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80 Patients 被引量:7
1
作者 Xin-chao Yang De-bin Li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2期98-102,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11 and February 2013, we collected 4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ve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11 and February 2013, we collected 4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ventricular closure via a small lower sternal incision(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ged 15.5±3.5 years(12 months to 32 years) with a body weight of 24.2±7.5 kg(10.8-58.0 kg). The mean size of VSD was 5.6±0.5 mm(2-14 mm). Another 4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s the surgical group, receiving the conventional surgical repair of VSD. The device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relea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Success rate, cardiac indica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surgical group and those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showed similar results in success rate(both 97.5%). The procedure tim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hospital sta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surgical group(58±21 minutes versus 145±26 minutes, 2±1 days versus 8±3 days, 5±1 days versus 16±6 days, 3±1 days versus 90±20 days, all P<0.05).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conduction anomalies(17.5% versus 2.5%, P<0.05). In the follow-up period of 3-12 months, there was no new residual shunt, noticeable aortic regurgitation, significant arrhythmias, or device failure except for new complications in the surgical group. Conclusions The success rat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SD under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guida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surgical repair, but the short-term outcomes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is much better. Long-term follow-up is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minimally invasiv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下载PDF
Right Axillary Thoracotomy Should B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Repair of Non-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2
作者 Sameh M.Said Yasin Essa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CIE 2024年第4期407-417,共11页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for cardiac surgery in children have been lagging in comparison to the adult world.A wide range of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an be repaired suc-ces...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for cardiac surgery in children have been lagging in comparison to the adult world.A wide range of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an be repaired suc-cessfully through a variety of non-sternotomy incisions.This has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superior cos-metic results,shorter hospital stays,and rapid return to full activity compared to sternotomy.These approaches have been around for decades,but they have not been widely adopted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Right axillary thor-acotomy is one of these approaches that we believe should be the new standard for the repair of a wide variety of heart defects in children and will be the focus of our current re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right axillary thoracotomy atrial septal defect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enhanced recovery
下载PDF
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
3
作者 王孝东 杨再珍 李玉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2557-2561,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V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为36例、44例,A组患儿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B组患儿...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V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为36例、44例,A组患儿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B组患儿接受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两组患儿均随访1 a,记录并统计患儿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B组临床总有效率(90.91%)较A组(72.22%)高(P<0.05);B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A组(P<0.05);术后1 a,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升高(P<0.05);两组患儿术后1 a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儿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均下降(P<0.05),且术后3 d B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81%)较A组(22.22%)低(P<0.05)。结论应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高危VSD患儿,效果明确,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高危 食管超声 经胸微创封堵术
下载PDF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治疗有效性观察
4
作者 刘桂栋 张峰 +1 位作者 黄晓碧 朱文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61)和封堵组(n=49)。外科组施行传统体外循环下修补手术治疗,封堵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治疗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封堵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外科组[61.8(49.8,77.4)min比140.0(130.0,160.0)min、100.0(67.5,120.0)min比210.0(175.0,240.0)min、4.0(3.0,5.0)d比6.0(6.0,6.0)d,均P<0.05];封堵组手术中位总出血量少于外科组[0.0(0.0,62.5)ml比115.0(90.0,140.0)ml,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均下降(P<0.05),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封堵组0%,外科组6.6%,无显著差异(P>0.05),封堵组新发瓣膜反流发生率大于外科组(8.2%比0%,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胸封堵治疗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对于不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经胸微创封堵 超声心动图 体外循环
下载PDF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42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陆国梁 马伦超 +2 位作者 杨超 张英元 谢少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4-1295,共2页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142例确诊的VSD患者,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下行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成功136例,同期手术4例,6例需常...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142例确诊的VSD患者,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下行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成功136例,同期手术4例,6例需常规体外循环手术。102例随访3~12个月,16例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封堵VSD手术近期治疗效果满意。目前尚缺乏长期的随访资料,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胸微创 封堵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邓劲松 郑权辉 +4 位作者 邓素雅 王洁 张春丽 曾广绥 石挥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813-381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TTE检查筛选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TTE检查配合X线监测下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其中23例房间隔缺损(ASD),29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动脉导管未闭(...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TTE检查筛选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TTE检查配合X线监测下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其中23例房间隔缺损(ASD),29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VSD合并ASD。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术后即刻、1周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TTE观察封堵效果,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周边无残余分流。3例ASD及2例VSD未成功封堵。结论: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释放、术后疗效评价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术
