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0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diatom genus Spargeria gen.nov.(Bacillariophyceae)from Xizang,China,and the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1
作者 Yan LIU John Patrick KOCIOLEK +5 位作者 Li WANG Xinxin LU Huan ZHU Guoxiang LIU Fengyang SUI Yawen FA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91-303,共13页
During our investigation of diatom biodiversity in Xizang,two species exhibited uniqu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iscriminative from all previously known genera.Herein we describe these two species and describe as new th... During our investigation of diatom biodiversity in Xizang,two species exhibited uniqu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iscriminative from all previously known genera.Herein we describe these two species and describe as new the genus,Spargeria gen.nov.The new genus features narrow to wide rectangular valves,narrow valve mantles,filiform raphe branches that occur on the valve face only,terminal raphe fissures straight or slightly deflected to same side,bow-tie shaped central areas,chambered striae present on the valve face only,being absent from the mantle,wider striae near the axial area and very narrow near the margin,multiseriate striae with small and round areolae that are occluded externally.Comparatively,Spargeria zhuii sp.nov.has larger and robust valves,radiate striae,with one divergent stria near the apices,while Spargeria chenia sp.nov.is smaller,with narrow valves,striae slightly radiate in the middle,becoming convergent or parallel near apices.This new genus belongs to the family Pinnulariaceae,and it was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other genera of this family.Our work suggests the need for continued studies to document the biodiversity of diatoms in Xiz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geria new genus Pinnulariaceae morphology xizang
下载PDF
Origin of the Dashuigou independent tellurium deposit at Qinghai–Xizang Plateau: constraints from the light stable isotopes C, O, and H
2
作者 Jianzhao Yin Yuhong Chao +2 位作者 Haoyu Yin Hongyun Shi Shoupu Xi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85-398,共14页
By studying the light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rbon,oxygen,and hydrogen,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ore-forming source of the deposit,the authors try to uncover its metallogenic origin.The δ^(18)... By studying the light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rbon,oxygen,and hydrogen,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ore-forming source of the deposit,the authors try to uncover its metallogenic origin.The δ^(18)O and δ^(13)C isotope signatures of dolomite samples vary between 10.2 and 13.0‰,and between−7.2 and−5.2‰,respectively,implying that the carbon derives from the upper mantle.δD and δ^(18) O of quartz,biotite,and muscovite from diff erent ore veins of the deposit vary between−82 and−59‰,and between 11.6 and 12.4‰,respectively,implying that the metallogenic solutions are mainly magmatic.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many isotope geologists,the fractionation degree of hydrogen isotopes increases as the depth to the Earth’s core increases,and the more diff erentiated the hydrogen isotopes are,the lower their values will be.In other words,mantle-derived solutions can have extremely low hydrogen isotope values.This means that the δD‰ value−134 of the pyrrhotite sample numbered SD-34 in this article may indicate mantle-derived oreforming fl uid of the deposit.The formation of the Dashuigou tellurium deposit occurred between 91.71 and 80.1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s ORIGIN Independent tellurium deposit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下载PDF
