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terminus shifted bases degeneracy primers increasing sensitivity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
作者 徐文胜 缪晓辉 +1 位作者 吴文雅 郝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通过使用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减少引物末端错配,提高多变区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阳性率。方法:在HBV DNA P基因区设计一对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引物(原型引物),在原型引物序列基础上将两根引物的3’末端分别截去1个或2个碱基,设... 目的:通过使用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减少引物末端错配,提高多变区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阳性率。方法:在HBV DNA P基因区设计一对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引物(原型引物),在原型引物序列基础上将两根引物的3’末端分别截去1个或2个碱基,设计出两对参数与原型引物近似的突变引物。分别单独用原型引物和原型引物与突变引物组成的混合引物,在相同条件下对27份HBV DNA阳性标本行PCR,比较二者阳性率。用混合引物扩增4例拉米呋丁治疗无效患者血清HBV DNA,将扩增产物测序并评价3’末端错配对PCR的影响。结果:原型引物和混合引物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4%(19/27)和85.2%(23/27),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5)。引物3’末端错配能导致PCR假阴性。结论:扩增保守性相对较差的基因片段,采用3’末端单个或多个碱基截短的引物,构成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可以避免因3’末端错配产生的PCR假阴性,提高检测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 多变区基因片段 聚合酶链反应 引物末端 错配 肝炎病毒
下载PDF
大口黑鲈内含子1上SNP G208A的CRS-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小慧 白俊杰 +1 位作者 胡隐昌 叶星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4-148,共5页
创造限制酶切位点PCR法是应用引物错配技术结合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而配合成一个酶切位点,使SNP可用于PCR-RFLP分析的一种方法。应用CRS-PCR技术检测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IGF-I基因内含子1上SNPG 208A的多态性,并详述了CRS... 创造限制酶切位点PCR法是应用引物错配技术结合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而配合成一个酶切位点,使SNP可用于PCR-RFLP分析的一种方法。应用CRS-PCR技术检测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IGF-I基因内含子1上SNPG 208A的多态性,并详述了CRS-PCR错配引物的设计方法,CRS-PCR引物设计和应用的注意事项,以促进CRS-PCR单核苷酸多态检测方法在水产动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限制酶切位点PCR法 大口黑鲈 单核苷酸多态性 错配引物设计
下载PDF
引物3’端不同碱基错配情况下实时荧光定量PCR非特异性扩增的发生规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金春 李家鹏 +6 位作者 周彤 乔晓玲 许随根 戚彪 米瑞芳 曲超 许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77-283,共7页
以错配反应与正常反应之间的ΔCt值为指示,研究不同碱基错配类型、位置与个数条件下引物3′端与模板之间非特异性扩增的发生规律,并构建ΔCt值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碱基错配种类、位置、个数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 以错配反应与正常反应之间的ΔCt值为指示,研究不同碱基错配类型、位置与个数条件下引物3′端与模板之间非特异性扩增的发生规律,并构建ΔCt值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碱基错配种类、位置、个数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的非特异性扩增都有显著影响,并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碱基类型上,研究的各个位置上异型错配较易发生非特异性扩增,而同型错配则较难发生,并且两种错配类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错配位置上,相同条件下引物3’端第1位碱基错配对ΔCt值影响最大,错配位置远离3’端时对ΔCt值的影响逐渐减小,非特异性扩增也更容易发生;错配个数上,随着错配碱基个数的增加对ΔCt值得影响程度不断增大,非特异性扩增较难发生。构建ΔCt值预测模型R2达到0.837 1,根据此模型可以预测出不同位置、不同错配类型条件下ΔCt值,从而可以判断RT-q PCR非特异性扩增的发生的难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类掺假 循环阈值 碱基错配 非特异性扩增 引物特异性
下载PDF
