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梳理与展望
1
作者 王冬冬 吕一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薄弱,后继支持不力;研究方法简单移植,史料考证不实;研究视域聚焦国内,国际眼光不足;研究成果脱离时代,应用价值不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在群体上需涵养队伍,潜心治学;在方法上需考辨史料,学科融合;在视域上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成果上,需经世致用,服务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中国武举 科举制度 百年学术史 文献研究
下载PDF
科举制下清代官学教师考核与升迁制度研究
2
作者 程春玉 施克灿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清代举业极盛,读书人追捧仕进,官学教师普遍被认为逐官轻学,忽视教育本职。本文从与清代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官学教师的考核需对标统一的文官标准,并符合专门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清代举业极盛,读书人追捧仕进,官学教师普遍被认为逐官轻学,忽视教育本职。本文从与清代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官学教师的考核需对标统一的文官标准,并符合专门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其次,官学教师的升迁深受科举身份影响,由于多选择外升,且晋升空间狭窄,限制了教师职业的长期发展。再次,官学教师的升迁制度存在非公正性、滞后性,间接损害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最后,清代官学教师的考核与升迁系统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与延展性,是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的原因所在。清代官学教师的考核升迁制度对当今的教师评价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教师考核 文官升迁 教师职业发展
下载PDF
T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400-1900 被引量:2
3
作者 Benjamin A, Elma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3年第1期32-50,共19页
Scholars often contend that civil examinations were what made imperial China a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ey point 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o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erved more as a common training program fo... Scholars often contend that civil examinations were what made imperial China a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ey point 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o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erved more as a common training program for literati than as a gate-keeper to keep non-elites out. Despite the symbio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rt and its literati, the emperor played the final card in the selection process. The asymmetr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one and its elites nevertheless empowered elites to seek upward mobility as scholar-officials through the system. But true social mobility, peasants becoming officials, was never the goal of state poli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modest level of social circulation was an unexpected consequence of the meritocratic civil service. Moreover, the meri^t-based bureaucracy never broke free of its dependence on an authoritarian imperial system. A modem political system might be more compatible with meritocracy, however. One of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civil examinations was creation of classically literate men (and women), who used their linguistic talents for a variety of non-official purposes, from literati physicians to local pettifoggers, from fiction-writers to examination essay teachers, from Buddhist and Daoist monks to mothers and daughters. If there was much social mobility, i.e., the opportunity for members of the lower classes to ris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it was likely here. Rather than "social mobility," this phenomenon might be better described as a healthy "circulation" of lower and upper elites when compared to aristocratic Europe and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TOCRACY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late imperial China EDUCATION REPRODUCTION
原文传递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江 张亚琼 王智慧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19,共4页
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qu... 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维护政权稳定上功能的丧失是武举制度消亡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举制度 变迁 社会动因
下载PDF
略论宋代类书大盛的原因 被引量:7
5
作者 何忠礼 郑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8,共8页
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古类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它起源于曹魏时期,入唐以后,类书编修逐渐增多,至宋代遂大盛,甚至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宋代类书所以很多,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宋代帝王重视文治,个人也比较好学,... 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古类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它起源于曹魏时期,入唐以后,类书编修逐渐增多,至宋代遂大盛,甚至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宋代类书所以很多,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宋代帝王重视文治,个人也比较好学,所以大力鼓励类书的编修;二是科举制度到宋代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应试人数大大增多,考试内容发生变化,对类书的需要量随之增大;三是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完善,装订形式也有进步,为类书的刊行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类书 文治 科举制度 雕版印刷
