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外侧裂-岛叶切除岛叶胶质瘤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1
作者 程进超 王其福 +3 位作者 李陈 荣军 李廷政 倪红斌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 通过尸头标本模拟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医师进行岛叶胶质瘤手术提供参考,从而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护脑组织功能。方法 在10例尸头标本上进行外侧裂、岛叶、大脑中动脉区域的解剖研究,拍照并观察... 目的 通过尸头标本模拟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医师进行岛叶胶质瘤手术提供参考,从而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护脑组织功能。方法 在10例尸头标本上进行外侧裂、岛叶、大脑中动脉区域的解剖研究,拍照并观察各重要结构的关系及测量相关参数。结果 岛中央沟与大脑表面的中央沟相齐平,将岛叶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3~5个岛短回,后半部分由2个岛长回构成。岛叶前半部分被额下回三角部、盖部和中央前回覆盖;岛叶后半部分的上方被中央后回、缘上回覆盖,下方被赫氏勒回覆盖。岛叶被上纵束环绕,上纵束联系额颞顶枕叶,钩束在岛叶下方连接额叶和颞叶。经侧裂暴露到达上界沟区域、前岛点,额眶部至少需要牵拉2.0 cm,牵拉时要避免对Broca区的损伤。暴露岛叶下界沟则需要牵拉颞叶2.5 cm,牵拉压迫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颞横回。结论 经外侧颞-岛叶入路可充分暴露岛叶,适合切除纯岛叶胶质瘤。对于其他类型岛叶胶质瘤,前岛点和前界沟位置容易暴露,后岛点及下界沟暴露更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 岛盖 外侧裂 胶质瘤 显微解剖
下载PDF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显微解剖
2
作者 董丽琨 王春霖 +2 位作者 赵如元 郭朝帅 王增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穿支,测量并记录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沿桡侧腕屈肌和指伸肌的间隙向深层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及其对前臂背侧伸肌的供养范围。取13侧前臂标本,解剖后在前臂背侧浅层伸肌的肌间隙、深层伸肌的肌间隙以及深浅两层伸肌之间的肌间隙中,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情况。结果10侧标本合计有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94支,每侧标本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7~12(9.4±1.5)支,起始处管径0.21~1.56(0.70±0.34)mm。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穿过骨间膜后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在前臂远端三分之一还发出肌支供养指伸肌、小指伸肌。13侧标本中,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单支吻合7侧、双支吻合5侧、无吻合1侧。结论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较多且起始处管径较粗大,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有单支吻合、双支吻合以及无吻合3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动脉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 骨间后动脉 穿支血管 骨间膜 显微解剖
下载PDF
Could near focus endoscopy,narrow-band imaging,and acetic acid improve the visualization of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stomach mucosa?
3
作者 Admir Kurtcehajic Enver Zerem +5 位作者 Tomislav Bokun Ervin Alibegovic Suad Kunosic Ahmed Hujdurovic Amir Tursunovic Kenana Ljuc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24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BACKGROUND Conventional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NBI)observation of the gastric body mucosa shows dominant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the 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subepithelial capil... BACKGROUND Conventional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NBI)observation of the gastric body mucosa shows dominant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the 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and gastric pits.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new one-dual(near)focus,NBI mode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gastric body mucosa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agnification.METHODS During 2021 and 2022,68 patients underwent proxim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using magnification endoscopic modalities subsequently applying acetic acid(AA).The GIF-190HQ series NBI system with dual focus capability was use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gastric mucosa.At the time of the endoscopy,the gastric body mucosa of all enrolled patients was photographed using the white light endoscopy(WLE),near focus(NF),NF-NBI,AA-NF,and AA-NF-NBI modes.RESULTS The WLE,NF and NF-NBI endoscopic modes for all patients(204 images)were classified in the same order into three groups.Two images from each patient for the AA-NF and AA-NF-NBI endoscopic modes were classified in the same order.According to all three observers who completed the work independently,NF magnif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WLE(P<0.01),and the NF-NBI mode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NF magnification(P<0.01).After applying AA,the three observers confirmed that AA-NF-NBI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AA-NF(P<0.01).Interobserver kappa values for WLE were 0.609,0.704,and 0.598,respectively and were 0.600,0.721,and 0.637,respectively,for NF magnification.For the NF-NBI mode,the values were 0.378,0.471,and 0.553,respectively.For AA-NF,they were 0.453,0.603,and 0.480,respectively,and for AA-NF-NBI,they were 0.643,0.506,and 0.354,respectively.CONCLUSION When investigating gastric mucosa in microscopic detail,NF-NBI was the most powerful endoscopic mode for assessing 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and gastric pits among the five endoscopic modalitie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AA-NF-NBI was the most powerful endoscopic mode for analyzing crypt opening and intervening p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mucosa Endoscopic microanatomy Magnifying endoscopy Near focus Narrow-band imaging Acetic acid
