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an interesting case report with systematic review of Indian literature 被引量:2
1
作者 Nidhya Ganesan Marie Moses Ambroise +3 位作者 Anita Ramdas King Herald Kisku Kulwant Singh Renu G' Boy Varghese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is a ra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ntra-alveolar presence of microliths. This study reports an interesting case of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and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is a ra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ntra-alveolar presence of microliths. This study reports an interesting case of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and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ases reported from India. A 23-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a history of cough, wheeze, chest pain, and episodic wheeze for five months.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demonstrated an obstructive pattern, and chest X- ray showed fine micronodular opacities predominantly involv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zones of both lungs.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revealed the diagnosis. She responded well to inhaled steroid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was performed and identified 73 cases of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reported from India. The mean (SD)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28.8 (14.9) years, with an almost equal male:female ratio. Many patients were asymptomatic at presentation. Breathlessness and cough were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and the disease progressed into respiratory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cor pulmonale. About one-third of the cases were initially misdiagnosed and treated a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Extra-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and co- morbidities were also evident in our serie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helps to determin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lucidate the etio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which are beneficial in developing and identifying c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microliths rare diseases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山西吉县冯家坡遗址发掘简报
2
作者 宋艳花 申如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1-389,共9页
冯家坡遗址是山西吉县境内黄河中游一级阶地的一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址。2021年,在面积3 m2、厚约0.15 m的地层中,我们发掘出342件石制品和130件动物骨骼。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其他为燧石、石英、砂岩和变质岩;类型包... 冯家坡遗址是山西吉县境内黄河中游一级阶地的一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址。2021年,在面积3 m2、厚约0.15 m的地层中,我们发掘出342件石制品和130件动物骨骼。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其他为燧石、石英、砂岩和变质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片)、碎屑、细石叶和石器;石器类型丰富,中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端刮器、砍砸器和研磨石等;另外,还有使用过的石片和断片;打片和加工以锤击法为主,也使用了压制法,未见砸击技术。动物骨骼破碎,且多被钙质裹覆;只能辨识出鹿科和牛科动物的牙齿碎片;有4件碎骨表面尚保留清晰切割痕迹。遗物中较多的碎屑,表明未经较远距离搬运,属于原地埋藏。文化层中动物骨骼AMS 14C测年数据约11.5~10.7 kaBP cal,正好处于新仙女木冰阶后的气候迅速回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冯家坡 旧石器 细石器 旧-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吉林和龙柳洞2004年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全家 王春雪 +2 位作者 方启 胡钰 赵海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8-219,共12页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93.66%。遗址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洞 细石器 黑曜岩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吉笃学 陈发虎 +6 位作者 R.L.Bettinger R.G.Elston 耿志强 L.Barton 王辉 安成邦 张东菊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0-282,共13页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阳 末次盛冰期 环境变化 细石器
下载PDF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旧石器晚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收获 被引量:9
5
作者 房迎三 惠强 +2 位作者 项剑云 骆琳 刘锁强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9,I0001,共7页
2002~2006年在连云港将军崖旧石器晚期遗址的发掘,主要收获包括人类石铺生活面1处和可能属于灶坑的遗迹2处,以及1500余件石制品。工具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以小型为主,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各占一定比例。石器工业早期为华北主工业类型——石... 2002~2006年在连云港将军崖旧石器晚期遗址的发掘,主要收获包括人类石铺生活面1处和可能属于灶坑的遗迹2处,以及1500余件石制品。工具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以小型为主,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各占一定比例。石器工业早期为华北主工业类型——石片石器工业,晚期以细石器为主。主要文化层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晚期 细石器 将军崖遗址 江苏
下载PDF
吉林东部含细石器遗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扬 陈全家 侯亚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2-1049,共8页
