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wear on human teeth and nutrition:Samples from ancient Anatolian societies
1
作者 Serpil Ozdemir Alper Yener Yavuz Ayla Sevim Erol 《Natural Science》 2013年第4期449-455,共7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oth of living species and nutrition is so important for anthropologic researches that, it is among the most considered issues in almost all the researches that have been made about these to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oth of living species and nutrition is so important for anthropologic researches that, it is among the most considered issues in almost all the researches that have been made about these topics. Tooth, as being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materials that give information about diet,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al structure, has been a constant research topic. It has been proved with the researches that, the food stuffs, which living species consumed, have a fundamental role on tooth wear. The recently recognized micro marks on occlusal are also evaluated carefully as well as the macro wears, which are defined as the apparent wears on tooth enamel. These micro marks hav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ingredients, hardness, size and chewing force of the nutrients. In this regard, the tooth samples of Agora of Smyrna, Kyzikos, MinnetpInarI and Güllüdere skeletons that lived in Anatolia—also constituted the sample of this research—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the diet of these societies has been examined depending upon the micro marks on the teeth of these societies’ people. Firstly, the diet of these societi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examining micro tooth wears. The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societies has been studied. By examining micro tooth wears of these societies, it has been discussed that whether the factors of age, sex, and facet are effective or not on micro wear marks. As a result of this study,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societies that lived in different areas have different diets;and micro marks on teeth are significant indicators of living spaces, subsistence economies and life styles of the soc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ear Macrowear FACET Age SEX
下载PDF
黑曜岩实验打制品使用后的痕迹特征
2
作者 李尧 陈虹 徐廷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743,共17页
为完整了解黑曜岩石制品在暗场与明场的使用痕迹特征,本文开展了黑曜岩打制实验,并使用这些石制品加工肉类、皮革、禾本科植物、木材、骨骼、鹿角、赭石等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显示:1)材料硬度会对痕迹组合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加工对... 为完整了解黑曜岩石制品在暗场与明场的使用痕迹特征,本文开展了黑曜岩打制实验,并使用这些石制品加工肉类、皮革、禾本科植物、木材、骨骼、鹿角、赭石等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显示:1)材料硬度会对痕迹组合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加工对象硬度的增高,片疤的尺寸逐渐变大;刃脊的磨圆和光泽由光滑向粗糙转变;线状痕出现由流畅型向间歇型或蕨叶型转化;2)刃角与动作也会对使用痕迹产生影响。切动作的光泽多呈微小且不连续状,但线状痕发育明显,并与刃脊平行或斜交;刮动作的光泽呈连续状,但线状痕发育较弱,并与刃脊垂直;3)加工时长对黑曜岩光泽痕迹的影响并不明显。本项研究系统观察了黑曜岩石制品加工的多种材料的痕迹特征,并与其他学者的结论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将为继续深入探讨我国东北与西藏地区的黑曜岩石制品的功能,以及该地区古人类的生存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曜岩 实验考古 微痕 光泽
下载PDF
Microwear analysis of a bone-handled microblade excavated at Shangzhai site in Beijing: Evidences from ESEM 被引量:1
3
作者 CUI TianXing YANG Qin +2 位作者 YU JinCheng ZHOU ShuangLin ZHAO Chao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9期1335-1342,共8页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has been challenged recently that microblades with handles are only tools for hunting and gathering in the Neolithic Age. Some scholars argued that microblades actu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has been challenged recently that microblades with handles are only tools for hunting and gathering in the Neolithic Age. Some scholars argued that microblades actu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ar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olithic. However, both of these opinions lacked direct evidence.