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in the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Zou Caineng Gong Yanjie +1 位作者 Tao Shizhen Liu Shaob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are those reservoirs which develop in widespread tight sandstones with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ro...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are those reservoirs which develop in widespread tight sandstones with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rocks and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south transition region, Sichuan Basin.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Xul Member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he Xu2 Member are thick (Xul Member: 40 m, Xu2 Member: 120 m) and are distributed continuously in this study area. The results of drilled wells show that the widespread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are charged with natural gas. Therefore, th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in the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 are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The accumulation of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s controlled by an adequate driving force of the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which is demonstrated by a "one-dimensional"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 this simulation, the natural gas of"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moves tbrward with no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PPMP), and the natural gas saturation of"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 Xu2Member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周康 彭军 耿梅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2期8-11,共4页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典型的致密化砂岩储层。为深入了解其致密化原因,综合大量岩心、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辅之X射线衍射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储层主要为水下分...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典型的致密化砂岩储层。为深入了解其致密化原因,综合大量岩心、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辅之X射线衍射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储层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其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石英和岩屑含量高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强烈的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及钙质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而溶蚀作用和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对储层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物性 主控因素 须家河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构造格局的新认识 被引量:36
3
作者 常印佛 李加好 宋传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579-3591,共13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区域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本文重点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造格局和复合构造系统,探讨了董岭/埤城式基底与江南式基底的拼合时代,提出了南北对峙带的概念,明确...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区域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本文重点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造格局和复合构造系统,探讨了董岭/埤城式基底与江南式基底的拼合时代,提出了南北对峙带的概念,明确了江南过渡带的内涵。主要认识有:(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平面构造格局为"一弧一线夹两喇叭"的形态;(2)董岭/埤城式基底与江南式基底的拼合时代介于Z1与Z2之间;(3)南北对峙带是"纲",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造格局;(4)剪切阶段是"眼",区域上由"压扭"向"张扭"的转换过程中成岩成矿大爆发;(5)江南过渡带的南半部早期属于江南隆起,在印支期与下扬子地区一并发生褶皱,褶皱特征类似下扬子坳陷南缘而与江南隆起腹地不同,故划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单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构造格局 江南过渡带 基底拼合 南北对峙带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建锋 彭军 +3 位作者 周康 殷孝梅 唐勇 刘金库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3,共5页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和地表剖面等资料对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的类型、性质、规模大小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将须家河...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和地表剖面等资料对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的类型、性质、规模大小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将须家河组二段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进一步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2类旋回结构。指出最有利储集砂体形成于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 基准面旋回 须家河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8
5
作者 郭卫星 李书兵 +2 位作者 刘树根 罗啸泉 王睿婧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686-691,共6页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造带、分层变形带和山前单斜带。垂向构造以须家河组3段和中、下三叠统为界,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3个层次,浅层和中层总体呈叠瓦构造,深层构造变形弱。以绵竹为界,研究区分为北东段和南西段,北东段构造倾角大、垂向位移明显,南西段构造倾角小、水平位移大。构造演化分析表明,印支晚期以安县—灌县断层活动为代表,推覆构造活动强烈并有较大的水平收缩变形量;燕山早期构造相对平静;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关口断层发育,水平收缩变形量相对小,而基底隆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盆山过渡带 前展式叠瓦构造 分层变形构造 安县-灌县断层 川西坳陷中段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俊文 熊金红 +4 位作者 李其荣 杜本强 隆辉 杨坚 谢红兵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1-354,共4页
通过对须家河组构造演化、成藏过程、圈闭与烃源岩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包括:充足的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中三叠统侵蚀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印... 通过对须家河组构造演化、成藏过程、圈闭与烃源岩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包括:充足的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中三叠统侵蚀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印支末期古构造带的发育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其中后2个因素通过沟通油气源、有利沉积相带和形成圈闭等作用控制着油气的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南过渡带 须家河组 古构造带 侵蚀面 成藏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