两次不同生命史东移高原涡的动力结构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屠妮妮 郁淑华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7,共15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27日和2013年6月4-10日两次东移出高原的高原涡过程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变机制的诊断分析,探讨两次长、短路径高原涡过程的结构特征和造成不同生命史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路径短的扎多涡活动过程中,...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27日和2013年6月4-10日两次东移出高原的高原涡过程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变机制的诊断分析,探讨两次长、短路径高原涡过程的结构特征和造成不同生命史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路径短的扎多涡活动过程中,南亚高压呈扁平状,高空急流偏南,高原涡处在下滑槽中移出高原;路径长的曲麻莱涡活动过程中,南亚高压有些北拱,高原涡处在南亚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空,副高偏南,高原涡随低槽东移加强,并伴有西南涡东移。(2)两次高原涡过程结构特征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扎多涡在高原上增强时、曲麻莱涡与西南涡耦合及之后再度加强时的结构特征,前者低涡处在600~350 hPa较深厚的正涡度、上升运动层内,还具有对流层高层强辐散的结构特征;后者具有对流层高、中、低层正涡度贯通、对流层内为上升运动、对流层低层辐合,对流层高层弱辐散的结构特征,其中对流层低层由整个对流层内为最强正涡度,演变为整个对流层内为最强正涡度、最强上升运动、最强辐合。(3)总涡度收支诊断表明,散度项变化对低涡总涡度变率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扎多涡的强度变化与散度项变化一致。曲麻莱涡在与西南涡伴行过程中,垂直输送项、水平平流项的影响在加强。(4)涡中心区500 hPa正涡度变率的收支分析看出,高原涡在没有西南涡活动时,对高原涡的500 hPa正涡度变率贡献的主要是涡度辐合造成的;在有西南涡活动时,随着与西南涡垂直方向叠合、伴行,正涡度垂直输送显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结构特征 涡度收支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钰 朱莉 +4 位作者 李国平 谢家旭 马文倩 陶丽 张万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中高层维持暖心结构,并呈现显著的上升、下沉运动交替的分布;过程累积雨量分布表现为两条明显的与山脉走向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雨带,且具有强弱交错的分布特征,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及前半夜两个时段内,中心均位于地形边坡,并随着低涡向下游传播;南亚高压、西北辐散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滇缅高压为低涡的东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场,500 hPa正涡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指示意义;低涡降水期间存在β中尺度重力波,波动由青藏高原东坡地形激发,沿着300~200 hPa的气层传播,高空的非地转平衡运动及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力波先于低涡及降水向下游方向移动及发展,波脊处对应上升运动及辐散中心,波槽处对应下沉运动及辐合中心,强降水及波脊均位于低涡西南侧强辐合上升运动区;地形高度降低后,其机械阻挡抬升作用减弱,重力波和高原低涡消失,雨带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高原东坡地形对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原涡影响下的云南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高原涡 重力波 地形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长期建藏与对口援藏——新中国的西藏建设叙事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志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4,共8页
长期建藏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原则之一,对口援藏是党的一贯政策。西藏和平解放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口号是“长期建藏、边疆为家”。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对口援藏或援藏的叙事比较流行。看似简单的话... 长期建藏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原则之一,对口援藏是党的一贯政策。西藏和平解放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口号是“长期建藏、边疆为家”。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对口援藏或援藏的叙事比较流行。看似简单的话语转换,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两种经济体制下中央关于西藏建设的不同思考与政策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长期建藏又强调对口援藏,实现了两者辩证统一,共同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建藏 对口援藏 重要原则 一贯政策 辩证统一
下载PDF
川藏南线自驾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钢华 师慧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34,共18页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前因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藏南线(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的自驾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的情感体验特征与影响机制。文章发现:1)自驾游客的积极情感体验未达强烈水平,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情感体验)伴随着自驾这一流动性实践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波动特征,且涉及多个维度;2)基于自我需要满足与否、满足程度如何这一标准,自驾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包含两组类型、6类特征)促进了他们上述情感体验的产生,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影响了情感体验。上述研究发现不仅完善了有关游客情感体验前因和影响机制以及自驾入藏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体系,还为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驾游客 情感体验 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川藏南线 景观感知理论
