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erat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roperti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larvae (Lepidoptera: Notodontidae) 被引量:1
1
作者 TANG Fang ZHANG Xiu-bo +1 位作者 LIUYu-sheng GAO Xi-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47-451,共5页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 is an important pest of poplar in China.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are known to be responsible for adaptation mechanisms of M. troglodyta. The activities and kinetic con...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 is an important pest of poplar in China.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are known to be responsible for adaptation mechanisms of M. troglodyta. The activities and kinetic constants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in M. troglodyta were studi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mong five instars of M. troglodyta larvae. Furthermore, the inhibit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y in five instars by 24 inhibitor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e inhibition of GST activity of different instars by 24 inhibitors was different.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1st instar, chlorpyrifos, lambda-cyhalothrin, endosulfan, abamectin, fipronil and pyridaben were the best inhibitors tested,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2nd instar, tannic acid and quercetin were the most potent inhibitors tested,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3rd instar,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quercetin, chlorpyrifos and lambda-cyhalothrin were the highest,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4th instar, quercetin and lambda-cyhalothrin were the best inhibitors,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hoxim was the highest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5th instar. Our results show that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in different instars are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in isozyme composition and thus different in sensitivity to inhib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INSTAR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INHIBITOR
下载PDF
杨小舟蛾在上海地区的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茂灿 吴小芹 +3 位作者 钱范俊 王焱 吴时英 叶建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3-116,共4页
对杨小舟蛾在上海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上海1年发生5代,个别有6代现象,世代重叠严重。杨小舟蛾的发生与初始虫量、日平均温度、降水量、日平均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杨小舟蛾... 对杨小舟蛾在上海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上海1年发生5代,个别有6代现象,世代重叠严重。杨小舟蛾的发生与初始虫量、日平均温度、降水量、日平均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杨小舟蛾开始出现;日平均温度在25~30℃时,杨小舟蛾数量明显增加;当湿度为65%~85%的时候,该虫发生集中,在日相对平均湿度为80%时,成虫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日平均降雨量为50~150mm时,虫口数量比较集中。建立杨小舟蛾短期测报模型为:y=101.909-0.091x1+0.155x2+0.338x3+0.659x4+0.539x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发生规律 预测模型 上海
下载PDF
转Bt基因杨树(NL-80106)对杨小舟蛾抗虫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同斌 嵇保中 +1 位作者 诸葛强 黄敏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共5页