下载PDF
Microanatomical study of the nutrient artery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4
作者 Jinhua Zheng Xiaohua H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7期772-776,共5页
BACKGROUND: Because the artery leading to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is small and complex, insufficient blood supply can occur due to atherosclerosis, occlusion, or injury. This sometimes results in corresponding ner... BACKGROUND: Because the artery leading to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is small and complex, insufficient blood supply can occur due to atherosclerosis, occlusion, or injury. This sometimes results in corresponding nerve degeneration, demyelination, and/or arachnoid adhes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trient artery origi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in the medulla oblongata reg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ery and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to verify dependence of primary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which is related to contact and compression of the nutrient artery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Repetitive measurement.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Daqing Oilfields General Hospital between November 2006 and April 2007. MATERIALS: Ten cadaver heads (seven male and three female) were suppli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A total of 15 patients (nine male and six female), aged 38-56, that suffered from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were treated at Daqing Oilfields General Hospital and were between 38-56 years old. All cadaver heads were strictly handl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 for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The patients agreed to the criteria set for the study objects. METHODS: (1)The bilateral veins of the nutrient artery were dissected under a surgery microscope. A sliding calip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ngth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from the oblongata to the jugular foramen. The origin of the nutrient artery was noted, as well as the courser and diamet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and the vertebral artery,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s well as the branching veins. (2) A total of 15 patients received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surgery. Contact or oppressio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with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and its branches, were evaluat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and compressio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with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and its branches in cadaver sections and the living human body. RESULTS: (1) Cadaver dissection: the nutrient arteries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originated from three or two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d dorsolateral medullary artery. During the procedure, four sides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received contact or compression from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runk or thick loop branch. The four sides represented 20% of the area, and the two sides that received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contact or compression from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represented up to 10%. (2) Human living body: during surgery, obvious contact or compressio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with three or more branches of the nutrient arteries accounted for 53.3% of the area.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a number of primary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is related to contact and pressure of the nutrient artery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nutrient artery primary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microanatomy
下载PDF
枕动脉和枕部肌层的解剖学观察
5
作者 程进超 荣军 +2 位作者 李陈 李廷政 王其福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逐层显露枕部肌层及枕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医师进行后颅窝开颅手术提供参考,以减少血管及神经损伤。方法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观察各重要结构的关系并拍照记录,测量枕动脉和枕部肌层相关参数。结果枕动脉起源于二腹... 目的逐层显露枕部肌层及枕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医师进行后颅窝开颅手术提供参考,以减少血管及神经损伤。方法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观察各重要结构的关系并拍照记录,测量枕动脉和枕部肌层相关参数。结果枕动脉起源于二腹肌后腹的颈外动脉处,进入二腹肌后腹深面后穿过头最长肌,在二腹肌沟内侧的枕动脉沟向上向内侧横行于头夹肌和头半棘肌之间。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8.17±2.87)mm,在此范围内可以安全地游离出枕动脉。枕部肌层解剖由浅入深分别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小直肌,以及构成枕下三角的头后大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枕下三角是椎动脉及枕下静脉丛的重要标志。结论熟悉颅颈交界区解剖及相关数据,可以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枕动脉及枕部肌肉,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动脉 枕部肌肉 枕部开颅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人体肝微解剖及其技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吕沄禧 刘红军 吴毅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25-529,共5页