下载PDF
1973—2017年西藏盐湖湖面动态变迁及对气候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闫立娟 焦叶红 《盐湖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西藏是我国主要盐湖成盐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5个时间段的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了西藏面积大于20 km^(2)的93个盐湖(不包括干盐湖),影像成像时间分别为1973—1977年、1990年前后、2000年前后、2... 西藏是我国主要盐湖成盐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5个时间段的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了西藏面积大于20 km^(2)的93个盐湖(不包括干盐湖),影像成像时间分别为1973—1977年、1990年前后、2000年前后、2010年前后和2017年,建立了西藏盐湖空间数据库,并分析了其1973—2017年的变化趋势。结论为:(1)总体上盐湖总面积呈增加趋势,且2000年之后,盐湖扩张趋势加剧,至2017年,被研究盐湖总面积已增至1990年前后的1.68倍。(2)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西藏中北部盐湖呈萎缩趋势,其余地区扩张。(3)盐湖湖面变迁与气候波动密切相关,1971—1990年气温和降雨量波动不大,引起西藏中北部盐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为冰川和冰雪融水补给的减少;1991—2017年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蒸发量减少,导致西藏盐湖呈现全面扩张的趋势。(4)扎布耶盐湖湖面动态变迁遥感解译结果与扎布耶长期观测站水位观测数据基本一致。1973—2009年其水位整体上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而从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landsat8从2013年开始免费提供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可做西藏盐湖动态变迁的持续观测。盐湖水深和成分应作为以后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盐湖 遥感 动态变迁 扎布耶盐湖 水深
下载PDF
中国西藏发现麝鼩属(劳亚食虫目:鼩鼱科)两新物种
8
作者 陈顺德 杨思雨 +7 位作者 青娇 范荣辉 唐刻意 廖锐 郭克疾 张梦斐 吴南飞 刘少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9-550,共22页
麝鼩属(Crocidura)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属。中国麝鼩属的分类存在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本文整理了灰麝鼩(C.attenuata)、台湾灰麝鼩(C.tanakae)、安徽麝鼩(C.anhuiensis)、白尾梢大麝鼩(C.dracula)、大麝鼩(C.lasiu... 麝鼩属(Crocidura)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属。中国麝鼩属的分类存在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本文整理了灰麝鼩(C.attenuata)、台湾灰麝鼩(C.tanakae)、安徽麝鼩(C.anhuiensis)、白尾梢大麝鼩(C.dracula)、大麝鼩(C.lasiura)、黑袍麝鼩(C.pullata)和2个疑似新种共8种大型麝鼩189号标本,比较了假剥制标本、头骨和牙齿形态,对测量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A)。结合中国及邻近地区麝鼩属物种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和分子物种界定结果,我们描记了两个从中国西藏发现的麝鼩新种,即札达麝鼩Crocidura zhadaensis Chen,Wu et Liu,sp.nov.和墨脱麝鼩Crocidura medogensis Chen,Wu et Liu,sp.nov.。札达麝鼩的鉴定特征:头体长69~77 mm,尾长49~56 mm,颅全长20.04~20.74 mm。体色较浅,整体呈褐色。尾距尾基3/4长有稀疏的白色长针毛,尾末端形成短毛束。脑颅扁平,下关节面内侧卵圆孔大,第三上单尖齿(U3)明显大于第二上单尖齿(U2),第一上前臼齿(P4)原尖附近有一小凹陷。墨脱麝鼩的鉴定特征:头体长67~76 mm,尾长62~65 mm,颅全长20.33~22.21 mm。体色深,背毛深黑褐色,腹毛黑灰色;尾长,常超过头体长的85%;脑颅饱满,顶骨较隆起;第一上单尖齿(U1)最大,高度约是第二上单尖齿(U2)和第三上单尖齿(U3)的两倍;第一上臼齿(M1)的次尖舌面侧缘延展呈半月形;乳突明显。为进一步厘清中国麝鼩物种的分类和物种多样性,本文编制了它们的物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麝鼩 分类 形态学 小型兽类
下载PDF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9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李彩虹 邵慰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0-1662,共13页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沿线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选取9个地质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结果显示,活动断裂是最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其次是地形起伏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地区远离活动断裂带和深切峡谷,呈块状、条带状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及深切峡谷之间。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和高山峡谷区,突出表现为距活动断裂较近,尤其是多条断裂相交或近于相交的地区。研究结果能够为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 层次分析法 重大工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墨脱花椒与四川汉源花椒的风味差异研究
10
作者 吴桂苹 胡荣锁 +5 位作者 白亭玉 伍宝朵 秦晓威 苏凡 谷风林 柳瑞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1期75-86,共12页
