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Brown Midrib Sorghum with Conventional Sorghum Forage for Grazing Dairy Cows 被引量:2
1
作者 Laura Astigarraga Ana Bianco +1 位作者 Ricardo Mello Dana Montedónico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7期955-962,共8页
A brown midrib (BMR) sorghum pasture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sorghum for its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f Holstein cows in midlactation in terms of milk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at grazing over three periods (Period 1... A brown midrib (BMR) sorghum pasture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sorghum for its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f Holstein cows in midlactation in terms of milk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at grazing over three periods (Period 1: 20/01 to 31/01, Period 2: 17/02 to 28/02, Period 3: 19/03 to 30/03). Forty Holstein cow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pre-experimental milk production (22.4 ± 4.2 kg/d milk), live weight (530 ± 25 kg) and lactation stage (127 ± 63 days) and assigned randomly to one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pasture. Pasture was assigned on equal basis at an allowance 25 kg DM/cow/day (above 10 cm), assuming a 65% forage utilization and cows received 4 kg of concentrate per day. Simultaneously, both pastures were evaluated with sheep, to analyze digestibility at every grazing period. The BMR sorghum supported higher FCM than normal sorghum (18.5 vs. 17.8 l/day, P < 0.05). Additionally, production of milk components was greater (+52 g/day/cow and +36 g/day/cow for fat and protein respectively, P 0.05), with fewer intake of concentrate (-0.4 kg/day/cow, P 0.05) when compared with cows grazing normal sorghum. Those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greater (P 0.05) total digestive tract DM, OM and NDF in vivo digestibilities for BMR sorghum (65.0, 67.1, 65.9 respectively) than for normal sorghum (60.3, 62.0, 61.3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d digestibility of BMR sorghum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on fiber which allowed a higher cell wall diges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BMR sorghum hybrid outperformed the normal sorghum hybrid resulting in a higher performance per cow with lower concentrate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normal sorgh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wn midrib FORAGE SORGHUM DIGESTIBILITY Milk Production Dairy COWS
下载PDF
MIDRIB AND LEDGE OF BAINITE IN A Cu-Zn-Al-Mn ALLOY 被引量:1
2
作者 HAN Ming CHEN Fumin CHEN Jinming CHEN Yuru LIU Wenxi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China CHEN Fumin Professor,Dept.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a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1990年第5期307-311,共5页
The bainitic transformation in a Cu-Zn-Al-Mn alloy has been examined with TEM.The re- sults show that the stacking faults and also the bainitic midrib are found at the beginning of bainite formation in the alloy.The s... The bainitic transformation in a Cu-Zn-Al-Mn alloy has been examined with TEM.The re- sults show that the stacking faults and also the bainitic midrib are found at the beginning of bainite formation in the alloy.The stacking fault planes can pass continuously through the midrib in bainite.The growth ledges occur at the broad faces and rims of bainite.The broad and narrow faces of th ledges are parallel to the fault plane and habit plane respectively.Both their Miller indices are {110}_(B2).The moving direction of ledges is parallel to the fault plane. It may be deduced that the bainite in alloy are initially formed by shear and the process of growth are go verned by propagation o f fault pl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n-AI-Mn alloy bainitic midrib growth ledge
