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女性人群皮肤类型调查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玮 赖维 +8 位作者 王学民 李利 田燕 吕瑛 吴琰瑜 李艳 张萍 吴艳 陈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0-423,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群体的皮肤光型或日光反应性分型。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概念设计问卷,采用引导性答卷和自主性答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标准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比较分析这些参...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群体的皮肤光型或日光反应性分型。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概念设计问卷,采用引导性答卷和自主性答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标准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比较分析这些参数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的变化。结果:接受调查的404名城市女性在引导性调查和自主性调查中,Ⅲ型皮肤分别占71.1%和74.3%,Ⅱ型分别占14.7%和25.6%,Ⅳ分别占14.2%和1.0%。未见Ⅰ、Ⅴ、Ⅵ型皮肤。上述皮肤类型和所测定的MED值和MPPD值有较好的对应变化关系,即从Ⅱ型到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所调查的中国女性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是Ⅱ型和Ⅳ型。皮肤类型和所测的MED、MPPD值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类型 最小红斑量 最小持续黑化量 女性 中国
下载PDF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用于长波紫外线防护效果评价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萍 Domomique Moyal +1 位作者 田燕 刘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在人体试验中以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作为判断长波紫外线(UVA)防护效果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防晒剂,按标准配方分别配制3个浓度系列的UVA防晒品,分别涂抹于受试者的背部皮肤,采用日光模拟器照射,测定每... 目的:探讨在人体试验中以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作为判断长波紫外线(UVA)防护效果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防晒剂,按标准配方分别配制3个浓度系列的UVA防晒品,分别涂抹于受试者的背部皮肤,采用日光模拟器照射,测定每一个受试者的MPPD值并分别计算每一种测试样品的UVA防护系数,即PFA值。结果:与不具有防护效果的基质对照相比,每种防晒品的PFA值随浓度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在上述试验中,UVA防晒剂具有降低UVA辐射的作用,并且其浓度与防护效果呈线性关系。因此,用持续性黑化反应评价皮肤受到的UVA辐射是一种准确和重复性好的技术方法,以MPPD作为观察指标对防晒品的UVA防护效果进行人体试验评价是可靠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紫外线 防晒品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
下载PDF
重庆市人群皮肤类型调查及最小红斑量和最小持续黑化量测定 被引量:5
3
作者 戚东卫 吕静 +1 位作者 龚娟 刘毅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调查重庆市区人群的皮肤光型(又称日光反应性分型),以及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的范围。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问卷调查皮肤类型, GS2004/2006多波段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MED和MPPD。结果200名受试者... 目的:调查重庆市区人群的皮肤光型(又称日光反应性分型),以及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的范围。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问卷调查皮肤类型, GS2004/2006多波段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MED和MPPD。结果200名受试者的Ⅱ型、Ⅲ型、Ⅳ型皮肤分别占15.0%、73.5%、11.5%,未见Ⅰ、Ⅴ、Ⅵ型皮肤。Ⅱ、Ⅲ、Ⅳ型皮肤MED均值分别为(63.21±18.22) mJ/cm2、(70.23±17.01) mJ/cm2、(78.45±20.11) mJ/cm2, MPPD均值分别为:(12.52±3.41) J/cm2、(10.22±3.09) J/cm2、(8.43±2.51) J/cm2,从Ⅱ型~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皮肤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皮肤类型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所调查的重庆市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MED、MPPD平均值分别(70.23±17.01)mJ/cm2、(10.22±3.09) J/cm2,重庆市人群皮肤类型与国内其他几所大城市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而紫外线MED、MPPD值范围与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类型 最小红斑量 最小持续黑化量 重庆市
下载PDF
防晒类化妆品的日光防晒系数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福民 朱世幸 +1 位作者 廖金凤 段西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39-41,共3页