文章对近年来发现于吉林东部即长白山山地地区的12处旧石器遗址中9处含有细石器的遗存予以关注,并将它们界定为"含细石器遗存"。由于延边大洞遗址的材料整理工作尚未结束,只对其中的8处进行了实际分析和研究。主要从细石核型... 文章对近年来发现于吉林东部即长白山山地地区的12处旧石器遗址中9处含有细石器的遗存予以关注,并将它们界定为"含细石器遗存"。由于延边大洞遗址的材料整理工作尚未结束,只对其中的8处进行了实际分析和研究。主要从细石核型式和细石器工艺技术两个方面对这些遗存中发现的细石器进行了分析,同时把与细石器伴生的非细石器制品作为石制品组合从原料、技术、器物大小和类型等方面给予探讨。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该地区含细石器遗存包括了以细石器为主体、以小石器为主体和以大石器为主体的3种类型,并初步认为该地区细石器制作技术来源于华北地区。遗存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或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东部 含细石器遗存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山西榆社细石器遗存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景芝 王太明 +2 位作者 贾文亮 陈哲英 卫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6-218,共13页
注入渤海的海河水系上游山西省榆社县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200多件石制品和2件装饰品。石制品中含典型的细石器.遗物分布在河流阶地砂砾层中.骨化石14C测定文化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万多年前。
关键词 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西榆社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新发现的石器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慰文 欧阳志山 +2 位作者 瑞迪克 梅莎莉 雷加强 《人类学学报》 1988年第4期294-301,共8页
1987年夏在塔里木南缘发现了打制石器、细石器地点各三处。打制石器虽然采自地面,数量也少,但有可能归人旧石器时代。细石器由楔状、柱状细石核和两边平直的截短细石叶组成,国华北、东北亚和西北美细石器传统,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
关键词 塔里木 打制石器 细石器
下载PDF
山西榆次大发旧石器地点 被引量:8
9
作者 高星 尤玉柱 吴志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山西榆次大发旧石器地点,属搬运埋藏类型,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产自潇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中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该地点的文化遗物包括传统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显示出与雁北地区的峙峪遗址和晋南的下川遗址有密... 山西榆次大发旧石器地点,属搬运埋藏类型,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产自潇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中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该地点的文化遗物包括传统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显示出与雁北地区的峙峪遗址和晋南的下川遗址有密切关系。该地点在晋中盆地的发现对连接、对比山西南、北旧石器晚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大发 细石器 更新世晚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南部仲巴地区细石器人类活动的时代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拓宇 伍永秋 +2 位作者 杜世松 黄文敏 蒿承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6,共6页
青藏高原西南部仲巴地区已发现有3处细石器遗存地点,在仲巴地区选取了一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年代测试分析以及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仲巴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及风沙活动的关系,进而推算细石器遗存的时代.8.... 青藏高原西南部仲巴地区已发现有3处细石器遗存地点,在仲巴地区选取了一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年代测试分析以及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仲巴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及风沙活动的关系,进而推算细石器遗存的时代.8.9~7.3ka BP为气候湿润,风沙活动弱,成壤作用较强的时期,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为细石器先民提供良好的狩猎活动条件.到7.3~3.8ka BP时期,气候干燥,风沙活动强,不利于人类活动.因此推测该区细石器遗存的形成时代在8.9~7.3ka BP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风沙活动 气候变化 仲巴地区 细石器
下载PDF
大鼠溶脲脲原体感染与曲细精管微结石形成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晨 张惠心 王一飞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1-284,共4页
40例SD雄性大鼠膀胱内接种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105CCU/ml)。从25例接种动物的睾丸组织中培养出U.U。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得到U.U.特异性DNA片段(4... 40例SD雄性大鼠膀胱内接种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105CCU/ml)。从25例接种动物的睾丸组织中培养出U.U。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得到U.U.特异性DNA片段(460bP)。40例接种动物中,有16例检出膀胱结石,化学分析表明,结石成份为磷酸镁铵(MgNH4PO4·6H2O),矿物学名称为鸟粪石(Struvite)。光镜与电镜观察发现,其中有4例动物的睾丸多数曲细精管管腔内有微结石存在。有微结石处呈现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脱落或消失,有的曲细精管仅剩下界膜。睾丸间质中未发现结石形成。30例对照组大鼠睾丸内未检出U.U,也未发现膀胱、睾丸内结石形成。提示U.U.可导致曲细精管微结石形成并干扰精子发生,因而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脲脲原体 聚合酶链式反应 脲酶 微结石 曲细精管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戈木错盆地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永 王军 +2 位作者 纪占胜 翟庆国 肖序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30-1334,共5页
藏北羌塘盆地腹地戈木错周围发现大量石制品,主要为细石核、细石叶、石片和石器,未发现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通过对石制品表面特征的观察,没有发现流水磨损的痕迹,认为这些石制品未经过后期搬运,为原地堆积。对石制品的初步研究表明... 藏北羌塘盆地腹地戈木错周围发现大量石制品,主要为细石核、细石叶、石片和石器,未发现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通过对石制品表面特征的观察,没有发现流水磨损的痕迹,认为这些石制品未经过后期搬运,为原地堆积。对石制品的初步研究表明,戈木错遗址的石制品主要为细小石器,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硅质岩、玛瑙和燧石。将戈木错的细石器与藏北其他地点的细石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文化特征与藏北双湖、申扎等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说明藏北细石器基本属于相同的文化背景,有相同的起源,属于中国北方细石器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从石制品的组合、加工技术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来看,其时代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羌塘盆地 戈木错 石制品 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之勇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5-310,共6页
