长、胶原纤维及腱细胞排列比对照组更为整齐。结论红花黄色素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骨腱愈合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腱愈合 红花黄色素 前交叉韧带 重建 microct 新西兰大白兔
下载PDF
应用MicroCT骨组织微细解剖学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迪 金东春 +5 位作者 周聪 姜玲 张晓燕 黎卫星 金熙真 金光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59-860,共2页
取有效的解剖学信息,应用MicroCT测量骨微细解剖结构,探讨MicroCT测量的准确性。应用MicroCT(HMX-225 Actis 4,日本),成人牙列完整的颌骨标本40例,进行上下颌骨的解剖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icroCT与组织形态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取有效的解剖学信息,应用MicroCT测量骨微细解剖结构,探讨MicroCT测量的准确性。应用MicroCT(HMX-225 Actis 4,日本),成人牙列完整的颌骨标本40例,进行上下颌骨的解剖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icroCT与组织形态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骨小梁、骨密度等几种Mi-croCT的观测指标,与骨形态学参数测量结果相似。MicroCT与组织形态学观测结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骨小梁 骨密度 微细解剖
下载PDF
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中神经束轮廓获取 被引量:4
15
作者 钟映春 祝玉杰 +2 位作者 李芳 朱爽 戚剑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4-365,共12页
目的采用不同染色方法获得的周围神经标本经过MicroCT扫描后,会获得不同效果的神经断层扫描图像。本文针对饱和氯化钙染色、无染色方法获得的两种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提出一种通用的方法,实现不同染色方法获得的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在... 目的采用不同染色方法获得的周围神经标本经过MicroCT扫描后,会获得不同效果的神经断层扫描图像。本文针对饱和氯化钙染色、无染色方法获得的两种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提出一种通用的方法,实现不同染色方法获得的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在统一架构下的神经束轮廓获取。方法首先设计通用方法架构,构建图像数据集,完成图像标注、分组等关键性的准备环节。然后将迁移学习算法与蒙皮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算法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方法中的识别模型。最后设计多组实验,采用不同分组的图像数据集对通用方法进行训练、测试,以验证通用方法的效果。结果通用方法对不同分组的图像数据集的神经束轮廓获取准确率均超过95%,交并比均在86%以上,检测时间均小于0.06 s。此外,对于神经束轮廓信息较复杂的图像数据集,迁移学习结合mask R-CNN的识别模型与纯mask R-CNN的识别模型相比较,准确率和交并比分别提高了5.5%9.8%和2.4%3.2%。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染色方法获得的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采用本文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全自动获取得到神经束轮廓。此外,经过迁移后的mask R-CNN能显著提高神经束轮廓获取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束 轮廓获取 迁移学习 蒙皮区域卷积神经网络 microct图像
原文传递
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中神经束轮廓获取算法的改进 被引量:2
16
作者 钟映春 祝玉杰 +3 位作者 蚁晓虹 李芳 朱爽 戚剑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01-1610,共10页
采用原始的蒙皮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获取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中的神经束轮廓时存在收敛慢、精度低等问题.首先构建两个数据子集,然后提出一种密集连接型网络结构,提取神经束区域特征.此外,改进目标检测部分候选框的得分评价规... 采用原始的蒙皮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获取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中的神经束轮廓时存在收敛慢、精度低等问题.首先构建两个数据子集,然后提出一种密集连接型网络结构,提取神经束区域特征.此外,改进目标检测部分候选框的得分评价规则,并结合迁移学习策略改进原始算法的训练方式.采用准确率和交并比指标评价算法的准确度,精细度阈值指标评价轮廓获取的精度,并确定了精细度阈值的最佳值.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算法在两个数据子集中的准确率和交并比均在83%和87%以上.在精细度阈值为0.85时,获得的神经束轮廓最佳.由此可见,改进后算法能够良好地实现从周围神经MicroCT图像中获取神经束轮廓的目标,为周围神经内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束轮廓获取 Mask R-CNN microct图像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MicroCT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谢俊祥 张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第2期1-11,共11页
Micro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也称为显微CT、微焦点CT或者微型CT,被普遍应用于医学、药学、生物、考古、材料、电子、地质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MicroCT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并对我国... Micro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也称为显微CT、微焦点CT或者微型CT,被普遍应用于医学、药学、生物、考古、材料、电子、地质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MicroCT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并对我国MicroCT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技术 产业 应用
下载PDF
MicroCT扫描正常月骨的显微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滋润 熊革 +3 位作者 陶剑峰 杜传超 王海华 张友乐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应用MicroCT对正常月骨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正常月骨骨小梁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使用MicroCT对5例新鲜的正常月骨标本进行扫描,以DataViewer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确定并统计滋养孔。以CTAnalyser软件对横断面图像进... 目的应用MicroCT对正常月骨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正常月骨骨小梁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使用MicroCT对5例新鲜的正常月骨标本进行扫描,以DataViewer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确定并统计滋养孔。以CTAnalyser软件对横断面图像进行重建,分别选取9个兴趣区(200×200×40,pixel^3),计算各兴趣区内骨小梁骨组织密度(BV/TV)、骨组织表面积(BS)、骨面积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构模型指数(SMI)、异向度(DA)等参数,分析骨小梁结构特点。结果MicroCT扫描数据经过三维重建后能够清晰显示正常月骨骨小梁的显微结构,我们发现冠状面上月骨骨小梁由远端向近端呈放射状分布,垂直于桡月关节面与头月关节面。放射状骨小梁为板层状,通过横形与斜形棒状骨小梁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头月关节面软骨下骨小梁为平行于关节面的板层状结构,十分致密,并向掌、背侧延伸,通过一处移行带转化为网状骨小梁。该结构与掌、背侧远极骨小梁的B、r/Tv、BS/BV、SMI、D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T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构与掌侧远极Tb.S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背侧远极11).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月骨标本的掌侧滋养孔平均为(2.80±0.84)个,平均直径(1.87±0.21)mm;背侧滋养孔平均(1.60±1.52)个,平均直径(1.27±0.21)mm。掌、背侧滋养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掌、背侧滋养孔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icroCT可以获得正常月骨骨小梁的精细显微图像,并可用于分析月骨的滋养孔,正常月骨远侧关节面的掌、背侧骨小梁结构明显弱于中央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骨 骨小梁 microct