错配引物诱导酶切技术检测GC多态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刻智 楼迪栋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检测GC点突变rs7041的引物错配诱导酶切技术(mismatch primer-induced RFLP,MPIR)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GC基因点突变(NCBI Reference SNP ID:rs7401),设计错配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错配碱基结合GC点突变诱导XhoI酶切,产生GC... 目的探讨建立检测GC点突变rs7041的引物错配诱导酶切技术(mismatch primer-induced RFLP,MPIR)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GC基因点突变(NCBI Reference SNP ID:rs7401),设计错配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错配碱基结合GC点突变诱导XhoI酶切,产生GC-rs7041片断长度多态性,并调查183例温州汉族无关群体GC-rs7401多态性。结果引物错配诱导酶切技术对GC-rs7041亚型的3种基因型分型明确。温州地区汉族人群GC-rs7041 T/G基因频率分别为0.787和0.21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T0.685、T/G 0.284和G/G 0.071,Ho(0.284)、He(0.337)、PIC(0.279)、DP(0.502)、PE(0.140),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成功建立引物错配诱导酶切技术检测GC-rs7041单核苷酸多态性,该位点多态性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物证学 型特异性成份(GC) 引物错配酶切 遗传学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腹腔器官移植供受者ABO血型基因型及其随机错配率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敏 刘小友 +2 位作者 于立新 王亦斌 肖露露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6期304-309,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器官移植供、受者的ABO血型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析移植供、受者在ABO血清型相同的基础上的基因型随机错配情况。方法肾移植受者89例、肝移植受者22例为受者组,同期86名无关随机供者为供者组。两组均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ABO... 目的探讨腹腔器官移植供、受者的ABO血型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析移植供、受者在ABO血清型相同的基础上的基因型随机错配情况。方法肾移植受者89例、肝移植受者22例为受者组,同期86名无关随机供者为供者组。两组均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ABO血清学分型,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specific prime 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SP)技术测定ABO血型基因型。所用引物可识别6个ABO血型基因(O1、O2、A1、A2、B1和B3)和21个ABO血型复等位基因。计算ABO血型基因频率,并在ABO血清学分型相同的基础上,分析供、受者之间ABO基因型的错配率。结果供者组和受者组均表达出O1、O2、A1、B1、A2共5个ABO血型基因和O1O1、O1O2、O2O2、A1A1、A1O1、A1O2、A2O1、A2O2、A1B1、A2B1、B1O1、B1O2和B1B1共13个ABO血型复等位基因;与其血清学分型一致率为100%。受者组及供者组患者中ABO血型基因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O1(38.7%比43.0%)、O2(25.7%比21.5%)、A1(17.6%比18.0%)、B1(16.0%比16.3%)、A2(1.8%比1.2%),两组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型和B型中的杂合子血型基因型比例均超过85%。在ABO血清学同型的基础上,供、受者ABO基因的平均随机错配率为53.1%,其中供受者O→O的错配率为47.4%,A→A的错配率为66.8%,B→B的错配率为55.1%;AB→AB的错配率为16.7%。结论受者组及供者组患者中ABO血型基因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O1、O2、A1、B1、A2。在ABO血清学分型相同的基础上,供、受者ABO基因随机错配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检测器官移植供、受者ABO血型基因分型,这有利于供受体间进行合理的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ABO血型 基因型 错配率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下载PDF
PCR-CTPP:一种基于错配技术的SNP分型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柯 章金涛 +6 位作者 运玉霞 吴晓冰 陈阿群 王鹏 王凯娟 张建营 代丽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为探讨两对交叉引物PCR(PCR-CTPP)技术的原理并提高SNP分型的准确性,以人类MTHFR基因1298位点突变为例,通过设计合理的引物、优化引物终浓度及复性温度等重建PCR-CTPP检测系统,对比常规PCR-CTPP和改良的PCR-CTPP检测系统的可靠性。结果... 为探讨两对交叉引物PCR(PCR-CTPP)技术的原理并提高SNP分型的准确性,以人类MTHFR基因1298位点突变为例,通过设计合理的引物、优化引物终浓度及复性温度等重建PCR-CTPP检测系统,对比常规PCR-CTPP和改良的PCR-CTPP检测系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改良的PCR-CTPP检测系统更加准确,支持了常规方法存在理论缺陷的观点;批量鉴定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改良方法的可靠性。该技术有望在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对交叉引物PCR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 SNP分型 人为错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下载PDF