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SEM)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idues of the bone-handled microblade excavated at the Shangzhai site in Pinggu, Beijing. The ESEM observation and EDX analysis show that at the edge of this bone-handled microblade are Ca, P, C, O or C, N, O, etc, which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its function, namely that this microblade may have been dealt with animals.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layer of glue at the back of the microblade with barium and zinc salt distributed evenly in it, this new discovery sheds new light on adhesive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gzhai CULTURE bone-handled microblade microwear analysis ESEM EDX
原文传递
Digital analysis of tooth microwear,a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dental microwear monitor
4
作者 Gang Xue Conghu Hu +1 位作者 Jianke Du Licheng Hua 《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 EI 2022年第1期52-57,共6页
In general,tooth wear is difficult to be noticed until it leads to toothache in vivo.Developing a dynamic dental wear monitoring system to predict tooth wear in daily life is a necessity.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omple... In general,tooth wear is difficult to be noticed until it leads to toothache in vivo.Developing a dynamic dental wear monitoring system to predict tooth wear in daily life is a necessity.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omplex surface wear morphology and corresponding digital signal source is a technical limitation to develop this kind of monitoring system.Microwear texture analysis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predicting diet by a palaeontologist.The main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microwear texture analysis has potential development space to develop a sensor for monitoring tooth wear.According to obtained results,the microwear texture analysis had enough sensitivity to display the surface morphology variations for different chewing foods and various angles.The corresponding sensitive digital signal of tooth microwear surface morph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develop a dental microwear sens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ESPONDING signal DENTAL sensor surface MORPHOLOGY TOOTH microwear
原文传递
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石片的功能研究
5
作者 李尧 陈虹 +1 位作者 宁钰欣 徐廷 《文物季刊》 2023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基于实验数据,本研究对和龙大洞遗址39件黑曜岩石片开展了微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石片得到史前人类使用;石片的使用动作以刮削、切割为主,加工对象主要为木材。考虑到大洞遗址的雕刻器、端刮器、石叶和细石叶产品需装柄使用... 基于实验数据,本研究对和龙大洞遗址39件黑曜岩石片开展了微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石片得到史前人类使用;石片的使用动作以刮削、切割为主,加工对象主要为木材。考虑到大洞遗址的雕刻器、端刮器、石叶和细石叶产品需装柄使用,本文推测多数石片用于木材加工的现象与石器装柄行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龙大洞遗址 黑曜岩 微痕
下载PDF
石制品微磨痕分析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侯亚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02-215,共14页
以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主要手段,依据Keeley的实验方法,对实验和“盲测”的燧石制品进行了微磨痕(microwear)的观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表明在石制品的加工方式、加工对象与其可能的残留信息——石制品的使用痕迹,如以光泽、条痕、... 以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主要手段,依据Keeley的实验方法,对实验和“盲测”的燧石制品进行了微磨痕(microwear)的观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表明在石制品的加工方式、加工对象与其可能的残留信息——石制品的使用痕迹,如以光泽、条痕、破损疤为主要特征的微磨痕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实验模式,初步掌握了微磨痕研究的实验方法,取得了一些结果,并予以检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晶体破损”与否,可能是鉴定石制品使用或未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微磨痕 盲测 扫描电镜
下载PDF
考古标本微磨痕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侯亚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54-361,共8页