下载PDF
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与褐色中脉高丹草复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武瑞鑫 石霞 +3 位作者 贾文娟 游永亮 赵海明 李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1-1577,共7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与褐色中脉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复种的可行性。于2019—2022年,本研究采用试验与示范结合的方式,从两种饲草的播期效应、种植密度、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讨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与褐色中脉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复种的可行性。于2019—2022年,本研究采用试验与示范结合的方式,从两种饲草的播期效应、种植密度、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可进行上下茬搭配,形成复种,创建了饲用小黑麦与褐色中脉高丹草一年两作复种的模式,可实现饲草周年生产。与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相比,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每公顷纯效益较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3060元。节水、省肥、节药效果明显,每公顷节水1500~2250 m3;每公顷氮、磷、钾肥分别减少45%,50%,50%;全生育期无需农药防治虫害,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模式。饲用小黑麦与高丹草复种模式适宜在华北平原农区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小黑麦 ‘冀饲3号’ 褐色中脉 高丹草 ‘冀草6号’ 复种模式
下载PDF
SNP分子标记对bmr6和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鉴定
4
作者 张国琴 葛玉彬 张正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6-1003,共8页
高粱(Sorghum bicolor)的褐色中脉(bmr)是由化学诱变引起,与传统的白色中脉相比能有效降低茎秆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反刍动物的消化率。在高粱中已定位出8个bmr基因,其中只有bmr6和bmr12在生物学及分子水平方面得到全面的研究和广泛的应... 高粱(Sorghum bicolor)的褐色中脉(bmr)是由化学诱变引起,与传统的白色中脉相比能有效降低茎秆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反刍动物的消化率。在高粱中已定位出8个bmr基因,其中只有bmr6和bmr12在生物学及分子水平方面得到全面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目前,有许多褐色中脉高粱种质资源,无法从中脉颜色上区分其基因型。因此,本研究根据bmr6和bmr12单碱基突变位点的DNA序列,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子标记,对51份高粱种质中的褐色中脉类型进行鉴定,鉴定出bmr6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24份,均为高代自交系材料;鉴定出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2份(TxbmrB和Daka2BF9)。本研究鉴定出的bmr6和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可以为bmr饲用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bmr性状供体创制相应的bmr亲本系材料,从而加快育种进程。此外,本研究优化了bmr6和bmr12 SNP分子标记体系,通过测序技术可快速准确地对bmr6和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进行鉴定,从而加快bmr分子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褐色中脉 bmr6 bmr12 SNP分子标记 分子鉴定 辅助选择
下载PDF
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产量品质与抗逆性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源 游永亮 +3 位作者 赵海明 谢楠 翟兰菊 刘贵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9-896,共8页
为揭示不同褐色中脉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苏丹草(S.sudanense)、高丹草(S.bicolor×S.sudanense)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差异。在海河低平原农区,以生产主推的5份常规饲草品种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刈割处理下国外1... 为揭示不同褐色中脉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苏丹草(S.sudanense)、高丹草(S.bicolor×S.sudanense)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差异。在海河低平原农区,以生产主推的5份常规饲草品种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刈割处理下国外15份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特性。结果表明:受生长环境因素(不同刈割次数处理)的影响,BMR-6型高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下降,BMR-6型饲用高粱的平均干草产量下降幅度高于BMR-12型品种,而BMR-6型苏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增加;但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褐色中脉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而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品质性状分析表明,光周期不敏感型、BMR-12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低于BMR-6品种,相对饲用价值(RFV)值显著高于BMR-6品种(P<0.05)。综合考虑,BMR-12型材料的育种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中脉 饲草高粱 产量 品质 抗逆性