下载PDF
小儿室间隔缺损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妙月 陈沅 +5 位作者 李谧 易岂建 孙文静 吴春 向平 计晓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6-900,共5页
目的:对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直视修补术和经胸微创封堵术3种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有助于VSD手术方式的合理化选择。方法: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别行经皮... 目的:对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直视修补术和经胸微创封堵术3种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有助于VSD手术方式的合理化选择。方法: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别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n=123)、直视修补术(直视组,n=104)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n=23)的VSD患儿共250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直视组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介入组和微创组(P<0.001)。介入组无需输血、机械通气和ICU监护;微创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介入组(P<0.001)。3组手术成功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VSD安全、有效的方法。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不同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 直视修补术 经胸微创封堵术
下载PDF
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万连壮 应朝晖 +3 位作者 姜万维 赵世芬 张乙 王庆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1期1024-1025,共2页
目的评估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6月,4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岁(14个月~11岁),平均体重16.8 kg(9~30 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缺损,8例为嵴内型... 目的评估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6月,4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岁(14个月~11岁),平均体重16.8 kg(9~30 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缺损,8例为嵴内型,36例为膜部型(其中6例伴有膜部瘤形成),1例为肌部型。缺损直径3~10 mm,平均4.5mm。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骨下段正中切口,长3~5 cm。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经右室游离壁置入腰部直径5~16 mm的国产室缺封堵器。结果 45例均成功封堵,无中转体外循环病例。42例术后无残余分流,3例封堵后即刻超声示少量残余分流,术后5天复查超声示分流消失。2例术后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余43例术后心电图无异常改变。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4.4 d。随诊3~6个月,1例术后1个月大量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后痊愈,余44例均恢复良好,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晚期移位,无瓣膜关闭不全加重。结论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缺封堵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食道超声 微创治疗
下载PDF
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志平 赵龙 +8 位作者 李淑珍 王坚 郭俊晓 张小杉 都义日 任杰 张玉龙 李育敏 朱宪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 目的 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 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下载PDF
偏心型封堵器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勤 高雷 +8 位作者 徐新华 赵天力 杨进福 王欣 谢立 熊炼 尹倪 金万存 杨一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0-498,共9页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的作用、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79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研...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的作用、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79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适用偏心型封堵器的缺损类型、大小及形态,及通过随访评估偏心型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结果:成功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的17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膜周型占86.59%,双动脉下型占13.41%。封堵器型号选择一般比缺损测量最大径大2-3mm。随访示封堵器位置正确,固定满意,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偏心型封堵器的应用较好的扩大了外科微创封堵术的适用范围,超声心动图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能较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型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外科微创封堵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力 李俊仁 +1 位作者 刘霞 郭文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监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经TTE和MTEE筛选的22例VSD患者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在MTEE下完成治疗全程,包括术前封堵器选择、术中鞘管输送、封堵器释放及术后...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监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经TTE和MTEE筛选的22例VSD患者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在MTEE下完成治疗全程,包括术前封堵器选择、术中鞘管输送、封堵器释放及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应用对称型膜部伞19例,细腰宽边伞3例。患者均于术后3~7天出院,随访1~6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用体外循环,避免X射线损伤的优势;MTEE对筛选患者、选择封堵器、指导封堵器释放及术后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 心脏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 微创封堵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58例总结 被引量:11
12
作者 程云阁 俞世强 +1 位作者 康云帆 段大为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11期45-46,56,共3页
目的 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 3个小孔 (1~ 2cm) ,股动脉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2 6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 目的 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 3个小孔 (1~ 2cm) ,股动脉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2 6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32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 2例 ,室缺残余漏 1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手术时间 3.6~ 5 .6h ,平均 4 .1h。体外循环时间 38~ 15 6min ,平均 86min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 11~5 6min ,平均 2 8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美容效果好 ,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微创心脏手术
下载PDF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帆 陈道中 +1 位作者 陈良万 汤天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评价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425例3岁以下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术,289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信... 目的 评价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425例3岁以下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术,289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无死亡病例.封堵组134例成功,2例转为修补术,手术组全部成功,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心胸比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01),封堵组费用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微创 室间隔缺损 婴幼儿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俊红 木拉提 +4 位作者 阿布都乃比 徐学增 张明明 艾克拜尔 艾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制品的例数、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65.1±15.0)min vs.(49.0±10.7)min,t=4.435,P=0.000]和主动脉阻断时间[(47.3±12.2)min vs.(39.6±11.2)min,t=2.311,P=0.025]明显长于传统开胸组,胸腔引流量[(96.4±41.1)ml vs.(260.9±128.3)ml,t=-5.655,P=0.000]、术后使用血制品的例数[14.3%(3/21)vs.62.1%(18/29),χ~2=11.416,P=0.000]、住院时间[(5.3±1.1)d vs.(8.2±1.6)d,t=-7.161,P=0.000]明显少于/短于传统开胸组,2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节约用血,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手术 室间隔缺损 微创心脏手术