目的:研究防晒化妆品日光防晒系数( SPF)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PFA)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关系,并探讨正确使用防晒类化妆品的方法。方法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不同的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隔15分钟后给予以出现最小红斑量... 目的:研究防晒化妆品日光防晒系数( SPF)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PFA)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关系,并探讨正确使用防晒类化妆品的方法。方法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不同的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隔15分钟后给予以出现最小红斑量( MED)为度的中波紫外线和最小持续黑化量( MPPD)为度的长波紫外线照射,进而分别算出SPF值和PFA值。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标识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间隔不同时间后给予以出现MED为度的中波紫外线和最小持续黑化量为度的长波紫外线照射,分别算出不同时间所对应的SPF值和PFA值。结果防晒化妆品的使用浓度和SPF以及PFA都具有相关性。防晒化妆品的SPF值在使用时间70~100分钟下降最为明显。 PFA值在时间为80~110分钟下降最为明显。结论使用防晒化妆品的标识浓度才可起到合适的防晒效果。在日常使用防晒化妆品时应每80分钟左右涂抹一次,以保证防晒化妆品的防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防晒系数 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MED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 防晒化妆品
下载PDF
广州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叶聪秀 郑跃 +4 位作者 万苗坚 易金铃 李美荣 尹颂超 赖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171名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ITA分级的关系。方法:以美国进口的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于2010年1月-2015年7月,测定171名在广州居住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171名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ITA分级的关系。方法:以美国进口的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于2010年1月-2015年7月,测定171名在广州居住5年以上的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PPD值,结果在照射后2~3h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结果:171名受试者的MPPD均值为(9.13±2.03)J/cm^2,男性MPPD均值为(10.32±2.64)J/cm^2,女性MPPD均值为(8.92±1.83)J/cm^2,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18~29岁年龄组的MPPD值为(9.22±2.22)J/cm^2,30~50年龄组的MPPD值为(9.27±2.11)J/cm^2,50岁以上年龄组为(8.92±1.82)J/cm^2,各年龄组之间MPP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的(P=0.55);Ⅲ型光生物学皮肤MPPD值(9.15±1.89)J/cm^2,与Ⅳ型皮肤(9.12±2.17)J/cm^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3);个体类型角(ITA)分级各组的MPPD值分别为:2级组(8.61±1.47)J/cm^2,3级组(9.13±1.97)J/cm^2,4级组(9.50±2.51)J/cm^2,各组之间MPP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结论:广州本地居民长波紫外线MPPD值范围与国内其他地区正常人MPPD值差异不大,表明中国黄色人种对长波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差别不大;同时发现其仅与性别相关,与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及肤色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持续黑化量 长波紫外线 性别 皮肤光生物学分型 个体类型角
下载PDF
健康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的测定
6
作者 叶聪秀 易金铃 +3 位作者 万苗坚 李美荣 尹颂超 赖维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7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健康人长波紫外线(UVA)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个体类型角(ITA)分级以及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 以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16例健康人...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健康人长波紫外线(UVA)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个体类型角(ITA)分级以及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 以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16例健康人背部正常皮肤的MPPD值,结果在照射后2~3 h由2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结果 316例健康人的MPPD为(9.61±2.57)J/cm2,男性MPPD为(11.09±2.82)J/cm2,女性MPPD为(9.01±2.20)J/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季节测定的MP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季(10.66±2.71)J/cm2最高,明显高于春季(9.37±2.39)J/cm2、夏季(9.53±2.66)J/cm2和秋季(8.98±2.25) J/cm2;ITA分级各级MP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A 3级(10.72±2.84)J/cm2明显高于1级(8.50±1.45) J/cm2和2级(9.12±2.31) J/cm2,但是与4级(11.87±2.73) J/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在广州地区生活10年以上的MPPD(8.97±1.88) J/cm2,显著低于≤1年和2~4年(P<0.01),但是和5~10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结论 广州地区健康人UVA的MPPD值与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无相关性,但是与性别、季节、ITA分级和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 长波紫外线 皮肤光生物学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