由于西藏墨脱花椒风味独特,以花椒的特征麻味成分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感官评定分析,研究对比西藏墨脱花椒(XZMT)和四川汉源青花椒(SCQ)及大红袍花椒(SCH)的风味差异。结果表... 由于西藏墨脱花椒风味独特,以花椒的特征麻味成分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感官评定分析,研究对比西藏墨脱花椒(XZMT)和四川汉源青花椒(SCQ)及大红袍花椒(SCH)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3种花椒风味存在明显差异,XZMT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低(3.473 mg/g),结合感官评定,确定其麻味感最低;SCH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高(37.99 mg/g),其次是SCQ(22.227 mg/g);XZMT、SCH和SCQ样品中分别检测出45、87、104种化合物,其中3种花椒样品中共有化合物为11种,XZMT独有化合物25种,SCH独有化合物28种,SCQ独有化合物50种,两两共有化合物50种。XZMT样品中的醛类化合物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花椒,因其含有相对较高的(+)-香茅醛(46.733%),使其具有独特的柠檬、柑橘类的香味,可对其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墨脱花椒 风味 差异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下游鮡科鱼类分类整理及三新种和中国一新记录种
11
作者 陈咏霞 谭慧敏 +3 位作者 林鹏程 张驰 王琳 何德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0-949,共30页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1974、2019—2023年间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下同)的403尾鮡科鱼类标本进行分类整理。标本检视结果及结合历史记录表明,雅鲁藏布江下游共分布有鮡科鱼类6属10种,即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1974、2019—2023年间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下同)的403尾鮡科鱼类标本进行分类整理。标本检视结果及结合历史记录表明,雅鲁藏布江下游共分布有鮡科鱼类6属10种,即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Regan 1905)、穴形纹胸鮡Glyptothorax cavia(Hamilton1822)、墨脱纹胸鮡G.medogensis Chen&He sp.nov.、疑似细体纹胸鮡G.cf.gracilis(Günther 1864)、稀有纹胸鮡G.rara Chen&He sp.nov.、西仁褶鮡Pseudecheneis sirenica Vishwanath&Darshan 2007、扁头异鮡Creteuchiloglanis kamengensis(Jayaram 1966)、细尾鰋Exostoma tenuicaudatum Tamang,Sinha&Gurumayun2015、西藏鰋E.tibetanum Gong,Lin,Liu&Liu 2018和无斑平唇鮡Parachiloglanis immaculata Chen&He sp.nov.。新种墨脱纹胸鮡是安氏纹胸鮡G.annandalei Hora 1923种名的修订,其偶鳍具羽状皮褶,项背骨前突与上枕骨棘相离,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缘垂直下方之后,腹鳍末端远离臀鳍起点,更细的尾柄,以及更长的头长等联合特征区别于同属其他物种。新种稀有纹胸鮡其偶鳍腹面光滑,无羽状皮褶;胸部吸着器心形,皮纹向前延伸至咽部,附着器后缘中部微陷、开放,皮纹不明显;臀鳍不分枝鳍条11根;项背骨前突与上枕骨棘间隔距离远;上颌须延伸超过胸鳍基末端,达胸鳍长的1/2处,其长为头长的134.2%等特征区别于同属其他种。新种无斑平唇鮡是霍氏平唇鮡P.hodgarti(Hora 1923)种名修订,其上颌齿带两侧向后延伸,内侧内凹,呈弯月形,横向宽约为纵向深的2倍;下颌齿带前缘和后缘中部微凹,左右两块紧靠,无明显间隔;鳃孔下角限于胸鳍基前1/3处;脂鳍末端游离,与尾鳍起点有一缺刻;胸鳍分枝鳍条16—17根;尾鳍末端明显内凹;侧线明显,侧线孔周围具白色稀疏圆点,体表和各鳍无明显的斑纹等特征有别于同属其他物种。穴形纹胸鮡为我国新记录种。西仁褶鮡为黄斑褶鮡P.sulcata(McClelland 1842)种名的修订。文章对10种鮡科鱼类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属种分类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 鮡科 种名修订 鉴别特征 新种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发现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
12
作者 李权 李学友 +10 位作者 曾祥乐 白皓天 Stephen Jackson 胡哲畅 朱中旭 汪思远 罗康 罗京 普明进 普昌哲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鼯鼠西藏种群形态上与不丹大鼯鼠不丹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singhei Saha,1975)的描述一致;遗传上与米什米大鼯鼠(Petaurista mishmiensis)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较小(Cyt b:1.85%)。考虑到不丹大鼯鼠和米什米大鼯鼠之间的遗传差异过小,分布区连续且栖息地都为中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故两者应视为同一物种;又因两者之间的毛色差异稳定存在,可作为不同亚种,根据优先律,使用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Gray,1842)做为种名,米什米大鼯鼠降为不丹大鼯鼠米什米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mishmiensis Choudhury,2009)。李氏小飞鼠西藏种群毛色、头骨和颊齿特征与云南西北部种群一致,但体型较小,且阴茎长度、直径和形状有较大程度的变异;遗传上西藏种群是包含云南西北部种群的并系群,遗传距离较小(12S ribosomal RNA:0.45%~0.91%,16S ribosomal RNA:0.31%~1.05%)。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本研究扩展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的分布区,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喜马拉雅地区兽类的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以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鼯鼠 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 错那县 墨脱县 巴宜区 亚东县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云杉的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13
作者 李艳 尤勇刚 +1 位作者 韩立鹤 赵留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29,139,共8页