以转Bt抗虫基因杨树(NL 80106)的大田移植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和自然条件下测定其对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d校正死亡率高达84.3%;其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动态,3个抗虫转基因杨树无性系FB45... 以转Bt抗虫基因杨树(NL 80106)的大田移植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和自然条件下测定其对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d校正死亡率高达84.3%;其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动态,3个抗虫转基因杨树无性系FB45、FB51和FB56对1龄幼虫12d的抗性由6月的56.9%~84.3%下降至7~8月的35.6%~45.1%,9月又回升至59.4%~80.8%;不同龄期幼虫对转基因杨树敏感性不同,1~3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为19.8%~25.4%,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而4~5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转Bt基因杨树对大部分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取食量、体重增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并导致幼虫最终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杨小舟蛾 抗虫性 BT基因
下载PDF
杨小舟蛾羽化节律及羽化率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范立鹏 张真 +4 位作者 刘艳侠 于占晶 孔祥波 王鸿斌 张苏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8,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00;其1 4代蛹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羽化进程存在差异,羽化完成总虫数80%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相同世代雌雄羽化高峰间隔也逐渐缩短;杨小舟蛾蛹1 4代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的平均羽化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1.41±1.16)%、(43.67±1.84)%、(38.20±1.39)%和(27.81±2.42)%;各代羽化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0.71±0.45)、(8.56±0.17)、(6.88±0.68)、(6.43±0.66)d。羽化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间羽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较好的组合为光期温度(30±1)℃、暗期温度(24±1)℃,光期湿度(50±10)%、暗期湿度(70±10)%,光周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节律 羽化率 温度 相对湿度 光周期
下载PDF
杨小舟蛾(鳞翅目:舟蛾科)的生殖行为 被引量:5
5
作者 范立鹏 黄范全 +4 位作者 王鸿斌 李国宏 孔祥波 张苏芳 张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0-66,共7页
【目的】研究杨小舟蛾的生殖行为,为利用性信息素对该虫种群进行监测和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第3代老熟幼虫自然下树化蛹后的杨小舟蛾蛹,羽化后对杨小舟蛾的求偶、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并对精子在交配过程中的转移动态进行... 【目的】研究杨小舟蛾的生殖行为,为利用性信息素对该虫种群进行监测和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第3代老熟幼虫自然下树化蛹后的杨小舟蛾蛹,羽化后对杨小舟蛾的求偶、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并对精子在交配过程中的转移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杨小舟蛾雌蛾有着明显的求偶时辰节律,存在2个求偶高峰,分别是4:00和21:00,其中19:00—21:00为日求偶最高峰时段;光期不存在求偶现象。杨小舟蛾有2种求偶方式,除了典型的通过释放性信息素求偶外,也可仅通过飞舞追逐、不释放性信息素迅速完成求偶、交配过程,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1日龄成虫中。不同日龄的杨小舟蛾平均求偶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交配率也无显著差异,平均求偶时长、平均交配时长、射精完成时间均随日龄增加逐渐缩短,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雄蛾体内真核精子束数量随日龄增加而增大,3天后达到稳定数量;不同日龄雄蛾首次交配射精时转移真核精子束数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性信息素对杨小舟蛾雌、雄间化学信息通信和生殖行为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促进作用,个体会依据自身生理状况、所在种群的大小、雌雄比例采取差异化的生殖行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生殖行为 求偶率 交配率 精子
下载PDF
杨小舟蛾触角感觉器的电镜扫描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付盈盈 汤方 赵文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101,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 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感器、芽形感器、Bǒ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4种类型,栓锥感器、Bǒhm氏鬃毛各有3种类型,腔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其余各有1种类型。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雌蛾触角上没有叉形感器及腔锥形感器的第2种类型,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以及Bǒhm氏鬃毛的第1种和第2种类型。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触角 感觉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杨小舟蛾成虫对5种黑杨无性系的寄主选择行为 被引量:3
7
作者 范立鹏 王军辉 +5 位作者 于占晶 黄范全 孔祥波 王鸿斌 张苏芳 张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9-465,共7页
为比较杨小舟蛾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差异性,利用生物观察法研究了该成虫在5种黑杨无性系寄主间的停靠选择行为和产卵选择行为,验证了5种寄主挥发物对该虫进行寄主选择过程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5种寄主的选... 为比较杨小舟蛾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差异性,利用生物观察法研究了该成虫在5种黑杨无性系寄主间的停靠选择行为和产卵选择行为,验证了5种寄主挥发物对该虫进行寄主选择过程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5种寄主的选择率存在差异;雌性个体无论是否交配均表现出对5种样本相同的差异性选择,而雄性个体则未表现出这种选择差异性。在相同虫数下,有更多的交配后雌蛾对寄主做出了选择,与未交配雌蛾选择虫数相比差异显著。杨小舟蛾对碧玉杨的寄主产卵选择性最强,108杨次之,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余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黑杨 动态顶空 寄主选择 产卵