下载PDF
烟草Hsp70基因家族的鉴定及NtHsp70Chl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二龙 范志勇 +5 位作者 王松峰 王德勋 朱凯 孙军伟 苏家恩 宋朝鹏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6,共9页
为探明烟草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家族的特征及烟叶主脉中NtHsp70Chl基因在烘烤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对Hsp70基因家族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并对NtHsp70Chl基因进行了烘烤条件下实时荧光定量表达PCR分析。结... 为探明烟草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家族的特征及烟叶主脉中NtHsp70Chl基因在烘烤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对Hsp70基因家族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并对NtHsp70Chl基因进行了烘烤条件下实时荧光定量表达PCR分析。结果表明,烟草基因组中Hsp70基因家族共有61个成员,蛋白序列长度不等,等电点在4.52~9.75范围内,各成员蛋白分别定位于细胞质、内质网、细胞外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烟草Hsp70基因家族分为6组,定位于叶绿体的成员均存在Ⅵ-a亚组;61个NtHsp70基因分布于18条染色体上,经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的基因分别位于6、17和19号染色体上;烟草Hsp70家族中具有10个基因重复和5个旁系同源基因;经RT-q PCR检测分析,定位于烟草叶绿体中的NtHsp70Chl基因对高温诱导的敏感性较弱。本研究为深入研究烟草Hsp70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主脉组织 Hsp70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NtHsp70Chl 高温诱导
下载PDF
水稻白色中脉Oswm2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15
7
作者 胡景涛 张甲 +5 位作者 李园园 付崇允 郑静 陈家彬 胡燕 李仕贵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01-1206,共6页
从T-DNA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份以中花11为遗传背景的白色中脉突变体。该突变体剑叶以下叶片的中下部中脉表现为白色,白色中脉附近的叶色微黄,并且伴随株高等农艺性状的改变,暂时将其定名为Oswm2(Oryza sativa white midrib2)。遗传分析表... 从T-DNA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份以中花11为遗传背景的白色中脉突变体。该突变体剑叶以下叶片的中下部中脉表现为白色,白色中脉附近的叶色微黄,并且伴随株高等农艺性状的改变,暂时将其定名为Oswm2(Oryza sativa white midrib2)。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以Oswm2和粳稻02428杂交的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将OsWM2基因定位在水稻第7染色体的SSR标记RM21478和RM41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8.7和15.9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白色中脉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小燕 徐芳芳 +5 位作者 桑贤春 蒋钰东 代高猛 王楠 张长伟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whi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midrib)。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苗期表现正常,孕穗后期剑叶、倒二叶、倒三叶整张叶片的主叶脉和次级叶脉白化,叶肉细胞无显著变化,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抽穗期突变体wpsm的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Pn)及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极显著降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892株西农1A/wpsm的F2隐性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引物InDel 10与InDel 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6 cM和0.12 cM,物理距离约为56 kb。本研究为WPSM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aL ) 叶脉 白化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法测定烘烤过程中烤烟主脉的水分 被引量:22
9
作者 魏硕 王德勋 +6 位作者 苏家恩 李再光 徐发华 王新中 何海萍 余源 宋朝鹏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35,共5页
为了准确掌握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脉水分变化情况,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法测定了烘烤过程中烤烟主脉含水率及水分状态,并与烘箱干燥法含水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鲜烟叶及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脉含有结合水T_(21)(1~10 ms)和自由水T_... 为了准确掌握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脉水分变化情况,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法测定了烘烤过程中烤烟主脉含水率及水分状态,并与烘箱干燥法含水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鲜烟叶及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脉含有结合水T_(21)(1~10 ms)和自由水T_(22)(100~1 000 ms);随着烘烤进程的推进,自由水信号幅值M_(22)与水分总信号幅值M_(20)呈现降低趋势,结合水信号幅值M_(21)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反演谱曲线总信号幅值分别与主脉水分质量、干基含水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R^2=0.997 9,R^2=0.998 3,P<0.01),由回归方程可得到烘烤干燥过程中主脉含水率。(3)与烘箱法相比,低场核磁共振法检测结果稳定性较好,适用于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脉含水率的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烤烟 烘烤 主脉 含水率