为了解不同胸径云杉的蒸腾耗水规律,在西藏东南波密县云杉森林设置3个100 m×100 m样地,采用SFM1流体流量传感器,通过热比率法对西藏东南部不同胸径云杉树干液流速率进行监测。同时,利用美国ClimaVUE 50气象站对云杉群落生境的气象... 为了解不同胸径云杉的蒸腾耗水规律,在西藏东南波密县云杉森林设置3个100 m×100 m样地,采用SFM1流体流量传感器,通过热比率法对西藏东南部不同胸径云杉树干液流速率进行监测。同时,利用美国ClimaVUE 50气象站对云杉群落生境的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在日尺度和季节尺度上,分析不同胸径云杉的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每小时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胸径云杉树干液流速率均表现出典型的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且不同月份的平均树干液流速率不同,云杉瞬间最大液流速率分别为207.34 cm·h^(-1)(胸径10~20 cm, 7月3日,184 d)、207.84 cm·h^(-1)(胸径20~30 cm, 5月29日,149 d)、286.18 cm·h^(-1)(胸径30~40 cm, 7月8日,189 d)。(2)影响云杉森林林分蒸腾的主要气象因子为VPD(饱和水汽压差)、太阳辐射、风速和降雨。(3)在生长季,不同胸径云杉蒸腾耗水量变化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时胸径10~20 cm的云杉月耗水量最小出现在2月份(约为0.17 m^(3)),最大出现在7月份(约为0.47 m^(3));胸径20~30 cm的云杉月耗水量最小出现在12月份(约为0.62 m^(3)),最大出现在5月份(约为1.61m^(3));胸径30~40 cm的云杉月耗水量最小出现在1月份(约为1.35 m^(3)),最大出现在7月份(约为3.87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速率 蒸腾耗水量 气象因子 藏东南 云杉
下载PDF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的实践路径
14
作者 贾丽 宋维亮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22-28,38,154,共9页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的关键之举。推进西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的关键之举。推进西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处理好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挑战、应对复杂外部干扰的挑战以及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矛盾的挑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实践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西藏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云南地区强震的超长时间平静异常及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15
作者 苏有锦 孙楠 +2 位作者 赵小艳 贺素歌 张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6,共15页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区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1887年以来,云南地区5次M≥7.0地震平静期内其周边地震活动环境有很大差异性:第Ⅰ,第Ⅱ和第Ⅴ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活跃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但青藏高原活跃),第Ⅲ和第Ⅳ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平静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青藏高原也平静)。当前云南地区处于27.55 a超长时间平静期(即第Ⅴ平静期),其所处的周边地震活动环境与第Ⅰ和第Ⅱ平静期相似,据此推断,其后续地震趋势可能也与第Ⅰ和第Ⅱ活跃期相似,处于相对弱的活跃期。同时,未来较长时间青藏高原可能仍将处于M≥7.0地震活跃时段;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后,川滇地块可能会进入M≥6.7地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强震平静 青藏高原 川滇地块 强震活动状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60多年来的气候暖湿化:来自德令哈水文气候的记录
16
作者 曾方明 董博 张西营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柴达木盆地水文气候的变化影响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方法对德令哈60多年来的气象和水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令哈的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1956—2022年升温速率为0... 柴达木盆地水文气候的变化影响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方法对德令哈60多年来的气象和水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令哈的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1956—2022年升温速率为0.45℃/10 a,1956—2018年降水增加速率为26.6 mm/10 a。冬季气温升高最快,可达0.75℃/10 a;夏季降水增加最多,为17.1 mm/10 a。德令哈水文站的平均流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1960—2020年增加速率为1.03 m^(3)/s/10 a;夏季增加速率最快,为2.89 m^(3)/s/10 a。平均流量主要受控于降水量,气温对其影响次之。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平均流量在2009年发生突变。尽管1973—1980年的蒸发量处于高值,但1956—2003年的蒸发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风速很可能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素。湿润指数(降水量/蒸发量)呈升高趋势,表明德令哈气候近60年来朝湿润化方向发展。托素湖、尕海、青海湖湖面上涨及柴达木盆地植被覆盖度增加进一步印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的暖湿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部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学术演进
17
作者 周毓华 崔逸菲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61-69,77,155,共11页