下载PDF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颜学武 郭同斌 +4 位作者 蒋继宏 钱桂芝 杜伟 王虎诚 于艳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33,共5页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是我国杨树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ayta Graeser)蛹期的一种内寄生性天敌。笔者对该蜂的形态、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是我国杨树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ayta Graeser)蛹期的一种内寄生性天敌。笔者对该蜂的形态、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羽化1~2d爬出蛹壳进行交配、产卵的时间分别为0.5~2min、1~3min。每头寄主蛹出蜂量平均为(70.2±34.2)头,雌雄比为(6.1±5.1):1。在温度(20±2)℃、相对湿度RH(75±10)%、光周期L:D=12:12时,发育一代需37.0d;而在(28±2)℃、RH(75±10)%、L:D=12:12时.发育一代仅需19.5d。雌成蜂每侧卵巢由10~12根卵巢管组成,每根卵巢管含卵3~8粒。蜂蜜、蔗糖、葡萄糖均能有效帅延长其成蜂寿命.并能显著提高其怀卵量和寄生率,其中以取食蜂蜜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黑基啮小蜂 杨小舟蛾 生物学特性 补充营养
下载PDF
单宁酸对杨小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诱导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秀波 汤方 +1 位作者 刘玉升 高希武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9-584,共6页
利用分光光度酶动力学的方法,确定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Graes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最适反应条件,并进一步研究单宁酸对杨小舟蛾GSTs活性的诱导。结果表明:杨小舟蛾GSTs测定的最适反应pH为6.5,最适反应温度为25℃... 利用分光光度酶动力学的方法,确定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Graes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最适反应条件,并进一步研究单宁酸对杨小舟蛾GSTs活性的诱导。结果表明:杨小舟蛾GSTs测定的最适反应pH为6.5,最适反应温度为25℃。杨小舟蛾GSTs的米氏常数(KmCDNB和KmGSH)为2.63±2.32和0.61±0.10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CDNB和Vmax GSH)分别为556.26±380.02和234.12±12.84nmol/(min.mg)。单宁酸对杨小舟蛾GSTs诱导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有效成分为0.01,0.05,0.10,0.50和1.00mg/mL的单宁酸作用48h后,杨小舟蛾体内GSTs活性分别增加了1.13,0.89,0.94,0.86和0.85倍;同样有效成分的单宁酸作用72h后,杨小舟蛾GSTs活性分别增加了1.49,1.06,1.55,1.63和0.93倍;而作用96h后,GSTs活性则分别增加了2.04,1.61,1.12,1.56和2.0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谷胱甘肽 S-转移酶 单宁酸 诱导
下载PDF
杨小舟蛾取食对杨树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军生 张玉荣 周小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研究了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取食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杨树叶片受取食影响后的光合补偿机制。结果表明:杨树叶片被杨小舟蛾取食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动态波动变化幅度强于对照,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时... 研究了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取食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杨树叶片受取食影响后的光合补偿机制。结果表明:杨树叶片被杨小舟蛾取食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动态波动变化幅度强于对照,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在上午12:00时,比对照滞后2 h,且峰值比对照提高了16.4%。单位面积受害叶片在上午(8:00—12:00)累积同化CO2的量比对照上升了9.6%,而下午(13:00—18:00)略有下降。1天中(8:00-18:00)累积同化CO2的量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蒸腾速率(Tr)的日动态为双峰曲线,分别在上午12:00和下午15:00出现蒸腾高峰;被取食叶片蒸腾速率及日累积蒸腾耗水量明显低于对照,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p<0.05);暗呼吸速率(Rd)比对照高出10.33%。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LCP)等光合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分析表明,杨树对杨小舟蛾的取食危害存在光合补偿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杨树 光合作用 补偿效应
下载PDF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军 杨秋珍 +3 位作者 黄敬峰 王焱 葛建明 冯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8-155,共8页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能力,敏感波段为449.1~466.1 nm、798.6~801.4 nm和826.8~833.9 nm;冠层和叶片的红边(REP)均呈“蓝移”现象,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变小;冠层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19.3和725.0 nm,叶片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09.4和719.3 nm.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后,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214杨 杨扇舟蛾 杨小舟蛾 高光谱特征 微分光谱 生化参数