下载PDF
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和适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志华 胡启鹏 +2 位作者 王荣 肖文发 马履一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7-652,共6页
对比研究了旷地、林窗及林下3种光环境下喜树幼苗叶悬挂角和叶柄角的光响应与适应性,结果表明:(1)在旷地、林窗和林下,光、热等生态因子的差异显著;(2)对于不同的光环境,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在旷地的变化幅度最大,林窗下次之,林... 对比研究了旷地、林窗及林下3种光环境下喜树幼苗叶悬挂角和叶柄角的光响应与适应性,结果表明:(1)在旷地、林窗和林下,光、热等生态因子的差异显著;(2)对于不同的光环境,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在旷地的变化幅度最大,林窗下次之,林下最小;(3)夏季晴天,在旷地、林窗和林下,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与叶柄角分别在16:00、14:00和12:00左右达到“峰”值,叶悬挂角分别约为140°、128°和112°,叶柄角分别约为67°、59°和55°;同时,在3种光环境下,夏季晴天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与叶柄角的日变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互作关系,以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同时增大或减小来避开或捕获光辐射,这样即保证了喜树叶片有效避开强光,也确保喜树叶片对适度光辐射的最大利用。以上都是喜树叶片对光的捕获或避开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悬挂角 叶柄角 光环境 适应性 喜树
下载PDF
烘烤过程中霉变烟叶主脉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二龙 苏家恩 +5 位作者 范志勇 王德勋 户艳霞 王新中 孙军伟 宋朝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6-629,共4页
以云烟85的适熟中部叶(第9~11位叶)为材料,每隔4 h观察气流上升式四层密集烤房的顶层(第4层)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霉变状况,至相邻2次霉变烟叶数无增加(60 h),停止观察;每隔12 h用扫描电镜随机观察霉变烟叶主脉端口和表皮的超微结构,至60 ... 以云烟85的适熟中部叶(第9~11位叶)为材料,每隔4 h观察气流上升式四层密集烤房的顶层(第4层)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霉变状况,至相邻2次霉变烟叶数无增加(60 h),停止观察;每隔12 h用扫描电镜随机观察霉变烟叶主脉端口和表皮的超微结构,至60 h时终止。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中的22.3 h左右,顶层烟叶开始发生霉变,于43.47 h左右暴发,其霉变率为29.2%,至56.7 h左右终止,霉变率达58.2%,经拟合,烟叶霉变率曲线符合"S"型曲线;0~12 h烟叶主脉端口破损,且有部分晶体产生,12~24 h晶体裂解,且出现菌丝,48~60 h时,霉菌迅速生长繁殖,表皮霉菌生长量最大;0~12 h,烟叶主脉表皮细胞的宽度缓慢收缩,且有微量的霉菌孢子萌发,在12 h之后快速收缩,12~24 h出现菌丝,霉菌快速生长繁殖期处于48~60 h,60 h表皮腺毛干瘪。烟叶霉变的发生时间处变黄中期和末期,防控烘烤过程中烟叶霉变的最佳时间应在22.3 h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烤 霉变 烟叶主脉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水稻白色中脉Oswm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娜 储黄伟 +1 位作者 文铁桥 张大兵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对粳稻9522γ射线诱变,从M2中筛选出1株带有白色中脉的隐性单位点突变的突变体,定名为Oswm(wm=white midrib)。Oswm叶片的近轴面中脉呈现白色,其他性状无明显异常。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Oswm叶片位于白色中脉部位的叶绿体不能正常... 通过对粳稻9522γ射线诱变,从M2中筛选出1株带有白色中脉的隐性单位点突变的突变体,定名为Oswm(wm=white midrib)。Oswm叶片的近轴面中脉呈现白色,其他性状无明显异常。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Oswm叶片位于白色中脉部位的叶绿体不能正常发育。为克隆OsWM基因,用Oswm突变体和籼稻广陆矮4号杂交的F2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方法,首先将OsWM位点初步定位在水稻4号染色体上的SSR分子标记RM5503和RM2578之间。为了精细定位OsWM位点,在RM5503和RM2578之间发展了12个有多态性的InDel分子标记。最终将OsWM基因座位定位在CH413和CH415之间,遗传距离均为0.3 cM,物理距离约为122 kb。这为克隆OsWM基因以及研究叶绿体发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白色中脉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不同初烤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及高温贮藏后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靳彤 史宏志 +4 位作者 周骏 白若石 杨惠娟 赵世民 王俊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7,共9页
