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休眠期和营养期包囊游仆虫的纤毛器骨架及其微管蛋白 被引量:10
1
作者 田沁 张莉 +2 位作者 隋淑光 倪兵 顾福康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5-408,T004,共5页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术 ,显示了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纤毛器骨架的形态 ,并对该纤毛虫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纤毛器及其α、β -微管蛋白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的比较研究。由免疫荧光显微术显示 ,包囊游仆虫形成休眠包囊后 ,背部毛基体完整...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术 ,显示了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纤毛器骨架的形态 ,并对该纤毛虫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纤毛器及其α、β -微管蛋白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的比较研究。由免疫荧光显微术显示 ,包囊游仆虫形成休眠包囊后 ,背部毛基体完整地按原有模式保存下来 ;纤毛杆解聚后微管蛋白多集中在细胞皮层 ,小部分均匀散布在细胞质中。据所得结果认为 ,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后 ,微管蛋白主要有 3个去向 ,即 :①处于自噬泡内被逐步消化 ;②以“微管蛋白库”的形式分布于细胞皮层及细胞质中 ;③保留在残留的基体中。此外 ,以往研究中发现的棘毛基部纤维网络未被标记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眠期 营养期 包裹游仆虫 纤毛器骨架 微管蛋白
下载PDF
宫颈永生化细胞和癌细胞的α、β、γ–微管蛋白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吕玉宇 赵涌 +2 位作者 巫静娴 祝建芳 宋大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71-147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心体α、β、γ–微管蛋白在人鳞状上皮宫颈永生化细胞(H8细胞株)和癌细胞(Caski细胞株)的表达差异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中心体α、β–微管蛋白在人宫颈永生化细胞和癌细胞中... 目的:探讨中心体α、β、γ–微管蛋白在人鳞状上皮宫颈永生化细胞(H8细胞株)和癌细胞(Caski细胞株)的表达差异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中心体α、β–微管蛋白在人宫颈永生化细胞和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提取两株细胞的骨架蛋白并用Western blotting对α、β、γ–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aski细胞中α、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8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定量分析α、β、γ–微管蛋白,Caski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H8细胞。结论:中心体异常可能是宫颈癌细胞恶性表型的特征之一,以中心体微管蛋白为治疗靶点的研究有着可期待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永生化 微管蛋白 中心体
下载PDF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骨架改变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波 高清 +2 位作者 刘琦 石群立 孟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了解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应用高浓度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经荧光染色的细胞微管蛋白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凋亡早期,微管蛋白在荧光相由正常按一定方向分布的丝网状结构变成... 目的:了解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应用高浓度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经荧光染色的细胞微管蛋白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凋亡早期,微管蛋白在荧光相由正常按一定方向分布的丝网状结构变成杂乱分布的网状结构,晚期呈细颗粒状分布,荧光强度随凋亡发展而逐渐变弱。讨论:在凋亡过程中,细胞骨架随凋亡发展出现相应的形态学改变,凋亡早期,细胞骨架在分布上出现变化,伴随细胞形态出现变化,凋亡晚期,细胞骨架蛋白发生降解,此时的细胞形态改变是不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微管蛋白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免疫荧光染色
下载PDF
超声介导微泡空化增加鼠肺内皮细胞基因转染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忠江 叶海燕 +1 位作者 崔凯 王玉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05-2508,2515,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介导声学微泡"空化效应"对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转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孔板培养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加20μg报告基因质粒EGFP及10%白蛋白微泡(全氟显),连续波超声照射进行微泡"空化",...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介导声学微泡"空化效应"对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转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孔板培养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加20μg报告基因质粒EGFP及10%白蛋白微泡(全氟显),连续波超声照射进行微泡"空化",观察不同照射时间相同机械指数(MI=1.0)(A组:30s;B组:60s;C组:90s;D组:120s;E组:180s)及不同MI相同照射时间(60s)(B1组:MI0.5;B2组:MI0.75;B3组:MI1.0;B4组:MI1.5;B5组:MI1.8)报告基因转染情况。以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膜膜流动性、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微管蛋白及微丝蛋白。