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元制培养模式下闽剧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探索与开发
1
作者 刘毅云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5-38,共4页
闽剧是福建省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闽剧方面,地方高校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开创了一种“二元制”的培养模式,搭建了由职业院校、企业或院团构成的培养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教材的开发成为关键因素,... 闽剧是福建省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闽剧方面,地方高校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开创了一种“二元制”的培养模式,搭建了由职业院校、企业或院团构成的培养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教材的开发成为关键因素,能够有效地促进高质量的闽剧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国家三教改革的背景下,活页式教材的探索与建设加强了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践行了闽剧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制 闽剧 新型活页式教材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闽剧的发展及其传承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胡铁龙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第7期1001-1004,共4页
闽剧是目前福州地区现存的惟一一种以福州方言进行表演的地方戏剧,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研究认为闽剧是福州特有的地方传统戏曲,其在福州这片沃土上产生、融合、发展、兴盛,而且伴随着福州人不断向海外移民,闽剧也随之漂洋过... 闽剧是目前福州地区现存的惟一一种以福州方言进行表演的地方戏剧,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研究认为闽剧是福州特有的地方传统戏曲,其在福州这片沃土上产生、融合、发展、兴盛,而且伴随着福州人不断向海外移民,闽剧也随之漂洋过海,在海内外唱响,成为联络海内外福州乡亲的重要文化载体。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闽剧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闽剧 传承发展 地方戏剧艺术
下载PDF
闽剧与闽都民情习俗 被引量:3
3
作者 邹自振 《闽江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12,48,共8页
福州方言为载体的闽剧,表现了福州人的思想、生活与性格,也表现了特有的闽都民情风俗与时代精神。闽剧中的平讲戏最能体现闽都地方特色,是闽剧中最贴近百姓的戏。《贻顺哥烛蒂》是福州方言剧的代表作,《荔枝换绛桃》则是发生在"三... 福州方言为载体的闽剧,表现了福州人的思想、生活与性格,也表现了特有的闽都民情风俗与时代精神。闽剧中的平讲戏最能体现闽都地方特色,是闽剧中最贴近百姓的戏。《贻顺哥烛蒂》是福州方言剧的代表作,《荔枝换绛桃》则是发生在"三坊七巷"附近的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他如《甘国宝》、《陈靖姑》等剧也是闽剧中表现闽都名人与民俗的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剧剧目 闽都 民情风俗 名人故事
下载PDF
福建戏剧钩沉二题 被引量:1
4
作者 邹自振 《闽江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共8页
闽剧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儒林”、“平讲”、“江湖”等三个同属弋阳腔(高腔)系统声腔剧种融合衍化的基础上,又吸收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变革发展的产物;闽剧作家发掘、整理和创作了一千五百多个... 闽剧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儒林”、“平讲”、“江湖”等三个同属弋阳腔(高腔)系统声腔剧种融合衍化的基础上,又吸收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变革发展的产物;闽剧作家发掘、整理和创作了一千五百多个剧目,产生了一批蜚声全国的传统题材的经典之作。政和四平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目前存在的最原始的剧种之一,被视为我国古老戏剧的“活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做好四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剧源流 传统剧目 政和四平戏 抢救保护
下载PDF
现代传媒背景下闽剧的网络媒介传播策略
5
作者 陈肖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20-122,共3页
闽剧的传承需要依靠新的传播者与受众,并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闽剧的传承必须重视网络传播这一渠道,建设有自身特色的闽剧网站,加强闽剧网站与其他平台的合作,重视网络传播"认知"效果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 闽剧 传承 网络传播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闽剧人物形象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林栩钰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193-194,共2页