为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初烤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及其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探明高温贮藏对TSNAs形成的影响。收集了我国河南、云贵、粤湘产区的30个烤烟初烤后烟叶样品,在河南洛阳设置品种试验,另将初烤叶片和烟梗进行... 为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初烤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及其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探明高温贮藏对TSNAs形成的影响。收集了我国河南、云贵、粤湘产区的30个烤烟初烤后烟叶样品,在河南洛阳设置品种试验,另将初烤叶片和烟梗进行高温贮藏,研究烟草特有亚硝胺、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初烤烟叶叶片TSNAs含量均显著高于烟梗,且在叶片中NNN比例较高,在烟梗中则以NNK比例较高;叶片中生物碱总量约为烟梗的4.7倍;硝酸盐含量则表现为烟梗中含量远高于叶片。不同地区叶片TSNAs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以湘粤产区含量最高;不同品种叶片的TSNAs含量达到显著差异,生物碱含量较低的品种TSNAs含量较低;各部位烟叶TSNAs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支脉>主脉。相关分析表明在烟叶烘烤过程中烟叶生物碱含量对TSNAs积累的影响较大。经高温贮藏后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增加幅度有较大差异,其中烟梗TSNAs增加比例达到229.2%,叶片增加30.6%,硝酸盐含量对高温贮藏过程中TSNAs形成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 烟梗 叶片 硝酸 高温贮藏
下载PDF
烟叶主脉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秀丽 袁志华 +2 位作者 周雪花 张全国 刘国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175,共4页
以中烟100为研究材料,在万能试验机上对未熟、欠熟、适熟期的烟叶主脉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烟叶不同成熟度和主脉含水率对主脉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主脉材料的拉伸力—变形曲线分为5个阶段.随着烟叶成熟度的提高,含水率... 以中烟100为研究材料,在万能试验机上对未熟、欠熟、适熟期的烟叶主脉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烟叶不同成熟度和主脉含水率对主脉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主脉材料的拉伸力—变形曲线分为5个阶段.随着烟叶成熟度的提高,含水率和弹性模量均下降,未熟期主脉平均弹性模量为29.84 MPa,欠熟期为27.22 MPa,适熟期为26.0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主脉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张掖湿地旱柳叶水势与中脉性状的关联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婷 赵成章 +3 位作者 韩玲 郑慧玲 冯威 段贝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35-3343,共9页
植物叶水势和中脉性状是反映叶片水力特性的主要参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理解植物水分供需平衡的生态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张掖市黑河干流边缘的洪泛平原湿地为实验地,以河岸为起点沿平行河岸线的方向依次设置近水区(样地Ⅰ)、中... 植物叶水势和中脉性状是反映叶片水力特性的主要参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理解植物水分供需平衡的生态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张掖市黑河干流边缘的洪泛平原湿地为实验地,以河岸为起点沿平行河岸线的方向依次设置近水区(样地Ⅰ)、中水区(样地Ⅱ)和远水区(样地Ⅲ)3个水分梯度样地,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研究了对水分影响下旱柳(Salix matsudana)叶水势与中脉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旱柳林的高度、密度和郁闭度均持续降低,旱柳叶片的中脉密度、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叶片温度(Tleaf)逐渐增加,中脉直径、比叶面积及叶水势、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不同土壤含水量样地旱柳叶水势与中脉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P<0.05),在样地Ⅰ和样地Ⅲ叶水势与中脉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在样地Ⅱ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旱柳叶水势与中脉直径在3个水分梯度样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湿地土壤含水量减少,旱柳采取降低叶水势、增加中脉密度并减少中脉直径的资源投资策略,反映了该物种在异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叶片性状可塑性,从而有利于其适应特殊的湿地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柳 叶水势 中脉密度 中脉直径 关联性 土壤水分梯度 张掖湿地
下载PDF
不同调控措施对烟叶钾素调节效应研究初报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金钟 赵东方 +3 位作者 张凤霞 彭丽 宋鹏飞 韩富根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9-41,47,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打顶和涂抹生长素IAA对烟叶钾素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随施肥水平升高,团棵期烟叶叶片钾素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旺长期呈上升趋势,圆顶期施肥水平较高的处理烟叶叶片钾素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而烟叶主脉钾素含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打顶和涂抹生长素IAA对烟叶钾素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随施肥水平升高,团棵期烟叶叶片钾素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旺长期呈上升趋势,圆顶期施肥水平较高的处理烟叶叶片钾素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而烟叶主脉钾素含量在不同时期大致呈上升趋势;留顶和移栽后追施硫酸钾结合打顶时涂1次生长素可以明显提高烟叶钾素含量,尤其后者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钾素 叶片 叶脉 生长素