结果反应细胞膜流动性的荧光恢复强度分别为A组0.173±0.013、B组0.250±0.037、C组0.364±0.022、D组0.381±0.019、E组0.395±0.009(与A组相比,P<0.01);B1组0.171±0.017、B2组0.255±0.026、B3组0.378±0.007、B4组0.382±0.009、B5组0.397±0.008(与B1组相比,P<0.01)。反应细胞微管蛋白变化的荧光强度分别为A组159.15±4.79、B组188.23±6.20、C组205.80±4.48、D组208.99±8.34、E组213.70±5.09(与A组相比,P<0.01);B1组176.84±3.10、B2组187.57±14.52、B3组206.41±11.66、B4组220.12±13.39、B5组221.16±12.78(与B1组相比,P<0.01);各组微丝蛋白结构完整,无断裂及紊乱,荧光强度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介导微泡空化能增加基因转染率,对细胞骨架无明显损伤;当MI为1.0时,随照时延长细胞膜流动性及细胞骨架微管蛋白荧光强度增强;当照射时间为60s,随MI增高细胞膜流动性及细胞骨架微管蛋白荧光增强,但两种条件下均存在一定阈值;微丝蛋白荧光强度不随超声照射模式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照射 微泡空化 基因转染 细胞骨架 细胞膜流动性
下载PDF
TOCP诱发OPIDN后鸡神经组织MAP-2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韩晓英 程东 +5 位作者 赵秀兰 崔宁 李闪霞 谢克勤 于丽华 朱振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在三邻甲苯磷酸酯 (TOCP)诱发的迟发性神经毒性 (OPIDN)中的含量变化及OPIDN的发病机制。方法 成年罗曼母鸡 18只 ,经口 1次给予TOCP 3 75和 75 0mg kg ,第 2 2天处死动物 ,冷环境下取出大脑、脊髓...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在三邻甲苯磷酸酯 (TOCP)诱发的迟发性神经毒性 (OPIDN)中的含量变化及OPIDN的发病机制。方法 成年罗曼母鸡 18只 ,经口 1次给予TOCP 3 75和 75 0mg kg ,第 2 2天处死动物 ,冷环境下取出大脑、脊髓和坐骨神经 ,匀浆后WesternBlot方法测定MAP 2的含量。结果 TOCP使鸡大脑沉淀中MAP -2在 3 75和 75 0mg/kg组分别升高 2 82 %和 3 60 % ,上清中分别升高 160 %和 2 0 4%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MAP -2在脊髓沉淀中分别降低 5 0 %和 43 % ,脊髓上清中分别降低 2 8%和 5 5 % (P <0 .0 1) ;坐骨神经上清中分别升高 85 %和 3 2 9% (P <0 .0 1) ,坐骨神经沉淀中未检出。结论 TOCP中毒性可引起鸡神经组织中的MAP 2含量发生不同程度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与TOCP引起的迟发性神经毒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2 OPIDN TOCP 神经组织 诱发 迟发性神经毒性 三邻甲苯磷酸酯 Western 微管相关蛋白 坐骨神经 发病机制 含量变化 罗曼母鸡 Blot 不同程度 冷环境 脊髓 升高 沉淀 上清 对照组 显著性 中毒性 大脑
下载PDF
AC960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昌俊 陈伟 +1 位作者 胡月娟 钱伯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75-276,共2页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AC960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AC960能明显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其作用略弱于秋水仙碱,且同时有抑制微管蛋白解聚作用。说明AC960抗癌机理可能在于影响微管蛋白的聚会—解聚活性,破坏纺缍丝形成...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AC960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AC960能明显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其作用略弱于秋水仙碱,且同时有抑制微管蛋白解聚作用。说明AC960抗癌机理可能在于影响微管蛋白的聚会—解聚活性,破坏纺缍丝形成,从而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蛋白 聚合 解聚 AC960
下载PDF
体外LAK细胞杀伤人直肠腺癌细胞时微管蛋白变化的免疫荧光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彦青 张进华 +2 位作者 李春德 王小宁 罗荣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20-23,共4页
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体外LAK细胞杀伤人直肠腺癌细胞(HR8348)时效靶细胞内微管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LAK细胞与靶细胞相互接触形成效靶复合体后,两种细胞胞浆内微管蛋白出现重排现象。LAK细胞内的微管蛋白全部集中在两类细... 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体外LAK细胞杀伤人直肠腺癌细胞(HR8348)时效靶细胞内微管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LAK细胞与靶细胞相互接触形成效靶复合体后,两种细胞胞浆内微管蛋白出现重排现象。LAK细胞内的微管蛋白全部集中在两类细胞质膜接触处,呈月芽状分布。靶细胞内的微管蛋白在效靶复合体质膜接触处浓集成斑块状并与LAK细胞的月芽状结构融合,靶细胞逐渐变性坏死。这提示,靶细胞的溶解可能与效靶细胞的微管重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化学 直肠肿瘤 自然杀伤细胞
下载PDF
大脑皮层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在人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8
作者 王慧娟 郭建国 +3 位作者 张金平 张惠欣 赵昱 李陈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25,共2页
目的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人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预防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4、5、6、7个月胎龄人胚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大脑皮层神经元MAP-2(a、b、c)表达变化。结果免疫反应... 目的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人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预防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4、5、6、7个月胎龄人胚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大脑皮层神经元MAP-2(a、b、c)表达变化。结果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均定位于胞质,胞核不着色;随月龄增加,大脑皮层神经元MAP-2(a、b、c)表达逐渐增多,细胞阳性反应平均光密度(OD值)3月龄为0.1297±0.0051,4月龄为0.1832±0.0050,5月龄为0.2597±0.0058,6月龄为0.3284±0.0067,7月龄为0.3909±0.0039。结论在人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MAP-2(a、b、c)可能参与神经元的发育、结构稳定及突起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微管相关蛋白-2 大脑皮质 神经元
