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光性荨麻疹二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冉德琳 赵伟 王广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38-440,共3页
报道2例青年男性患者,面颈部、上肢日晒后红斑伴痒,行MED测定,2例患者均在30分钟内于检测部位出现红斑、风团,诊断为日光性荨麻疹。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日光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目前新的治疗进展进行了归纳,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 日光性荨麻疹 MED 治疗
下载PDF
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最小红斑量和光斑贴试验分析
2
作者 杨成林 胡婕 +2 位作者 王静 黄玲 王敏华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检测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最小红斑量(MED)及光斑贴试验,探讨CAD患者致病光谱差异及可能的致敏物质。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5例CA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ED检测,应用瑞敏标准光斑贴试剂盒进行光斑贴试验。结果:CA... 目的:检测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最小红斑量(MED)及光斑贴试验,探讨CAD患者致病光谱差异及可能的致敏物质。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5例CA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ED检测,应用瑞敏标准光斑贴试剂盒进行光斑贴试验。结果:CAD患者的长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A-MED)为25.63 J/cm^(2),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B-MED)为20.56mJ/cm^(2),健康志愿者UVA-MED为49.92 J/cm^(2),UVB-MED为38.80 mJ/cm^(2),CA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相比MED值均显著降低(P<0.05);CAD患者光斑贴试验阳性率为44%,常见的光变应原为:2-(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盐酸异丙嗪和2-羟基-4-甲氧基苯酮。结论:CAD患者对UVA、UVB均敏感,光接触变应原的暴露可能是CAD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光化性皮炎 最小红斑量 光斑贴试验
下载PDF
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萍 刘玮 +1 位作者 信许亚 范立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建立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模型。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人工光源,以连续紫外线(波段290~400nm)照射健康受试者上臂内侧皮肤,观察不同照射剂量及照射后不同测量时间局部皮肤黑素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照射后1周,2.0倍最小红... 目的:建立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模型。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人工光源,以连续紫外线(波段290~400nm)照射健康受试者上臂内侧皮肤,观察不同照射剂量及照射后不同测量时间局部皮肤黑素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照射后1周,2.0倍最小红斑量(MED)照射剂量组产生黑素的强度高于1.5MED组(P<0.05),与2.5ME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ED组红斑消退及表面光滑度较2.5MED组轻(P<0.05),与1.5ME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1周,各剂量组黑素测量值(L值)均达到高峰,其后随时间延长迅速下降(P<0.05),在第4、5周下降趋势变缓(P>0.05);而红斑测量值(a值)在紫外线照射1周时达到高峰后呈持续递减趋势(P<0.05)。结论:2.0MED照射剂量是紫外线在正常皮肤诱导色素斑的最佳剂量,照射后1~4周是观察色素变化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色素沉着 CIE-L^*a^*b^* 最小红斑量
下载PDF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联合优拓和藻酸盐填塞治疗窦道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巧玲 孟玲 +1 位作者 徐海燕 时丽萍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期10-11,共2页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在脊髓损伤及偏瘫患者窦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或偏瘫并发窦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方法清创,对照组(30处窦道)采用溃疡糊填充窦道及周围组织,...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在脊髓损伤及偏瘫患者窦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或偏瘫并发窦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方法清创,对照组(30处窦道)采用溃疡糊填充窦道及周围组织,外用美皮康覆料覆盖;观察组(30处窦道)先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窦道10~20 s/次,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制成圆柱状填充窦道。结果观察组窦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时间比对照组缩短。结论使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明显加快了窦道的愈合速度,缩短了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偏瘫 窦道 紫外线照射 最弱红斑量 藻酸盐 优拓
下载PDF
短波紫外线致红斑的临床特点研究
5
作者 周贤丽 吴宗耀 +3 位作者 刘宏亮 武继祥 伍秋含 侯忠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观察低压水银石英灯(短波紫外线灯)照射后所致红斑等皮肤反应,探讨其与传统高压水银石英灯照射的差异。方法将平均年龄21岁的30名受试者分为5组,用低压水银石英灯照射上腹部。照射时间分别从1,2,8,16,32S开始,经过6孔后成... 目的观察低压水银石英灯(短波紫外线灯)照射后所致红斑等皮肤反应,探讨其与传统高压水银石英灯照射的差异。方法将平均年龄21岁的30名受试者分为5组,用低压水银石英灯照射上腹部。照射时间分别从1,2,8,16,32S开始,经过6孔后成倍递增到32,64,256,512,1024S。照射后第3,6,9小时,以及之后每天观察1次,最久观察20d。结果①引起红斑的最短照射时间为1s,即平均生物剂量为1S。②照射1S后出现红斑的最早时间分别为照射后3~9h;最早出现红斑时间随照射时间的增加而缩短。③红斑消退的时间:照射1,2,4S所致红斑在照射后24h内均消退,其它红斑均在5d以内消退;有1例受试者照射32,64,128,256S的红斑持续时间为15d。④最早出现色素的时间:1例照射32s的受试者,在照射后第24小时出现色素;最晚出现色素的时间为照射后第5天。⑤色素消退的时间:1例为照射后第4天消退;其他受试者至观察期的12~18d色素始终未消退。⑥皮肤水肿:8例出现皮肤水肿,但是无一例出现水疱。⑦脱屑:受试者照射后6~13d均出现脱屑。结论与高压水银石英灯比较,低压水银石英灯照射所致红斑出现得更早且消失得更快,平均生物剂量为1S。红斑强度与照射剂量的关系较小,即使照射1024个生物剂量也不会导致皮肤起水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紫外线 红斑 生物剂量 低压水银石英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