下载PDF
不同微创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杰 王波 +4 位作者 宋来春 金晶 许铭 华正东 张达雄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共为198例患者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胸骨... 目的探讨和评价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共为198例患者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胸骨下段小切口组(LMS Group,n=66)、右胸前外侧切口组(RLT Group,n=59)及胸骨正中切口组(SMS Group,n=73)。所有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收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二次开胸止血。微创切口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治疗。LMS组、RLT组及SMS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37.73±11.46)min、(41.3±13.97)min、(36.99±10.84)min,三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78);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85±9.78)min、(22.54±9.08)min、(19.23±6.92)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SMS组患者的切口最长,为(7.45±1.54)cm,LMS组患者为(5.58±0.8)cm,RLT组患者为(5.96±1.48)cm,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微创手术
下载PDF
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书波 范太兵 +4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韩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体重6.1~38.0(13.9±6.0)kg,缺损大小2.5~7.0(3.8±0.8)mm,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在第3至第4肋骨之间做约2~3 cm的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再将探条对准或穿过室间隔缺损入左心室,沿探条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鞘管建立输送轨道,常规释放封堵器。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胸片。结果:122例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97.5%);封堵失败的3例(2.4%)术中直接经原切口中转为体外循环手术。封堵器大小为4~10(4.9±1.1)mm,均为对称伞。围手术期间:12例(10.1%)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16例(13.4%)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3.4%)术后发生残余漏,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时自行闭合。定期随访1.0~19.8(8.3±5.0)个月中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及封堵器脱落。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和更美观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微创镶嵌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俊 莫绪明 +2 位作者 左维嵩 张婧 祁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24-527,532,共5页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监测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微创行室间隔缺损镶嵌术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治疗的16例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术,术前TEE详细观察缺损部位、大小及周边的解剖关系,供术者选...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监测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微创行室间隔缺损镶嵌术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治疗的16例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术,术前TEE详细观察缺损部位、大小及周边的解剖关系,供术者选择合适封堵器,指导、监测整个封堵过程,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TEE测得术前室间隔缺损直径3~6mm,平均(4.56±0.75)mm,使用的偏心型封堵器直径5~8mm,平均(6.06±0.71)mm。TEE显示封堵器与室间隔缺损边缘吻合紧密,主动脉瓣反流无加重,2例封堵器边缘存在细小左向右分流(分流束<1.5mm)。随访1、3、6个月,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主动脉瓣反流。左心房、室径线较术前明显减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在TEE指导和监测下,应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的微创镶嵌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封堵器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小切口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小杉 哈斯 +5 位作者 李治安 吴晓萍 雪梅 田海燕 朱宪明 刘志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6期473-475,共3页
目的评价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小切口封堵术中的价值。方法 25例VSD患者接受外科小切口封堵术,其中膜周型缺损19例,嵴内型缺损6例;缺损直径3~9mm,平均(5.25±3.47)mm。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TTE检查评估VSD。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 目的评价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小切口封堵术中的价值。方法 25例VSD患者接受外科小切口封堵术,其中膜周型缺损19例,嵴内型缺损6例;缺损直径3~9mm,平均(5.25±3.47)mm。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TTE检查评估VSD。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在TEE引导下,经右心室游离壁置入VSD封堵器,并于术后即刻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5例均封堵成功,19例使用等边封堵器,6例使用偏心封堵器。25例术后即刻超声及术后超声观察,室间隔水平均无分流信号。结论 TEE在VSD小切口封堵术术中监测及术后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心脏间隔缺损 心室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TEE在外科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翠翠 钟晓娇 +2 位作者 黄智华 黄志平 廖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31-534,共4页
目的 探讨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 58例ASD 和129例VSD患者接受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胸壁小切口暴露心脏,于TEE监测下选择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点,指引动脉止血鞘通过缺口... 目的 探讨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 58例ASD 和129例VSD患者接受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胸壁小切口暴露心脏,于TEE监测下选择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点,指引动脉止血鞘通过缺口后释放封堵装置,待TEE多切面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及瓣膜并发症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58例ASD均封堵成功,术后即刻TEE见8例封堵器周围微量残余分流。129例VSD中,114例VSD封堵成功,其中19例术后即刻TEE检查见残余分流,2例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1例变更右心室壁穿刺点后导丝顺利进入缺口;15例转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结论 TEE可用于指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ASD和VSD,包括测量缺损大小和位置、选择封堵器型号、确定手术路径、引导封堵器释放和评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微创外科封堵术
下载PDF
先天性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经胸微创封堵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曾祥君 丁瑜 +4 位作者 虞华 王信杰 种朋贵 郑文庆 方彦鹏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6期438-441,共4页
目的评估在食道心脏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经胸微创封堵心脏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 目的评估在食道心脏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经胸微创封堵心脏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并引导封堵伞的放置,评价手术效果,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 44例患者中43例先天性间隔缺损(室缺28例,房缺16例,其中1例为室缺合并房缺患者)封堵成功,1例室缺患者中转为心内直视手术。手术时间22~48 min,手术切口2~4.5 c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5 h,术后引流量小于50 mL,术后住院时间2~6 d。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病例随访1~12个月,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无封堵术导致的瓣膜返流及心律紊乱。结论在食道心脏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手术治疗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具有微创、简便、安全、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微创 外科封堵术 心脏超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