下载PDF
人横纹肌肉瘤中微管蛋白的表达
9
作者 叶绿 张红英 +4 位作者 步宏 杨光华 张杰 郭立新 王守立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 研究人横纹肌肉瘤中细胞骨架成分微管的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 ,对 70例人横纹肌肉瘤石蜡组织切片中微管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三种不同转移潜能的横纹肌肉瘤细胞系 (PL A- 80 2 ,A6 73,RD)中微管... 目的 研究人横纹肌肉瘤中细胞骨架成分微管的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 ,对 70例人横纹肌肉瘤石蜡组织切片中微管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三种不同转移潜能的横纹肌肉瘤细胞系 (PL A- 80 2 ,A6 73,RD)中微管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研究。结果 人横纹肌肉瘤石蜡组织切片中普遍存在微管蛋白的低表达。肿瘤组织学分级 级 microtubulin- β的低表达细胞为 5 2 .38% , 级为 85 .0 0 % (P<0 .0 5 )。有转移、复发的 32例中 ,microtubulin- β的低表达细胞为 87.5 0 % ;无转移、复发的 38例中 ,其低表达细胞为 5 5 .2 6 % (P<0 .0 5 )。在三种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系中 ,PL A- 80 2细胞的微管发育最不完善 ;RD细胞中微管形态接近正常肌母细胞 ;A6 73细胞微管发育程度居中 (P<0 .0 5 )。结论 人横纹肌肉瘤中 ,普遍存在微管蛋白的低表达。微管蛋白的减少和微管的发育不完善与肿瘤细胞的转移潜能 ,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转移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横纹肌肉瘤 微管 微管蛋白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白菜幼苗微管蛋白的影响
10
作者 马晓丽 冀瑞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7,共6页
旨在探讨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后白菜叶片微管蛋白的影响,以津育11白菜种子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15、18、21、24和27 g/m L 5种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对7日龄白菜幼苗进行模拟干旱处理,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 旨在探讨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后白菜叶片微管蛋白的影响,以津育11白菜种子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15、18、21、24和27 g/m L 5种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对7日龄白菜幼苗进行模拟干旱处理,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不同处理组白菜幼苗叶片微管蛋白含量的差异,确定PEG6000最佳处理浓度为27 g/m L。50、100和150μmol/L3个不同浓度的一氧化氮对PEG6000处理组进行熏蒸,观察不同处理组白菜幼苗叶片微管蛋白含量的变化差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PEG6000对白菜幼苗叶片微管蛋白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经一氧化氮处理后降低;且在干旱胁迫的过程中白菜体内编码一氧化氮的基因表达量和一氧化氮含量都有大幅上调。因此,生理浓度的一氧化氮对干旱引起的微管蛋白的解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减少胁迫对植株造成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一氧化氮 干旱 微管蛋白
下载PDF
抗阿霉素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的聚合微管蛋白和F-肌动蛋白的含量变化
11
作者 姜兵 张鸿卿 +1 位作者 王瑞虹 薛绍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4期546-550,共5页
运用显微光度术(MPVⅡ),研究抗阿霉素(ADR)的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抗药株(RC1)的细胞骨架,同时测定单细胞的DNA和聚合微管蛋白相对含量、DNA和F-肌动蛋白相对含量,发现RCl聚合微管蛋白含量减低... 运用显微光度术(MPVⅡ),研究抗阿霉素(ADR)的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抗药株(RC1)的细胞骨架,同时测定单细胞的DNA和聚合微管蛋白相对含量、DNA和F-肌动蛋白相对含量,发现RCl聚合微管蛋白含量减低,F-肌动蛋白含量增加,并都与CHO有显著性差异。与CHO相比,RCl的F-肌动蛋白除含量增加外,排列较紊乱,并局部解聚,类似于转化细胞的形状。这表明,细胞骨架与多药抗药性有关,但是否直接或间接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微管蛋白 F-肌动蛋白 抗药性 抗阿霉素
下载PDF
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萍萍 吕桂芝 +2 位作者 孙红 杨新宇 史桂芝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3-115,共3页
实验证明益气活血复方可明显改善肿瘤细胞核仁和膜表面微绒毛形态,显著改进微管蛋白的组装;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有升调作用。细胞周期动力学表明,阻断人胃癌细胞的增殖主要作用在G2M期。
关键词 中药 益气活血复方 肿瘤细胞 抑制 中医药疗法
全文增补中
高能X射线照射对人肺腺癌细胞体外表达β-微管蛋白-Ⅲ的影响
13