从周口店第1地点和马鞍山遗址选取了20件燧石制品,以微磨痕的实验研究为基础,以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尝试了不同遗址间考古标本的微磨痕分析。结果表明,周口店第1地点和马鞍山遗址的石制品的功能都具有多样... 从周口店第1地点和马鞍山遗址选取了20件燧石制品,以微磨痕的实验研究为基础,以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尝试了不同遗址间考古标本的微磨痕分析。结果表明,周口店第1地点和马鞍山遗址的石制品的功能都具有多样性;“楔”的功能见于马鞍山遗址,并为周口店第1地点“使用石片较多”的说法提供了微磨痕方面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标本 微磨痕
下载PDF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微痕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天兴 宋炜玮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微痕分析是石器、骨器、牙齿等工艺、功能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无论是高倍还是低倍等常用方法,受限于体式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观察方法,微痕分析通常很难进行原位定量分析,因此微痕分析的定量化是目前学术界遇到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 微痕分析是石器、骨器、牙齿等工艺、功能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无论是高倍还是低倍等常用方法,受限于体式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观察方法,微痕分析通常很难进行原位定量分析,因此微痕分析的定量化是目前学术界遇到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在微痕分析中的应用,微痕定量化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新的实践和进展。本文主要介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在微痕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以期促进微痕分析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粗糙度 定量
下载PDF
河北泥河湾盆地下卜庄遗址端刮器功能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海龙 仝广 +2 位作者 闫晓蒙 杨淼燃 谭培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0-610,共11页
端刮器常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业中,形制比较固定,在探讨人类行为、生计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外的研究涉及制作工艺、使用方式与功能等多个方面,而国内的研究多为类型学分析,对其功能的研究相对薄弱。河北... 端刮器常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业中,形制比较固定,在探讨人类行为、生计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外的研究涉及制作工艺、使用方式与功能等多个方面,而国内的研究多为类型学分析,对其功能的研究相对薄弱。河北泥河湾盆地下卜庄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端刮器遗存,本文通过模拟打制与使用实验,结合微痕分析方法,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下卜庄遗址的端刮器可能主要用来加工兽皮,且加工湿皮的现象较多;2)端刮器也可能直接被用来加工木材;3)部分端刮器微痕之间的关系表明,一些端刮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对刃缘的重新修理,当它们不再适合处理兽皮时会被用来加工木材,而后废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端刮器 实验 微痕
下载PDF
一种快速检测单晶硅亚表面损伤层厚度的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乐 郭剑 +1 位作者 余丙军 钱林茂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114,共7页
为了保证单晶硅晶圆在精研与抛光过程中的品质与质量,亟待寻求一种快速、简单、经济的硅材料亚表面损伤程度的检测方法。基于HF溶液对单晶硅损伤层的选择性刻蚀特性,提出一种快速检测单晶硅亚表面损伤层厚度的方法。透射电镜观测结果显... 为了保证单晶硅晶圆在精研与抛光过程中的品质与质量,亟待寻求一种快速、简单、经济的硅材料亚表面损伤程度的检测方法。基于HF溶液对单晶硅损伤层的选择性刻蚀特性,提出一种快速检测单晶硅亚表面损伤层厚度的方法。透射电镜观测结果显示,HF溶液能选择性地刻蚀单晶硅划痕区域的亚表面损伤层,证实了该方法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利用该方法研究了载荷和速度对单晶硅亚表面划痕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加载荷为单晶硅临界屈服载荷的1.1倍及以下时,单晶硅亚表面的划痕损伤层厚度随刻画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当外加载荷达到临界屈服载荷的12.5倍时,单晶硅亚表面的划痕损伤对刻画速度的变化不敏感。该方法可方便快捷地检测单晶硅划痕区域亚表面的损伤层厚度,有望应用于单晶硅晶圆平坦化过程的损伤检测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学 微观磨损 损伤层厚度 单晶硅
下载PDF
水洞沟地区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余官玥 仪明洁 +1 位作者 张晓凌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207,共15页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征,细石叶适于装柄使用,以刮、切、削等利用侧刃缘的运动方式效率为高,尖部用于加工硬度较低的动植物效果较好。对比燧石、黑曜岩等不同石料的微痕实验数据可知,不同石料的产品,其使用痕迹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探讨了其适宜的使用方式和加工对象的范围,为分析水洞沟地区出土的白云岩细石叶功能提供了可资参考、对比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遗址 白云岩 细石叶 微痕实验
下载PDF
射击类带尖石制品使用微痕动态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哲 张晓凌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8-222,共15页
石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投射类复合武器的尖端,其使用方式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环境背景和石器原料为参照,通过微痕实验,探讨射击类带尖石制品重复使用过程中微痕的动态形成过程。作者对21件实验... 石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投射类复合武器的尖端,其使用方式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环境背景和石器原料为参照,通过微痕实验,探讨射击类带尖石制品重复使用过程中微痕的动态形成过程。作者对21件实验标本分阶段累计射击337次,微痕观察121次。分析结果显示,射击类带尖石制品的重复使用情况可以通过微痕进行佐证。形态变化过程表明,尖端变化较为显著,指示应以动态思维考量出土石镞形态及其暗示的人类行为;测量数据显示,尖端及侧刃较为锋利、长度适中的标本,射击效果更好,存在多次使用的可能;微痕分析指示,若尖端产生层叠大中型折断式、阶梯式疤痕,装柄部位产生连续小型折断式或羽翼式疤痕,部分出现磨圆与光泽时可以考虑重复使用的可能。本项研究为揭示石镞背后所蕴含的狩猎策略、生计方式等人类行为信息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尖石制品 分阶段射击 动态观察 微痕实验 柿子滩遗址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人骨的牙齿微磨耗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诗雨 张群 +1 位作者 王龙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8-225,共8页