肝为人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重要器官,担负着消化、吸收、解毒等重要功能。目前国内外对肝大体解剖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关于肝的显微解剖,乃至肝功能单元,仍然研究不足,存在较大争议。现结合国内外肝微形态与功能研究进展,从微解剖技... 肝为人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重要器官,担负着消化、吸收、解毒等重要功能。目前国内外对肝大体解剖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关于肝的显微解剖,乃至肝功能单元,仍然研究不足,存在较大争议。现结合国内外肝微形态与功能研究进展,从微解剖技术、肝微解剖形态及其生物3D打印和虚拟仿真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解剖技术 生物3D打印
下载PDF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7
作者 徐建光 顾玉东 +2 位作者 张高孟 沈燕国 左焕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6-258,共3页
报告了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前臂尺侧皮瓣供区的解剖学基础,血供特点及供血范围。该皮瓣不牺牲前臂主要动脉,血管蒂解剖恒定,血供面积较大,对美容破坏较其它前臂皮瓣均小。临床运用12例均获成功,其中1例作游离皮瓣移值一期成活。
关键词 尺动脉 皮瓣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精索血管的显微组织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武小强 杨宇 +4 位作者 吴芃 黄泽海 类成勇 魏强 毛向明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外环下切口和腹股沟管切口精索静脉曲张显微外科结扎术均被推荐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但手术复杂度不同。本研究旨在了解两种手术切口的精索血管显微解剖结构。方法:选择外环下切口80例,腹股沟管切口20例,术中记录精索动脉、静脉及... 目的:外环下切口和腹股沟管切口精索静脉曲张显微外科结扎术均被推荐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但手术复杂度不同。本研究旨在了解两种手术切口的精索血管显微解剖结构。方法:选择外环下切口80例,腹股沟管切口20例,术中记录精索动脉、静脉及淋巴管数量;并从10例成人尸体取材精索,经组织染色,记录两种切口水平精索动静脉数量。结果:术中中静脉(2~5 mm)在腹股沟管切口有(1.80±0.83)条,外环下切口有(3.98±1.99)条,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536,P<0.01);静脉总数腹股沟管切口为(6.40±1.67)条,外环下切口为(9.01±2.70)条,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4.071,P<0.01)。两种手术切口的小静脉(≤2 mm)、大静脉(≥5 mm)、动脉和淋巴管数量差异无显著性。尸体研究数据:在外环下水平和腹股沟水平动静脉数量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虽然外环下水平精索静脉总数及中静脉数量均多于腹股沟管水平,但中静脉并不会加大手术难度,外环下切口不会较腹股沟切口操作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 精索 腹股沟管 外环下 精索静脉曲张
下载PDF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恒珂 李光宗 +2 位作者 曹焕军 鞠学红 朱世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 5 5 .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 ,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 :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视神经管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翼点入路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6
10
作者 焦德让 薛庆澄 +1 位作者 王明璐 李崇谦 《天津医药》 CAS 1993年第8期456-459,共4页
取51例成人尸体颅脑标本,对翼点手术入路中涉及的显微解剖关系进行了观察,并讨论了有关 AcoA 动脉瘤的手术入路,认为翼点入路有途径短、损伤小及暴露好的优点,同时认为 Willis 环前半部的解剖异常可能与该部位动脉瘤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 翼点入路 显微解剖 动脉瘤 手术
下载PDF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1
作者 付旭东 马林 +2 位作者 王新军 寿纪新 宋来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 目的: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的内口右侧大于左侧;颈静脉孔内有颞突、枕突、锥形窝、颈静脉窝等结构;内口的前方与岩下窦沟相连,后接乙状窦沟,内口的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小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茎乳孔外接鼓乳裂,后方有枕骨颈突。结论:多数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乙状窦沟前移以右侧多见;鼓乳裂可以定位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外侧壁;枕骨颈突是确定颈静脉孔后壁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临床分析 枕骨颈突
下载PDF
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守森 王如密 +5 位作者 章翔 张发惠 郑和平 谢汉国 张锡增 荆俊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 ,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 ,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 ,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 ,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 ,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 :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 ,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 ,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 ,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 ,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视交叉 镰状皱襞 局部解剖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世亭 周良辅 +1 位作者 郭欢欢 刘才栋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317,共5页
在20个(男10,女10)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部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新三角... 在20个(男10,女10)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部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新三角,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应用解剖 岩部
下载PDF
跖内侧皮瓣切取方法的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柴益民 马心赤 +2 位作者 陈彦 王书成 卢传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发出皮支的分布情况,改进皮瓣切取方法。方法通过8例成人新鲜足标本的显微解剖,灌注美蓝,测定跖内侧动脉所供应的皮区范围。结果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恒定发出三个皮支,以第2支较粗并与第1、3支相... 目的研究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发出皮支的分布情况,改进皮瓣切取方法。方法通过8例成人新鲜足标本的显微解剖,灌注美蓝,测定跖内侧动脉所供应的皮区范围。结果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恒定发出三个皮支,以第2支较粗并与第1、3支相吻合。临床以该支为蒂设计皮瓣局部转移修复足部创面7例,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6例,范围为3cm×3cm~11cm×7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该皮瓣质地优良,面积适中,血供可靠,是修复足部与手指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最佳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 皮瓣 显微解剖 皮肤缺损 切取 修复