作者 殷红梅 刘希光 +1 位作者 王玉芳 陆海军 《齐鲁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高能X射线照射对人肺腺癌细胞体外表达β-微管蛋白-Ⅲ的影响。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A549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分别接受2、4、8 Gy高能X线照射后,继续培养24、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AS法检测β-微管蛋白-... 目的探讨高能X射线照射对人肺腺癌细胞体外表达β-微管蛋白-Ⅲ的影响。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A549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分别接受2、4、8 Gy高能X线照射后,继续培养24、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AS法检测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组内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227.81、554.03,q=4.00~52.59,P<0.01)。两组间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11.13^-4.50,P<0.05、0.01)。结论肺腺癌细胞中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随射线照射剂量和检测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推测其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这可能是临床肿瘤放疗后耐药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肺腺癌细胞 微管蛋白
下载PDF
Gravitational and Quantum Effects in Neuron Function
14
作者 Gustavo Rodrigues Ferreira Gomes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6年第6期273-278,共6页
The relation between microtubules architecture in the cytoskeletal structure inside the dendrites and soma and the emergence of neuron function and firing action potential crosses the tiny line between physics and bio... The relation between microtubules architecture in the cytoskeletal structure inside the dendrites and soma and the emergence of neuron function and firing action potential crosses the tiny line between physics and biology. As decoherence is a fundamental mechanism in some biological process such as photosynthesis and others examples, the gravitational quantum approach may contribute to elucidate if neuron function really emerges from quantum coherence in neuronal microtubules. The Einstein equation correlates the stress-energy tensor Tμv to a specific divergence-free combination Ricci tensor Rμv and the metric. In the semiclassical formulation, we have Gμv = Rμv -1/2gμvR=8πG/C^4〈ψ|μvψ〉 which describes the quantum field in curved space-time geometry. But for a more precise equ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stress-energy tensor, we know that in a non-zero temperature, the wave-function is not enough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reality. A more precise equation demands a formulation in the density-matrix form but for now there is no Diosi-Penrose model with density-matrix formulation. Such a density-matrix description can be viewed as a probability mixture of different wave-functions. Using some algebra and rules related to the mathematical manipulation of the density-matrix applied to operators, such the stress energy tensor, we found the von Neumann-Einstein equation for the general relativity equation in the density matrix operator form, Gμv = 8πG/C^4Tr[pTμv]. Thus density-matrix operator--instead of just a wave function of pure states--applied to the stress-energy tensor gives the curvature of space time, given by Einstein tensor, Gμv. The quantum fluctuation in the gravitational space-time field might feed back to decohere the quantum density-matrix. As long as decoherence can be viewed as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from a system to the environment, the density-matrix p is also related to that process and considering the measurement problem, density-matrix /garter is a more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possible outcome of the measurement.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 microtubulin-associated proteins (MAP) that capes the dendritic-somatic microtubulins which could induces longer-lived nuclear spin states prevented from de-polymerization and suitable for long term information encode and memor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hyper-phosphorylation in type tau-MAP displacements from microtubulins results in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classical equation quantum gravity DECOHERENCE microtubulin neuron function.