下载PDF
中国小舟蛾属分类研究(鳞翅目 :舟蛾科 )(英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春生 方承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227,共6页
系统整理了小舟蛾属MicromelalophaNagano ,1916的全部中国种类共 10种 ,包括 2新种异小舟蛾M .variataWuetFang和细小舟蛾M .rallaWuetFang ;并将M .flavomaculataTshistjakov作为邻小舟蛾M .vicinaKiriakoff的亚种 ,赭小舟蛾秦岭亚种M... 系统整理了小舟蛾属MicromelalophaNagano ,1916的全部中国种类共 10种 ,包括 2新种异小舟蛾M .variataWuetFang和细小舟蛾M .rallaWuetFang ;并将M .flavomaculataTshistjakov作为邻小舟蛾M .vicinaKiriakoff的亚种 ,赭小舟蛾秦岭亚种M .haemorrhoidaliscinereibasisKiriakoff作为指名亚种M .haemorrhoidalishaemorrhoidalisKiriakoff的异名处理。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新种形态描述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舟蛾科 小舟蛾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白蛾黑基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颜学武 郭同斌 +5 位作者 蒋继宏 王焕臣 赵明杨 姚遥 王虎诚 杜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5,共5页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徐州地区主要寄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在小环境中,它搜寻寄主蛹平均耗时(93.12±66.53)s。搜寻到寄主后,多数小蜂从寄主蛹腹部爬上蛹体并产卵,只有少数小蜂在...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徐州地区主要寄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在小环境中,它搜寻寄主蛹平均耗时(93.12±66.53)s。搜寻到寄主后,多数小蜂从寄主蛹腹部爬上蛹体并产卵,只有少数小蜂在蛹的头部和胸部爬上寄主蛹并产卵。1~3d龄小蜂寄生能力无差异,其寄生率均为100%,4d龄小蜂寄生能力开始显著下降,5d龄的寄生率已降至20%。白蛾黑基啮小蜂能寄生杨小舟蛾老熟幼虫、预蛹、1~5d龄蛹,不能寄生6d龄蛹。1d龄杨小舟蛾蛹被寄生率最高,达(92.59±12.83)%,随着蛹龄的增长,小蜂对寄主蛹的寄生能力逐渐下降。在增加寄主蛹密度的情况下,小蜂的寄生能力并不能显著提高。随着雌蜂密度的增加,寄主蛹的被寄生率和每头寄主子代出蜂量也相应提高,当蛹蜂比为1:5时开始出现过寄生现象,并随着雌蜂数量的增加,过寄生现象呈上升趋势。速冻蛹(蛹动)对白蛾黑基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黑基啮小蜂 杨小舟蛾 寄主接受 寄主接受因子
下载PDF
杨小舟蛾对4个杨树品种叶片取食的选择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悦 解春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61-63,共3页
分析杨小舟蛾对4个杨树品种(35杨、I-69杨、107杨和I-72杨)的取食选择性发现:杨小舟蛾对供试杨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指数为107杨>I-69杨>I-72杨>35杨,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为107杨>I-72杨>I-69杨>35杨,叶片含水率为35杨... 分析杨小舟蛾对4个杨树品种(35杨、I-69杨、107杨和I-72杨)的取食选择性发现:杨小舟蛾对供试杨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指数为107杨>I-69杨>I-72杨>35杨,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为107杨>I-72杨>I-69杨>35杨,叶片含水率为35杨>I-69杨>107杨>I-72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杨小舟蛾对不同杨树叶片的取食选择指数与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0.870),与叶片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0.775);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叶片含水率存在显著负相关(-0.6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取食选择指数 可溶性总糖 叶片含水率
下载PDF
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福元 徐明 +3 位作者 刘云鹏 解春霞 郑华英 高悦 《江苏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 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林分通过释放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控制危害,控制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效果为95%~100%,对大面积示范区维持低虫口密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周氏啮小蜂或赤眼蜂30.0万头/hm2防治杨小舟蛾或杨扇舟蛾,可有效控制林间舟蛾的虫口密度,实现了高效、无公害、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食叶害虫 杨小舟蛾 杨扇舟蛾 生物控制 大面积示范
下载PDF
苏云金杆菌防治杨小舟蛾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猛 许冰 +2 位作者 高玉国 薛玉燕 王安静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46,共2页