基于SNP位点快速鉴定药用、斑点野生稻的dCAPS标记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
7
作者 赵红敬 许瑾 +2 位作者 高必达 徐涛 朱水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69-173,共5页
为防止野生稻重要基因资源流失,便于口岸准确快速鉴定,探讨了基于SNP位点建立dCAPS分子标记体系。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寻找了药用野生稻和斑点野生稻上7个基因碱基序列上适合设计错配引物的SNP位点,设计合成适当的错配引物进行PCR扩增,... 为防止野生稻重要基因资源流失,便于口岸准确快速鉴定,探讨了基于SNP位点建立dCAPS分子标记体系。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寻找了药用野生稻和斑点野生稻上7个基因碱基序列上适合设计错配引物的SNP位点,设计合成适当的错配引物进行PCR扩增,选择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在这2种野生稻DNA的matk基因上分别找到1个合适的SNP位点,设计了3对错配引物,PCR后3种相应的限切酶都可以特异性地切开PCR产物,将药用野生稻或斑点野生稻与栽培稻和其它野生稻区分开来。本结果证明了dCAPS分子标记可以在口岸查验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 错配引物 水稻 dCAPS
下载PDF
T-ARMS PCR多重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陶明丽 李莹雪 +4 位作者 李豪 张威 李传宇 周连群 李金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2期2689-2694,共6页
目的 建立有错配的加尾双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T-ARMS PCR)多重检测的方法,实现针对肝细胞癌常见基因突变位点TP53 R249S、TP53 R273H、CTNNB1 S45F的多重检测。方法 针对3个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引物设计,每个基因突变位点所... 目的 建立有错配的加尾双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T-ARMS PCR)多重检测的方法,实现针对肝细胞癌常见基因突变位点TP53 R249S、TP53 R273H、CTNNB1 S45F的多重检测。方法 针对3个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引物设计,每个基因突变位点所设计引物序列的5′端不加一段DNA序列(Tail Free Primer)或者所设计的引物序列5′端加一段相同的DNA序列(Tailed Primer),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分别检测并比较3个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引物序列形成的单重体系、三重体系的扩增结果,研究T-AMRS PCR方法对突变型基因位点突变负荷的检测限、特异性和多靶标检测能力。结果 3个基因突变位点Tailed Primer单重体系扩增结果显示,突变型质粒的扩增均优于野生型质粒,野生型质粒的扩增均被有效抑制,突变负荷检测限低至0.10%,特异性良好。Tailed Primer三重体系减少了引物二聚体的产生,调控CTNNB1 S45F、TP53 R249S、TP53 R273H的解链温度分别为81.11℃、82.36℃、86.35℃,实现不同突变位点的显著区分。与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方法相比,T-AMRS PCR方法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Ct值差异更显著,单荧光通道即可实现突变基因检测。结论 运用T-ARMS PCR进行一管三重检测,分析熔解曲线,能有效检测到目的基因突变,抑制野生型模板的扩增,并区分不同的基因突变位点;同时,Tailed Primer设计减少了多重情况下引物二聚体的产生。该方法可为临床中肝细胞癌的早期筛查、预后预测、病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错配的加尾双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 多重检测 熔解曲线分析 基因突变 肝细胞癌
下载PDF
利用错配碱基引物的ASO-PCR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中抗菌株Codon^(200) TTC→TAC基因型
9
作者 陈长军 蔡倩 +1 位作者 王建新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8-284,共7页
采用在引物3′端引入错配碱基,建立了特异性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中抗菌株(Codon200TTC→TAC)基因型的ASO-PCR分子检测技术。结果表明含有错配碱基的引物对NT-7 R1/NT-7 Err5 F能够特异性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中抗菌株(Codon2... 采用在引物3′端引入错配碱基,建立了特异性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中抗菌株(Codon200TTC→TAC)基因型的ASO-PCR分子检测技术。结果表明含有错配碱基的引物对NT-7 R1/NT-7 Err5 F能够特异性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中抗菌株(Codon200TTC→TAC),扩增条件为94℃预热5 min;94℃变性60 S,56℃退火60 S,72℃延伸60 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5 min。并利用26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验证了所设计引物的PCR扩增特异性。整个检测过程快速,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在6小时内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菌 多菌灵抗药性 ASO-PCR检测 Codon200 TTC→TAC基因型 错配碱基引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