下载PDF
八股文百年祭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0-97,共8页
八股文的形成是明清以前科场中经术与文学矛盾互动的结果 ,它在明清两代共被废止过 4次。八股文具有牢笼英才、驱策志士 ,规范竞争、引导备考 ,严定程式、防止作弊 ,客观衡文、快速评卷 ,训练思维、测验智力 ,训练写作、锻字炼句等功用... 八股文的形成是明清以前科场中经术与文学矛盾互动的结果 ,它在明清两代共被废止过 4次。八股文具有牢笼英才、驱策志士 ,规范竞争、引导备考 ,严定程式、防止作弊 ,客观衡文、快速评卷 ,训练思维、测验智力 ,训练写作、锻字炼句等功用。回顾八股文废止百年来的评价变化 ,或许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为八股文平反 ,从考试史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八股文的产生和存在的价值 ,然而从中国文化教育史和社会发展史方面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科举考试 评价 文学史 教育史 文化史 社会发展史
下载PDF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77,共9页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件,实际上科举是...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件,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尽管科举制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它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是中国不应忽视的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考试 文明冲突
下载PDF
明清河北进士时空分布之刍议 被引量:6
8
作者 刘虹 张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6,共7页
河北省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为君主辇毂之地,全国首善之区。明清之际,河北科举业绩显著,尤其至清代,河北成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它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 河北省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为君主辇毂之地,全国首善之区。明清之际,河北科举业绩显著,尤其至清代,河北成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它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它幅员辽阔,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表现突出,所以河北明清进士时空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科举 明清 进士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科举文学与“科举学”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海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科场试文与当时的文学密切相关,各种文学流派的升沉消长及文风变易皆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学"的视角研究文学,可以大大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厚度,而科举文学研...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科场试文与当时的文学密切相关,各种文学流派的升沉消长及文风变易皆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学"的视角研究文学,可以大大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厚度,而科举文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又从另一个方面推动"科举学"走向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科举学 八股文 试帖诗
下载PDF
科举、商品化与社会平等:清代广西土司社会的“文明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江华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共41页
本文探讨了清代中央王朝在广西土司地区推行科举以及该地方社会因应这一政策而逐步"文明化"的过程。文章首先描述了广西土司地区依据土地的占有与使用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与身份体系,继而梳理了清初以来中央王朝在该地区推... 本文探讨了清代中央王朝在广西土司地区推行科举以及该地方社会因应这一政策而逐步"文明化"的过程。文章首先描述了广西土司地区依据土地的占有与使用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与身份体系,继而梳理了清初以来中央王朝在该地区推行科举的历史进程,并说明清政府的科举政策如何与地方社会进行互动,进一步导致了土司社会的重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地方文书材料,探讨了地方社会群体如何通过商品化手段转变身份,进而追求社会平等与自由的"文明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文明化 广西 土司社会
下载PDF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洪亮 段建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09-116,共8页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高考制度若想规避像科举制那样被废除的命运,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吸收借鉴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科举制 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改革
下载PDF
清代石仓阙氏的科举参与和文武之道 被引量:9
12
作者 蒋勤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125,共20页
学轨制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来源。清代科举考生们同样面临学轨的选择:除了正途考试和异途捐纳外,还有文科举和武科举之分。前人研究多关注文科举中的乡试和会试,鲜有人研究学轨选择的起点——童生试者。本文利用浙南石仓的科举账簿,考察... 学轨制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来源。清代科举考生们同样面临学轨的选择:除了正途考试和异途捐纳外,还有文科举和武科举之分。前人研究多关注文科举中的乡试和会试,鲜有人研究学轨选择的起点——童生试者。本文利用浙南石仓的科举账簿,考察清代中后期阙氏的科举参与。通过炼铁积累财富后,阙氏先是捐纳监生,后逐步参与科举。太平天国战争后,人口减少、武科举中式率提高,阙氏实现了"文武并举"。通过进一步比较"保身家"与"向上流动"这两类科举动机的表现及其结果,本文发现,向上流动的期望可能是个陷阱。因此,基层民众参与科举最终给人以"保身家"为主的印象,是民众自我调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仓 科举参与 武科举
下载PDF
宋代温州科举的兴盛及其背景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海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7,共8页