本文从应用目的的角度出发,对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进行了界定。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Ⅰ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 本文从应用目的的角度出发,对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进行了界定。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Ⅰ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人类在对外部环境适应方面的不同需求。Ⅰ型细石核因其相对较高的剥片效率以及构思巧妙的外部形态、加工精细的刃缘具有石核和工具的双重功能,常被古人外出时携带使用。Ⅱ型细石核则是古人类仅用来在固定地点剥制细石叶而使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 细石核 细石器技术
下载PDF
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细石器加工技术与年代——兼论华北地区细石器的起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小庆 张家富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6,共8页
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的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中国华北细石器工业传统的特征,其原料以燧石和石英为主,在制作技术上直接法和间接法并用,具有十分成熟的间接打制和压制修整技术。经碳十四年代测定和释光年代测定,其年代为26000-21000a.B.P.... 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的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中国华北细石器工业传统的特征,其原料以燧石和石英为主,在制作技术上直接法和间接法并用,具有十分成熟的间接打制和压制修整技术。经碳十四年代测定和释光年代测定,其年代为26000-21000a.B.P.。为论证华北地区的细石器是本地起源的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辿遗址 第一地点 细石器 绝对年代 起源
下载PDF
中国细石器研究的开拓和成果——纪念裴文中教授逝世20周年 被引量:16
15
作者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细石器研究是裴文中教授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从 2 0世纪 40年代起 ,他为细石器文化的命名、分期和起源的探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近 5 0年来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 ,人们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扩大了细石器的... 细石器研究是裴文中教授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从 2 0世纪 40年代起 ,他为细石器文化的命名、分期和起源的探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近 5 0年来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 ,人们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扩大了细石器的分布范围 ,从过去的北方草原 ,几乎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其次是延长了细石器的年限 ,从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新石器 ,甚至延续到青铜时代 ;最后是基本确定了以细石器传统为代表的技术工艺 ,已为复杂的考古学文化所共有。从而以细石叶和细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器传统 ,应起源于华北 ,而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同时随着细石器研究的深入 ,有关陶器的出现和农业的萌芽也积累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史前考古学 细石器 裴文中 华北地区
下载PDF
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29
16
作者 张居中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文记述的是河南省舞阳县大岗细石器地点第4层出土的石制品,它属于以楔状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器技术传统。上覆的第3层属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晚期。它的发现对研究细石器技术传统的分布和发展,探讨中原细石器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早期... 本文记述的是河南省舞阳县大岗细石器地点第4层出土的石制品,它属于以楔状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器技术传统。上覆的第3层属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晚期。它的发现对研究细石器技术传统的分布和发展,探讨中原细石器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裴李岗文化 河南 大岗 古人类学
下载PDF
尉家小堡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叶等。石器类型全部为刮削器。5.6%的拼合率说明此处为原地埋藏遗址。通过与同时代桑干河流域的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比较和遗址出土较精致的穿孔骨制品的现象判断,此遗址的年代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拼合 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尉家小堡遗址
下载PDF
“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命名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侯亚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9-292,共14页
本文以新的观察角度和定位方式,介绍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东谷坨遗址石器工业研究中"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发现、初步研究和命名。文中略述了"东谷坨石核"和华北旧石器晚期楔形石核的密切关联,评价了"东谷坨石核&... 本文以新的观察角度和定位方式,介绍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东谷坨遗址石器工业研究中"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发现、初步研究和命名。文中略述了"东谷坨石核"和华北旧石器晚期楔形石核的密切关联,评价了"东谷坨石核"类型在华北旧石器早期文化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启示,认为"东谷坨石核"有可能成为研究华北小石器文化发展脉络及探索细石器文化传统渊源的新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东谷坨石核" 小石器 细石器
下载PDF
昂昂溪新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1
19
作者 高星 《人类学学报》 1988年第1期84-88,共5页
本文记述了黑龙江昂昂溪附近大兴屯地点的再调查结果:新发现了两种哺乳动物化石、两个新类型的石器和1件骨制品,为研究该地点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 大兴屯 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中国细石核类型和工艺初探——兼谈与东北亚、西北美的文化联系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陈淳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4期331-341,407-408,共13页
通过中国十个重要细石器遗址中细石核的观察,对中国细石核的类型和工艺技术作一初步的区分和综合的比较,以探讨中国细石器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同时与发现于东北亚、西北美的细石核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异同来看这一地区在... 通过中国十个重要细石器遗址中细石核的观察,对中国细石核的类型和工艺技术作一初步的区分和综合的比较,以探讨中国细石器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同时与发现于东北亚、西北美的细石核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异同来看这一地区在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更新世晚期—全新世 文化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