不同浓度8000 IU/mg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防治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幼虫,结果表明:飞机超低容量喷施1000倍液,喷药3 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25.6%,12 d后达到最高,为95.9%;高压远程喷雾机地面喷施100,300,1000,1500,2000,300... 不同浓度8000 IU/mg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防治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幼虫,结果表明:飞机超低容量喷施1000倍液,喷药3 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25.6%,12 d后达到最高,为95.9%;高压远程喷雾机地面喷施100,300,1000,1500,2000,3000倍液,12 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达最高,分别为99.9%,99.7%,97.9%,94.9%,86.1%,76.1%;生产上防治宜采用1000~1500倍液,大面积发生时可采用飞机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防治 杨小舟蛾 飞机喷雾
下载PDF
蛋白质沉淀剂对杨小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部分纯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方 王燕燕 +2 位作者 高希武 梁沛 史雪岩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2期44-46,共3页
用硫酸铵和聚乙二醇(PEG)沉淀技术对杨小舟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进行了纯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硫酸铵沉淀,杨小舟蛾GSTs活性主要分布在40%~60%沉淀段,比活力为174.41nmol/(min·mg),纯化倍数为1.39。在5种... 用硫酸铵和聚乙二醇(PEG)沉淀技术对杨小舟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进行了纯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硫酸铵沉淀,杨小舟蛾GSTs活性主要分布在40%~60%沉淀段,比活力为174.41nmol/(min·mg),纯化倍数为1.39。在5种PEG(PEG400、PEG2000、PEG4000、PEG6000和PEG20000)中,PEG20000的纯化效果最好。杨小舟蛾PEG20000沉淀的GSTs活性峰主要分布在10%~15%沉淀段,GSTs比活力&454.14nmol/(min·mg),纯化倍数达到15.50。因而,PEG20000沉淀对于杨小舟蛾幼虫GSTs的纯化效果优于硫酸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纯化 硫酸铵沉淀 聚乙二醇沉淀
下载PDF
上海地区杨小舟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兴全 褚可龙 +4 位作者 夏如铁 裴峰 顾国林 叶黎红 赵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5期78-81,共4页
2003~2004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杨树的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1,2,3,4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08±0.02)mm,(0.14±0.13)mm,(0.17±0.01)mm,(0.26±0.02)mm.雌雄性比1:1.32.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 2003~2004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杨树的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1,2,3,4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08±0.02)mm,(0.14±0.13)mm,(0.17±0.01)mm,(0.26±0.02)mm.雌雄性比1:1.32.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50±0.80)d.在室外喷雾2000倍20%杀灭菊脂、3000倍30%乙酰甲胺磷、1000倍25%灭幼脲三号和6000倍1%阿维菌素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在91.24%,91.78%,82.30%,8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生物学特性 防治
下载PDF
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飞机喷药防治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志敏 马向阳 +1 位作者 蔡东章 李志强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19,共3页
利用飞机喷洒25%阿维·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添加不同比例高效氯氰菊酯和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发现每架次添加1.5 kg 5%高效氯氰菊酯油剂(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24∶1.5),能快速有效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6月中下旬豫南地... 利用飞机喷洒25%阿维·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添加不同比例高效氯氰菊酯和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发现每架次添加1.5 kg 5%高效氯氰菊酯油剂(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24∶1.5),能快速有效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6月中下旬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为二代2~3龄幼虫期,是施药防治该类害虫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杨扇舟蛾 阿维·灭幼脲3号 高效氯氰菊酯
下载PDF
“保林制剂”注杆防治杨树杨小舟蛾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揭建林 黄文超 +1 位作者 王光标 欧阳芳 《江西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44-46,58,共4页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对"保林制剂"注杆防治杨树杨小舟蛾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保林制剂"注杆施药防治杨树杨小舟蛾效果显著,幼虫死亡率在3~5 d内能达到100%。而且一次施药能防治多代杨树杨小舟蛾幼虫危害。
关键词 “保林制剂” 室内生物测定 注杆施药 防治杨树杨小舟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