下载PDF
结合微管蛋白位点的小分子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唯 周峰 +1 位作者 郑灿辉 周有骏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01-404,423,共5页
血管阻断剂(vascular disrupting agents,VDAs)是能选择性损伤肿瘤相关血管的一类抗肿瘤药物。这类药物通过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相关血管,阻断肿瘤组织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造成继发的肿瘤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已有1... 血管阻断剂(vascular disrupting agents,VDAs)是能选择性损伤肿瘤相关血管的一类抗肿瘤药物。这类药物通过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相关血管,阻断肿瘤组织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造成继发的肿瘤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已有10多个作用于微管蛋白的血管阻断剂进入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对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VDAs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蛋白 血管阻断剂 抗肿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新型四氢-2-萘醇类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肿瘤活性
16
作者 孙囡囡 刘嘉 +1 位作者 郑灿辉 周有骏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合成(E)-6-甲氧基-1-(3,4,5-三甲氧基苯亚甲基)-1,2,3,4-四氢-2-萘醇及其对映异构体,测定其晶体结构,并考察其生物活性。方法以2,6-二甲氧基萘为起始原料,经还原及Knoevenael缩合制得中间体萘酮,再以CBS不对称催化还原分别制得R、S... 目的合成(E)-6-甲氧基-1-(3,4,5-三甲氧基苯亚甲基)-1,2,3,4-四氢-2-萘醇及其对映异构体,测定其晶体结构,并考察其生物活性。方法以2,6-二甲氧基萘为起始原料,经还原及Knoevenael缩合制得中间体萘酮,再以CBS不对称催化还原分别制得R、S构型的目标化合物。采用单晶X-衍射测定其晶体结构,并测试其微管蛋白的抑制活性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目标化合物结构经MS、NMR及X-单晶衍射等确证。目标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反应收率达90.3%,e.e.%达99.04%,体外药理活性数据显示,S-构型目标化合物对微管蛋白聚合、HCT116和CCRF-CEM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优于R-构型异构体及先导化合物22b,其IC_(50)分别达到0.41、0.14和0.001μmol/L。结论采用CBS不对称催化还原的方法是一条制备高光学纯度的手性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高活性的S构型异构体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合成 抗肿瘤 微管蛋白
下载PDF
吲哚类微管蛋白秋水仙碱结合位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金辉 吴成军 陈文华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癌症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尤为重要.由α-微管蛋白(α-tubulin)与β-微管蛋白(β-tubulin)组装而成的微管是细胞内骨架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维持细胞形状、有丝分裂和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 癌症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尤为重要.由α-微管蛋白(α-tubulin)与β-微管蛋白(β-tubulin)组装而成的微管是细胞内骨架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维持细胞形状、有丝分裂和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之一.本文就吲哚类微管蛋白聚集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分类、归纳并总结,期望为高活性微管蛋白秋水仙碱结合位点抑制剂的合理设计提供有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蛋白抑制剂 吲哚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ERCC1和TUBB3基因联合检测在中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晓岗 王彧 +1 位作者 刘春桂 沈预程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9期1428-1431,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β微管蛋白3(TUBB3)基因联合检测对于中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进行同步放化疗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2例。2组均采用三维...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β微管蛋白3(TUBB3)基因联合检测对于中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进行同步放化疗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2例。