温州科举虽然起步较晚,但北宋末以来崭露头角,至南宋时其地进士数量高居浙江第一、全国第二。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揭示了温州科举的兴起、繁荣过程及其内部差异,并与周边地区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其历史背... 温州科举虽然起步较晚,但北宋末以来崭露头角,至南宋时其地进士数量高居浙江第一、全国第二。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揭示了温州科举的兴起、繁荣过程及其内部差异,并与周边地区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其历史背景作出综合分析,可知宋代温州科举繁盛是多种因素叠加效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温州 科举 进士
下载PDF
科举学的法律视角——以《钦定科场条例》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覃红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74,共8页
从法律的视角出发研究科举学,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科举学的广博性特点,为科举研究提供新的视野、新的内容与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举制度的基本精神,实现对科举制度的客观与全面的评价。科举法所体现出的法... 从法律的视角出发研究科举学,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科举学的广博性特点,为科举研究提供新的视野、新的内容与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举制度的基本精神,实现对科举制度的客观与全面的评价。科举法所体现出的法律条文的完善与可操作性、重刑主义与分类治理的思想以及在法意与人情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脉络,也凸显了科举法制的基本价值。而科举法制与科举制度之间相互协调却又相互矛盾的双重关系,也引发我们深刻地反思法制建设与考试制度、考试治理的地位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钦定科场条例》 科举法制
下载PDF
明清科举制度对民营教育的促进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日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8-104,共7页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实施得最充分的时期。经过明初的反复 ,科举制度确立起了至尊的地位。官学无法满足大众接受教育的欲求 ,各种民间教育形式便大行其道 ,仕宦望族、商人子弟、一般民众的子弟都积极致力于此 ,形成了文化教育的全面繁荣...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实施得最充分的时期。经过明初的反复 ,科举制度确立起了至尊的地位。官学无法满足大众接受教育的欲求 ,各种民间教育形式便大行其道 ,仕宦望族、商人子弟、一般民众的子弟都积极致力于此 ,形成了文化教育的全面繁荣。其中 ,科举制度是民营教育发展的关键动力。尽管科举制度的实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 ,但由科举促成的民营教育的发展却为明清时期的政治建设发挥过积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民营教育 文化发展 明代 清代 教育史 科举教育 家族教育 文化教育 实用教育
下载PDF
评清末民初的留学生归国考试 被引量:8
16
作者 姜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8-53,共6页
留学生归国考试是介于废除科举和实施文官考试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形式。它不仅检验了早期留学活动,并且影响着留学生活动的规模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留学活动进入新的阶段。它不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并且为文官考试在形... 留学生归国考试是介于废除科举和实施文官考试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形式。它不仅检验了早期留学活动,并且影响着留学生活动的规模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留学活动进入新的阶段。它不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并且为文官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新式铨选制度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归国考试 留学活动 留学方向 科举制度 文官考试
下载PDF
论科举制度的社会化效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和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76-84,共9页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缘于“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以“考选”代替“选举”的选官制度变革。这种变革不仅突显出人才选拔在传统中国政治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考试社会”,并在民间塑造了“读书做官”的...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缘于“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以“考选”代替“选举”的选官制度变革。这种变革不仅突显出人才选拔在传统中国政治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考试社会”,并在民间塑造了“读书做官”的观念基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由此从“学做圣贤”转变为“学而做官”。科举制度成了影响传统中国人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变量,因科举制而累积的心理现象、文化现象、教育现象与社会化效应,也是导致近代以来东西方在知识、思想与信仰等方面产生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 社会化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华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3,共4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矛盾发展 阶级斗争学说 矛盾运动 二三十年代 历史教科书 阶级矛盾 地主阶级
下载PDF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被引量:9
19
作者 邓小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62,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政治基调 经济变革 兵制改革 科举改革 王安石变法 启示
下载PDF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对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雅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02-105,共4页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 ,其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科举制度衰亡的主要原因是考试内容单调、形式僵化、监督机制不健全、舞弊成风、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等。我们要吸收科举制度中合理的部分 ,总结其衰亡的经验教...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 ,其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科举制度衰亡的主要原因是考试内容单调、形式僵化、监督机制不健全、舞弊成风、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等。我们要吸收科举制度中合理的部分 ,总结其衰亡的经验教训 ,提高应试者的素质 ,改革考试内容 ,完善考试形式 ,强化中央政府对全国性考试的有效控制 ,促进考试手段法律化与制度化 ,建立民主化的考试监督机制 ,加强考试部门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务员录用制度 中国 选官制度 考试监督机制 民主监督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