本文使用不同倍率的超景深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中出土的13例臼齿的颊侧微磨耗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臼齿颊侧表面凹坑和条痕形态微磨耗的测量和统计,计算出每例牙齿的微痕数量、均长、均宽、凹坑百分比和L_(h)/L_... 本文使用不同倍率的超景深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中出土的13例臼齿的颊侧微磨耗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臼齿颊侧表面凹坑和条痕形态微磨耗的测量和统计,计算出每例牙齿的微痕数量、均长、均宽、凹坑百分比和L_(h)/L_(v)比值,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人群内的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中年龄较大的个体摄入更高比例的植物类食物;两性的食物结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摄入植物类食物比例略高,女性的食物结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差异。将胜金店墓地人群与不同生计方式人群的L_(h)/L_(v)比值进行人群间的差异性分析,并结合胜金店墓地的随葬品特点推测,胜金店墓地人群的食物结构以肉类食物为主,其生计模式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种植类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金店墓地 牙齿微磨耗 电子显微镜 食性分析
下载PDF
牙齿微痕研究在古食性重建中应用的简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华李成 Peter S UNGAR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2-306,共15页
在古食性研究中,牙齿微痕是指动物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在牙齿咬合面上产生的微观磨损痕迹。不同食性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牙齿微痕特征,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牙齿微痕特征来重建灭绝动物的古食性,为探讨动物演化和古生态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信息。... 在古食性研究中,牙齿微痕是指动物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在牙齿咬合面上产生的微观磨损痕迹。不同食性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牙齿微痕特征,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牙齿微痕特征来重建灭绝动物的古食性,为探讨动物演化和古生态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主要介绍牙齿微痕作为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古食性重建方法在古生物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牙齿微痕的发展历史,形成机理与应用,以及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牙齿微痕定量化分析——表面纹理分析法,并在最后浅谈了牙齿微痕研究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 微痕 表面纹理 饮食结构 分析方法
下载PDF
河南双槐树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牙齿微磨耗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帅 郭怡 +1 位作者 顾万发 周亚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7-1428,共12页
以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34°48′56″N,113°05′12″E)出土的59例人类下颌第一臼齿为研究对象,使用超景深电子显微镜(KEYENCE VHX-2000),对牙釉质颊侧面微观磨耗条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并成功获取了... 以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34°48′56″N,113°05′12″E)出土的59例人类下颌第一臼齿为研究对象,使用超景深电子显微镜(KEYENCE VHX-2000),对牙釉质颊侧面微观磨耗条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并成功获取了每例样本的微观磨耗条痕数量、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Lh)、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Lv)及L_(h)/L_(v)比值。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牙齿研究样本,共观察到水平方向条痕569条,垂直方向条痕614条,L_(h)/L_(v)比值介于74.39%~174.23%之间,平均值为130.89%。其中,墓葬Ⅰ区31例牙齿标本L_(h)/L_(v)平均值为130.97%,男性个体L_(h)/L_(v)平均值为129.17%,女性个体Lh/Lv平均值为133.47%;墓葬Ⅱ区28例牙齿标本Lh/Lv平均值为130.79%,男性个体L_(h)/L_(v)平均值为129.64%,女性个体L_(h)/L_(v)平均值为132.87%。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墓葬区和不同性别人群下颌第一臼齿颊侧面表现的微磨耗条痕并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对比结果却展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方向的微磨耗条痕数量和长度也逐渐增加的特征,这表明个体摄入的植物类食物和细软食物的比例在逐渐增高。将该组人群与不同生计方式的世界不同地区现代居民和中国古代居民的L_(h)/L_(v)值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它相关的考古遗存研究成果,推测双槐树遗址人群以植物类食物为主,仅少量个体以肉食为主,其生业经济在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盛行,以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槐树遗址 牙齿微观磨耗 电子显微镜 食性分析 生业策略
原文传递
石家庄地区早全新世冷湿气候的牙齿微磨痕和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明星 张艳红 +2 位作者 张建国 胡可卫 周礼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5,共8页