作为福州"名片"的闽剧,在历史的洪流中,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目前的闽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和相关文创产品缺失的现状。本文通过探讨闽剧文创产品的现状、闽剧与文创产品结合的重要意义、闽剧与文创产品的契合元素以及将闽剧和文... 作为福州"名片"的闽剧,在历史的洪流中,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目前的闽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和相关文创产品缺失的现状。本文通过探讨闽剧文创产品的现状、闽剧与文创产品结合的重要意义、闽剧与文创产品的契合元素以及将闽剧和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可行性这几个方面,概括出传统与潮流、动静结合的创新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文创产品来发展闽剧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视野 闽剧人物 文创产品设计
下载PDF
闽剧“江湖”唱腔形成中的“北腔南调”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伟 《艺术探索》 2019年第5期85-92,共8页
在明清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福建“江湖”班社兴起。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江湖”一方面吸收了长乐、福清一带的童谣与小调,与福清、闽清的哭嫁歌有着相似的核心三音列与旋法特征;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江西高腔、傀儡戏,以及徽戏、京... 在明清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福建“江湖”班社兴起。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江湖”一方面吸收了长乐、福清一带的童谣与小调,与福清、闽清的哭嫁歌有着相似的核心三音列与旋法特征;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江西高腔、傀儡戏,以及徽戏、京戏等唱腔的影响。在与其他戏曲之“腔”和民间歌曲之“调”的交融衍化中,“江湖”形成了特定的板腔风格与曲牌连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剧 “江湖” 唱腔
下载PDF
闽剧儒林家乐的创腔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19-125,共7页
逗腔作为闽剧唱腔音乐组成部分之一,源自明代曹学佺创立的儒林戏。在儒林戏"逗腔"的创立过程中,既确立了特定的剧目类型,强调严肃的主题、教化的内容、深邃的情感以及正统的表达,也形成了生、旦为主的角色唱腔风格,创腔过程... 逗腔作为闽剧唱腔音乐组成部分之一,源自明代曹学佺创立的儒林戏。在儒林戏"逗腔"的创立过程中,既确立了特定的剧目类型,强调严肃的主题、教化的内容、深邃的情感以及正统的表达,也形成了生、旦为主的角色唱腔风格,创腔过程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实践中文人阶层的社会生活样态,唱腔曲调的选择与研磨反映出一定的阶层审美趣味,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剧 儒林戏 家乐 创腔
下载PDF
试论冯惟敏个性品格对其作品的影响
9
作者 刘玉秀 于立强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18-20,共3页
冯惟敏利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寄兴悠远的散曲作品。他耿介与豪爽,敢发激愤之情,歌咏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鞭挞政治黑暗,讽刺官场丑恶,对矫正曲坛积弊,恢复文学的社会功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才思聪敏,性格豪... 冯惟敏利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寄兴悠远的散曲作品。他耿介与豪爽,敢发激愤之情,歌咏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鞭挞政治黑暗,讽刺官场丑恶,对矫正曲坛积弊,恢复文学的社会功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才思聪敏,性格豪爽诙谐,能不为时尚所囿,用北曲创近调,语言质朴清新、本色天然,风格健劲豪迈、诙谐辛辣,表现出其作品作为讽刺文学的高超艺术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惟敏 戏曲 个性品格
下载PDF
闽剧“小调”中的“鲁斤燕削”外来曲调衍化探究
10
作者 周伟 《音乐探索》 2019年第4期59-69,共11页
从民间音乐的曲调传播来看,小调易地流传有其特定的积极意义。在江浙等地的外来曲调衍化为闽剧“小调”曲牌的过程中,其形态上有曲调框架内的微变、拼杂、贯穿衍化等发展手法。外来小调为闽剧“小调”贡献了丰富多样的民歌色彩曲牌,形... 从民间音乐的曲调传播来看,小调易地流传有其特定的积极意义。在江浙等地的外来曲调衍化为闽剧“小调”曲牌的过程中,其形态上有曲调框架内的微变、拼杂、贯穿衍化等发展手法。外来小调为闽剧“小调”贡献了丰富多样的民歌色彩曲牌,形成了过渡性韵律节奏风格。这使“鲁斤燕削”外来曲调流传现象在声腔融合、空间跨越、历时性呈现等音乐文化传播诸方面具有积极、开放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剧 小调 曲牌 鲁斤燕削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闽剧人物形象微信表情包设计
11
作者 林栩钰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193-194,共2页