原文传递
Avoiding artefacts in MicroCT imaging of collagen scaffolds:Effect of phosphotungstic acid(PTA)-staining and crosslink density
19
作者 Kyung-Ah Kwon Daniel V.Bax +2 位作者 Jennifer H.Shepherd Ruth E.Cameron Serena M.Best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2022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μ-CT)can be used to provide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three-dimensional(3D)bioactive scaffolds.When performed in a dry state,μ-CT accurately re...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μ-CT)can be used to provide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three-dimensional(3D)bioactive scaffolds.When performed in a dry state,μ-CT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structure of collagen-based scaffolds,but imaging in a wet state offers challenges with radiolucency.Here we have used phosphotungstic acid(PTA)as a contrast agent to visualise fully hydrated collagen scaffolds in a physiologically relevant environment.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PTA on the results of μ-CT imaging by varying sample processing variables such as crosslinking density,hydration medium and staining duration.Immersing samples in 0.3% PTA solution overnight completely stained the samples and the treatment provided a successful route forμ-CT analysis of crosslinked samples.However,significant structural artefacts were observed for samples which were either non-crosslinked or had low levels of crosslinking,which had a heterogeneous interior architecture with collapsed pores at the scaffold periphery.This work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optimising the choice of processing and staining conditions to ensure accurate visualisation for hydrated 3D collagen scaffolds in an aqueous me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CROSSLINKING qualitative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tissue heterogeneity on trabecular micromechanics examined by microCT-base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
20
作者 Jizhi Fu Haoye Meng +5 位作者 Changhao Zhang Youjun Liu Duanduan Chen Aiyuan Wang Russell P.Main Haisheng Yang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1年第3期217-225,共9页
Trabecular bone is natural material with heterogeneous tissue properties.The effect of tissue heterogeneity on the micromechanical behavior of trabecular bone is commonly evaluated by microCT-based finite element(micr... Trabecular bone is natural material with heterogeneous tissue properties.The effect of tissue heterogeneity on the micromechanical behavior of trabecular bone is commonly evaluated by microCT-based finite element(microFE)analysis.Results from prior work remain inconclusive and lack of experimental validation.To address these issues,we combined microFE analysis with mechanical testing and microCT-based 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DVC),as a validation for the microFE approach.Porcine trabecular specimens were tested in compression as sequential microCT scans were taken.DVC was performed to extract“realistic”boundary conditions that were applied to microFE models,and to measure micro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strain of the trabecular specimens.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microFE models of each trabecular specimen were cre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microstructural displacement and strains.Results showed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DVC-measured and microFE-predicted trabecular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fields(R^(2)>0.9,p<0.05),regardless of heterogeneous or homogeneous material assignments.The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models predicted similar magnitudes for maximum or minimum principal strains(R^(2)=1,p<0.05).However,incorporation of tissue heterogeneity decreased more than 16.5%in the overall stress level of the trabecular tissues.Regardless,very strong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model-predicted principal strains or stresses.These results together suggest that tissue heterogeneity may have little effect on microFE modeling of typical elastic displacement and strains in the trabecular bone,suggesting that homogeneous material models might be sufficient to predict general trabecular micromecha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becular bone Tissue heterogeneit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icroct 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