早全新世11~8kaB.P.是末次盛冰期之后全球经历的第一个温暖期,研究表明该时期华北气候温暖湿润,但在8.2kaB.P.华北对全球冷事件的响应没有相关报道。本文通过^(14)C测年和冲刷事件对比手段确定石家庄河床沉积中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 早全新世11~8kaB.P.是末次盛冰期之后全球经历的第一个温暖期,研究表明该时期华北气候温暖湿润,但在8.2kaB.P.华北对全球冷事件的响应没有相关报道。本文通过^(14)C测年和冲刷事件对比手段确定石家庄河床沉积中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动物群生活在8.2kaB.P.时期。对来源于石家庄市郊区砂砾石层中的5件成年古菱齿象牙釉质样品进行了XRD粉末衍射、碳氧同位素和牙齿微磨痕分析。结果表明,牙齿XRD粉末衍射模式与现生大象相似,说明未受到地下水的影响;碳同位素分析表明早全新世华北东部为森林草原环境;极低的氧同位素值说明当时气候寒冷或湿润,地层中的针叶林茎杆和披毛犀化石也说明气候的寒冷;石家庄地区古菱齿象的凹坑痕出现频率极低,长条痕缺乏纤细类型。这种模式说明石家庄地区的古菱齿象以木质茎秆(55%)和草(45%)为食,而湿润季节以草为食是大象的特点,当时的石家庄是气候寒冷或湿润的针叶林草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 早全新世 冷或湿牙齿微磨痕 同位素
原文传递
曾侯乙墓出土人骨的牙齿微磨耗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群 周蜜 张全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4,70,共7页
本文通过对曾侯乙墓出土的人类牙齿标本进行微磨耗形态观察与分析,重建了该时期曾国国君及其陪葬人员的食物结构,13例样本的牙齿颊面条痕磨耗痕迹显示其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的平均比值为64.8%,与以狩猎经济为主... 本文通过对曾侯乙墓出土的人类牙齿标本进行微磨耗形态观察与分析,重建了该时期曾国国君及其陪葬人员的食物结构,13例样本的牙齿颊面条痕磨耗痕迹显示其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的平均比值为64.8%,与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生业方式的肉食类人群较为相近,推测曾侯乙墓出土个体的食物结构中有着较高比例的肉类食物摄入。在数据分布上,墓主人、东椁室陪葬个体、西椁室陪葬个体之间的数值差异显著,印证了此前对于东、西椁室陪葬人员身份角色的判断,表明了不同身份的人群在食物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牙齿微磨耗 电子显微镜 食物结构
原文传递
河姆渡遗址出土“骨哨”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永加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95,共7页
浙江河姆渡遗址经过1973年与1977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百余件用禽类肢骨加工的带孔骨管。当时经音乐工作者鉴定,认为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哨、笛。数十年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管状带孔骨器是一种乐器——骨哨(笛)的观点被学界和社会广为... 浙江河姆渡遗址经过1973年与1977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百余件用禽类肢骨加工的带孔骨管。当时经音乐工作者鉴定,认为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哨、笛。数十年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管状带孔骨器是一种乐器——骨哨(笛)的观点被学界和社会广为接受。但最新的微痕研究表明它不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器具,很有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纺织器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开孔骨管 微痕分析 原始纺织
原文传递
大辛庄遗址商代石刀生产工艺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钱益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81,共8页
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包含一系列的生产程序,从选料到制作以及后期的使用修整。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刀标本显微观察分析,石刀的原料采办主要是当地获取,充分考虑工具特性和使用方式,石刀制作过程完善,主要包括打制、琢制、磨制... 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包含一系列的生产程序,从选料到制作以及后期的使用修整。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刀标本显微观察分析,石刀的原料采办主要是当地获取,充分考虑工具特性和使用方式,石刀制作过程完善,主要包括打制、琢制、磨制、刃部加工和钻孔等工序,而这些工序根据石料特点和工具用途采用多样的加工方式,工具形态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工具使用方式。出于节约原料和工具的有效性与使用效率的考虑,大辛庄商代石刀的制作存在二次加工和一器多用现象。通过大辛庄石刀的分类和生产工艺程序与思想的分析,能很好的反映商代大辛庄人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改造自然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刀 生产工艺 微痕研究
原文传递
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勤勤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56-1468,共13页
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牙齿表面微痕纹理,推测其可能食性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食性判断和古环境重建等研究领域.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最初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拍照观察,到21世纪初发展出4种定量分析牙齿微痕特征... 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牙齿表面微痕纹理,推测其可能食性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食性判断和古环境重建等研究领域.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最初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拍照观察,到21世纪初发展出4种定量分析牙齿微痕特征的研究体系,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及参数选择,达到区分哺乳动物食性的目的.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判断化石动物的食物来源,复原某一化石点的古环境和古生态,还可以分析气候事件与季节变化对哺乳动物食性的影响,或区分同一地点相近物种的食性生态位差异.尽管牙齿微痕分析方法的磨损物来源以及如何产生磨痕在理论上有待完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讨论,这一方法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微痕分析 哺乳动物 食性 古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