2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采用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同步化疗,实验组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ERCC1mRNA、TUBB3mRNA的表达情况,然后依照其表达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RR)、疾病进展时间(PFS)、中位生存时间(OS),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ERCC1、TUBB3基因联合检测指导晚期食管癌个体化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近期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β微管蛋白3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曲古抑菌素A和紫杉醇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和微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淑娟 张嵩 +2 位作者 牟晓燕 李洧 王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2427-2431,共5页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和紫杉醇(PTX)体外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和微管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浆液性乳头状子宫内膜癌Ark2细胞、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KLE和AN3细胞各分为TSA、PTX单独作用组(TSA组、PTX组)和联合作用组...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和紫杉醇(PTX)体外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和微管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浆液性乳头状子宫内膜癌Ark2细胞、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KLE和AN3细胞各分为TSA、PTX单独作用组(TSA组、PTX组)和联合作用组(TSA+PTX组),并设空白对照组,以锥虫蓝拒染法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膜联蛋白V、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半胱天冬酶9(caspase-9)、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和乙酰化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TSA、PTX对Ark2、KLE和AN3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二药联用后抑制作用更强。药物作用后4d,TSA、PTX、TSA+PTX和对照组Ark2细胞凋亡率膜联蛋白V染色法检测分别为4.25%±0.25%、12.12%±0.62%、16.56%±0.74%和46.78%±2.68%,Hoechst染色法检测分别为3.39%±0.12%、6.00%±0.25%、10.05%±0.53%和22.30%±1.25%,TSA+PTX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药物作用后24h,Ark2和KLE细胞的TSA+PTX组caspase-9、PARP的裂解明显增加;Ark2和AN3细胞的TSA+PTX组MMP消失率(16.80%±0.92%、11.28%±0.78%)明显高于TSA组(4.96%±0.47%、6.46%±0.62%)和PTX组(5.34%±0.45%、5.61%±0.56%)(均P〈0.05);Ark2和KLE细胞的TSA+PTX组乙酰化微管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TSA和PTX可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中乙酰化微管蛋白表达和增强微管稳定性而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凋亡 微管蛋白 紫杉醇 曲古抑菌素A
原文传递
β-tubulin-Ⅲ、E-cadherin和α-catenin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刚平 张红 +3 位作者 梁云爱 张作峰 袁宗怀 郭小艳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3年第1期-,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病变及浸润性癌中β-tubulin-Ⅲ、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Ultra Sensitive TM S-P法检测20例乳腺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6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90例浸润性乳腺癌(IDC)...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病变及浸润性癌中β-tubulin-Ⅲ、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Ultra Sensitive TM S-P法检测20例乳腺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6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90例浸润性乳腺癌(IDC)中的β-tubulin-Ⅲ、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以3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β-tubulin-Ⅲ微管蛋白的表达:(1)β-tubulin-Ⅲ微管蛋白在正常对照组、ADH、DCIS和IDC组中表达率为22.0%,55.0%,71.7%,8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8,P<0.05),两两组间比较,导管原位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组与非典型导管增生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25,22.474,6.551,P<0.05)。2.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ADH、DCIS和IDC组中,E-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为100%、75.0%、68.3%和41.1%,α-catenin的表达率为100.0%、80.0%、73.3%和56.7%,在四组中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5,10.97,P<0.05)。结论乳腺癌前病变中β-tubulin-Ⅲ过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形成的早期事件;E-cadherin和α-catenin在乳腺细胞过度增殖、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组织病变程度及侵袭能力强弱的因素,β-tubulin-Ⅲ微管蛋白及E-cadherin、α-catenin有可能成为诊断和评估乳腺癌变和治疗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癌前病变 微管蛋白 钙黏素 连环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