近些年,新媒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也越来越便捷,微信作为即时社交软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闽剧艺术不仅是一张福州"名片",而且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濒临失传的闽剧艺术与现代新媒体相结... 近些年,新媒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也越来越便捷,微信作为即时社交软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闽剧艺术不仅是一张福州"名片",而且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濒临失传的闽剧艺术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如何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其传播方式为闽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就闽剧艺术自身发展而言,深入挖掘闽剧人物形象的元素特征,对该元素特征进行解构重组,结合当下流行的表情包设计,将闽剧元素通过表情包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视野 闽剧人物 表情包设计
下载PDF
爱之深 悲之切——现代闽剧《别妻书》的舞美设计
12
作者 朱勇祥 《演艺科技》 2013年第10期45-48,共4页
介绍大型现代闽剧《别妻书》的舞台美术设计思路、艺术手法和实现过程。
关键词 《别妻书》 闽剧 舞美设计 色彩 典型场景
下载PDF
《香扇春情》与闽剧素材舞蹈的创作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俊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39,共5页
编导常常将戏曲作为舞蹈创作的素材,从中获取灵感。闽剧是福建极具特色的一大剧种,但闽剧舞蹈的创作仍有待发掘。作品《香扇春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本文以这一作品为个案,尝试从美学上论述闽剧素材舞蹈的创作;同时探讨戏曲舞蹈... 编导常常将戏曲作为舞蹈创作的素材,从中获取灵感。闽剧是福建极具特色的一大剧种,但闽剧舞蹈的创作仍有待发掘。作品《香扇春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本文以这一作品为个案,尝试从美学上论述闽剧素材舞蹈的创作;同时探讨戏曲舞蹈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舞蹈 福建戏曲 闽剧 彩旦 舞蹈美学
原文传递
戏曲剧种的跨区域流动与互鉴——以民国时期福州两个“上天仙”戏班为中心
14
作者 宋启元 陈星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3年第3期21-36,共16页
民国时期,福州曾先后出现过两个名为“上天仙”的戏曲班社。京剧上天仙班于1913年由沪入闽,扎根福州,并于1916年赴台湾地区多地巡回演出,芙蓉草、马连良等京剧名角曾在该班献艺。京剧上天仙班虽仅存在了五年左右,但影响深远,在其掀起的... 民国时期,福州曾先后出现过两个名为“上天仙”的戏曲班社。京剧上天仙班于1913年由沪入闽,扎根福州,并于1916年赴台湾地区多地巡回演出,芙蓉草、马连良等京剧名角曾在该班献艺。京剧上天仙班虽仅存在了五年左右,但影响深远,在其掀起的福州京剧热潮中,闽剧戏班纷纷学习借鉴京剧的武戏与布景等元素,呈现出“京班化”的趋向,在客观上促进了闽剧的发展与定形。在此背景下,闽剧上天仙班由平讲班改组而成,并于1927年起前往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演出,至30年代前期方才解散,该班的武戏及机关布景对在东南亚演出的高甲戏、歌仔戏等剧种的班社产生了影响,为剧种间的交流与闽剧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天仙班 京剧 闽剧 闽台 东南亚
原文传递
从明清戏文看闽南方言假设连词“卜”的来源——兼论汉语假设连词“要”的来源
15
作者 陈曼君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107,128,共19页
闽南方言假设连词“卜”是意愿助动词“卜”在非现实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具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不仅是语用原则在起作用,而且是推导义固化的结果。意愿助动词“卜”语法化为假设连词“卜”的过程,也是“卜”的语义由主语指向转向... 闽南方言假设连词“卜”是意愿助动词“卜”在非现实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具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不仅是语用原则在起作用,而且是推导义固化的结果。意愿助动词“卜”语法化为假设连词“卜”的过程,也是“卜”的语义由主语指向转向说话人指向的过程。意愿助动词“卜”发展为假设连词“卜”的语法化路径具有类型学意义,为我们重新探索汉语假设连词“要”的来源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文章通过考察,揭示了中西方语言在助动词向虚拟成分演化方面存在的共同之处和根本差异,并阐释了根本差异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闽南戏文 闽南方言 假设连词 类型学
原文传递
传统莆仙戏剧本中表告别的“听”
16
作者 陈勤 《中国方言学报》 2022年第1期73-79,共7页
传统莆仙戏剧本中“听”字有一种特殊用法:用在句首,构成“听+Np”短句,专用于道别。文章认为这种“听”也是“聆听→听从→听任”之后,进一步虚化的结果。并且指出:传统戏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不同于今口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反映前一个历... 传统莆仙戏剧本中“听”字有一种特殊用法:用在句首,构成“听+Np”短句,专用于道别。文章认为这种“听”也是“聆听→听从→听任”之后,进一步虚化的结果。并且指出:传统戏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不同于今口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反映前一个历史时期的语言特征,可以作为探析语言演变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语 莆仙戏 “听”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