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是传承发展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话语体系下,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传统史诗、民间歌谣和传统戏曲等内容得到全面、系统... 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是传承发展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话语体系下,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传统史诗、民间歌谣和传统戏曲等内容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梳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口头文学遗产,建构中国传统口头文学体系,推动藏学、民间文学等学科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和平解放以来 藏族传统口头文学
下载PDF
印度议会涉藏法案探析(1959-1976)
18
作者 任娟 李萌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78-84,92,156,共9页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涉藏问题和边界冲突的双重叠加效应下,中印关系跌入历史低谷,为后期两国关系格局的演变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印度联邦议会和地方邦议会通过了涉及外交、国防、民防、东北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治理...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涉藏问题和边界冲突的双重叠加效应下,中印关系跌入历史低谷,为后期两国关系格局的演变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印度联邦议会和地方邦议会通过了涉及外交、国防、民防、东北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治理等多个领域的法案,为印度政府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改革边疆治理体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法理支撑。本研究将上述法案置于中印涉藏关系史的框架中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论证,揭示该历史时期印度议会涉藏法案的主要特征及立法动因,以期为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印度政府涉藏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涉藏法案 联邦议会 地方邦议会
下载PDF
世界典型高温地热田回灌经验及对谷露热田回灌井部署的启示
19
作者 张松 郑冉 +7 位作者 郝伟林 胡先才 万汉平 胡志华 高洪雷 张健 吴儒杰 唐伟军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745-755,共11页
地热尾水回灌是地热田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热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上不同类型高温地热田回灌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发现不同类型地热田常采取不同的回灌策略:气相为主的气液两相地热田常进行内场回灌;液相为主的气液两相地热... 地热尾水回灌是地热田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热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上不同类型高温地热田回灌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发现不同类型地热田常采取不同的回灌策略:气相为主的气液两相地热田常进行内场回灌;液相为主的气液两相地热田和水热型地热田常采用内场回灌与外场回灌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分析与谷露地热田相似的美国Brady Hot Spring地热田、Beowawe地热田和中国羊易地热田三个水热型高温地热田在生产过程中的回灌情况,对上述地热田在回灌过程中的回灌距离、回灌深度及回灌后对热田生产的影响进行总结。上述地热田多采用同构造回灌的方式进行回灌;一般无特定的回灌距离,常采用内场回灌与外场回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回灌目的层常选择渗透性好的断裂构造;回灌深度以大于500 m的深层回灌为主。这些热田在回灌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效果,需要平衡生产区的压力下降和热突破之间的关系。结合谷露地热田实际地质情况,认为谷露地热田应该采取同构造回灌,且采用内场回灌与外场回灌相结合的深层回灌方式。初步在热田生产区1 km以外的位置选择3片回灌区域。其中回灌1区是主要回灌区域,位于热田生产区的北侧约1~1.5 km范围内。为了防止发生热突破,需要在回灌井实施过程中,进行回灌试验,尽早确定回灌井与生产区之间的水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高温地热田 回灌经验 谷露地热田 回灌井
下载PDF
面向空投的青藏高原风场大涡模拟研究
20
作者 鲍艳松 季凌潇 +2 位作者 李欢 陆其峰 王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且气候恶劣,对高原空投伞降和航空安全是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一套适用于高原复杂地形的风场精确模拟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大涡模拟LES(Large Eddy Simula...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且气候恶劣,对高原空投伞降和航空安全是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一套适用于高原复杂地形的风场精确模拟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大涡模拟LES(Large Eddy Simulation)方案,研究青藏高原大涡模拟方法,构建一套降尺度至40 m水平分辨率的WRF-LES系统。然后,基于青藏高原大风个例,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评估LES方案和地形高程数据对风场模拟影响。其外,对LES方案的标准亚格子湍流应力模型中参数进行分析,得到青藏高原风场模拟的最优方案组。最后,进行批量试验,检验该方案对高原风场模拟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1)40 m分辨率的WRF-LES系统可模拟得到更精细和准确的风场信息,模拟风速平均绝对误差MAE(Mean Absolute Error)较ACM2方案减小1.4 m·s^(-1)且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减小1.81 m·s^(-1);(2)高精度地形资料ASTER的接入可以改善模式对风场模拟的效果,各项误差较模式默认地形模拟结果均存在约0.2 m·s^(-1)的改善;(3)LES方案采用基于1.5阶湍流动能方案且常数项系数为0.1时模拟效果最佳,MAE为1.56 m·s^(-1)且RMSE为2.06 m·s^(-1)。批量试验验证了大涡模拟方案对于青藏高原边界层风场模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40 m分辨率区域风场模拟效果明显优于中尺度模拟效果,可为高原空投伞降提供准确的风场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涡模拟 空投伞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