下载PDF
垂体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守森 张发惠 +4 位作者 章翔 王如密 郑和平 谢汉国 张锡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1 5个成人尸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垂体柄上粗下细 ,平均长度约为 1cm ,血管丰富 ,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1 5个成人尸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垂体柄上粗下细 ,平均长度约为 1cm ,血管丰富 ,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漏斗隐窝 ,隐窝下端呈圆顶状而非锥状。垂体柄常通过一些纤维小梁与周围结构相连 ,上端前面与视交叉间的连系尤为紧密。结论 :垂体柄中点均较基底动脉细 ,是影像判定垂体柄增粗的重要指标。在视交叉池内操作时 ,对纤维小梁网的处理要轻柔 ,防止垂体柄的粗暴牵拉损伤。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垂体柄 显微解剖 神经外科
下载PDF
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与病理解剖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立华 刘运生 +5 位作者 陈凌 刘志雄 杨治权 徐立新 彭泽峰 秦天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解剖形态及与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的大型听神经瘤63例,对肿瘤的供血来源,与脑神经及血管、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均由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解剖形态及与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的大型听神经瘤63例,对肿瘤的供血来源,与脑神经及血管、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均由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15例小脑上动脉参与肿瘤上极供血,22例小脑后下动脉参与肿瘤下极供血。主要经岩静脉回流至岩上窦,15例同时回流至天幕。面神经位于听神经瘤前方53例(前上方13例,正前方31例,前下方9例),肿瘤上极5例,肿瘤下极4例,肿瘤后方1例,无面神经穿过肿瘤者。结论正确认识听神经瘤病理显微解剖和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对全切除肿瘤和脑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显做解剖 面神经
下载PDF
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术中面神经保护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广龙 漆松涛 +3 位作者 张喜安 石瑾 潘军 邱晓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安全切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解剖学基础。方法 1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CUSA)和激光刀切除肿瘤,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安全切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解剖学基础。方法 1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CUSA)和激光刀切除肿瘤,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100%(12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93.4%(113例),蜗神经解剖保留90.1%(109例),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回访121例,按House-Brackmann分级对面神经功能评估,I-II级71.9%(87例),III-IV级25.6%(31例),V-VI级3.3%(4例)。结论掌握听神经瘤与蛛网膜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是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面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面神经 蛛网膜 显微解剖
下载PDF
外侧裂手术入路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平 李少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为外侧裂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外侧裂前点将外侧裂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在93%的标本里外侧裂前点处有外侧裂池存在,该点位于... 目的:为外侧裂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外侧裂前点将外侧裂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在93%的标本里外侧裂前点处有外侧裂池存在,该点位于额下回三角部的下方,在Rolandic下点前方(2.1±0.5)cm处,颅骨鳞缝前段下方直径1.5cm的平面上,其毗邻结构组成外侧裂岛盖,该处具有恒定的形态学特征。结论:外侧裂岛盖的特定的结构及外侧裂前点与颅骨、神经的恒定关系使其容易识别,为进一步研究外侧裂处的脑沟脑回提供了可靠的起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裂 显微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三叉神经移行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佳鸣 漆松涛 +3 位作者 张喜安 石瑾 陆云涛 潘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中枢髓鞘部、周围髓鞘部与移行区的结构特点。方法在15例尸头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然后将三叉神经脑池段(三叉神经从脑干端至美克氏腔开口的部分)完整取下,制...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中枢髓鞘部、周围髓鞘部与移行区的结构特点。方法在15例尸头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然后将三叉神经脑池段(三叉神经从脑干端至美克氏腔开口的部分)完整取下,制作成组织学切片并用Luxol fast blue髓鞘染色,观察三叉神经移行区的结构特点,并测量各项数据。结果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伴随三叉神经出脑干,前行在脑桥小脑角池内;中枢髓鞘出脑干后(2.34±0.81)mm开始向周围髓鞘部移行,在距脑干(3.78±0.69)mm左右截止。中枢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30.5±5.6)%,周围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81.1±8.1)%,移行区出现在脑池段(18.8±6.5)%~(30.5±5.6)%的位置。结论三叉神经的移行区与神经根进出脑干端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部和移行区位于脑桥小脑角池内,该区域受到的血管压迫可能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移行区 髓鞘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斜坡区断层与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自海 于春江 +2 位作者 田德润 李云生 于春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 :探讨斜坡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为斜坡区相关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①使用大脑切片机 ,对 4个尸头标本切制 0 .5~ 1 .0mm显微断层切片 ,对斜坡区及周围结构进行观测 ;②对 30个颅底斜坡区进行显微解剖观... 目的 :探讨斜坡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为斜坡区相关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①使用大脑切片机 ,对 4个尸头标本切制 0 .5~ 1 .0mm显微断层切片 ,对斜坡区及周围结构进行观测 ;②对 30个颅底斜坡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 :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 ,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斜坡长 40 .5mm ,可分为上、中、下斜坡三部。两破裂孔、两颈内动脉、两内耳门、两颈静脉孔间最小间距分别为 2 0 .2、1 4 .0、30 .5和 2 3 .3mm。结论 :了解斜破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手术入路 断层解剖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