下载PDF
国产杜鹃花叶解剖与分类群 被引量:8
17
作者 熊子仙 杜青 王启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5-338,T003,共5页
报道了分别隶属于杜鹃花属 ( Rhododendron)中 8个亚属的国产 33个种叶片的解剖特征。根据中脉维管束结构特点 :木质部与韧皮部的位置 ,木质部的形状 ,木射线排列的方式 ,可分为 5个类型 :( 1)圆形周韧维管束 ;( 2 )羽线肾形周韧维管束 ... 报道了分别隶属于杜鹃花属 ( Rhododendron)中 8个亚属的国产 33个种叶片的解剖特征。根据中脉维管束结构特点 :木质部与韧皮部的位置 ,木质部的形状 ,木射线排列的方式 ,可分为 5个类型 :( 1)圆形周韧维管束 ;( 2 )羽线肾形周韧维管束 ;( 3)扇线肾形周韧维管束 ;( 4 )近周韧维管束 ;( 5)下韧维管束。讨论了中脉维管束类型可能的演化趋势 :周韧维管束→近周韧维管束→下韧维管束。还讨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叶解剖 中脉维管束
下载PDF
不同变黄变筋温度对红花大金元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任杰 王涛 +4 位作者 饶智 王朝佐 袁威 徐世峰 王传义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6,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红花大金元烤后烟叶香气质量,以中部烟叶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变黄和变筋温度对其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和美拉德反应产物总量以36℃低温或38℃中温变黄和44... 为进一步提高红花大金元烤后烟叶香气质量,以中部烟叶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变黄和变筋温度对其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和美拉德反应产物总量以36℃低温或38℃中温变黄和44~46℃低温或46~48℃中温变筋显著高于40℃高温变黄和48~50℃高温变筋处理。在中低温变黄条件下,巨豆三烯酮、西柏三烯二醇、茄酮、吡啶、2-戊基呋喃、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致香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中低温变筋条件下,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茄酮、西柏三烯二醇、面包酮、2-戊基呋喃、2-吡啶甲醛、壬醛、吲哚、苯甲醛等致香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等致香物质含量受变黄和变筋温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大金元 密集烘烤 变黄温度 变筋温度 致香物质
下载PDF
高粱棕色中脉基因bmr-6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杰勤 王丽华 +1 位作者 詹秋文 范军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277,共5页
高粱棕色突变体的叶片中脉是棕色的,此类突变体能使家畜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降低40%~60%,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家畜对高粱秸秆的消化率。利用高粱棕色中脉材料N592(bmr-6类型)和白色中脉(Sa)进行杂交和自交,构建F2分离群体,F1表现为白色中... 高粱棕色突变体的叶片中脉是棕色的,此类突变体能使家畜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降低40%~60%,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家畜对高粱秸秆的消化率。利用高粱棕色中脉材料N592(bmr-6类型)和白色中脉(Sa)进行杂交和自交,构建F2分离群体,F1表现为白色中脉,F2白棕分离比符合3∶1,说明棕色中脉基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隐性遗传。用已知定位到连锁群上的微卫星标记对棕色中脉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发现1个与棕色中脉(bmr-6)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连锁距离为4.2cM,初步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连锁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bmr-6 SSR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绒毛番龙眼对生长光强的形态和生理适应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亚杰 冯玉龙 +1 位作者 冯志立 曹坤芳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6-214,共9页
在 10 0 %、5 0 %、2 5 %和 8%自然光强下栽培绒毛番龙眼幼苗并研究了其对光环境的适应。 10 0 %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通过增大叶片悬挂角 (midribangle ,MA)和比叶重 (laminamassperunitarea ,LMA) ,减少叶氮在捕光组分中的分配等降低... 在 10 0 %、5 0 %、2 5 %和 8%自然光强下栽培绒毛番龙眼幼苗并研究了其对光环境的适应。 10 0 %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通过增大叶片悬挂角 (midribangle ,MA)和比叶重 (laminamassperunitarea ,LMA) ,减少叶氮在捕光组分中的分配等降低光能捕获 ;通过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热耗散。虽如此 ,还是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光抑制 ,加之叶氮在光合机构中的分配最少 ,导致光合能力最低 ,长势最差。 8%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通过降低MA、LMA以及叶片旋转 ,增加叶氮在捕光组分中的分配等提高光能捕获能力 ,光能转换及利用效率较高 ,热耗散水平较低 ,但由于环境光较弱 ,限制了光合碳同化 ,植株生长也较慢。 5 0 %和 2 5 %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有较强的光能捕获、利用和耗散能力 ,在几种光处理中长势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悬挂角 比叶重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叶氮分配 表型可塑性 绒毛番龙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